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丹,高琳琳
(沈阳工程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136)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界也掀起了一场巨大的变革,我国教育界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将迎来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智慧教育如何助力高校转型正逐渐被广泛关注。
随着网络化、智能化以及数字化的日益普及,教育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面授式学习、填鸭式的学习、题海战术等,正逐渐被网络化学习、智能化学习、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学习等所取代。
所谓“智慧教育”,可以定义为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各类智能设备和终端,以教育大数据资源为中心,全面形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教育体系。也可以理解为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现代教育智能化服务体系,该体系包括在线教育市场、教育信息化市场等组成部分[1]13。
市场主导是行业发展的大方向,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市场化已经发展比较充分的今天,在线教育的市场化也得到了普遍关注。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技术开始发展,逐步出现了以网络为介质的远程教育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有效地共享优秀的教师资源,此时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教育应用开始普及;2000年起,以新东方网校为代表的网络培训学校诞生,它把传统的线下培训转到了线上,培训课程也依托网络统一标准和规范;2010年起,互联网公司开始介入在线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以网易课程为代表的新型创新公司开始推向市场;2015年以来,教育市场更加细化,出现了专门面向成人英语的51Talk,还有专注于学生教育的学而思网校。而且在市场细分的同时,教育的内容也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学生依靠互联网可以更加容易地获取知识点,更便于学习和吸收[2]54。
研究机构数据表明,2011~2017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数从0.5亿增长至1.5亿,行业需求增长呈现井喷态势,这也加剧了资本市场的快速布局,市场竞争将会愈演愈烈。而随着国家对民办教育和互联网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在线教育市场的专业化程度将会与日俱增。
此外,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智慧教育领域的发展模式也得到了创新。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录播系统、语音机器人、智能电子白板、电子图书等智慧教育相关产品和终端开始市场化,同时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智能语音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在线教育领域,今后行业发展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迎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期,这也意味着高等教育也将迎来新的变革。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对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有迫切的需求。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比最大的就是地方本科院校,它们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现有的将近2 500所高校中,有1 600~1 700多所学校都会将教育中心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其中主要包括1999年大学扩招以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
其次,高校毕业生和企业存在“两难”问题。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高端制造业企业招工难的“两难”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正在逐渐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新常态。大学生所学的专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实际上应该是彼此呼应的关系,但由于当前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在不断调整,可谓瞬息万变,大学专业设置的调整速度很难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换速度相对应。在专业设置方面,大学所学课程的内容往往与实际需求相脱节,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通常是直接面向生产和应用的,也就是说,社会需要的是从学校里出来就可以上岗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还要掌握一些专业的理论知识。学校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通常是没有问题的,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常相对滞后,这也是产生“两难”问题的根源所在。
再次,高等教育自身存在转型需求。我国1999年后新成立的600余所地方本科高校,不论是在科研能力,还是在教育教学水平方面,相对于“211”高校和”985”高校都显得较弱,同时,在解决专业服务和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相对于高职院校也不存在优势,这些地方本科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处在相对尴尬的境地。这部分高校对转型发展有着比较大的需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以培养精英人才为主,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占比较小。而随着大学的扩招,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对精英人才的需求量没有那么大,而且从人才本身的素质和质量来说,客观上也不可能全部满足精英教育的需求。目前在国际上,比较认可的学术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比例在2∶8左右,这一比例相对于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来说是比较科学的。在我国一些地区,人们还保留着比较传统的思想,即“重学轻术”,认为职业类院校毕业生相对于第一个档次,待遇总体不高。由于人们对这类教育的认可程度和认知程度不高,造成考生和家长在选择院校时,不愿意考虑此类学校,这种现象不利于应用型高校的长远发展。而客观来讲,高等教育体系不应当是按照高校的类型去简单划分,而应该在准确描述高等教育性质的基础上,满足高等教育系统多元化需求,同时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而,应用技术型高校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智慧教育和高校转型二者的结合必将是大势所趋。而两种社会现象碰撞的焦点就是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现如今企业、社会机构追逐的目标,而且它们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正与日俱增。
虽然市场的需求是迫切的,但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速率要远大于人才培养的速率,也就是说,对于一些大专院校来说,往往是针对社会需求规划设计专业方向,而当针对专业招生、培养,待学生毕业后,所学的专业技能已经被淘汰。毕业生在面临就业难的同时,新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又重新产生,按照计划招生难以适应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这已经成为应用型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矛盾。
在当前形势下,解决上述矛盾最为有效的途径应是运用智慧教育手段,调节学校人才培养输出与社会人才需求输入之间的平衡[3]48。传统的高等教育是根据教学大纲由老师授课,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去接受知识。而大数据时代,理念的更新已经超乎寻常,高校老师对于新技术、新理念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一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老师与学生共同去学习,老师更重要的职责不是把知识传授于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快速地接受新技能。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是高等教育转变观念,瞄准市场、精准定位的关键。
在技术与理念不断更新的当下,学生走向社会拼的不再是掌握多少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更深层次比拼的是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学生在走向社会后,不可能从事一成不变的工作,对于环境的变化要具备及时调整的能力。所以,教育的智慧化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所谓教育的智慧化,一方面是教育方式方法的智慧化,即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使教学更加的便利,通过更生动、更直观、更经济的手段达到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教育内容的智慧化,教育的内容要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教育的内容不能局限于具体的应用,而是要针对思维方式、行为理念开展教育,以不变的创新去面向变化的需求[4]60。
为此,高校的教育必然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去改进、提升,通过智慧化的手段,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1)在主观方面,提高智慧教育的意识是关键。教育行为的主体有两方面:一是教师,二是学生,其主体是学生,但发挥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只有教师意识到智慧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把智慧教育的理念传达给学生,进而使学生在接受新生事物、创新思维模式方面实现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不再仅仅是教师,教师也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对技术和理念的创新要保持不断学习的态度。通过自己的学习,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把学习的过程和经验与学生交流,互通有无、互相带动,引导学生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乐于思维创新。
(2)在客观方面,保障智慧教育的环境是基础。信息基础设施是开展一切智慧化应用的基础,随着我国大专院校的升级改造,很多高校的校址都迁到了较为偏远的城乡结合部,而这些城乡结合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为此,学校应当结合本校的客观情况、师生数量等因素,呼吁社会尤其是通信运营企业,加大通信基站建设的力度,提高无线信号覆盖强度,尤其在学生相对集中的学生宿舍、教学楼等区域,做好无线通信基础设施保障。
(3)在学习形式上,利用智慧教育手段是方法。在明确了学习内容和方向的基础上,学习一定要讲究方法。所谓智慧教育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在传统的“巧学”的基础上融入了智慧教育的元素。大数据的应用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以学习英语为例,单词的记忆是学习英语必不可少的环节,人的记忆会有遗忘的周期,这是客观规律,单词记住以后在3天后、10天、25天左右是最容易忘掉的,如果通过智慧化的学习手段,从背该单词的3天、10天、25天分别进行提醒加强记忆,那么单词的记忆效率将会显著提升;数学的学习也可以通过类似的大数据分析,学生做题的难度与速度是成反比的,通过智慧化的学习手段,可以通过分析同类习题的准确率、时间,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从而推送适合该学生的练习题,学习效率会有很大提升。
(4)在学习内容上,融入智慧教育的理念是根本。内容的智慧化无疑是智慧教育的精髓所在,如何与时俱进地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调整教学的内容,是各高校应当思考的一项课题。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满足学生对知识学习和对学历的需要,另一方面实际上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只有契合社会需求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而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变化而言,调整教育方向的方法无疑是依托智慧教育。要通过一些数据去引导教育发展的方向,这些数据包括毕业生就业的去向、毕业生的薪资水平、从事工作的职业年限、男女比例、区域需求情况、就业比例等,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数据,通过分析、挖掘、清洗、比对,会在彼此关联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参考意义的数据,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数据分析。目前,大数据分析已经成功地运用在交通、公安、民政等诸多领域,在就业领域的大数据应用成功案例也不胜枚举。利用大数据分析,智慧化地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把握时代需求的精髓,让学习变得更加智能,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是切实提高学习效率和保障学以致用的前提。
(5)在人才培养上,通过智惠教育的手段是出路。大数据时代提倡从标准化学习走向个性化学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大多生产是以规模化、标准化、任务化等为主要特征,这就要求高校需要培养大量具备基础知识技能、掌握标准化知识和能力的人才[5]28。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生产过程已发生了颠覆性改变,传统单一、重复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已经被大规模、个性化、自动化的智能制造模式所取代。传统的批量培养的标准化人才,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再“深加工”,成为掌握专业知识,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化人才。而培养个性化的人才,要在培养过程中就有关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刻的变革,除了在基础教育环节中采用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外,在专业学习和技能把握方面,倡导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多样化。
(6)在财力方面,加大智慧教育的投入是前提。教育方式的智慧化无疑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资金的投入往往是相对巨大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信息化的投入与传统的预算体制下一些固定资产投资不同,信息化的投入往往看不着任何资产,无法体现为实物,所以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很容易不被认同,这也是很多高校在开展智慧教育时所面临的一个典型问题。从长远来看,广大师生智慧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是需要资金投入的,尤其在教学课件、数据模型开发、应用软件开发、大数据使用等方面,必要的支出还是需要得到保障的。
(7)在宣传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智慧教育氛围。智慧教育绝对不是关起门自己去发展的,智慧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行为方式,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学校从智慧校园建设到智慧应用的推广都需要广开思路,大力宣传。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同步向广大师生宣传智慧教育的理念和思路,面向社会接受和吸纳智慧教育的各类元素,这应该成为新时代高校对智慧教育普遍采取的宣传和推广方式。通过有力的宣传,营造智慧教育的良好舆论氛围,间接地促进新时代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升级。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高校的转型发展需要认清形式,精准发力,把握学校转型方向。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经济产业结构情况都不尽相同,高校转型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社会,也就是服务当地的企业,所以高校的转型就需要结合地域经济特色和产业结构,形成行之有效的转型方案。一个地区高校的成功转型,另一个地区通常不能照搬效仿,成功的经验往往不可复制。当前各学校急需做的是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需求,从企业的角度去认清人才需求方向,以需求为导向,精准设置专业和课程。运用大数据来科学、准确地把握学校转向发展的方向,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