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家“立德树人”思想之故知新时代“以德育人”之新

2019-02-21 23:14:44孔繁成
关键词:儒家文化立德立德树人

孔繁成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11003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立德树人”提升至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国家发展战略高度。“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1]要解决立什么样的“德”、怎么样“立德”的问题,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古为今用”“去芜存精”为原则,从儒家文化中汲取智慧。儒家文化只有融入时代,和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才有其传承与发展的土壤和空间。儒家文化中的“立德树人”思想只有能够为当代的教育提供滋养,尤其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

一、温儒家“立德树人”思想源流和内涵之故

历史上,“立德树人”一词在儒家文化中虽然没有单独出现,但是“立德”和“树人”的思想却早有呈现。《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2](P790)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左传》中论述的“立德、立功、立言”做了注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3](P277)“立德”即是树立德业,崇德修身。古圣先贤、士子显达都把“立德”作为人生的必修课,做人先于做事,因而“立德”被古人奉为人生“三不朽”之首位。《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4](P13)“树人”就是培养造就人才。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中,无论是国家还是家庭都深谙“育人”“树人”的重要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不树则家不兴,君无德则国必乱。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宗旨和目标。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曾精辟地阐述了“德”和“才”关系,他在《资治通鉴·周纪一》中说:“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亦无不至矣;……”[5](P3)司马光认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德是才能发挥的前提,又常常在才中表现出来。德和才都能做到极致被称为圣人;无德无才被称为愚人;德胜过才被称为君子;才胜过德被称为小人。大凡用人的要诀在于,假如得不到圣人,就选择君子共图大业;与其选择小人,还不如选择愚人。原因是君子能凭借才能与人为善,为社会办好事;而小人挟才为恶,危害性要比愚人大得多。可以看出,古人培养人才首先强调培养人的德行,要成才先成人,要成人先立德。“立德树人”成为我国教育价值的主体理念,成为贯穿于我国教育思想史的一条主脉。[6](P13)

二、温儒家文化的“立德树人”思想之故

儒家文化中的“立德树人”思想历经三皇五帝时代、夏商周时代,经过孔子和孟子的阐述日臻系统和成熟,作为我国教育思想的主体部分,从不同层面展现了一脉相承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儒家文化提倡的“立德树人”分为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两个方面。道德修养必须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坚持不懈,依阶提升;道德实践由有意识的自我约束,逐渐成为习惯性的自觉行为。道德修养从君子做起,再做贤人,最后达到圣人的最高境界。

(一)教育目标之中的“立德树人”思想

首先,教育目标之中的“立德树人”思想体现在《大学》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阐明修己治人、修己以安百姓这个大人君子之学,[7](P2)它的道德教育宗旨之一是“有道者”用“道”教化民众,给人以光明的美善榜样,从而使人明白行善的道理,进而弘扬、彰显上天赋予人善的本性。这里的“道”就是美好德行。[8](P7)宗旨之二是给人民以同情和仁爱,从而使人民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换一个角度讲,大学的这一宗旨是能够让大人君子“仁、义、礼、智、信”的高尚修养最终在“爱人”和“亲民”上找到落脚点。大人君子在未来治国平天下时要合群、利群、惠群、安群,要积极联系民众、亲近民众,使得人人能够恶恶向善。宗旨之三是大人君子有了高尚品德才能爱人、亲民,才能更好地修己养德,在治国平天下中带领人民践行所修之德,最后达到“至善”的最高目标、最高境界。可以看出最先达到“止于至善”者应该是先知先觉者,是先学先修者,是管理者和引领者;也可以看出,“大学”是大人君子之学。[7](P5)由此可见,儒家文化经典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立德树人指明了方向。

其次,教育目标之中的“立德树人”思想体现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8](P15)的八条目中。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这一崇高目标,《大学》为我们设计出层层递进、步步高升的人生修为阶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四个阶段是渐进的基础和条件,“修身”是要达到的基本目的;“修身”“齐家”是渐进的基础和条件,“治国”是目的;“国治”而后才达到“天下平”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治理好国家,才能实现“明明德于天下”的教育宗旨。儒家教育要通过“立德树人”最终达到“平天下”这一大目标,鞭策未来的君子和国家的管理者们从树立“格物、致知”这一“微德”开始,向“诚意、正心”这一“小德”的积累进发,依次树立起“修身、齐家”这一“中德”,进而汇聚成能够“治国”的“大德”,最终成就“平天下”这一“宏德”;在不断“立德”中也实现了“树人”的目标,“立德”是基础和条件,“树人”是教育宗旨。

最后,教育目标之中的“立德树人”思想体现在古圣先贤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担当上。儒家文化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读书人要有家国情怀,强调人既要进行道德修为,又要进行“躬行礼仪”的道德实践。孟子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9](P319)南宋陆游主张“位卑未敢忘忧国”。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地、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天地看似无心而生化万物,生民有心,但三者相知、相感、相通,“立心”就是立德;“立命”就是修身养性,立德修为,尽人本分,顺乎自然。继而,发扬光大将要消亡的古圣先贤的道统、学统,开创一个万世太平的理想和谐社会。“横渠四句”以“为生民立命”为核心,强调人要立德于天地之间,并且首次明晰地总结出了“天人合一”的终极目的与现实途径,将个体生命“立德树人”的价值与“天人合一”的终极意义统一起来,成为整个传统社会安心立命之所在。[10]

(二)治国理政的“立德树人”思想

治国理政的“立德树人”思想主要是培养“君德”和“政德(官德)”,君有德则民德生,君无德则邦本丧。孔子提倡“为政以德”[11](P67),强调为政以修身为本,不妄为,柔近怀远,辅以法制;同时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11](P70),强调用道德来教化民政,礼约于人,法束于人,构建理想的以德治为主的社会。孟子继承并发展了“仁政”思想,将其归结为当政者的“不忍人之政”[9](P75),认为只有“推恩”才“足以保四海”[9](P38),以德服人才能获得人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9](P85);主张“以德行仁者王”[9](P66),即讲道德、行仁政的人可以统一天下,因为天下人对他心悦诚服;提出“仁则荣,不仁则辱”[9](P69),意思是说施行仁政就尊荣,否则就会招致耻辱。

(三)教化民心的“立德树人”思想

教化民心的“立德树人”思想是随着我国远古时期部落首领规范部落成员生活的道德行为而产生的,由氏族部落的普通规矩到宗法制度,进而到了商周时期的礼教制度,其目的就是用于规范民众,防止出现不道德行为。早在尧舜时代就出现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基本道德价值观;西周初期,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有孝有德”的道德思想;东周初期,已经有了“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的“六顺”做人标准。在孔子之前,春秋时期的管仲提出“礼、义、廉、耻”的四维伦理道德规范和“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等道德标准;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创立的儒家文化,提出“仁、义、礼、智、信、忠、勇、孝、悌、恕、宽、敏、惠、廉、敬、和、友、善、温、良、恭、俭、让”等道德价值规范概念,成就了“立德树人”思想的主体。

儒家文化的“立德树人”思想首先体现在教育孩童做人上,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1](P48),同时对弟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11](P576)“克己复礼,天下归仁”[11](P393),教导弟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1](P39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1](P288)。很显然,儒家思想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培养,知识教育排在其次。然而,当今社会和家长过于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社会价值,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功利心太盛,本末倒置,淡化了学生品行的培养,漠视了教育的核心目的。儒家文化的道德教育以孝为本,崇尚“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1](P53),认为父母远祖,人生之本;慎重对待父母的丧事,葬礼尽诚、尽恭、尽隆,虔诚祭祀、追思怀念逝去的先祖,意在不忘根本,涵养本源,自然根深叶茂,风俗道德自然日趋忠厚。[11](P53)

(四)学校课程的“立德树人”思想

在夏、商、周时期,学校分别被称为校、序、庠,但都是官学,受教育的对象都是诸侯和士大夫的子弟。到了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私学,扩大了学校办学规模和受益面,普通老百姓的子弟也可以到学校接受教育。孔子规范了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删诗书,著春秋,作易传,定礼乐,传经艺,成就了“王教之经典”,学生通过学习达到“明天道”“正人伦”的目标。“六经”课程各有功效,“恭俭庄敬而不烦者,教深于《礼》也;广博易良而不奢者,教深于《乐》也;温柔敦厚而不愚者,教深于《诗》也;疏通知远而不诬者,教深于《书》也;洁净精微而不贼者,教深于《易》也;属辞比事而不乱者,教深于《春秋》也”。[12](P1250)“六艺”课程“礼、乐、射、御、书、数”涉及到道德、音乐、体育、数学、语文学科,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难看出,“六经”和“六艺”课程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无不以道德养成为指向,将“立德”和“树人”融为一体。[13](P4)《论语》记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1](P260)也就是说,孔子以文、行、忠、信思想内容教育学生。“文”是指书本上的知识,《诗》《书》《礼》《易》《春秋》都在此列;“行”是指实践类课程内容,《乐》《射》《御》,以及孔子和学生在周游列国过程中实践感悟与交流都在此列;“忠”是指为人处世忠诚老实,做事尽心竭力,尽职尽责;“信”是指讲究信用,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11](P447)。孔子要求学生“博学于文,约之于礼”[11](P224),成就德才兼备的君子。

(五)家训文化中“立德树人”思想

家训是指长辈对后代的垂训之言,主要是长辈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关于为人处世、持家理家、修身立德、敬祖孝亲、睦邻友亲、忠君爱国等方面的直接训示和教诲,也包括兄长对弟妹的劝诫、夫妻之间的叮咛和嘱托。家训文化内涵丰富、涉猎面广泛,尽显规范家规和族规,教化和训诫家人修身立德,规范人伦礼仪的功效。家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立德树人”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儒家提倡的“温、良、恭、俭、让、宽、信、敏、惠”几乎成为中国家训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教子立志修身方面,古代的家训教育强调谨言慎行、勤俭持家、杜绝恶习、立志好学。宋朝袁采在《袁氏示范》中告诫儿孙:“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打人莫打膝,道人莫道实”[14](P33)“诫酒后语,忌食时嗔,忍难耐事,顺自强人”[14](P34),核心语意是:语言对人的伤害,比长矛剑戟对人的伤害更厉害,不要恶语伤人;打人不要打膝盖,说人不要论人短长;喝酒后诫说话,以免言语有失,吃饭时忌生气,能忍受难以忍受的事,不与自以为是的人争论。在睦邻友亲、交往处事方面强调仁义互助、积德行善。《周易·文言传》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15](P436)“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5](P404)。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对子孙进行积善储德教育时指出:“我有德于人,无大小,不可不忘;人有德于我,虽小,不可忘也。”[16](P703),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曾嘱咐家人要“敦宗族,睦亲姻,念故交,大数既得;其余邻里乡党,相周相恤,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16](P684)清朝的曾国藩在家书中训诫子侄:“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17](P98)如此,等等,都是教导年轻人树立良好品德、学会做人的道理和思想。

三、知新时代以德育人之新

历史上的任何文化思想只有和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相适应,促进社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才有其生命力,才能被称为文化思想。“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8]在当今时代和未来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文化只有融入时代,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才有其传承的土壤和空间;儒家文化中的“立德树人”思想只有能够为当代的教育提供滋养,尤其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儒家文化中的“立德树人”思想的核心是立德为先,修身为本,养成诚信、仁爱的品性,谨言敏行,智勇担当,在家能够孝敬父母,在外能够精忠报国。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内涵上讲,儒家文化的立德树人思想价值观取向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价值观取向是相通的。

(一)润泽“立德树人”时代内涵,打好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9],并且把“立德树人”提升到教育方针的至高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众多讲话中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和实施策略,要求“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0]“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1]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以儒家文化中“立德树人”思想为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魂,构建“立德树人”时代新内涵,为新时代培养德才兼备的有志之才。立德树人首要任务是理想信仰的树立,尤其是对青少年理想信仰的树立尤为重要,他们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个时期打上什么样的底色,就将决定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青少年只有从小立下为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生的远大志向,把个人的理想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将来才能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立德树人的次要任务是引导青少年一代博览群书,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书目都要涉猎,多和古圣先贤对话,聆听他们的声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特别是儒家文化的营养。青少年应把这些正能量转化成自身成长的养分,让自己人生的“苗”长得更壮,“穗”结得更丰满;在铸好人生的理想信念之魂的过程中,还要加大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锻炼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人交往能力、信息整合和应用能力,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二)助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风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风尚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社会风气和习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直接表现,它的树立将有利于对不良社会风尚、丑恶社会现象的消除。以儒家立德树人思想为底色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新风尚会使“正知、正念、正气”得到弘扬,使社会更有良知,使得社会各阶层的人们爱憎观念更加分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基本达到孔子期望的“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大同”世界。[22](P122)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新风尚将不会出现马丁·路德·金所评价的“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仅因为坏人的可憎言行,更因为好人的可怕沉默”这种现象,因为会有好人引领社会风尚,“坏人的可憎言行”会受到遏制,“好人的可怕沉默”会变成正义发声,让好人走出“沉默”的困境,让好人“吃香”,让追逐好人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时代风范。[23](P46)

儒家文化提倡的立德树人思想几乎代表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主流,这些主流价值观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决定着中国人的德行内涵。在当今时代,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立德树人”的思想,“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24]引导广大民众在社会活动、日常生活、家庭教育、个人修为中强化个人的“德行”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更好地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进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三)夯实家庭育人基础,再塑国民信仰和民族灵魂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经历最早的学校,也是终身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良好的家风家训和教化规范会润泽一个人的心灵和品格,引导家庭成员遵守做人做事、与人交往、立足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伦理纲常,形成孝亲敬师、兄友弟恭、友善待人、敬畏自然、遵纪守法的品行,做事有分寸,做人有底线,在社会上出言行事要有敬畏之心,不能为了一己私欲而胆大妄为。儒家思想的育人观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9](P31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1](P227),身为父母要利用儒家思想的育人理念,不断给孩子上好人生立志课、人生修为课、家国情怀课、勤劳俭朴课,夯实家庭的育人基础功能,再塑国民信仰和民族灵魂。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有用之人,那么社会的循环体系一定是健康的。一个人只有有理想信念、远大志向,才能有强大动力修身、增智、健体、实践,效力国家和社会,否则就会精神空虚、患得患失、价值观迷茫、浪费韶华光阴。家庭要夯实育人基础功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家庭要担当起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的责任,帮助孩子把握好人生航向,明辨是非曲直,抵御不良诱惑,学会处理好“小我”和“大我”的关系,识大体、明事理、有情怀,要懂得舍弃“小我”成就“大我”,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担当历史责任的道理。

其次,家庭要明白孩子的成长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品行教育是首位,智育是第二位的,欲成才,先成人。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忽视了品德教育,学习成绩再好将来也是废才。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强化家庭美德环境的营造,树立好家风,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诚实守信、孝亲敬师、忠于职守、求真务实、义务奉献、克己担当、仁义向善的好形象,用榜样的力量熏陶和教育孩子。

再次,要培养孩子家国情怀,要感恩社会和国家。如果没有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各种成长环境和条件,一个人不会有所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从感恩父母、感恩家庭开始,逐渐懂得感恩身边人,感恩社会,感恩国家,进而引导孩子产生忠于祖国和人民、忠于党的情感,产生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思想意识。在国家面前,一个人虽然很渺小,但也要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只有心存此念,将来才能为国家和民族担当更大的责任。

最后,还要培养孩子具有勤于实践、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的品行。“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25]引导学生“从小就树立起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观念,不要养成贪吃懒做、好逸恶劳、游手好闲、投机取巧、坐享其成等错误观念。”[26]家长要引导孩子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是美丽的,劳动才能获得别人对你的尊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自己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家长不能成为孩子衣食住行的保姆,那样只会培养出大脑发达、四肢简单的孩子;孩子只有知道劳动的艰苦,才能珍惜和感恩别人的劳动成果,孩子养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才会滋养个人的品德。[27](P09)

(四)笃信主流思想,明大德,立政德,树民德

当今时代,挖掘儒家文化中的立德树人思想,不是为了泥古,而是为了助力国家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的各类人才。也正是基于此,在各级各类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实践中,要从儒家文化的“立德”和“树人”思想中汲取有益的滋养,笃信国家主流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光大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大德,谨守“自由、平等、公正、法制”[19]这一公德,严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私德,从而形成人在社会上有公德、为人处世有私德、执政为民有政德,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类人群中真正得以落实。明大德、立政德、树民德不仅是理论层面的表述,更重要的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做小落细,各级国家公职人员和教育实践指导者的言传身教,社会实践活动中多数人的责任付出、公正担当,以及对少数人的法律约束和道德监督。所谓“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不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以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使命担当;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旗帜鲜明地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对共产党员来说,对党忠诚,胸怀理想,坚守信仰,立场坚定,在家孝敬父母、友善兄弟,在外忠诚于党和祖国就是明大德。立政德,首先要修心修身。从政先修德,做官先做人。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为政以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为民谋福祉,为国谋复兴。良好民德的回归,来源于良好的党风国风的回归,来源于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回归。良好的党风国风、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每一个党员干部带好头、做好人,做有道德良知的人。儒家文化中立德和树人的朴素思想要成为人们行善为人的道德思想基础,必须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勠力同心,明天的中国一定会更加美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一定会在两个一百年来临之际相继实现。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立德立德树人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6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