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义:西方学前教育的历史溯源及启示

2019-02-22 09:10赵明玉
关键词:福禄卢梭幼儿园

赵明玉

(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自然主义教育是西方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教育流派,该流派不仅在西方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在当今国际教育改革中依然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与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正是在自然主义思想的滋养下诞生的。通过对学前教育的产生发展进行自然主义的历史溯源,有助于我们厘清和反思当今学前教育领域中的本质问题。

一、取法自然:自然主义学前教育的发端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人们所由入德成善出于三端”——天赋、习惯、理性。亚里士多德在这三者之间更看重理性,“人们既知理性的重要,所以三者之间要是不相和谐,宁可违背天赋和习惯,而依从理性,把理性作为行为的准则。”[1]但亚里士多德同时也肯定了天赋(即自然本能)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指出习惯和理性必须是以天赋为基础进行培养和教育的。他认为,教育应将人的自然属性作为起点,主张婴幼儿要进行适合于其年龄的运动;教育应该首先训练儿童的身体,提倡儿童参与有益的游戏;5岁前不应该要求儿童学习课业或工作,以免妨碍其发育。

人们对自然的崇尚与极度关注则是始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由于中世纪时期神学至上的社会之风压抑人性、禁锢思想、轻视学问,教会全面垄断教育,使教育带有浓厚的神学色彩。教育内容中神的力量被无限放大,而人的价值却被蔑视;在教育方法上,无视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西欧中世纪之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婴幼儿在社会中的地位微乎甚微。这一方面是由于中世纪的社会历史背景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当时欧洲的卫生环境、医疗条件水平极低所致,婴幼儿的夭折率比较高。因而这一历史时期内婴幼儿教育仍是无从谈起。但此后文艺复兴时期在对中世纪经院主义的反击过程中正是切中了人的自然发展本质这一关键问题,进而上溯至人的自然本质问题。

最为直接而系统地论述自然主义学前教育思想的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在《母语学校》《大教学论》两部著作中全面地阐述了“教育遵循自然的思想”。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有两点含义:一是教育要遵循自然秩序;二是教育要依据儿童的天性”[2]。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如同当时社会上的其他职业一样,必须要遵从和适应自然的规律和秩序,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即教育亦有自然赋予的规律性,这是夸美纽斯能够建立起完整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哲学基础;儿童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有其特定的天赋自然属性,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和发展规律。这是此后的人本化、心理学化的自然主义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逻辑起点。

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了《母育学校》一书,在人类史上首次制定了6岁以下儿童详细的教育大纲,这是他的伟大功绩之一。他也是最先研究家庭教育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在《母育学校》中,夸美纽斯遵循儿童的自然性原则,认为教育内容应由简到繁,从感觉(看、听、尝、触)训练到宗教信仰的培养,形成梯度、循序渐进;教育方法应简单灵活、易于操作。他对儿童的道德培养极为重视,内容有12项之多,由饮食起居一直到宗教礼仪,要求合理得当[3]。

夸美纽斯的“教育遵循自然原则”思想源自对当时罗马教会压制与蔑视人性的极力反抗。这种反抗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夸美纽斯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夸美纽斯为了推广“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新教育而力证人的自然属性,他采用了比较原始的类比法,通过例数自然之规律推导出教育之自然法则。时至今日,反观夸美纽斯的“教育遵循自然法则”思想,虽感机械与生硬,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其里程碑式的意义却无法抹杀。夸美纽斯有关自然主义学前教育的相关思想更是极具超前意识和跨时代意义。他把儿童的早期自然主义教育作为其宏大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并通过专著《母育学校》加以系统阐述。《母育学校》一经问世,就以其独有的“亲民”风格广为传播,成为家长们的实用手册和家庭教育的指南。这种自然主义的学前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是超前的思想,即使是在之后的两个多世纪时间内也并未落伍。

二、走向人本:学前教育的自然主义梦想与现实

卢梭对当时欧洲的封建主义、经院主义教育提出了深刻的批判。他呼吁让儿童成为儿童,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卢梭也曾如亚里士多德那样将人所受的教育分成了三种类型: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我们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4]但二者极为不同的是,卢梭的关注点在于“自然的教育”,亚里士多德则以自然教育为根基更加重视理性教育,这是不同时代两位思想家所肩负的不同社会历史使命使然。卢梭认为,无论是“人的教育”,还是“事物的教育”都是会随着人和社会的变化而改变,而作为人的自然本质是始终不变的,若要达成三种教育之和谐,显然应该以不变应万变。当三者不能统一的时候,应该遵从自然教育。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是理想中的教育形态,《爱弥儿》是卢梭为了对抗18世纪法国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而虚构的一部“教育理想国”。与夸美纽斯的严密的自然主义学校教育体系不同,卢梭的做法是在儿童教育阶段彻底放弃了学校教育,让母亲和儿童回归自然怀抱。而且卢梭的做法是干脆的、极端的。为了表明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决裂的决心,卢梭明确地反对2-12岁的儿童阅读。如果按照现代教育的理念来看,这显然是一种反对主知主义的思想。卢梭认为,书籍仅限于对那些喋喋不休地学习毫无所知的知识是有益处的。学习应该是基于观察,一个人不一定要阅读,但必须要去观察。这说明卢梭已经开始关注儿童的兴趣和学习经验。所以,卢梭在《爱弥儿》中明确主张:为了培养儿童的兴趣和能力,12岁以前应该完全避免读书,即使在12岁之后也应被保守地运用。儿童必须首先去学会发展他们自己的思想,免于受到成年人的影响。

卢梭对自然主义教育的贡献在于赋予了自然主义教育人本化的内涵,突出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开辟了教育科学人本化的道路。对此,康德做了精辟概括,称卢梭完成了人的内在宇宙的科学研究,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5]。卢梭批判当时的儿童教育对儿童一点也不了解,只是一味关注他们成年后需要了解什么知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所以教育才越来越误入歧途。教育应该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思考儿童按其能力可以学习什么。教育儿童首先要研究儿童,这正是基于对儿童自然本质的关注。卢梭提出了一个具有历史使命感的课题,虽然他没有对这个研究儿童的课题进行更深层的专门研究,但是却启迪了后世众多教育思想家和实践者。

三、心理学化:从消极顺应自然转向儿童心理规律的研究与探索

(一)裴斯泰洛齐开启自然主义的伟大实践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尝试性地将卢梭的思想应用于教育实践的人。1804年,建立于德国法兰克福市的裴斯泰洛齐学校,以没有讲课、几乎没有书本以及没有体罚这种超凡的改革而著称。裴斯泰洛齐的标志性方法便是在乡村的长时间行走。裴斯泰洛齐通过这种自然行走来教儿童植物学、地理学、动物学。很显然,裴斯泰洛齐的课程论效仿了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的计划,他强调集体的而非个人的背诵,课程以学生喜欢的活动为主,如绘画、写作、唱歌、体操、模型制作、采集标本、绘制地图和郊游等。裴斯泰洛齐是卢梭教育信念的坚定信仰者,他认为教育一定要扎根于第一手经验,而不是阅读他人的报告或书籍。

裴斯泰洛齐也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化”,认为教育的目的、过程、方法、指导理论都应以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为基础。他明确提出儿童不仅具有天赋的发展潜能和内在动力,而且儿童的这种自然天赋是有规律可循的。教育的主要原则就是要遵循自然,符合人的发展的自然顺序和永恒不变的规律,使其得到锻炼和发展。“按照裴斯泰洛齐的意见,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和能力,同时这种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和谐的。教育者对于儿童所产生的影响必须跟儿童的本性一致。”[6]

裴斯泰洛齐在学校实践中将卢梭自然主义理想变成了现实,他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本性,教育过程必须遵循人的本性发展规律,并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观点,这是其反对旧有社会教育制度的革命性实践。裴斯泰洛齐主张,与其用陈腐、荒谬、无用的知识去戕害儿童,不如回归自然,追寻儿童的内在心理发展规律。他在继承卢梭自然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把卢梭教育思想中的一些浪漫主义、不切实际的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与合理化,将卢梭自然主义思想中的积极方面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裴斯泰洛齐的实践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虽未触及幼儿教育领域,但是他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却为此后幼儿园的诞生埋下了种子。

(二)福禄培尔首创“儿童的花园”

德国的福禄培尔曾于1805—1808年在裴斯泰洛齐的学校做教师,他深受裴斯泰洛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当时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儿童7岁以前进入学校年纪太小,而且那时在德国许多州都规定7岁前儿童入学是非法的。福禄培尔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致力于将卢梭、裴斯泰洛齐的思想运用于当时令人无法想像的3-6岁儿童教育领域。1937年,福禄培尔在德国布兰肯堡开办了他的第一所专门面向3-6岁儿童的学校。1939年,福禄培尔将他的新式学校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这个新词是故意模糊了两种词义——德语中可以指的是“儿童园地”(children’s garden) 或“儿童的花园”(garden of children)。“儿童园地”意指在幼儿园中每个孩子会被分配一个小园地,在老师的指导下耕种;“儿童的花园”则又暗含着幼儿园是每一个儿童都可以在其中茁壮成长的纯粹的育人之地。“儿童从刚刚出生到世界上起,人们就应当和必须按照他的本质去理解和正确对待他,让他自由地、全面地运用他的能力。”[7]在幼儿园的实践与研究中,福禄培尔继承了裴斯泰洛齐的直观性教学原则,注重幼儿的感性直观训练;他进一步提出了幼儿的自我活动性,他认为,自我活动是一切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生长的基本法则;同时,福禄培尔还特别重视儿童的社交关系,认为儿童的自我活动所产生的个性,必须经由社会交往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

福禄培尔在《人的教育》一书中呼吁人们关注儿童的内在自然属性、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年幼的人使人觉得是一块蜡和一团泥,可以用来任意地捏成一样什么东西。漫游花园和田野、草地和森林的人啊,……在大自然中、在田野和花圃中看看它吧,看看它显示出何等的有规律性以及在一切方面和一切外表上协调一致的多么纯洁的内在生命吧,这生命犹如从大地上生气的灿烂的太阳,一课闪闪发光的星星。”[7]10

福禄培尔的幼儿园课程建立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基础之上,内容非常丰富——游戏、歌谣、自然研究、唱歌、表演、讲故事……他还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研发出了“恩物”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系列玩具。这种玩具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有助于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研究使得学前教育阶段的自然主义教育从思想、理论开始走向实践。如果说此前的自然主义教育是先贤们诉诸于外在自然环境来追求人的自身价值和人性的解放,那么从福禄培尔开始则是尝试性地探索运用早期的心理科学开展自然主义的学前教育实践。而对于当时的德国、欧洲乃至后来近一个世纪以内的全世界来说,几乎所有的家庭在养育幼儿这一问题上仍处于随意和蒙昧的状态和水平上,福禄培尔的研究与实践无疑是开拓性的。当然,与夸美纽斯相同,福禄培尔的自然主义学前教育思想中有其自身难以跨越的宗教诉求,他的教育思想中充满了神秘主义与超验主义色彩,这也是被后来的美国进步主义流派所诟病之处。

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都是在儿童教育的问题上反对主知主义的,因为当时欧洲社会普遍存在着对儿童的机械灌输式的教育,这是时代所赋予自然主义教育家的社会历史使命,是对儿童免受戕害的保护。实际上,这些教育家并非反对儿童学习,只是需要采取适合儿童本质的方式、方法去学习。这也就是接下来一个时代的自然主义教育继续深入探索的课题。

四、发现儿童:从自然环境到有准备的环境

自然主义教育家们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凭借“纯自然的方式”革除诸多教育中的违背儿童自然本质的做法。当时间来到现代,尽管宗教在教育中的影响逐渐削弱,封建社会大势已去,但成年人对于儿童自然本质的忽视以及绝对权威却还依然存在。20世纪以来,自然主义教育家们开始将儿童心理研究作为探索儿童自然本质的时代主题。瑞典教育家艾伦凯曾预言:20世纪将成为“儿童的世纪”。她呼吁为了保护儿童的个性,每位教育者都应去了解儿童。意大利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向儿童提供环境,以保障大自然赋予他们的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展,这就需要调整自己的观念,与自然协调工作或遵循自然的法则。”[8]外部环境只是提供心理发展所必需的媒介,而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原因。只要儿童的环境能充分满足他发展的内在需要,心理层面的成长与发展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自然环境与有准备的人为教育环境都很被看重。

首先,自然教育是蒙台梭利幼儿教育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台梭利倡导幼儿教育既要让幼儿尽可能多地接触自然,又要遵循儿童身心自然发展规律。“既然儿童的肉体生命需要大自然的力量,那么他的精神生命也需要使心灵与天地万物接触,以便直接从生动的大自然的造化能力中吸取养分。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是让儿童从事农业劳动,引导他们培育动植物,并从中思考自然,理解自然。”[9]蒙台梭利比之前的教育家拓展了自然的教育意义,她认为自然教育可以在无形中指引幼儿进行自我教育。自然教育能够引导幼儿观察和认识生命,这是一种具有生动体验性的生命教育;自然教育也是一种良好的品格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耐心、信心,培养儿童对大自然的感情、热爱劳动的品质;蒙台梭利更是认为,幼儿接触自然、从事农业劳动是在沿着人类发展的道路前进,自然教育能够使得个人发展与人类发展协调起来。

其次,蒙台梭利创造性地提出了“有准备的环境”,使得自然主义教育从纯粹的自然环境发展到了具有心理科学指引的、人为的“有准备的环境”,自然主义教育的内涵也从单纯的自然陶冶发展到了丰富的人文关怀。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教育场所必须是一种令人愉快的环境,儿童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特制尺寸的桌椅等用具,教室外应有阳光充足的草坪。幼儿教师也是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外在环境。所谓有准备的环境必须由理解儿童和了解儿童内在需要的幼儿教师来准备,幼儿教师的内在心理环境应该是平和的。

五、启示

(一)自然主义正在学前教育领域中日渐式微

早期的自然主义教育家非常重视学前教育阶段中自然教育的价值。自然环境之于自然主义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途径,更是一种教育方法、一种教育理念。进入20世纪,学前教育家们倡导的自然主义开始根据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开发和研究“人为的”“精致化的”“科学的”教育环境、课程和教育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教育的地位作用也在逐渐下降和弱化,从原有的多维价值功能取向弱化为单一的教育途径。蒙台梭利创设“有准备的环境”之时,并无意去反对自然教育的重要功能,因为这是自然主义者的研究起点与根基;但是后来的教育家、实践者却“买椟还珠”,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忘却了自然主义学前教育的教育初衷,转而走向了追求科学的“技术型”研究的极端路径。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开始更加关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却忽略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本就源自于对自然的发掘和研究。

自然主义是19世纪学前教育产生之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前教育的灵魂和内核。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中学前教育发展受到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影响,自然主义特质在学前教育发展中受到严重挤压,一些国家学前教育出现小学化……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学前教育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更易于忽略这种自然主义的本质特征,而去追求幼儿园的城市化、加速度发展。自然主义是学前教育初创时期的重要特征,而在近二百年的发展中,这种自然主义特征却在日渐式微。

(二)呼吁学前教育“重拾自然”

伴随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受到关注和重视,学前教育的课程、教学研究以及学前教师教育都越来越科学化、规范化,然而学前教育的自然主义的传统却在现代社会的幼儿园(特别是城市的幼儿园)中逐渐被弱化,甚至消失殆尽。明亮的教室、色彩斑斓的装饰、轻便的塑料玩具、教具、用具,塑胶运动场、人工草坪……儿童被“人工化的”幼儿园小心翼翼地保护和包裹着。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福禄培尔创办第一所幼儿园时的最初的梦想,他要打造的是“儿童的花园”。当今幼儿园的现代化走向已经偏离了其初创者的初衷,淡化了儿童的自然属性,并在这条路上已经走出了很远。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现代工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已让人们触目惊心,但是自然却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自然主义又开始弥漫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说三百多年以前,人们是为了反抗宗教压迫和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而选择了“自然主义”,那么21世纪的今天,我们则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共同命运而再次选择“返璞归真”。当代欧美发达国家兴起了规模不可小觑的“森林幼儿园运动”,这正是自然主义学前教育在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尽管森林幼儿园运动普遍被认为是一种缺乏理论基础的学前教育流派,尽管其从最初发起至今一直都被看作是一种实践模式,几乎很少有人提及这一运动有何种理论作为支撑。但是,如若追根溯源,我们就会发现森林幼儿园运动实际上是自然主义学前教育发展到当代的忠诚实践者。引领儿童回归自然、拥抱自然、探索自然,这些实践做法令人敬佩!他们正在用亲身实践告诉我们:“学前教育,是时候回归自然了!”

(三)幼小衔接的界限并非“教或者不教知识”

19世纪60年代,福禄培尔的幼儿园已经传遍欧洲和北美,幼儿园运动在美国建立了稳固的地位,但是却逐渐地因为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产生了纷争。美国出现了一些仅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幼儿园。当时的美国幼儿教育家皮博迪认为,这些“伪幼儿园”只是为了迎合成年人的期望,而使幼儿学会读写以及学习小学校的科目,他们摒弃了真正对儿童有益的事情——游戏。整个20世纪,这种争论一直在持续。小学一年级课程已逐渐地且不可阻挡地被“推向”幼儿园。因而美国幼儿园被冠以“伪”字并不无缘由,因为其办学已经脱离了福禄培尔的自然主义初衷。

通过对自然主义教育家们的思想重温,我们会发现,这些教育家都并不反对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进行学习活动,实际上他们所抨击和反对的是压抑儿童天性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他们极力反对超越儿童身心特点的“超前学习”“机械学习”,都非常重视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观察、直观体验以及思维能力等。如果我们仔细阅读福禄培尔、蒙台梭利的著作,我们会发现这两位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都曾系统地论述过如何对幼儿开展知识教学。例如,福禄培尔在《人的教育》中非常细致地阐述了幼儿数学启蒙的方法。“在幼年期儿童身上应当发展这样一种至少到十为止的明确和肯定的数列知识;但绝不应当把数词作为空洞的、毫无意义的声音说给孩子听,并让孩子机械地,即同样是毫无意义的声音说给孩子听,并让孩子机械地,即同样是毫无意义地、空洞地模仿着说;否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的思想不能最终自发地,依靠自身的力量来排除各种反常观念的话,孩子可能会毫不在乎地说出二、四、七、八、一、五、二等这样顺序混乱的话来。……儿童绝不应当长时间地在对实际被计数和将被计数的对象物缺乏观念的情况下念数词,否则这些数对他来说便是空洞的、毫无意义的。”[7]58福禄培尔还提出,教师应该关注儿童是怎样,并按照什么样的规律由观察个别事物逐渐上升到一般乃至最普遍的概念这一过程的。

福禄培尔的阐释过程说明,幼小衔接的界限并不是在于幼儿园里有没有讲授语文、数学、英语知识,而是是否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按照自然主义的观点,学前教育阶段的理念、课程、内容、方法等都应遵循和尊重儿童的内在自然属性。超越或跨越儿童所在的水平而进行机械学习、缺乏直观的感受和体验,这种教育明显是违背自然主义原则的。当我们站在当代人的立场上去回顾学前教育产生之时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时,尽管它显得很朴素、浅显,但是时至今日,它仍是反思学前教育问题的一条根本准则。

猜你喜欢
福禄卢梭幼儿园
论“福禄提梁壶”的吉祥文化寓意
福禄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论紫砂壶“福禄”的文化意境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爱“上”幼儿园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