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奎相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6)
林声先生新著《晚霞阁新吟》,收入223篇诗作,分“游”诗、“忆”诗和“题”诗三大部分,可谓体大精深。笔者爱好古诗,但不会赋诗,故对林先生大作只是望洋兴叹,不敢置评。幸好我的专业是古代史,对诗作中的访古诗情有独钟。粗查林先生新著中有访古诗20余首(不含境外访古),其中秦岭访古10篇,篇篇神采飞扬,蕴含丰赡,识见深邃,读来不忍释手。读后令人最为感动的有以下三点:
此点为诗人最为明显的文化特质。大量事实证明,诗人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创造历史文化的先贤达到酷爱和崇敬之情。这在他的访古诗中有淋漓展现。如于《再登五原》中曰:“大雪悄然落白头,七十又作五台游。”在《绵山访介公》中曰:“雪飘落叶松声回,千里来寻介子推。”在《三拜杜甫草堂》中曰:“三来拜诗圣,喜迎丹桂香。”于《再谒儋州东坡书院》中曰:“白发寻祖脉,登岳壮国魂。”在《谒张良庙》中曰:“青山不老千秋翠,古稀逢缘吊汉臣。”在《汉中凭吊诸葛亮》中曰:“蜀都追吊三分鼎,古稀汉中谒相臣。”
援引诗人上列诗句,是让世人清醒知道,林先生在“古稀”“白发”之年,为“拜诗圣”“再寻师”“吊汉臣”“寻祖脉”“谒相臣”,不畏艰辛,不顾年高,“南行万里”或“千里来寻”。诗人不惮其劳只为采风索句吗?笔者坚信不是。他在自撰的后记中明言“诗乃余事,情乃本真”。诗人此言不虚,如果不是对传统文化,对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先贤有酷爱和崇敬之情,能一谒再谒,一拜再拜,乃至“三拜杜甫草堂”吗?诗人爱才、重才、崇才在现实生活中有公认的表现。事实上,对传统如果没有酷爱、对先贤没有深情,会吟出感人至深的诗篇吗?
读林先生访古诗,第二点感受是诗人对历史知识有广博乃至精准的把握。早先,通过已问世的著作,知道诗人对东北近现代史,对九一八事变史等颇有研究,而读了诗人访古诗后,可透析出诗人对周秦、两汉历史亦研究甚多。否则,难以吟出多篇凭吊古人的诗作,仅以《谒张良庙》和《岐山吊周公》两首为例。
2007年5月,诗人于汉中留坝县拜谒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庙,得诗《谒张良庙》一首。全诗七言十四句,将张良圯桥纳履、椎杀始皇、佐汉成功、辞封万户、功成身退等胆识、智慧、节操跃然纸上:
赤松黄石深道眼,
紫柏清风脱俗心。
送秦一椎英雄胆,
辞封万户勇退身。
富贵不淫高风节,
......
依稀隐闻夜箫音。
显而易见,如果不对汉初历史,对张良故事有全面把握,是难以凝练出上面诗句的。
诗人于2007年5月,于今陕西岐山北凭吊周公祠。历史上的周公,名旦,是西周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为周武王之弟,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十三岁成王即位,由周公辅佐摄政,其同父异母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误认为周公有狼子野心,不久就会窃取大权,便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和东夷反叛,声势极大,严重威胁周政权。周公毅然率军东征,用三年时间平定了反叛,接着大规模分封诸侯,有力地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同时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相传他还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周公把先秦以来的礼乐文化推向了顶峰!孔子赞曰:“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诗人凭吊周公祠后,得《岐山吊周公》一首,五言十二句。其中用六句将周公主要功绩称赞无遗:
平乱统天下,国惊建奇功。
还政储君室,万古忠君风。
制礼作乐令,儒家奉圣翁。
诗人高度称颂周公后,笔锋一转,吊古抚今曰:“归途思总理,当代一周公。”真是神来之笔。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环境中诞生的两位伟人,谁高谁低,难分伯仲。诗人采用如此巧妙手法,使古今两位周公相得益彰,互增辉煌!
读林声先生访古诗作,诗人对先贤品评有独特之处,耐人寻思。如《古汉台感怀》,诗人当时站在八米高的古汉台上,一定会思如泉涌,当有多句叙事诗脱口而出。而诗人仅吟五言四句《古汉台感怀》:
旌旗野影暗,兵甲屯汉中。
开国重三杰,中原唱大风。
诗人真正感怀的是“重三杰”和“唱大风”。在诗人眼中,没有“三杰”就没有《大风歌》。是三杰佐刘邦君临天下,得以“威加海内”,衣锦还乡,才有“唱大风”之举。此感怀标明诗人识见之深邃,一语道出了历史的真谛。除此,诗人似乎还有深一层考量。《大风歌》本质意思有两层,一是刘邦因“威加海内”,回乡向祖上、政府和乡亲们“显白”自己的成功;还一层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时,刘邦已61岁了,恐怕他已意识到来日不多,急需像当年在沛丰得到“猛士”和豪杰一样,为他镇守刘氏江山,确保大汉帝国千秋万世,永不倒台。这是诗人对刘邦早年所以成功和晚年孜孜诉求的独特解读,否则不会在抒发感怀时,突兀地将“三杰”和“大风歌”并吟而出。显然,诗人将这两件事相提并论,足见其识见之深邃!
还比如,《拜将台祭》是首七言绝句。前两句“汉中凭吊拜将台,千秋独叹韩侯哀”。此两句不难理解,令人惊奇的是后两句“西汉三杰开天地,高人子房更大才”。
这两句的首联谅无疑义,而后联,即萧何、韩信和张良这三位杰出之士,相互比较谁的才能更高“更大”呢?西汉开国后,刘邦授意并点头认可的《元功十八人位次》,即排列开国元勋十八人的位次。结果第一位是萧何,第二位是樊哙,第三位是张良,第四位是周勃……因韩信犯了错误,由楚王被降为淮阴侯,而位列十四。此材料存于《汉书》。而在诗人眼中,西汉三杰,张良是“高人”,是“更大才”。笔者揣度诗人有如此识见,是他在《谒张良庙》中赞许张良“辞封万户”“富贵不淫”“淡泊明志”等。正因为这样,张良成功避免了封建社会中专制君主常常玩弄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退,谋臣亡”的游戏规则,致使其晚年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直至无疾仙逝。再看看三杰中韩信、萧何的遭遇。众所周知,韩信以谋犯罪上了断头台,成了千古奇冤。那萧何呢?位居相国,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但居官情形可就惨了。功高震主,时时遭刘邦猜忌。居相位的日子里,真是举步维艰,如履薄冰。
为解除刘邦猜忌,辞让了五千户封邑,还拿出自家财产充作军费。为解除刘邦的担心,采取“自污”之法,强买民田,惹得不少人上书告萧何状。刘邦一面暗喜,一面对萧何说:“你身为相国,原来是这样利民的吗?现在你自己去向百姓谢罪吧!”萧何无奈,只得补给田价,或将田产退回原主。一位勤于民事的相国,在生性多疑的皇帝身边,以“自污”的举措,免遭杀身之祸,实在是莫大的悲哀。
萧何本性关心民之疾苦,关键之时想掩盖也是掩盖不住的。长安城居民日益增多,耕地越来越少,百姓缺衣少食。而皇家上林苑却弃置大片空地来养禽。于是萧何劝刘邦,请让百姓到上林苑开荒种地。刘邦听后勃然大怒道:“你自己多受贾人财物,却为百姓算计我的上林苑,这是讨好百姓。”当即下令给萧何戴上刑具,交给廷尉关押起来,可怜萧何时时小心,还是大祸临头,被囚狱中亲偿铁窗风味了。最后还是群臣苦劝皇帝,力数萧何功劳,才把萧何放了。此时萧何已60多岁了,被释放后赤着双脚恭恭敬敬前来向刘邦谢恩。
就“三杰”最后遭遇来说,张良确是“高人”和“大才”,因他深懂伴君如伴虎,深懂刘邦生性多疑的性格,深懂在君主强权之下“敌国破,谋臣亡”的恶律。所以,在三杰中他能独善其身,就这个意义来说,诗人说张子房是“高人”是“更大才”,不能不说是深邃的识见!
诗人如此识见,多篇蕴含,因篇幅所限略而不赘。治史者,占有材料固然重要,但没有独到的识见,就像白水一碗平淡无味。而林声先生诗作,不是篇篇都有严谨的格律,但多有创新性的历史识见蕴含其中,令人读之不厌!
林声先生有深厚、广博的传统文化功底,又有超人的历史识见,这无疑成为晚霞阁用之不尽的光源。诗人将老益弥坚,晚霞阁会频频发出熠熠之霞光,照耀和影响辽海文化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