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高校学报编辑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及发力点

2019-02-22 17:25
关键词:学报学术微信

武 亮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110034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以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媒体形态快速变化,新媒体发展如火如荼,新旧媒体间激烈碰撞,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发展顺势而成。媒介融合环境下,整个出版传媒产业的制作、运营和管理模式正在经历创新和重构。高校学报想要觅得创新发展的先机,突破发展瓶颈,需要更深入地重新审视学报自身编辑活动和编辑功能,并结合高校学报的功能定位,加强分析融媒时代的大环境下,高校学报编辑活动和编辑功能呈现的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编辑意识的调整方向和今后工作新的发力点。

一、融媒时代高校学报编辑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一)融媒时代为高校学报提供发展新机遇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年被称为“媒体融合元年”。2017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任务,中央专门印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可见在当前背景下,如何抓住媒体融合的时代机遇,顺势而为,创新推动高校学报的健康持续发展是高校学报需要认真思考和审视的问题。

高校学报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建设发展的园地,是展示高校科研成果的窗口,是帮助科技人才成长进步的平台。从上述学报功能分析,高校学报立足高校,其特定的关注人群和影响范围,导致其有比较牢固的内部运行状态,因其不同于大众传媒业态,受到新媒体发展冲击大。但学报编辑所承担的外在和内在功能是统一的,在服务高校学术发展中需要加强和完善。

近年,随着微信等新媒体形态的成熟,对高校学报等传统学术期刊的编辑活动和传播途径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随着当今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巨大发展潜力的挖掘开发,对编辑活动和功能提出了新的命题,并给予高校学报发展新的机遇。此时,作为以传统编辑活动为主的学报编辑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作出时代回应和功能调整。

(二)融媒时代高校学报编辑功能拓展的时代选择

1.学报编辑协调功能的拓展。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新媒体广泛运用,对学报产品的生产方式、生产流程和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延森认为,媒介融合的过程,本质是一个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重维度,向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三重维度转型发展的过程。在融媒时代的大环境下,在生产方式上,需要编辑、作者和用户的有机协同生产;需要重构生产流程,发挥编辑主体功能,编辑部将不同的媒介形态加以整合,多元媒体围绕网络协同运行。当前,尽管一些发展较好的高校学报的官网、微博、微信陆续开展运营,但比较局限于信息发布,投审稿等基础功能,缺乏交互性。大多数高校学报即使建立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形式框架,但缺少融合,无法发挥融媒的优势。学报的编辑主体的协调功能需要整合现有人员和平台,形成融合交互平台。

2.学报编辑聚合功能的增强。新兴媒体强调聚合受众,实现产品传播。互联网的网页浏览量还是当前移动互联时代下的粉丝经济,强调的用户和粉丝量,其实质都是对用户的高度聚合。高校学报要重视新兴媒体一直强调的聚合功能,其在聚合学术人群和学术内容的功能的发挥还有很大潜力。一般高校学报通常在传统媒体视域下,以名栏目创设为聚合媒介,但在融媒体时代,新兴媒体通过版面和主题链来实现聚合。就编辑工作实践,需要通过内容聚合用户读者,读者用户聚合后产生新内容,二者互相为统一。高校学报编辑需要思考通过微信或其他新媒体平台,依托自有的学科优势和营造自身焦点,发挥新平台对学术信息和人才的聚合功能,形成学术学科信息热点、高水平作者和学术粉丝人群,更好助力学报办刊质量的提升。

二、融媒时代高校学报编辑意识调整的发力点

融媒时代不仅是媒体的融合互通,更是人的意识的调整,融媒体人才的培养是根本和重点。高校学报要有意识地引导编辑调整思维,跟随时代,在加强政治、文化、语言文字等素养和能力的基础上,形成适应融媒时代新的素养和能力,提升融媒意识。

(一)树立大数据意识,做“学术侦探”

选题策划是编辑的重要环节。在当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借助大数据分析信息和数据是选题策划的重要判断依据。高校学报编辑要有大数据意识,借助大量的平台数据对学科和作者进行分析研判,实现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测定,打破传统媒体对作者、读者的定位,实现对相关作者、读者的精准服务,做有针对性的服务和信息服务推送。编辑意识要从“数字化”向“数据化”转型。借助大数据做“学术侦探”,总结过往学术成果路径的蛛丝马迹,探寻学科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沿。

(二)加强数字化再加工意识,吸引“学术粉丝”

高校学报依托高校办学特色和学科发展,作为综合性的期刊,缺少专业性,很难打造整体品牌。数字化会弱化期刊名称、栏目,部分解决了综合和专业的矛盾,有利于学报发展,使学报在文本数字化同时,也不会降低办刊主体地位。编辑应树立强烈的数字化二次加工意识,提升数字化水平,形成自身特点。利用融媒体平台,强化自身数字化后的自身特点。

可以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融媒体平台,在以往文献数字化的基础上,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进行整合发布。例如,借助超星学习通、微信或APP平台,发布专家访谈视频,开展学术专题约稿的问题征集,开展学术专题讨论。可以利用二次加工,强化学报自身的特点和特色,增进读者和专家交流,让作者对学报产生更强的粘合度,吸引更多“学术粉丝”。要使编辑具有文献数字化的二次加工能力,有条件的学报可以建设形成专业队伍,细化相关工作,提高专业性。

(三)增强共享意识,发展“学术同盟”

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鼓励同类型、同地区的出版单位开展联盟合作,共享出版资源和渠道资源,形成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优势出版群。媒体融合,促进了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和数据化,在媒体形式上,更加促进了期刊联盟和基于地域而形成的区域内期刊协同发展。可以共享信息发布渠道,从程序流程到内容,到人员与业务的统一协调安排,形成期刊联盟,进而覆盖编辑、校对、出版发行等全部流程的深层次融合。最终,形成多方良性互动,优质资源的共享和发展成果的共享。

(四)具有“客户”服务意识,做“学术客服代表”

如今以APP和微信服务号为代表的新闻客户端的广泛使用,改变了媒体平台的属性,使媒体平台不仅是一个信息发布平台或通讯工具,还是一个交互的服务平台。优质的APP为客户提供生活、学习等的服务平台。这一趋势传递到高校学报,学报编辑需要借助服务业态的模式,增强服务意识。只有将作者和读者作为客户来服务,提供优质的服务,深度分析客户需求,才能实现双方良性互动,促进高校学科和科研发展。

(五)强化营销意识,做“学术商人”

高校学报产品需求不大,作者群和学报层级划分清晰,有其相对明显边界,高水平学者投稿于高质量学报,学报和学报互相良性促进。相对集中的作者、读者人群,对媒体的营销要求本不高。但编辑提升营销意识,可以扩大宣传,实现生产和需求的更紧密对接。学报编辑要做“学术商人”,千方百计获得好的学术产品,推销好的学术产品,产生多方共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形成合作意识,做“学术航母平台”

传统媒体中,编辑处于中心环节,对作品进行优化。高校学报编辑需要利用融媒的发展的机遇,在选题策划阶段就有针对性地树立纸质版、网络版、数字化产品的有机融合的策划意识,形成学术富媒体。如果纸质版、网络版、数字化产品为各类战机,那么高校学报编辑部要成为停放各类战机的航母平台,整合优势,形成更大“战斗力”。

三、融媒时代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发力点

高校学报根据自身办刊宗旨和核心价值,通过媒体融合,更新组织架构、使内外编辑功能统一协调,在强化编辑的内在功能,即编辑坚持学术内容的整合和筛选,坚持质量为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拓展,释放自身更大的外在功能和价值。同时,不断完善和深度挖掘利用融媒体平台,促进办刊质量提升。

(一)更新组织架构

提升高校学报的质量是学报编辑工作的核心。为此,学报不能拘泥于现有的组织结构,充分挖掘利用好微信平台和专业App,设计新的专业编辑团队架构,借助平台将作者、读者、编辑融合,成为新的重要编辑组织,共同参与到选题策划和文章撰写的过程,在学报品牌的树立和传播产品展示及自身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协调统一编辑功能

协调编辑的外在社会功能和内在编辑实践功能,内在功能是基础性功能。没有好的编辑质量,无从谈起文化传播与传承功能。但融媒时代,给了学报提升质量的新路径。一是打造名栏目。高校学报多为综合性期刊,学科领域不够集中,为此,高校学报应通过融媒体的优势,全力增加目标用户量,及时了解作者、读者的需求,策划特色和优势栏目,形成品牌栏目。二是建立专家学术群组。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可以邀请和组建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利用APP可以组织专题研讨或论坛,凝聚作者群和读者群;还可以根据学科或专业形成学术体,开展网络研讨,让专家学者、作者、编辑参与到作品的制作和学术研究中,提升学报的传播力。

(三)完善和深度挖掘利用融媒体平台

在做好纸刊编辑出版的基础上,要积极完善和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打造高水准的官网、微信公众号、数据平台主页、移动端等媒体平台,统筹发展,形成学术富媒体,促进刊物质量提升。

一是发挥好官方网站的宣传展示平台作用。官网平台相对于其他媒体更具有权威性,加以推广和利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对学报的宣传作用。编辑着力加强官网的建设和维护,可以更好地提升学报的影响力,获得作者的信任,获取更好的优质稿源。

二是深度发掘微信公众号平台作用。根据微信在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发布的《2017微信数据报告》的核心数据显示:微信日登录用户(9月)9.02亿,较去年增长17%;日发送消息次数380亿,较去年增长25%;朋友圈日发表视频次数6800万,较去年增长22%;公众号月活跃账号数350万,月活跃粉丝数7.97亿。可见微信是国人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高校学报的发展必须要借力优势平台,学报编辑要建设和利用好微信公众号平台,加强对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和运营的重视,微信平台可以提升高校学报宣传工作的时效性和影响力。依据林丽芳的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服务与读者期待的差距研究(2018),其以2017—2018年度CSSCI来源期刊中的“高校综合性学报”为采样,通过问卷调查等,对比调查结果发现,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在推送话题方面缺乏精准性;“二次编辑加工”服务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自定义菜单等信息的外在呈现形式需要丰富;与读者的互动、运营特征和作用等方面尚有很大差距。高校学报编辑要结合本刊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改进工作。

三是利用好大数据平台主页。大数据时代下,要时刻关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平台主页。作者在投稿时通常利用大数据平台甄选期刊,大数据平台凭借其信息中心的优势为作者、读者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同时也形成了作者和读者的数据信息。经营好数据平台,可以更好地帮助作者选择投稿刊物,更提高了编辑人员获取信息情报的效率和可靠性,为自身刊物争取优质稿源。

四是打造APP移动端。普通高校因经费等原因没有条件制作专门的APP。但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超星学习通”等移动端的全文阅读、专题、群组、视频直播等功能;可以利用其用户数量大的优势、数据分析详细等优势,在短时间内增加用户数量,提升学报的影响力,拓宽高水平作者来源。

综上所述:融媒时代,高校学报要抓住媒体发展的时代机遇,在继续坚持高质量编校质量和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应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探寻转型创新发展之路。高校学报要主动出击,结合融媒时代的需求,积极探索拓展学报编辑的协调和聚合等编辑功能,强化编辑的大数据、数字化再加工、共享、“客户”服务、营销与合作等意识,更新组织架构,协调统一编辑功能,完善和不断深度挖掘利用融媒体平台功能,积极打造学报自身特色,提升刊物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更好地发展高校学科科研和人才培养等工作服务。

猜你喜欢
学报学术微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微信
微信
微信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