家访路上,遇见美好

2019-02-24 07:12谷大伟
教师·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家访家校共育责任

谷大伟

摘 要:文章作者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深知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努力在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寻求契合点,力求增强家校共育的整体合力效应。2019年江苏省南京三中文昌初中开展针对暑期的“家访路上,遇见美好”活动,旨在拉近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让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家庭,走进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家访;家校共育;责任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9-17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1-0027-02

2019年的暑假开始了,笔者作为江苏省南京三中文昌初中(以下简称“学校”)的德育管理者,同初一8班的班主任张老师用了近一周的时间对班上五位学生进行了暑期家访。暑期家访早在学期末的家长会上已告知家长,并在去之前都提前做了电话沟通,笔者与班主任也提前做好功课,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做了详细的了解,本次家访活动进展较为顺利,收获颇丰。根据不同的学生类型及家访表现,大致可归结为三种类型:

案例一:学生在校与在家的表现截然不同

在家访中,李姓同学在校内是一名十分安静的女生,属于那种十分乖巧听话的类型,在班上担任宣传委员,成绩也较为优秀,张老师对她的印象相当不错。但是当我们到了她家之后,特别是在与她妈妈的交談中发现她是非常活泼甚至有些叛逆的孩子,妈妈笑称她在家是个“小霸王”,这令人颇为惊讶。不过该学生在校非常听老师的话,对老师提的要求从来是不折不扣地完成,而在家环境相对较为宽松,孩子会随性一点,加之妈妈对她的要求比较高、正值青春期等原因,故而有些逆反心理。

随后在对一位张姓同学的家访中也出现类似的情况,这个学生成绩一般,但在班中一贯表现积极,尤其在班级劳动方面更是楷模,可是该学生在家里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据他的妈妈反映,放学回家后,他爱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学习不积极,更谈不上帮家里做家务。究其原因,孩子说:“家里没有学习气氛,平时,妈妈为了能让我把精力都花在学习上,把家务都包下来了,所以,我回家后就是这副样子了。”

这就能解释为何其成绩一直不佳,针对学生的情况,笔者和班主任与家长一同分析原因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家长以为帮他安排好一切他就能安心学习,其实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吃点“苦头”,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与孩子交流、关心不够,家长有时只是随口问一声“作业做好了没有”,或在外地打个电话说下“作业要认真完成啊”,这样的督促是没有效果的,不能对孩子起到实际的鞭策作用;孩子回家没有学习氛围,家长对手机、电视的管控存在问题;等等。在与家长沟通后,家长有所感悟,表示要改进教育方法。

案例二:父母不能理性地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笔者在家访中发现,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成绩,孩子的学习成绩变成了家庭气氛的晴雨表,直接表现为家长焦虑、孩子奔波来往于各大培训机构等现象。

7月10号上午,笔者对王姓同学进行了家访,这名学生的成绩也一般,在班上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本次期末考试考得也不理想,故想通过家访了解学生暑期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可是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家长给孩子报了5门培训班,光数学就报了三门。孩子用略带抱怨的口气向我们倾诉,她的暑假几乎无休。“通常上午是七年级数学复习课,下午是八年级数学预习课,八月份还有一轮数学课。”孩子妈妈也很无奈地表示:“每天上课确实枯燥,但不补不行啊!孩子上学期数学考试成绩很不理想,趁暑假有时间,就赶紧补补。”

这种家长焦虑、孩子疲于奔命的现象还不在少数,现在很多家长喜欢把自己孩子的成绩与其他孩子的成绩做比较,甚至要求孩子只能“升”,不能“降”, 不能理性对待考试分数。就如这位王姓同学的家长,孩子数学没考好,不去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而是一口气报了三门数学课。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加重了孩子的负担,抹杀了孩子的天性,试想一个从早八点到晚十点一直奔波在各大培训机构的孩子还能有多大的学习兴趣?

故而笔者和班主任跟家长指出:“对一个即将升入八年级的孩子而言,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孩子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最重要的。作为家长,要求孩子积极上进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还是应该从孩子的全面发展出发,综合评价孩子的进步,不能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被升学压力裹挟,为了让孩子进好学校一味地给他施加压力,频繁地报班补课,这不仅让家长浪费了金钱,让孩子牺牲了休息时间,更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恶性循环,使孩子失去自信心,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因此建议家长回归理性,以理智、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正视孩子的成绩,帮孩子分析薄弱环节,这样既能较快地提高孩子的成绩,又能增强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

案例三: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家访的五位学生,由于父母从事的工作、自身的文化素质各不相同,因此家庭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别。对照其子女在校的表现,发现家庭环境与孩子的健康成长两者之间基本成正比。

如在对吴姓学生的家访中,一进门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家里书很多,书柜里摆放着古今中外各种书籍。随着交谈的深入,发现家长文化程度较高,爸爸是高校教师,妈妈是医生,家庭氛围比较轻松、民主,家长对孩子表现出足够的信任,比较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允许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容忍孩子有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因此吴姓同学不仅性格活泼、自信,而且从小就已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较强的学习自觉性。

而刘姓学生学习成绩差,常常不能完成作业,还在校外结交了社会闲散人员,甚至夜不归宿,在校内也屡有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假前教师请家长到学校配合教育,效果也不是太好。这次来到孩子家中家访,发现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低,平时忙于生计在外打工,比较忙,早出晚归,管理手段简单粗暴,知道孩子犯了错误,常常就是一顿暴打。这次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家长对自己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表示要多关心孩子,多在家陪陪孩子,加强假期对孩子的监管,杜绝孩子和外面的社会闲散人员混在一起。笔者和班主任也相信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会有较大的改观,同时老师也还会对学生的情况继续跟踪了解。

以下是笔者的访后反思。

一、家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听到教师要来家访,大多数学生、家长都是很重视的,家访前都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好了瓜子、水果等食品,老早就在家里等候了。面对这样的期待,家访前教师的准备就很重要了,如果家访中只说学习成绩,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向家长比较完整地呈现孩子在校的全部表现,如学习、劳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让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子女在校的表现,也能为父母指明方向,指出不足,有意识地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对目前成绩不错、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多的是提更高要求,激励其更好发展。如果能做到多一点指导,少一点推诿;多一点肯定,少一点责备;多一点交流,少一点抱怨;多一点针对性,少一点随意性,家访效果肯定会更好。

二、要正视缺乏沟通已成為父母子女间的突出问题

纵观五位学生的家访情况,从中不难看出一个普遍的问题:父母和子女之间缺乏沟通。由于父母与子女的成长的环境及所接受的教育截然不同,双方在思想和认识上都有所出入。做子女的会觉得家长从不明白自己的想法,只会“倚老卖老”,而家长不管子女说的是否有道理还没等静下心来听完,就一味地给予否定。久而久之,做子女的觉得和父母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也就慢慢地学会封闭自己,所想所做从不让父母知道。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希望给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一味拼命赚钱,没日没夜地工作,忽略了平时与子女的相处和交流。慢慢地父母与子女之间都不了解对方在想什么,彼此间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只懂得一味地满足子女的物质要求,却忽略了和孩子的思想交流。不难看到的是那些善于与父母交流谈心的学生,他们的家长能够很准确地了解子女的思想变化,从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显得不是那么的突出。笔者认为,代沟的存在是正常的,只是有大有小,怎样化大为小、化小为无是学校、父母和孩子都要去思考的问题,通过家访的形式,与家长、孩子面对面地交流,指导父母与孩子多沟通,相互之间多一点耐心,多一点体谅。通过家校合作可以更好地帮助父母和子女跨越那条鸿沟,这也很值得我们不断地探索。

三、在信息化的今天家访依然不过时

开始时笔者与班主任都有这样的困惑:信息社会可以打打电话了解学生情况,何必上门?但当家访中看到学生们一双双兴奋的眼睛,看到家访所取得的巨大成果,笔者要说,在信息化的今天家访依然不过时。家访拉近了家长、教师、孩子之间的距离。教师在家访中一句嘘寒问暖的话语,一个流露关切的眼神,胜过许多天苦口婆心地劝说、教育。心灵的距离有时等同于脚下的距离,家访就是教师与家庭的零距离接触。通过本次实地家访,笔者发现家访是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主体的对话和交流,汇成一股淙淙的小溪,流进孩子的心田,必然会激孩子心灵的浪花,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

诚然,一周的劳碌奔波,个中辛苦只有自己知道,但收获满满,笔者觉得达到了一种双赢的效果。在家访中笔者深切体会到家长对子女学业的重视,对教师给予的殷切希望,深深感受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同时在家访中也让学生成长,让家长反思,让大家一起进步!

家访是教师关爱学生的一种表现,更是一种责任,它是维系教师、父母、学生的纽带,更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只有通过家访,才能保证学校“两条腿”走路,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从而促进学生更为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如何做最好的班主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玛丽·卢·富勒,格伦·奥尔森.家庭与学校的联系[M].谭军华,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路 栋,路盛淋.完善家庭教育体系 凝聚家校共育合力[J]. 中国德育,2019(1):62-64.

[4]孟丽娟.家校共育:促进“我与孩子共成长”[J].中国德育,2018(15):35-38.

[5]李 波.浅议信息时代家访工作的重要性[J].黑河教育, 2017(3):9-10.

猜你喜欢
家访家校共育责任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关于高校辅导员家访的思考
期望嘱托责任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