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效应与路径

2019-02-22 05:00任保平宋文月
关键词:实体人工智能智能

任保平,宋文月

(西北大学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12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2019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任务。新一代人工智能具有特殊的带动效应,能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突破,正在成为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抓手,也正在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以及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振兴实体经济的新引擎。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以新一代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来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促进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作为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人工智能是指机器模仿人类智力活动的能力。目前关于人工智能的认知尚未统一,已有观点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强调人工智能是一种通用技术,可以赋予机器学习、决策等人类行为的能力,并能够普遍使用、创新互补以及成为技术动力[1](Erik Brynjolfeeon,2017)。二是强调人工智能是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颠覆性变革,涉及计算机科学、自动化、生物学、哲学、社会科学等多个科学,能够对人的智能进行拓展,根据应用范围可以分为专用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以及超级人工智能。能够形成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由基础支撑和应用场景组成的覆盖领域广泛的产业。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新特征主要体现为,一方面是推进技术领域的突破。人工智能技术前两轮的计算智能与知识智能的发展高潮,分别在逻辑推理、传感器应用、神经网络等方面取得进展,但未能在感知能力与自我学习领域取得突破。直至Hinton于2006年提出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使得深度学习与大数据组合取得重大突破,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感知与认知智能的新阶段。新一代人工智能具有大数据驱动下深度强化学习智能、基于网络的群体智能,人机和脑机交互的技术导向混合智能以及跨媒体推理智能和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另一方面是推动应用领域的深化。新一代人工智能突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将人工智能基础和共性技术与不同产业、场景深度融合,落脚点是技术产业化、商业化、不断拓宽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能够实现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智能+”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既面临产业转型升级与重塑国际经济格局的机遇,也面对传统要素红利衰减、经济增速换挡、经济结构失衡的挑战,传统的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数量型增长动力难以支撑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因此,亟需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实现效率提升型的质量型增长。

尽管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代表,对经济增长、劳动就业以及收入分配的影响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尽管有学者提出新技术与劳动力技能的不匹配以及过快更新的技术会阻碍生产率提高[2](Acemoglu& Restrepo,2018),工艺流程的创新也会导致劳动需求下降,引起更多就业(熊彼特,1911),但更多实证研究表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可以推进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3](Brynjofsson,2011、2014、2017),并会通过资本化效应创造新就业。对于我国旨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来说,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培育新动能方面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不仅可以作为共性基础技术融入经济各领域,全面提高存量经济的增长效率,优化经济结构,还可以变革经济生产组织方式,催生新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引擎作用主要体现在:

1.在重塑供给驱动力方面,新一代人工智能有利于培育高端要素,优化要素禀赋结构 在优化传统要素方面,新一代人工智能不仅可以依托新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新的信息环境,延伸扩展人的学习能力,加速人力资本积累,还可以利用数字经济完善投融资环境,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在促进技术进步方面,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并减少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减少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同时还可以通过群体智能技术,加速知识技术创新、产品产业创新以及市场需求创新等多维度的协同创新效率。此外,大数据不仅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基础,更是一种影响经济活动的新因素,对企业的生产决策和产出效率、竞争水平都有着直接影响,是影响产出水平的新的要素。

与此同时,群体智能、混合智能以及人机一体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也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释放新的结构红利。一方面新的大数据信息环境使得市场机制日趋完善,企业的市场竞争与适应力也不断提高,特别是要素市场与信息市场的完善能够促进存量要素的重置效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群体智能可以实现复杂工作流程,人机交互与自主智能无人系统改变了企业投入产出决策,提高了企业的产出效率,诸多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不仅重塑了企业的组织分工与生产流程,也带动了上下游企业与整个产业链的变革,打破了原有产业布局与合作模式,优化了产业的空间布局。

2.在提升需求拉动力方面,新一代人工智能可以释放更多的消费力,催生需求侧的结构变革 随着发展阶段的转变,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对一般消费品种类、质量、售后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并且对医疗、养老、教育等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显性,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智能产品的推广以及智能服务的普及,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以及老龄化社会对于医疗、养老和社会服务水平的要求。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网络、跨媒体以及自主无人智能等技术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应用使得金融服务渠道多元化,不仅能为经济主体的储蓄投资活动提供便利服务,降低投资成本,提升资本市场的交易效率,满足居民投资理财的多元需求,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数字化、网络化的趋势提升了金融市场风险管控。

可以看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无论是对短期的需求拉力还是长期的供给驱动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从培育高端要素,促进要素重置和产业布局,释放新的要素红利与结构红利,还可以诱致消费升级,控制投资风险,释放更多的消费能力。

实体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包含农业、工业以及除房地产与金融业以外的服务业,是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载体,也是人民生产生活需要的主要供给。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后期,实体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滑。为维持经济增速,避免过度去工业化,我国需要振兴实体经济,保持实体经济活力。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是增加产业应对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能力,保持产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实体经济的生产效率。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全面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变革机遇。

3.在提高实体经济适应力与竞争力方面,人工智能有利于提升实体经济适应国内外供求结构变化,提高产业转型效率 一方面,资源环境约束的增强,劳动力价格的上升都使得我国的比较优势出现阶段性变化。新一代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在岗工人在通过干中学获得知识技术水平,提高了劳动力的流动效率,强大的深度学习能力以及群体智能技术能够加速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优化要素配置结构,提升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对产出效率的贡献,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本与技术支持。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产业正逐步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面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以及贸易格局的重塑,我国产业的发展需要发挥大国经济中的区域价值链的优势,增强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协同发展和产业转型效率。人工智能的物联网、数字化经济使得传统产业布局和转移模式发生变革,加之物联网的普及以及智能城市与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各领域的完善,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产品流通和交易成本,还能够跨区域、跨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市场支持,升级产业的空间布局,有利于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链。

4.在促进产业生产流程的再造升级方面,人工智能直接影响了生产流程的各环节,促进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升级 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将会促进产品的智能化、生产管理流程的智能化、企业制造流程的智能化以及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的协同化。推动制造业生产技术、组织方式、商业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促进生产流程的升级,既有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与销售服务环节,也有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中间制造加工环节。人工智能能够通过大数据和跨媒体智能的融入有效降低创新成本,优化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迭代升级的能力。在加工制造环境,人机一体与群体智能技术的推广,能够完成复杂协同流程,节约人力成本,提高中间制造环节的附加值。在销售服务方面,人工智能能够通过大数据智能和信息系统,有效节约销售费用与交易成本。企业生产的各环节都有较大的增加值空间,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能力使得生产流程进一步细化,各环节的产出效率大幅提升,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从而带动实体经济结构的升级。

二、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带动效应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人均收入水平进入中高等收入行列,进入服务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后期。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目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不仅要求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强调经济增长成果共享与经济增长代价的降低。然而,作为后发追赶型经济体,尽管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善,产业门类齐全,传统产业的发展基本成熟,但随着与成熟工业化国家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面临比较优势衰减,价值链低端锁定的挑战,新兴产业的培育也面临较大的市场不确定性。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对改造传统产业、带动新兴产业、催生新商业模式以及增强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协同机制有重要的溢出效应,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持。

(一)对传统产业改造的带动效应

在传统产业中,实现人工智能+,不仅能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而且可以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新的工种和业务,为实现各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要素支持和技术条件。

首先,新一代人工智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装备与服务支持。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增收。新一代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人机协同以及自主让无人系统实现自动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不仅能提高农业产出效率,还可以释放更多的劳动力。同时,大数据信息系统和新一代物联网能够使得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精准匹配,可以优化农户的生产决策,缓解农产品价格波动,保障农户收益。此外,智能服务与物流体系的完善可以缩小农业服务体系的地区差异,在优化地区间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同时,提升农业公共基础设施水平,统筹城乡发展。

其次,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实现“制造2025”的重要技术支持。制造业不仅是实体经济的支柱,更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核心。要实现以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国“制造2025”,需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入融合为主线,全面推进智能制造。然而,新阶段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面临大而不强的困境,原有比较优势的衰减,竞争优势的缺乏,加之前期刺激政策的扭曲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扼制,我国传统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不仅需要通过产业转型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还要加快产业升级,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积极适应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提高我国传统制造业的适应力与竞争力。这不仅需要有效的自主创新与高端要素,更需要完善的市场机制与制度环境。

最后,新一代人工智能能够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第一,人机一体技术与自主无人系统能够完成复杂精细的生产流程,细化产业分工,促进制造业由自动化升级为智能化、集约化。第二,提高人工智能改造传统产业能够重构传统制造业体系,使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产品研发、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各环节,从而能大幅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提高生产线的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以及完善售后服务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企业能够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消费者及客户的产品需求,及时对产品进行改进,并逐渐形成更加高效的价值链[4]。第三,新一代人工智能与服务业的融合有利于全面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对于教育、医疗、交通通信等服务业的变革有着重要影响。智能教育能够打破教育资源稀缺且分布不均的约束,借助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平台,创新教育模式,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差异,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为学习型社会提供支持。同时,智能医疗的发展可以利用深度学习与群体智能技术,不仅可以借助精密仪器提高医疗水平,利用智能机器人提高医疗便利性,降低医疗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医学药物研究的时效性,降低研究的成本,还能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此外,基于网络系统与自主无人系统的智能交通与智能城市,既能提高交通物流体系的效率,又能完善交通安全保障。

(二)对新产业成长的带动效应

人工智能可以提升自动化技术,在工业、农业、酒店和餐饮服务业、金融投资业等行业中,使用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促进大数据、5G、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新产业的发展,通过人工智能+,促进人工智能与各产业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数据驱动、创新驱动、跨界融合的智能经济形态。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新经济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有积极意义。但其发展也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制约了新产业的规模效率。

新一代人工智能有利于降低新产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促进产业规模化。对于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中规模最大、创新最密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医药的发展而言,新一代人工智能既可以通过大数据,精准定位市场需求,优化企业产出决策,还可以利用深度学习和群体智能加速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提高不同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效率,不仅可以控制新产业发展面临的市场风险,还能降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与成本。对新材料、新能源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而言,物联网的普及,跨媒体、群体智能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推广,提高了新兴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特别是生产流程的重塑与企业组织方式的变革为催生新产业提供有利条件,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此外,在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共性技术对其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时,还需要系统提升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增强数据提供和计算能力的基础支撑、提供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与自然语言处理等关键技术,扩大涉及机器人、智能医疗、智能驾驶、智能家居等多行业的应用。

(三)对新商业模式成长的带动效应

商业模式是公司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等借以实现(创造、推销和交付)这一价值并生成可持续盈利收入的要素[5],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驱动力,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企业商业模式的发展定位、目标市场、竞争优势以及盈利方式等都有深刻影响。特别是能够开拓新的细分市场以及创新盈利模式。人工智能不只是流行一时的商业模式,而且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一个未来时代。能够为企业创造和改变商业机会、重塑产业格局、改变人才团队结构,为企业盈利状况及市场价值带来提升。

大数据智能有利于企业精准定位目标客户需求,对行业竞争状况进行精准判断,充分挖掘价值需求与潜在用户,创新业务活动。各重要的是,人工智能还能转变企业组织架构,扁平化、分权化的组织趋势不仅能够减少企业的监督成本,提高部门间的协同效率[6],创新伙伴关系和网络形态。此外,物联网、大数据信息平台的完善对供应链也有变革性影响,有利于成本结构、分销渠道创新。这些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催生大规模、深度横向一体化的商业形态。

(四)生产端与消费端协同的带动效应

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可以实现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协同,从消费端入手带动生产端实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企业智能化的基础上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协同发展,既要实现精准的供需匹配,也要促进深度的产业融合,这是实现市场融合,优化要素配置效率的重要路径。充分的信息是形成有效价格信号的基础,高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是及时优化供求的路径,产业间的合作竞争是市场融合的重要支撑。

对消费市场的供求匹配而言,一方面随着发展阶段的转变和人口结构的调整,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不断升级,通过大数据和智能服务的发展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信息,引致企业及时调整生产决策,不断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寻求潜在客户和消费市场,不断开拓新商品,发展新的商业模式,进而诱发新的消费需求。依靠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更加精准、良性互动的供求关系。

对产业间的融合发展而言,智能制造和深度学习技术不仅可以推进技术的扩散和转换,带动上下游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得企业分工更加细致,与上下游企业的交易成本不断下降。不仅有利于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升级,还有助于区域价值链分工的优化,实现区域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和不断升级。

三、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突破以及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其在经济建设以及国家战略层面的作用日益重要。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全球都在争先进行战略部署。为有效发挥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对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关键是要协调好制度与技术的关系以及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具体的实施路径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战略规划,构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支持体系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革命,具有较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既是一种赶超机遇也是一种转型挑战。因此,需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通过战略规划、政策法规等手段,降低风险,减少外部性。

一方面,确立整体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产业融合的战略规划。由于人工智能的基础支撑、核心技术以及应用场景等涉及面广泛,因此,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战略规划,设立整合推进机制,有效协调部门间、区域间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不仅要构建激励机制,全面释放经济主体的活力,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对经济各层级发展的带动作用。一是要整合收集各部门、各层级的数据信息,统筹协调各部门的“智能+”融合效率,降低协调成本与交易费用。二是要集中有限的研发要素,增加在共性基础领域的研发创新,协调产学研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

另一方面,构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支持体系。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多模糊边界,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完善制度法规,积极应对新产业发展带来的“创新型毁灭”造成的社会成本和代价。一是需制定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法规和道德框架,特别是对信息安全、人机一体、无人自动系统等领域的规范。二是需确立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体系,加快推进应用领域和行业协会的相关标准制定,增强专利保护机制。三是需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和评估体系,针对人工智能的复杂性、风险性以及不确定性等问题构建预警机制和风险管控体系。

(二)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基础设施支撑

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新定义了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包括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涉及道路交通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过程,还强调高速宽带网络、互联网协议地址、域名等新型的信息基础设施。目前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平衡的空间分布、低效的数字信息收集、传输、挖掘和利用。因此,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基础设施支撑:一是要加强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宽带网络的普及程度。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等领域基础设施投资,创新人工智能领域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通过提速降费,加快社会数字化进程。二是要加快推进铁路通信传输网、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全国高速公路信息通信联网工程,整合各路段通信传输资源,优化交通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依据新时代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我国传统实体经济领域的技术改造,加大人工智能关键技术、高端装备领域的投资,重视集成电路、发动机、人工智能减速器等产业项目投资。三是应缩小数字基础设施的空间失衡,推进农村与偏远地区的网络宽带发展,化解数字壁垒,构建统一的大数据信息平台。

(三)培育产业发展的环境,支持人工智能在工业大数据等重点领域的应用

加速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向制造业输出。培育、组织和支持人工智能在工业重点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既需要产业政策的支持也需要有效的学习型社会环境。

合理利用竞争性产业政策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保障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以市场的力量选择合适的产业发展路径。增加政府对基础创新领域的要素投入,降低人工智能深入研发的风险和成本等领域的作用。一是要利用功能性产业政策,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维护更有强竞争力的产业发展,通过竞争机制实现实质创新。二是利用产业政策,优化产业技术研发与扩散的效率,提高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等各创新环境的协同性。三是需要利用适度的财税优惠政策,扶持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分担新兴产业的创新成本。

与此同时,还要积极构建“全局促进,重点突破”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在产业层面,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服务业,侧重消费端的推广应用,主要在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业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农业与制造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因此,需要全面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各层级的经济活动的融合,重点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为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强国提供有力支持。在区域层面,目前我国的人工智能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区域集聚性较高,制约了人工智能与产业的空间融合效率,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产业的空间分布与发展,应依托高校资源、企业资源、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地区“智能+”的发展。但由于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差异,人工智能对各地区产业发展的作用重点也有所差异。对于处于高收入发展阶段,在人工智能发展前沿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言,应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发展,以带动全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于中等发展阶段,人工智能发展滞后的中西部地区,人工智能应侧重作为共性基础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规模化。

(四)完善资本市场支撑环境,优化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金融市场支持

人工智能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机遇,要积极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产业的深度融合,在创新引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现代供应链、新业态经济等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为此需要完善资本市场支撑环境,引导整合社会各类资金,通过创投模式培育发展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催生的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7],培育在工业智能产业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各类企业。进一步优化融资环境,鼓励商业银行、股票发行机构等加大对有能力提供行业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企业的支持力度。

一方面,建立财政资金主导、市场资金为主体的多元融资支持,完善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金融支持体系。我国人工智能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应加强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支持力度,统筹政府和市场多渠道资金投入,通过财政资金支持人工智能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实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高层次的深度融合的融资机制。另一方面,降低人工智能企业的税收负担和研发成本,发挥大企业的研发优势与中小企业的成果转型效率。要鼓励大企业牵头成立市场化的人工智能发展基金,利用多元投融资市场,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同时,采用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等模式,发挥中小企业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形成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多元化融资机制。

(五)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

在全球生产网络的视角下,产业升级不只是产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与生产流程的优化,更是包含人力资本优势、生产组织能力、资本供给能力以及价值创造能力等四个方面的一国生产网络能力的升级[8]。鉴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培育高端要素、优化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变革意义,不仅打破了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积累的传统方式,还弱化了地理位置对要素流动、产业集聚的影响。因此,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我国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需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通过对外贸易,促进技术溢出,加快技术进步;通过产业分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人工智能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锁定的困境与传统要素红利衰减的挑战,还能降低位于技术前沿的新兴产业的市场风险和创新不确定性,全面促进我国生产网络能力升级。一是对于开放程度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有利于发挥人工智能在培育人力资本、提高生产组织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由低附加值的中间制造环境逐渐向高附加值的研发和售后环节延伸,还能通过进一步细化加工制造环节的分工,延长价值链,全面优化产业价值链。二是对于开放程度有限的中西部地区,不仅需要全面深化对外开放,促进内陆中西部地区直接参与全球价值链,还应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间接融入全球价值链,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机制和大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提高地区的产业效率,加速后发追赶,促进我国地区平衡发展。三是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变革了居民的消费行为,提高了全球物流效率,因此,要全面深化对外开放。一方面,扩大进口规模不仅有利于扩大消费市场,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还能吸引外来投资,提升资本供给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直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倒逼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优化出口结构,不断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在加强与发达经济体的产业分工的同时,发挥“一带一路”引领下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合作,形成以附加值较高的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

猜你喜欢
实体人工智能智能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数读人工智能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