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业史》对“五四”乡土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2019-02-22 17:25宋汝霞
关键词:创业史乡土小说

宋汝霞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130024

建国后“十七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历史时期,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在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确立为新中国的文艺方向的影响下,诞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小说的一时繁荣。提及农村题材小说中的经典,必然有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作品再现了继土地革命后又一次重组乡村秩序的重大历史变革——农村合作化运动,概括了史诗性的社会化变革,围绕着梁生宝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直至灯塔社的建立,完整而深刻地概括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目前,文学界关于《创业史》的研究多是集中于其人物形象、主题意蕴、乡土特色、艺术成就以及文本接受。有关《创业史》对“五四”乡土小说的继承与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值得研究。

一、启蒙思想的继承

乡土小说即描写乡土题材的小说。钱理群、温儒敏等人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这样定义:“所谓‘乡土小说’,主要就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①[P52]《创业史》是柳青离开北京深入陕西长安的皇甫村切实体验了14年的农村生活后,凭借自己的所见所闻而创作的,所描写的是陕西渭河农村蛤蟆滩中农民的生活,与乡土小说一样展现的都是农村里的真实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业史》对“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是有所继承的。

(一)倡导自主婚姻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在西方现代思潮影响下,先进的知识分子总结了晚清以来历次社会变革的教训,意识到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变,建立名副其实的民主共和制度,必须在意识形态尤其是价值观领域彻底反对封建伦理思想……打破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主义文化制度。”①[P4]对于人民群众思想的启迪开化就可以理解为启蒙主义。在启蒙主义的影响下,人民有意识地反对包办婚姻,自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倡导恋爱自由、婚姻自由。

在《创业史》中,主要表现为几个年轻女性的情感之路,其中,对比最鲜明的是徐改霞和素芳。

徐改霞是接受了教育的年轻女性,她追求恋爱自由,反对包办婚姻。她爹在生前给她订了亲,她开始时用年龄不够当借口不嫁,等年龄够了又用包办婚姻做借口推脱,就这样一直反抗到21岁,最终在政府贯彻《婚姻法》的浪潮中才得以解脱,她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幸福了。但是在梁三老汉的眼中,她这样的做法是心术不正,是没有良心。他甚至抗拒他的女儿秀兰与改霞接触,因为秀兰有婚约在身,而且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生怕自己的女儿在与改霞的相处中,改变主意,反对包办婚姻,于他,这是很没有面子甚至是丢人的事情。尽管早在“五四”时期就提倡婚恋自由,在乡土小说中也有描写由封建传统观念造成悲剧性后果的故事,比如,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造成她命运悲剧的原因之一就是她的再婚,这引起了传统观念极深的鲁镇人的不接受和反感,认为她不守妇道。鲁迅通过这个悲剧,表现出他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批判,对启蒙主义思想的追求。可是直到新中国解放,在一些落后的农村,比如文中的蛤蟆滩,传统的落后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梁三老汉和徐改霞对于包办婚姻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年轻人与老一辈关于婚姻观念的差别,由此,更加显示出对于自主婚姻的追求。

再看素芳,她的命运就有点儿让人同情,由于她所生活的家庭环境,受母亲影响之深,她16岁失身,在那个思想保守的小村庄里,未婚失身是一件十分羞耻的事情,也正因如此,她失去了婚姻的自主性,致使她服从家里的安排,被迫嫁了一个弱智丈夫,她没有权利选择与自己共度一生的人。她在婆家经常遭受家暴,她的懦弱使她默默忍受着这一切并且不敢反抗,不敢对这段无爱的婚姻说不。这点与祥林嫂有相似之处,失去名节便要遭受不公正的待遇。祥林嫂遭受鲁镇人的排斥,最终可怜地死去。素芳嫁给了一个弱智,不仅没有丈夫的疼爱而且还要忍受婆家的嫌弃,遭受家暴。显然,在这个角色的设置上,作者带有一定的批判意味,探讨了女性在新中国解放以后,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婚姻仍然不能自主。

素芳同改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正一反,显示出追求自由爱情,倡导婚姻自主的重要性。这与“五四”时期主张婚姻自主是一脉相承的。

(二)对封建落后观念的批判

“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于封建落后思想的批判。如王鲁彦在《菊英的出嫁》中所描写的“冥婚”,是体现封建落后观念的陋俗,农村人认为少男少女在未完婚之前因故去世,就必须为其选择已故的另一半,并且举行冥婚,如果不这样的话,他们的鬼魂就会作怪。鲁迅在《祝福》中描写祥林嫂死亡的原因就是鲁镇的封建思想——女子必须从一而终,《故乡》中对于闰土一声“老爷”的麻木的批判,《阿Q正传》中对于阿Q的精神胜利的批判……这些作品都是很好的例证。

《创业史》中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新中国解放后,重点放在1952—1953年,但是解放后的乡村,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开化,依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当徐改霞解除包办婚姻的事情被多数人知道时,思想保守的梁三老汉开始担忧自己的女儿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会反对已经订下的亲事,他活了大半辈子,认为结婚这件事情必须听从父母的安排。无疑,这是一种落后的思想。

这种封建落后观念在素芳周围人身上也刻画得淋漓尽致。素芳因未婚失身失去了选择婚姻的权利,甚至是选择嫁给一个正常人的权利。生活在无爱婚姻当中,忍受并守着弱智的丈夫,就连17岁的欢喜都认为,他们的婚事是人间的不幸。名节在这个村庄是那么的重要,这显然是传统的那一套。素芳表面上屈服于命运,内心却是躁动不安的,她也憧憬着属于自己的爱情,并把这种感情寄托在生宝身上,她想要寻求生宝的关注,但是最后换来的却是生宝的鄙视,生宝不能忍受她的不安分,可她仍想尽办法地去梁三老汉家里,但是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要承受来自婆家的暴打,因为在他们看来结了婚的女人就应该安生地过日子,遵从所谓的“夫为妻纲”。尽管这段婚姻不是她想要的,但是她也不能反抗,从她失身的那一刻起就失去了作为正常人被平等对待的权利,就如同祥林嫂的再嫁所引发的悲剧。当素芳的非分之想在生宝这里断送后,她委屈而懦弱地接受了姑夫姚士杰的强迫行欢,在这个过程中,她似乎想开了,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报复似的享受着男女之间的欢爱。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姑夫没有打骂她,没有给她脸色看,这带给她一种莫大的满足感,她沉浸在这种畸形的男女私通的关系中,她报复性地用自己的身体来追求两情相悦的爱情。人们并没有把素芳当作一个需要安慰、需要平等对待的女人。就连欢喜这样的孩子,竟然因为她去富农家里去干活而骂她“不要脸”“贱人”,还发誓自己宁愿打光棍也不要这样的女人。这样的小孩子还没有完全地了解社会,就有这样的心理,在他看来女子结了婚就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怎么可以去富农家里干活?这种心理也正是封建思想在作怪,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素芳作为女人甚至是人的合理诉求,从老人到年轻人甚至到小孩都对素芳有或大或小的偏见,通过她也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批判立场,批判传统观念中对于女子爱情婚姻的束缚。

同时,在这个偏远农村依然存在着其他封建落后的思想。当干部郭振山因活跃借贷的事情受挫而卧病在床时,他母亲怀疑他儿子在与卢支书谈话的时候被鬼魂附了身,于是便在取得家人同意的情况下,瞒着无神论的共产党,到汤河畔的路上送鬼上路,做足了仪式,插香、焚纸、叩头……但是第二天早上,郭振山依旧卧床不起,这就形成对郭母这种封建迷信行为的批判。

除此之外,在农村合作化进程中,利益相关的村民组成了一个集体,大家都在为社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郭振山作为党员干部,却是自私自利的,表面为大家伙儿服务,但背地里却一心为自己着想。他寄希望于富农和中农,希望通过活跃借贷来解决当下面临的困境,但是余粮户基本上没有响应。此时富农姚士杰偷放高利贷,通过土地改革获得利益的郭世富却要和贫雇农“和平竞赛”。他面对已经失控的局面,加之要保全自己的利益,因此,对贫雇农的困难和自发势力漠视不管。高增福也开始偷偷抱怨郭主任不把心放在工作上,而是专心发家。他在面对利益时是自私的,只考虑自己而不顾集体利益,这样的思想是落后的。这与梁生宝的顾全大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梁生宝一心只为合作社,当他买种子回来时,先给大家分发,结果导致自己家的都不够;在服务合作社的过程中,面对父亲的不支持,他尽力说服父亲加入,一心一意地为大家办事情,正是通过郭振山的自私自利与梁生宝的大公无私的对比,才使得对于这种自私自利思想的批判更加鲜明。

二、突破知识分子视角

文学与其他积极的事物一样,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文学需要继承,继承是文学的根,有了继承,某一类型的文学才能够保存下来。而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潮流所淹没,文学才能更加繁荣昌盛。作为农村题材的代表作,《创业史》无疑是在继承“五四”时期乡土小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一)农民本位意识

尽管“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是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上描写农村、描写农民,用知识分子的眼光来揭示农村的落后和农民的腐朽,从而达到表明主题的目的,表明“五四”的思想解放潮流并没有涉及较远的农村,所以,知识分子任重而道远。鲁迅的《阿Q正传》通过落后贫农阿Q可笑可悲的“精神胜利法”来表现农民思想的落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也是通过他的处境,来反映在那个落后的村庄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对那个时期所有的乡土小说展开观察,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批判落后农村、落后农民,都是一种俯视视角,或远或近、或雅或俗、或内或外。正如严家炎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所说:“许杰可以说是从问题小说到乡土文学的过渡型作家。他的作品相对来说知识分子气味比较重。单纯叙述故事还好一点,一描绘,一写对话弱点就‘露’出来了,往往显得同描写对象‘隔’了一层,从语言到气质,到感情往往缺乏农村劳动者的特点。作者不大善于通过白描和活脱脱的对话来刻画人物,这也增加了一部分作者和读者之间‘隔’的感觉,很影响作品的艺术效果”。②[P53]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是那个思想解放时代的特殊产物,知识分子与农民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阶层,知识分子的使命是启迪民智,进行思想启蒙。而这一任务的开展与完成主要是通过批判落后农民的落后思想。

在当代,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确立为建国后的文艺方向后,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达到了一种协调。《创业史》是作者在创作时特意深入农村14年,切实体验农村生活,长时间进行调研,平等对待农民,用农民的视角来写作,不仅指对于农民身份认同,更是指用农民的方式来认识、理解和思考世界。这显然是一种乡土性,费孝通先生这样解释:“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③[P1]在乡土性的基础上来描写农村里真实的生活,抛开了作者本身作为知识分子的视角,这就具有了很强的农民本位意识。这种农民本位意识,使作者在创作时不夹杂太多的个人感受,而是尽量真实地来展现特殊历史时期农村生活的原貌,真实地再现了热火朝天的农村合作化运动,概括了史诗性的社会化变革,围绕着梁生宝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直至灯塔社的建立,完整而深刻地概括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

在人物描写方面,人物描写向来是文章的中心,人物描写越丰富越生动,对于主题的表达也就越有利。“五四”时期由于思想启蒙的需要,乡土小说作家们在创作时扮演的是启蒙者的角色,作品中的人物多是他们所批判的,通过典型人物的刻画来达到创作目的。比如祥林嫂和鲁镇老爷、阿Q和未庄人等,这些都是作者笔下的被启蒙者。这些被启蒙者有恶势力,最为深刻的就是彭家煌的《柚子》,它将湖南军阀的残暴描写的淋漓尽致;还有那些封建思想的“卫道士”,如鲁镇里的权威代表大老爷。而描写最多的是底层劳动人民,虽然他们的处境大不相同,但是命运的结局总是惊人的相似,这类人物有闰土、祥林嫂和阿Q等人。知识分子所描写的这类被启蒙者是为改造国民性的主题服务的。

《创业史》中人物描写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人物描写更加丰富,不再类型化,人物是会成长的,有其成长的过程。1962年,邵荃麟在大连会议上提出了“中间人物论”,主要针对当时文学创作上出现的“高大全”,倡导写人物要写真实,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中间人物”梁三老汉。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年轻时有创业梦想,但他终究没有完成自己的理想,他的思想中有很大的封建因素,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弱,甚至是十分排斥,最突出地体现为他在面对儿子梁生宝的创业时所表现出来的反对,一开始就不同意他去城里买稻种。但是面对儿子的坚持与倔强他没有办法,只能自己跟自己赌气。而到后来,随着合作化进程的前进,他也慢慢地理解了儿子,虽然没有用言语表达出来,但在行动上时刻关心着儿子、关心着他的事业,父子二人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缓和。他态度的变化、思想的变化使得这个人物更加接地气儿,人物形象塑造更加生动。正如作品一开始引用毛泽东的话:“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新事物,它的出生,是要经过同旧事物的严重斗争才能实现的。社会上一部分人,在一个时期内,是那样顽固的要走他们的老路。在另一个时期内,这些同样的人又可以改变态度表示赞成新事物。”④

由于农村生活的复杂性,事物自身的发展性,除了很生动地刻画了梁三老汉这一中间人物,特意描写他的思想从落后到先进的一个纠结挣扎的过程。作者还很有心地实写在农村农业合作化运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存在的故事,让农民自己展现自己的故事,有正面(如梁生宝)也有反面(如郭振山,姚士杰等)。将这个小村庄里的社会生活形象真实地展现出来。有梁秀兰、徐改霞、素芳的个人感情生活,也有梁生宝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将农业合作化运动过程中的真实情况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既有歌颂也有批判。相比较“五四”时期乡土小说的俯视视角,作者站在农民的视角来描写农村生活,而且更加全面真实地展现农村生活,使故事描写得更加真实生动。从这个角度讲,这无疑是《创业史》对“五四”乡土小说的创新。

(二)对农村景观的欣赏式描写

作为一部写实小说,一般来讲都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人物、环境、主题、情节。其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描写,这里主要说明自然景物描写。“田园山川、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时序节令、宇宙空间等等,都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因素。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⑤[P353]

纵观“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大都是短篇小说,故事的主题也大都是揭示乡村疾苦,表现农民的艰辛,探索与改造国民性。为了深刻地表达这一主题,作者往往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创作时着重刻画的是造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社会环境——落后农村以及毒害人心的封建思想。造成祥林嫂、阿Q悲剧的原因,除了人物自身不可避免的缺点以外,更重要的是人物所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的封建落后思想。要改造国民性,最重要的是解放人的思想,注重社会环境的描写,自然景物描写“更多的情况下,它是作为辅助手段,为表现人物、事件服务的。自然景物不仅可以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而且能够点示时间、地点,暗示人物心境,推动情节发展。”⑥[P103~104]就像鲁迅《药》中最后一段的自然景物描写,表现出坟场的死寂,更衬托出人物内心的悲凉,同时暗示社会的黑暗。

但是在《创业史》中就完全不同,它多了一份对于乡村景观的描写,这种描写不带有任何功利性,而是出于对自然纯粹的欣赏,比如下文:

“初夏的夜晚,既没了春寒,炎热还要过些日子。西风从渭河上游的平原上,掠过正在扬花灌浆的麦穗,吹了过来。风把白天太阳照晒的热气,都带向晋南和豫西去了。有风的晚上,蚊子顾不得叮人。因为多数稻地没泡上水,蛤蟆的叫也不到最厉害的时候。”④[P457]

这是蛤蟆滩初夏的夜晚,夏夜的风、有水的稻地,一切最普通的景以最自然的形态出现。与“五四”乡土小说的自然环境为主题服务不同,这仅仅是乡村中极其普通与常见的一晚,也是普通人眼中的真实的乡村美景,只不过用文学性的语言描述出来,更具有欣赏性,不用去思考景物背后的寓意,单纯凭借文字去想象乡村美景。就像过了清明节后生机勃勃的村庄美景一样随处可见:

“稻地青稞和旱地小麦,都拔节了。青稞甚至已经快抽穗了。渭河平原在庄稼人不知不觉中,由一片翠绿变成深蓝的大海。……

渠岸、路旁和坟地上的迎春花谢了。肥壮而显得挺大方的蒲公英开了。温柔而敦厚的马兰花啊,也在路旁讨人喜欢哩。

庄稼院周围的榆、柳、椿、槐,汤河两岸的护堤白杨,都放出了鲜嫩的光彩……百灵鸟、云雀、金翅、画眉……统统处在恋爱阶段;南方来的燕子,正从稻地水渠里衔泥、筑巢;而斑鸠已经积极地噙柴垒窝,准备孵卵了。”④[P270]

这里暂时抛开了激烈的阶级斗争,青春少女的苦难,仅仅写出普普通通的一天,没有任何的目的,只是单纯地将乡村的自然状态呈现出来。除此之外,还有梁生宝一行人进山砍竹子在间歇时看到的美景,青山、绿水、苍树,给人以最直观的视觉感受;作品刚开始时,所描写的渭河平原的景致及其乡村布局;梁三老汉从早上起来开始一天的劳作时,所欣赏到的普通乡村美景……这些都是纯粹的风景,并不是为了表明什么,只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从这一意义来看,这就比“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多了对于乡村景观的欣赏式描绘。

三、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

《创业史》对“五四”乡土小说的继承与发展,与整个时代与作家自身都有很大关系,通过上述分析,进一步探讨产生这些变化的时代及个人原因。

(一)时代原因

《创业史》所反映的是合作化时期的事情,新政策的出现,必然会引发新的矛盾,在矛盾冲突中更容易发现人性。“五四”乡土小说在创作时,国家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农村中农民更多的是“小农思想”,城市中的所有启蒙思想在农民这里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大不敬,多数都是祥林嫂式的悲剧,传统的“三纲五常”是农村所信奉的准则,“乡土小说”也重在批判农村的封建愚昧,企图能将启蒙的春风吹进固步自封的农村。

《创业史》围绕“合作化”进行展开,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全部面貌呈现,这时候的农村虽然还保有很多的封建思想,但是也有先进的青年接受先进的思想,因此,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人物是丰富多样的,矛盾也是多重的。有梁生宝的无私付出,尽职尽责,也有郭振山的自私自利;有素芳的屈服命运,也有改霞的自由爱情观;更有梁三老汉的真实。所有这一切都是社会的真实,无形之中形成对比,将农村生活更加真实地表现出来。

《创业史》相比“五四”乡土小说的进步之处还得益于国家政权的稳固,作家的创作受《讲话》的指引,有了固定的方向,较之“五四”乡土小说,除了批判以外还有歌颂,因为国家政权的稳固更有益于作家发现生活的美,同时也能够将所有看到的美与丑以长篇小说的方式展现出来,较之“五四”乡土小说短篇而言实为一大进步。

(二)个人原因

“五四”乡土小说的创作更多地是出于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创作没有固定的模板,作家从“启迪民众”出发进行创作,作品有很大的批判性。

到了《创业史》,作家的创作有了《讲话》的指导,创作的目的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相比“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是为了实现启迪民众的目的尽可能地去批判,而后者则是尽可能地将社会生活的全面貌呈现,歌颂国家政策对农民、农村的积极改变,更加专注地在所描写领域展现出这种真实。

《创业史》相比“五四”乡土小说的进步之处,还在于前者有作者的实地考察,柳青为了完成这部作品,在农村感受生活好多年,较之“五四”乡土小说,对农村的全貌更加了解,经验更充足,创作也有一定的原型,在创作时就更容易将农民本身的情感表现出来。

《创业史》对“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发展方面,除却作品本身的发展外,作家自身叙述视角等方面的发展构成了作品的重要方面。

《创业史》较之“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更加注重与描绘的是“民间文化”,而“民间文化”又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没有清楚的释义,陈思和表明自己的观点:“它是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够比较真实的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⑦[P128]并且,他在运用这一概念的时候非常谨慎,这个“民间”非常复杂,其中,既有对“人生欲望”的肯定,也有对“原始张力”的张扬,更有对落后的封建意识形态的残留,是精华与糟粕杂糅的产物。因而,这个概念只是描述性的,并不能被生搬硬套。相比之下,“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所描写的更多是民间文化中的糟粕,将其赤裸裸地呈现给人民大众,从而达到引起大众反思的目的。《创业史》则更侧重描写真实的农村生活。

《创业史》的这种对于民间文化的深度描写,表现出作者的文化审美趣味的变化。不仅仅是站在农民的视角来描写农村生活,还融入了“五四”乡土小说所不具备的,对于农村景观的欣赏式描写。这种变化不单单是发生在柳青一个人身上,是时代洪流下整个社会普遍出现的。注重对农村的真实描写,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丰富了民间文化;也有消极的一面,艺术描写的降低。

《创业史》对乡土小说的承接丰富了文学的多样性,并且使得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得以继续发扬光大。也正是由于它对于“五四”乡土小说的继承和发展,才使得中国文化的百花园更加丰富多彩。正是因为有了继承和创新,文化才能得以更好地发展。

注释:

①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②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与乡土重建[M].台北:风云时代出版公司,1993.

④柳青.创业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⑤湘潭大学、湘潭师范学院写作教研室.现代写作学教程[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6.

⑥董小玉,刘海涛.现代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⑦陈思和.中国当代关键词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创业史乡土小说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无尽”的《创业史》——我的父亲柳青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我们需要带有泥土的生活
乡土中国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青年志 三位青年“创业史”——心思始终“钉”在超越前辈
李书福 自书40年创业史 致敬改革开放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