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琳,梁正瀚
(许昌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南 许昌 461000)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九大报告则把创新型国家置于更为突出的位置,明确了推动社会发展的首要动力是创新,创新将支撑并贯穿现代社会的经济体系建设全过程。创新型经济建设对区域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域创新创业活力和效能的提高需要对所有创新要素和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加速区域化创新创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还需要全面认识创新创业的规律及生态系统建设的意义,推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萌芽和发展。
生态系统是一个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具有进化能力的有机整体,它的概念涵盖了生态范围内的生物群落、不同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群落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一复杂的有机整体内,各个生物群落之间、生物群落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微妙的平衡,他们的相互关系促使生态系统不断进化。除了内部不同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制约外,生态系统还不断汲取外来能量,使之融入到系统内的能力循环当中。在内部生物群落之间的竞争和外在环境的制约下,生态系统的活力和良性循环得以维持,这种自我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得以生存并不断进化。
20世纪70年代,学界开始将自然生态系统理论与经济理论相结合,用以分析问题,并提出了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根据生态系统的范畴,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也可以定义为一个由创新创业主体、关键要素与外在环境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创新创业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高校、科研单位、企业、金融机构等,具体的创业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资金、创新技术等,外在环境也就是主体经济活动所涉及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以及社会文化、法律规范等。在这个有机整体中,各个主体之间、主体和外在环境之间存在着合作竞争关系,推动整个系统的良性发展。同时,系统内的创新能力、要素和信息也在不断循环流动,从整体上看,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运行存在多元化、开放性和相互促进的特点,并且它的发展是非线性的。
德国的工业制造业向来以高品质、高标准闻名于世,从德国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中,我们也能窥见德国人对于品质的执着追求。与美、日等国家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最显著的区别是,德国在这一过程中更加注重科研与创业实践的结合,为科学技术研发与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在德国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中,科技创新驱动的企业占比更多并受到更多的支持。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学生可以参加各种科研型课程,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提供必要的制度和资源支持。并且还设立了专门的科技专利办公室,对学生的技术专利进行管理和商业价值开发。除此之外,慕尼黑工业大学还非常重视与孵化园、科技园的交流与合作,借助这些园区的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开展创业实践教学,这不仅提高了学校自身的科研实力,还进一步优化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环境,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创业机会。
为了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正常开展活动,德国高等学校一般会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具体实践提供更全面的支持。以慕尼黑工业大学为例,该校建立了一套以综合、研究、技术以及资金赞助机构为主的立体化的管理体系,其中综合机构下设创新与创业中心、社会创业学会;研究机构下设创业研究所、创业和金融研究所、行业联络办公室;技术机构下设研究和创新办公室、技术创业实验室,从而使创业教育的管理更加科学高效。具体来说,综合机构负责根据学生最初的创业意向,协助进行资源和服务的协调和调动,帮助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实行。研究机构的职责是进行创业相关的教学、研究,并且负责寻求企业与学校科研团队的技术合作,帮助大学生技术成果商业化。技术机构是一个专业的咨询服务部门,负责对校内师生进行创业和科研创新过程中所需的技术咨询、项目评估和项目改进建议等。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项目活动中涉及的资金管理、融资支持都由资金赞助机构负责,除此之外,也负责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贡献较大的老师和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资金奖励。完善的创业教育组织管理体系为该校师生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细致周到的服务,助力慕尼黑工业大学成为德国著名的创业教育基地。
德国高等学校中,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方面都有长时间的研究和工作经历,他们对创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同度非常高。也正因为如此,在德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中,课程的设计均以实践为导向,这在世界各国中也算是一个鲜明特色。以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创业教育为例,他们的创业课程设计对创业实践培训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学生几乎可以在所有学科的课程中找到创业教育课程,这对于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挖掘潜在的创新创业人才有着重要意义。慕尼黑工业大学将创业教育课程具体划分为“感知阶段—接触阶段—评估阶段—识别阶段—创办阶段—理解阶段—更多”这7个模块,针对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每个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地解惑和训练。例如,在接触阶段的课程中,会向学生提出“是否愿意过创业者的生活”类似问题,还会开设创业的准则、创新型企业和创业培训班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让大学生更了解创业和创业者。而“识别”课程模块要解决的是“要成为一个创业者必须做到什么”的问题,具体课程包括创新和营销的可持续性、沟通和领导力、领导的激励、营销创业实验室等,通过培训大学生的商业实操能力,提高他们的创业综合素质。
最近几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氛围下,国内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创业环境不断改善,创业大潮不断涌现。但是,由于我国创新创业起步远远晚于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面临着巨大挑战。
(1)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欠缺。与德国社会文化中体现出来的冒险精神相比,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更提倡稳扎稳打。目前,除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创业氛围之外,其他地区的创新创业活力依然非常弱。总体来说,国内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率明显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我国高知人才在创业精神方面的不足,他们更加倾向于知足常乐、小富即安,对于创业者来说,这种消极的精神状态是不利于激发创业活力和创业热情的。当然,这也离不开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国内,创业失败是很难被接受的,创业者创业失败后面临的境况比较糟糕,创业失败甚至意味着人生失败,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创业者的创新创业动力及激情受到抑制。
(2)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不足。与世界各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相比,国内起步非常晚,目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国内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并不充分,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也非常零散,并且数量极少,师资力量更是相当薄弱。虽然国内高等学校的教授在其专业领域内科研能力非常强,但他们所涉及的创业实践项目少之又少,很难全面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重点。另外,创新创业教育的正常开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的配合,但当下高校以及政府部门都未能充分支持创新创业教育,使得政策落实不到位,相关教育及科研部门无法作出正确的引导,最终使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
(3)创新创业服务能力不强。目前国内不仅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创新创业服务发展也比较落后,存在着市场主体尚未发展成熟、专业化水平不高、规模较大的服务性机构数量少、高端服务业非常匮乏等问题。国内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的总数并不在少数,问题在于规模较大的、能够面向市场提供专业化集成服务的大型机构数量太少,往往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创新创业的高端增值服务能力不足。而创新创业的中介服务机构,他们对自身的定位依旧很模糊,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实际服务过程中,不能为创业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也没有打造出专业的协同合作和服务模式。技术中介机构主要是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所属的官办机构,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少,市场化职业技术经纪人极为缺乏。技术转移的市场化运作还不完善,技术转移工作的市场化还有待加强。
(1)创建政府、高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党和国家向来高度重视推动社会的创新创业以及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最近几年,社会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如日中天,同时,国内各大高校纷纷启动了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创新创业活动在国内各界开展比较积极,但总体来说,不管是政府部门、高校还是社会各界,都处在单枪匹马独自奋战的阶段,缺乏必要的协调合作机制,非常不利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立。反观德国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成功经验,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三大创业教育主体之间的工作形成了紧密合作的关系。因此,国内的创业教育应该就此问题考虑这些建议:首先,各级政府和各地的教育部门作为管理组织者,应该发挥起管理和牵头作用,带动各大高校、各大行业机构、企业单位成立一个统筹管理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委员会。委员会需要承担起区域内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各机构之间的分工协调作用,充分调动各个创新创业教育主体的积极性,提高活动效率,加速教育资源的循环流动。其次,组织管理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各大主体就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负责提供便利、科学的政策环境;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实施主体,应该充分调动并利用各渠道教育资源,逐步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系统;同时社会各界应该提高参与积极性,调动行业资源,为创业实践提供更多平台和机会,助力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
(2)制定有利于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构的激励政策。政府部门通过制定和实施具体的政策措施,为创业者提供更加便利的创业条件,降低创业门槛、提高区域创业能力,并不断激发更多潜在创业者的创业意愿,这些政策措施统称为创业政策。创业政策最直接的作用是提高创业者的创业动力,对创业行为进行引导,为其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科学的创业政策可以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目前已有的成功经验表明,科学完善的创业政策和激励措施是创业生态系统构建过程中的重要条件。因此,针对国内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之初的特殊情况,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充分考量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各大高校的具体实践,设计并实施一系列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激励政策,为其在创业过程中涉及的资金需求、税务税收、办公场地、社保等多个方面提供有利的支撑。首先,为了给市场前景广阔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足够的资金资源,以及为在大学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师生提供必要的物质奖励,政府可以组织当地的金融机构,创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会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创业热情的资金支持系统;其次,为了引导各大高校更加深刻地认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教育管理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在高校的评估体系中加入创业教育相关指标,更进一步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和监管;再次,针对大学生创业项目中必不可少的资金需求,政府应该想方设法为其提供低息贷款政策,具体可以与国有银行达成协议,对符合要求的创业项目提供贷款优惠。然后,针对大学生创业项目,可以设计对应的减税、免税等税收优惠,降低创业门槛,扶持青年创业者。
(3)积极定位系统角色,突出高校主体。通过对目前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效果良好且后续发展比较成功的德国经验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们创建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各主体的责任与权力、分工和协作界定非常清晰,学校能够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质并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创业素养,政府和社会也能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具体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平台资源等,因而他们的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并且创业成功的概率非常高。而国内的现状是,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并不明确,各主体之间权责不明晰、缺乏沟通协调,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阻碍了创业教育的发展。所以,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之初,最重要的是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责任和权利,各司其职,同时密切配合。首先,高校是实施创业教育的第一主体,直接对教育成果负责,政府部门和企业、社会所提供的政策支持、资金资源、平台渠道都处于辅助地位,不能剥夺高校对创业教育课程的管理权。其次,教育部门和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提供科学合理的宏观指导和有利的政策环境,在为各大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明确路径和方向的同时,还可以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创业企业进行研讨和调查,制定更科学、更切合创业项目落地的政策和激励措施。再次,社会各界和企业单位的职责在于提供平台和资源,针对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例如创业项目的评估、资金需求、市场咨询等相关阶段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资源。
(4)培养促进创业生态化发展的师资队伍。从国际经验来看,要构建良好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打造多元化的创业师资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是创业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师资力量和质量对创业教育的成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培养创业教育中师资的多元化,建立区域内互助互补的师资队伍,将有利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国内高校可以考虑从以下这些方面开展创业导师的培养。第一,对于校内已有的创业导师,学校应该加强培养,这是来自于内部的创业教育资源,也是学校创业教育的主干力量,要对其进行再教育,制定长期有效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除了要组织校内教学理论的培训,还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参与社会创业培训,保证教师紧跟社会创业的发展趋势。第二,师资队伍的建设除了要求对本校教师加强培养,还应该积极挖掘并引进校外的优秀教师,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高校可以和各行业机构、创业企业以及创业培训服务机构进行合作,将这些在社会性创业实践中有经验、有成果的专业人士请进校园,给校内师生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果实,通过培训会、讲座、课程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第三,高校还可以通过与成功创业的企业合作,获取人才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例如,高校可派遣创业教师到企业受训、兼职,提高创业教师的商业实操能力;企业可委派高级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到校园为创业教育提供咨询服务等。
(5)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孕育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高校应将重心放在教师队伍、资金资源和课程设计等实际操作中真实可见的要素上,这是无可厚非的,除此之外,校内的创新创业氛围是否浓厚,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卓有成效的发达国家,他们对校内创业文化的建设非常重视,将其作为创业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支撑要素。作为对比,国内高校的校内创业文化建设就显得比较落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内传统教育理念更加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理论能力的培养,而容易忽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国内高校的教育模式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很难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国内教育体制的通病。在这样的教育风气下,国内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新能力往往比较匮乏,对于创业的认识太少,缺乏必要的自信。因此,学校至少在创业教育上应该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跳脱出来,学习欧美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努力营造积极的校园创业氛围。第一,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得到必要的专业能力学习和培养,但在考试和学业评估过程中,可以尽量降低卷面分数所占的比重,提高对学生课外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要求,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创业意愿的培养和创业精神的提高提供更好的基础实践能力。第二,高校要多管齐下,创造机会和条件,邀请更多创业成功者进校园分享自身的经历和经验,举办更大规模的创业设计大赛,大力宣传大学生创业典型,在整个校园内形成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