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乃本真”的艺术体现

2019-02-22 11:16郝玲玉
关键词:题画游历诗人

郝玲玉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诗为余事,情乃本真。”诗人在《晚霞阁新吟》中突出强调“情”是诗歌的本质。《晚霞阁新吟》总共分为三个部分,无论是第一辑的游历诗,第二辑的回忆诗还是第三辑的题画诗,“情”字贯穿始终,这与中国古代历代诗人的追求是相一致的。

我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开始就有“诗言志”的传统,“诗言志”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到了战国时期,诗歌和音乐还没有完全分开,通过对音乐的认识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对诗歌的认识。这一时期的荀子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避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强调音乐乃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钟嵘在《诗品序》中也明确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他认为,诗歌的本质就是表现人的感情。到了明朝时期,李贽提出“童心说”,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李贽提倡真情,反对假理。明朝袁宏道也提倡诗文创作必须表现内心的真实情感。

一、情、景、理三要素浑然一体

“圣人于诗言,曾不专其中,因事有所激,应物以兴通。”林声先生写的诗很多都是游历有感而发的诗,建立在大量游览景观基础上产生的诗歌。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每去的一个地方都会或多或少与景物之间形成一个特定的情境,情感由此而发。

1.以直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游历诗

游历诗主要分为两类。在第一类诗歌中,诗人往往直接写景。诗人通过特定的意象、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营造特定的意境。在《蓝湖秋色》中“寒浸镜中蓝,湖光半隐山。天边熔落日,景色画中看”;在《秀湖落霞》里“半湖桃色满湖翠,倒影黄山隐荡舟。迷眼残霞坐万象,岛呈八卦幻云楼”;在《游黄山情侣胡》中“山色空濛翠镜如,黄山秀影倩平湖。留连西子三潭月,更爱古城湖底图”。在这一类诗歌中,诗人采用的大量的意象,比如“湖”“倒影”“黄山”等,将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展现在我们面前。一切景语皆情语,虽不言情,但情含景中。诗人在物与我之间构成一个特定的情境,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这样才能描绘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温馨又美丽。

2.蕴含独特人生哲理的游历诗

在游历诗第二类诗歌中,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往往会蕴含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在《登悬空寺》中“峭崖悬古刹,云驻半楼风。佛邀千年月,登临悟一空”中,首先,我们看到的是诗人对描写对象特征本质的把握。尤其是诗歌的最后一字“空”的运用,生动、传神。这刚好契合苏轼“随物赋形”“生动传神”的理论主张。苏轼认为文学形象的塑造要能够表现事物本质特点。进一步指出想要做到“生动传神”就必须“得其意思所在”,即要“得所以然”,以此来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除上述特点之外,诗人用“登临悟一空”来告诉读者登上悬空寺时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空”的内涵。又比如在《绵山访介公》中“雪飘落叶松声响,千里来寻介子推。亮节高行昭世难,清风阵阵涤尘灰”中,诗人登山西介休绵山,前两句一直在写景,第三句一转世上诸事难,要尽量洗去世间的尘灰,给读者以启示。可以说在这一类诗歌中隐藏着诗人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言近旨远,意蕴深厚。这正如钟嵘《诗品》当中指出的“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最好的诗必然是“滋味”浓厚、深远之作。

与上述两种游历诗相似的诗歌还有很多,但只有游览过很多地方、有过丰富人生体验的人或许才能在字里行间感受着哲学智慧和真挚情感。我国古代诗人王夫之就非常重视诗人的生活体验,提出“即景会心”,要求诗人要有亲身经历和实际体会。并提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来劝诫读书人不仅要广读诗书,而且还要亲身体验。这种产生自真实体验的真实情感不仅能打动诗人,更能使每一个有过相似人生体验的人产生一种共鸣,于无声之处的回眸。

二、刚柔并济、雄深雅健的艺术风格

如果真的要寻找美好,那就从回忆里面去找。诗的第二辑主要是回忆诗。如果说在游历诗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小我细腻的情怀,那么在回忆里渗透出的则是满满的以天下事为己任的一种大爱与大悟。

首先,在《大灾·大爱·大悟》中写汶川地震以后“中华儿女吓不倒,顶天立地肩并肩”体现一种振奋和鼓励;在《珠峰圣火》里“珠峰举圣火,宇宙大光明。神州和风荡,奥运壮北京”,字字铿锵有力,每个字间都流淌着骄傲与自豪;在《参加上海世博会即兴》里“银树烟花不夜城,嫣红姹紫满红星。百年世博中华会,万国来朝世纪灯”表达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的那种兴奋。同样在《谒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中“血铸忠魂耀九天,皖山埋骨烈心丹。浩然正气惊天地,手抚名碑泪眼看”表现一份英雄气概;在《飞天圆梦》中“七十抖擞圆梦时,载人神州任天驰。率团访日扬眉气,富国图强深有知”,感受到诗人在率团访问日本期间,看到在神州上天时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可以说这些都是一些大气磅礴之作,以赤子之心表达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

其次,除了这种浓浓的爱国之情,我们也可以看到林声先生和老师同学之间的这种浓浓的师生之情、同学之情。在《七十访母校》一文中写到“健枝新发老树银,七十学子扣校门。山城烽火燃红叶,往事如昨课铃音”,表达了对母校深深的怀念。同时在《少年同窗相聚沈城》中也发出“世间何处人难老,唯有老年忆少时”的无限感慨和淡淡的哀愁。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多次提到了自己的夫人。在《老伴同赏珠江夜色》里:“共泛花舟牵手游,烧天江火夜中楼。满川美景收难尽,辱史百年一旦休。”又如在《新世纪》里:“子孙满堂辞旧岁,世纪钟响伴老妻。未尽耕荒二十载,落霞美在夕阳夕。”如果可以,不妨就沉醉在落日的余晖里,彼此相互依偎,相互依靠。

我们看到,一个面对祖国时豪情万丈、具有英雄气概的人在面对亲朋好友时变得十分温柔,这份深情或许只有诗人和他的夫人、朋友才能深深体会。但我们可以看到林声先生在国事与家事中所体现出来的“刚”与“柔”两种不同情感的转换自如,刚柔并济,时而刚健风骨,时而细腻温柔,这样丰富的情感应该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三、于诗画交融中彰显风力骨气

林声先生是一位画家,同时又是一位诗人。在他的诗歌中,题画诗占了相当大一部分。

题画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往往是在画的空白处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者看法。正如清代方薰所言“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题画诗使得诗、画相统一,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人要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宗旨,可以说在题画诗里达到了完美和谐统一。题画诗将书法表现到绘画之中,使诗、书、画巧妙结合起来。此外,中国古代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都非常注重“意境”,可以说题画诗将意境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别开生面。如此一来,诗与画交相辉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成了一种自觉的审美追求。

从《题竹》里“未曾出土培劲骨,清无俗,高风令人睦。更长露怀荫深谷,品格从无辱”,看出了诗人对竹子品格的高度赞扬,纵使未曾出土便高风劲节,竹子的品格是不会被人随便侮辱的;在《题荷》里,诗人写到“八十学八大,开笔写荷花。写荷为脱俗,清风送晚霞”,表达了对荷花清新脱俗的赞扬;在《题水仙》中,诗人写道:“一盆水仙除夕开,体素含香扑面来。洗尽凡心留倩影,一尘不染净书台。”同样也可以看出诗人对水仙一尘不染的赞扬。

又如在《题金银花》中:“忍冬报春二十年,盘根错节楼窗前。满架花香光影灿,赏心除病不虚传。”首先对金银花忍受寒冬进行夸赞,其次又对金银花除病的优点进行了赞扬;在《题玉兰》中“身洁色同玉,芳香共幽兰。幻姿寒冰雪,魂梦拥醉看”中,也对玉兰的纯洁无瑕进行了赞扬。

中国自古有托物言志的说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借此来表达诗人的意向和意志。在这些诗歌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分别对竹子、荷花、水仙的赞扬,通过对他们高风亮节、一尘不染等的歌颂,透露出作者对高尚人格的一种追求。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些诗歌的特点,我认为“风骨”是再合适不过了。所谓“风骨”,即“风清骨峻”,它主要表达的是人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它和一个人的精神情操、刚正不阿的骨气是分不开的。这是从古代开始我国诗人就致力于追求的一种高尚人格。刘勰不论是评人还是评文,凡是表现出作者义正词严的人格力量的文章都认为是有骨力的作品。如果我们看过很多优秀的作品,我们会发现每一个伟大人物的作品中都有对忠诚、正义、爱与信仰等永恒的追求。

四、结 语

不朽之名誉,独存于德。不朽之风骨,独存于诗篇。总之,无论是游历诗、回忆诗还是题画诗,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表现情感的执着追求。在表现情感的过程中,诗歌风格时而刚健风骨,时而细腻温柔。在描写景物的同时,往往蕴含着诗人独特的人生感受和审美意蕴,这属于文章的深层意蕴,有待于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它、补充它,以获得比诗人所蕴含的更加广阔得多的内容。如果我们能深入诗歌,参透其中的深意,想必会对我们人生产生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题画游历诗人
《扬州八怪题画诗考释》——直抒胸臆,寄情于画
斑斓纵横
如何鉴赏题画诗——以2019年高考试卷中的陈与义诗三首为例
我理解的好诗人
开学相见时的问答
诗人猫
《明 徐枋题画诗》
沈鹏《题画人物》
博物馆之探案游历
游历阳光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