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竹赢
(绥化学院图书馆 黑龙江绥化 152061)
2013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湘西时就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1]。国务院扶贫办在2013年的《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中指出,精准扶贫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四个内容。2015年文化部等七部委联合出台了《“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这昭示着文化精准扶贫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扶贫工作的核心思想,依据文化精准扶贫的相关规定推进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文化和精神上开展对贫困地区的扶持,改善原有落后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使贫困地区呈现出全新的文化和精神面貌。文化精准扶贫的战略意义和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得到了举世公认。国内对于精准扶贫的研究和探讨迎来了新热潮。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主力军肩负着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建设精神文明、摆脱文化贫困、提升知识技能的重要职责。
(一)图书馆体现了精准扶贫担当性的社会责任。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深远意义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它有助于贫困文化的改造,杜绝返贫现象的发生,阻滞贫困代际间的传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扶贫对象提高自身素质、发展自我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理想的战略选择。政府部门虽然主导国家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但也鼓励和引导各类图书馆及民间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通过购买社会公共服务(如图书馆文化服务等)来有效调节社会公共产品供给,满足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2]
图书馆不但是知识的海洋、科学智慧的集合地,更是为贫困地区输送脱贫致富信息的重要文化机构。[3]
图书馆通过在贫困地区开展阅读推广、送书下乡等一系列活动,保障了群众获取知识、得到终身教育的基本条件。图书馆利用现有文献信息资源,通过专业人才把有利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文化信息和科学致富的先进科技信息传播出去,不但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的文化氛围,还促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图书馆公众文化服务的影响力。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服务机构势必紧跟时代步伐,响应文化精准扶贫这一战略举措,站在文化精准扶贫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最前沿,开展精准扶贫是图书馆历史使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结果,推动文化资源的精准化传播和针对性服务是图书馆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4]
(二)图书馆昭示着精准扶贫公益性的社会职能。精准扶贫工作作为文化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有效保障了扶贫目标群体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使扶贫目标群体的文化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帮助他们摆脱文化和经济贫困,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精准扶贫正逐步成为公共文化公平公正化的催化剂。
图书馆被称为知识和信息集的散地,肩负着传播信息和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义务,为所有公民提供平等的信息资源服务和终身教育提供基本条件,文化精准扶贫完全符合图书馆的服务原则,是图书馆践行公平公正服务的重要途径,符合新时代图书馆的发展理念和趋势。图书馆在文化精准扶贫的新形势下,营造知识性、专业性、文化性的人文氛围,充分利用极为丰富的数字资源,在具有沟通能力、洞察力、教育能力、信息服务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专业人员的参与下,捕捉、激活文献信息,构建先进、高效的网络技术平台,针对扶贫对象的信息要求,有的放矢的建立数据库、资源索引、文摘等,为扶贫目标群体提供各类富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益,保证图书馆能够充分发挥其公益性的社会职能。
(一)有助于扶贫目标群体文化素质的提升。据调查,扶贫目标群体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意识里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颇,缺乏获取文化知识的愿望和改变经济贫穷的思想。图书馆作为信息文化服务的场所,有义务为社会所有公民提供有特色的、具有针对性的无偿服务,在精准文化扶贫中,借助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为目标群体提供精神食粮,消除愚昧落后的思想,树立主动学习观念,提高学习文化知识和先进科学致富等信息的能力,使扶贫目标群体的文化素质得到真正提升。
(二)增强贫困地区地方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少数民族和山区大多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如民族歌舞、传统服饰、生活生产方式等,由于当地文化部门的忽视,地经济落后和外来新潮文化的冲击,使地方特色文化逐渐消失。图书馆可以借助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帮助有关部门建立相关的制度,保护地方特色文化,开发特色文化资源品牌,探讨地方特色文化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发展,构建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让更多人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实现文化共享;积极动员贫困人群参加文化知识培训,增强学习能力,摆脱知识贫穷,树立当地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利用特色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使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开发得到经济保障的同时,也有助于更大范围的展示和推广文化品牌,让更多人欣赏到地方特色文化的魅力。
(三)揭示贫困地区文化事业的演变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更加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在不发达地区,人均占有的信息量微乎其微,信息利用率极低,致使文化和经济出现落后局面。图书馆遵照精准扶贫政策,制定扶贫计划,有针对性的为目标人群提供传统图书和数字化的信息资源,优化现有馆藏资源,采购前沿数字化信息,构建精准扶贫数据库,组织信息化培训,提高贫困地区人群对数字化信息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帮助贫困地区人群提高了文化素质,达到精准传播文化的效果。图书馆的这些举措,改变了目标人群的精神面貌,使经济状况得到改观,也大力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显示了“接地气”的文化精准扶贫理念和文化服务机构的发展趋势,体现了贫困地区文化事业的演变规律。
(一)精准识别。精准识别包括对贫困地区的目标群体、文化扶贫项目、文化扶贫服务产品的精准识别,它是实现文化精准扶贫的前提。图书馆的专业人才、信息资源、网络技术平台等自身优势保证了精准识别的顺利实现。
1.精准识别目标群体。精准识别目标群体是图书馆进行文化精准扶贫的开端,更是确保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文化扶贫对象的界定是精准识别的基础,它包括经济贫困地区人口、城市中外来打工人员、低龄人群、低收入人群、残障人士等。把具有文化需求和学习意愿的个人集中起来确定为扶贫群体,让有专业所长的图书馆员深入到这些扶贫对象中,制定调研计划,确定调研工作的目的和重点,考察公共文化资源的现状,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文化服务。在具备较好基础条件、对文化信息求知若渴的贫困地区设立试点单位,加大帮扶力度,带动周边其他贫困地区提升文化素养。
2.精准识别文化扶贫项目。图书馆开展的文化扶贫项目是保证文化精准扶贫品质和效能的关键,文化扶贫项目的确定必须符合目标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扶贫地区的地方性、文化扶贫项目的先进性。深入考察文化扶贫项目的目的性、实效性、可行性。对文化扶贫项目进行周密计划,确保设立的文化扶贫项目能够使目标群体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真正使目标群体文化素质和个人能力得到提高。
图书馆应该全面掌控文化扶贫的局面和进程,加强透明度,做到公平公正,建立扶贫档案,及时调整不足,避免只重文化扶贫的数量和模式,忽视质量,变粗放式扶贫为精准式扶贫,把扶贫模式从“普惠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化,精进工作方法和步骤,为以后的文化扶贫项目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
3.精准识别文化扶贫服务产品。文化扶贫服务产品的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公共图书馆对目标人群的文化需求进行分析和筛选,依据结果确定相应的文化扶贫产品,有目标的、高效的输入文化信息资源。文化扶贫产品可以是符合区域文化,在原有文化产品的基础上演变的具有创意性的文化产品,也可以是符合贫困目标人群的图书馆原有的馆藏纸制资源、数字资源、无障碍阅读机等。其中创意性文化产品,有助于图书馆和贫困地区向外界展示自己,增加知名度,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从而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也可以为其他贫困地区树立精准扶贫的榜样,通过对当地文化资源的很如挖掘和研究,提高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凝聚力和自豪感。
(二)建立健全文化精准扶贫管理机制。基于精准文化扶贫的新形势,图书馆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和任务,具体工作变得更富有挑战性和艰巨性。在承担着文献资源供给的同时,还担负着引导贫困地区人口摒弃愚昧落后思想,脱贫致富的责任,“以人为本”地为读者提供均等化的文化服务。[5]文化精准扶贫已经纳入到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中,明确自身独特价值,更新服务理念,探索文化扶贫模式和管理方法是图书馆面临的重要选择。
精准文化扶贫工作的成败关键在于精准扶贫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否。由于当前绝大部分地区的图书馆缺乏完善的文化精准扶贫的管理机制,所以阻碍了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和扶贫项目的圆满完成。要把对项目管理和服务确定为工作重点,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扶贫工作的筹划、领导等日常工作,增强图书馆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水平,以保障扶贫项目的顺利运行。图书馆有必要借鉴成功文化扶贫地区的成功案例,根据本地区的精准扶贫人群和扶贫项目等具体情况,准确评估自身文化资源,合理的整合和分配。及时、合理、统筹的安排扶贫工作,加强图书馆与贫困地区基层扶贫管理部门的联系,及时反馈文化扶贫工作的情况和进展,积累扶贫工作经验,建立健全更加合理的精准扶贫管理机制,逐步推进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