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高龙
山东大学,山东 即墨266237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客观上说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其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实践条件也产生了较大的转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新举措、新理念、新方法,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进而实现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理论遵循和实践路径依赖。因此,科学地把握其思想的主要内容、基本内涵以及它的理论品性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P1)的发展理念,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和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变化,审时度势、主动作为,办成了以前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战略维度。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一项囊括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诸多领域,如中国的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民主法治、科技教育等在内的庞大的科学思想体系。其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系统地回应了新时代条件下,中国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如何坚持发展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核心要义就是“八个明确”[2]。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党面临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政治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和政治前瞻性,积极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和发展的阻力。对于如何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不动摇,同时还要与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具体发展实际相契合。还强调,要警惕西方社会资本主义思潮的入侵,防止“西化”“洋化”,要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制度优势以及政治保证、本质特征等多个维度阐明了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必然性。党的十九大,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创立者提出的关于“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发展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要思想在内的理论体系正式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P6)深刻地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时代课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也系统地回应了新时代条件下,“如何坚持发展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时代课题。习近平同志曾经强调,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2]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康庄大道。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广大人民群众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伟大信仰,自觉地拥护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指南和理论向导。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如何坚持发展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深刻地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化路径和实践指向。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道路、文化的“四个自信”不动摇,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政治决心和政治定力,提高党的号召力、凝聚力与战斗力。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住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旋律,警惕和防止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和西方政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偏见。如果想要更好地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要先从思想上抓起,正本清源,消除广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误区和认识偏见,防止出现走“老路”和“邪路”。如何发展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继续秉承共产党人的初心,砥砺前进,迎难而上,不断地促进中国“五位一体”全面协同发展,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中国基本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分配制度等。广大领导干部要增强“四个意识”[3](P6),争做“四有干部”[4](P23~3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种极具战略性、前瞻性、时代性的理论视野,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发展方式等方面具体进行了详细地论述,科学地回答了如何发展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因下文有其专门阐释,此处不再赘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项囊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民族宗教、国家安全、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在内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内涵丰富、外延宽泛。
就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要义来说,主要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八个明确”[5](P69~71)。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明确了要牢固树立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自信心,即“四个自信”;明确了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原来的一个历史时期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以及国防、外交等领域在今后时期的总目标。其中,“八个明确”最为重要的就是,旗帜鲜明地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不可替代的领导核心作用,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确立了新时代条件下,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阶段总目标就是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成小康社会。第二阶段总目标就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调了促进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领域深入发展和协同性发展,即党的十九大所强调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总体布局部署和引领下,统筹推进依法治国、深化改革、从严治党、建成小康社会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设。
对于“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发展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战略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抓好党的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政治能力和水平,其中的重点就是抓好党的建设工程中的政治建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的政治动力和人才支撑,以此更好地发挥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总的来说,“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构成了其思想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其核心的要点。“八个明确”提纲挈领地指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发展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八个明确”之间并不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有机体,共同构成了体系完备、科学合理、逻辑缜密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以实践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为思想的理论逻辑主线,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与挑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鲜明的人民性、时代性、创新性、科学性以及实践性,带领全党广大领导干部群众不断开拓进取,迎难而上,取得了一系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抓住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历史使命这条理论主线,引领广大领导干部群众以坚如磐石的政治勇气和政治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这个“初心”和“使命”是什么?很显然,这个“初心”和“使命”在党的十九大上就已经有了确定的答案,党的十九大指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作为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使得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灵魂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无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济建设,还是生态文明、教育科技、民族团结、国防外交,等等,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为政策设定和具体政策实施为价值取向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根本力量”[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了人民群众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的能动性作用,坚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充分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政治信心。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成果与人民共享的发展原则,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融洽了干群关系和党群关系。这在客观上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和领导干部的高度政治认同,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的理论品格,因此,具备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一切划时代的思想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思想的那个时期需要而形成起来的”。[6](P5)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时代条件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国内外的形势也更加严峻。总的来看,从国外发展变化角度来说,世界格局进入了大变革大调整的阶段,世界经济缺乏良性的运转动力。全球性问题日益频繁,局部的战争和政治冲突频发,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国家安全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从国内角度来说,中国社会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新时代”的“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成就”。党的十九大系统地总结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办成了许多以前没有办成的大事,解决了以前没有解决的发展难题。党的十九大,对于中国取得的成绩用了“全方位、开创性”来评价,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成绩不是单一性、表面化的,而是深层次、根本性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五大领域提出一系列的新举措、新方法、新理念和新战略,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总基调,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二是“新方位”。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指出了“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7]。三是“新实践”。这个新的实践基础概括来说就是统一于“四个伟大”,即党的十九大上强调的“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伟大工程”。四是“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在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需要新一轮的“两阶段”战略。第一阶段:即2020~2035,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即2035至本世纪中期,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而言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面临新的时代条件,具体的党情、国情、世情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必然需要新的,与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具体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作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的理论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历考验磨难无往不胜,关键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8]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以来,面临着纷繁复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党的执政条件也面临着“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开拓的理论视野和战略眼光,科学地把握住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后发展的道路、方向与发展方式,系统地解决了前进过程中的一系列发展难题,具有鲜明的创新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出一系列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新战略。同时,这种思想又不是封闭僵化和终结真理,强调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随着中国具体发展实际的变化不断调整、充实、深化和完善,积极进行自我革新、自我创新和自我完善。其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理论特质,如形成了“新的自然观”“新的发展观”“新的辩证观”等。“新的自然观”,马克思曾经强调人地关系应是一种“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9](P12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强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0]的新的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和谐共生的关系,而不是主动与被动、制约与被制约的单向关系。“新的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强调经济建设要时时刻刻把握住“以人民为中心”这条主线,主张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以“新发展理念”促进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打破了传统的“GDP英雄主义”的片面的经济发展理念,以一种绿色的、创新的、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阶段转变。“新的辩证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之中蕴含着“五大思维”即“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11](P25)这“五种思维”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因,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如习近平同志强调,今后一个时期,我党面临着更为广阔的历史发展机遇,广大领导干部要积极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同时又强调,今后一个时期我党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发展难题,广大领导干部要树立忧患意识和问题意识,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隐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稳步实施,以上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生动体现了其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强调了广大领导干部还要具备“底线思维”。什么是底线思维?怎么在具体实践中贯彻底线思维的方法原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指出“要善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到最好的结果”[2]。底线思维最大的特点或优势,就在于能够将事物的最坏结果中实现最好的、最优化的结果,时刻把握住事物运动、变化与发展过程中矛盾的转化状态,以一种后顾性的科学思维方法促进事物获得最佳效应和向最好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立足于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之中,坚持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和与时俱进的理论精髓。紧密地与新的时代条件和新的实践变化下的中国具体发展实际相结合,以一种更为开拓的战略性、全球性的发展视野,深化了党的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地判断出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一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中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国社会发展已经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生产力总的来说呈上升态势,国家的综合实力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三是,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中国经济增长逐渐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和高效益的阶段转变。四是,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呈现出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和立体式的开放格局。“贸易大国”正在向“贸易强国”转变,国内逐渐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科学地准确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几个“不变”。一是,中国虽然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但是,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还是没有变。中国社会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是,中国虽然近年来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诸多领域均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但是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实际没有变。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战略、政策以及基本原则没有变,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总的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的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科学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一个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同时它还是一个具有实践性的实践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客观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党和国家在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困难和考验也不容小觑。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仍然需要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阻力加大。二是,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一些体制性和结构性体制机制弊端难以短时间破除。三是,社会治理的总体效能还有待提升,社会力量的参与度较少。四是,党的基层党建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少数领导干部“慵懒散”的政治惰性还存在。五是,群众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度还有待提升。基于此诸多新的变化、新问题和新情况,这就客观上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发生了新的转变,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应对新的实践情况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的实践体系,积极应对和处理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倡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五大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积极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化发展”战略。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大方针,不断提升国家制度体系的执行力与贯彻力,实现了国家治理效能的优化和提升。在社会治理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倡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重视社会力量和群众参与,形成社会治理的协同效应,促进社会治理的权力下放、重心下移,客观上实现了基层治理与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在党的基层建设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重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强化其政治功能,提升基层党建的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建立了“两学一做”和“三会一课”常态化运行机制,解决了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优化基层党组织的队伍建设,提升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在群众的民生等领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要时刻牢记“人民至上”的执政原则,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度。继续加强对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和现代化。注重提高就业的质量和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发展区间,解决了一系列结构性就业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发展。另一方面,逐渐建立起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一种“兜底性”保障原则,建立起多维度、立体式、常态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较好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
总的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理论体系和新实践体系,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创立者基础上,带领党和国家领导干部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思想在党的十九大上正式提出,就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领导干部的广泛认同和拥护,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坚实的现实基础、群众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新时代条件下中国具体的党情、国情和世情发展实际,科学地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方法、新举措,系统地回应了坚持什么样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么样发展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课题,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由之路的行动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