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理论视角下高校学优生心理问题新解

2019-02-21 07:39孙子建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微观个体群体

孙子建

(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喀什 844100)

一、引言

学优生,顾名思义是指在学校期间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还被称为资优生。学优生在学业方面有着出色的成绩,由于光环效应的影响,师生看到的大多是学优生光鲜的一面,忽略了其他方面的不足正是有了优异成绩的保护伞,导致了教育者及诸多家长遮盖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南京市29 中校长孙汉洲曾经提出,现在的学生普遍存有心理健康问题,学优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更严重[1]。通常教育者只是关注学生成绩的变化,只要学习出色便非常满足,对于学生其他问题选择性的忽略。

近年来,高校学优生因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导致惨案而被新闻报道屡见不鲜,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学优生群体心理问题的强烈关注。2017年12月,安徽某高校一女生考研后坠楼而亡,当天还恰其生日,该女生在校期间成绩优良,因考试失利而选择轻生;陕西省澄城县某“学霸”女生因大一期间学习成绩一度下滑而服敌敌畏自杀[2];2019年4月25日,曾经于三年前轰动一时的“北大学子弑母案”终于浮出水面,中考全校第一,高考全国前几名,被北京大学提前录取,学习期间成绩出色,连续获得奖学金,同学眼中的“大神”、“学霸”,教师眼中的“高材生”。就是这么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身上却发生了性质如此恶劣、让人陷入沉思的案件。这些仅是学优生出现心理问题导致恶劣后果的冰山一角。学优生类似极端的行为,年纪轻轻就断送了生命和前途,不仅给家人朋友带来了痛苦,而且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损失。学优生选择如此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痛苦,说明他们对这种情绪困扰缺乏合理的应对方式。因此,科学分析和探索学优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模型,全面系统地探讨环境因素对学优生心理产生的影响,可以更加客观地分析学优生群体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对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现实意义。

二、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学优生心理问题影响因素

1977年,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被正式提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在他的经典著作《人类发展的生态学》中强调“人在情境中”,即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个体无时无刻不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着交互作用并进行调整,这个调整会受到不同环境间的作用。其立足点不在于个人,而是将环境看成由内向外的相互联系多层次结构系统并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为我们深入理解人与外界社会环境的复杂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3]。布朗芬布伦纳称这些环境为系统,提出了“四系统观”,即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这四层系统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层层嵌入,前者整个被后者包裹,同时又受到后者的制约,各个系统之间的作用交织在一起,在个体的心身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个体的影响从直接到间接[4]。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延伸了“环境”的概念,环境就像一个“动力变化的系统”,随着时间的过渡,人的生态系统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并且个体发展受到生物特性和外在环境的双重影响。

(一)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发展中的个体在特定环境下所经历的活动,对个体人格特质和生理因素具有直接的影响。学生所处的微观系统主要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直接接触的、并与之交流交往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

1.家庭环境是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生长剂。现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希望,父母从小就对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特别是当考试失利或者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时,那种感觉辜负父母期望的焦虑感会时刻萦绕在周围,长期处在这种压力之下,孩子会显得格外焦虑以及抑郁。除此之外,父母从小就为孩子灌输了“成绩好决定一切”的思想观念,家长们也不断的为孩子的学业成绩操劳,不惜重金报名各类名师补习班,研究教辅重难点,尽自己最大能力选取范围内最好的学校,可以说为了能够得到别人对孩子的高度评价,完全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2.学校环境是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滋养剂。对学生来说,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观系统。如果说家庭环境是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的土壤,那学校就是雨水与阳光。国内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流于表面,切实投入使用并发挥积极作用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更多地在于学困生,褪去学优生的保护色,实际上学优生与学困生一样,心理健康问题理应得到重视。但实际上却忽略了学优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缺乏了对学优生德、体、美方面的关注。

3.朋友群体是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润滑剂。在群体中,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与帮助,又可以限制和约束学生之间的观念与行为;既可以满足学生归属与爱的要求,又为个体提供学习他人的机会;既可以通过同伴间的信息渠道获取关于自我的信息,又可以及时与群体进行比较,不断进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群体都可以达到如此的效果,不良的群体会阻碍学优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由于群体间目标一致性的特点,不少学生迫于群体压力,往往选择与群体一致的行为,激化内心深处矛盾,从而产生心理问题,出现不良行为。

(二)学校内外环境系统

生态系统的四层次中,中间系统与外部系统均涉及到了学校及校内外环境的有关内容。大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不同的校内外环境也是其心理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中间系统是指个体与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彼此作用。学生所处的中间系统是每个微观系统内部之间以及外围系统的相互联系、作用的结果。根据微系统之间的关系性质,可将中系统划分为消极型中系统与积极型中系统。消极型中系统是指以同伴、父母、教师等为主体的微观系统之间处于相对紧张的冲突关系,一旦感受到关系的紧张和恶化,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阻抗,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而诱发心理问题;相反,积极型中系统是指各微观系统之间处于一种相对和谐稳定的平衡状态,这种状态会产生一种正向能量从而加深学生情绪体验,促进学习的积极性[5]。

学校与家庭的互动是最典型的中间系统。但是二者属于独立的微观系统,是对学生成长影响最直接、最大的微观系统。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而学校教育具有阶段性,二者在教育学生方面趋于互补,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一项纵向研究发现:家校互动,即家长参与学校各种活动的程度越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水平越高[6]。当然,现实生活中,家长的参与程度还受到家庭收入、父母工作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各个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如果是积极的,则个体的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相反,微观系统间的联系是消极的,则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消极的结果。

外部系统是指个体并没有参与或直接接触但是却对个体产生影响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由两个或多个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最常见的包括校外环境以及大众传媒。

校外环境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校外环境也被其他学者称为“社会微环境”,指学生个体直接参与其中并能与之发生互动的他人[7]。例如,校园周边街道、网吧、书店、公园等校外环境,既帮助了学生满足了一些生活需求,又可以在放松心情时了解社会,这正是学校和家庭所不具备的。当然,校外环境对学生群体的发展,既有积极向上的作用,又具备消极恶劣的后效。校外功能环境的不确定性,加之同伴间的相互影响,没有成人的陪伴,极易受到外在环境的侵蚀(如,抽烟酗酒,打架抢劫等),这无疑将对该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偏离了发展的正轨。

当今时代,大众传媒时时刻刻萦绕在人们的周围,各种新闻、舆论、广告无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大众传媒在促进了大学生对社会最新动态的认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信息来源的同时,消极、邪秽信息的误传,调动着学生的好奇心,磨损着学生抵抗力,减弱对学习的积极性,诱发着心理问题的出现。另外,随着大学生对传媒的依赖,减少了同伴朋友群体间的交流,使得个体缺乏对正确信息的判断,扰乱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正确秩序。

(三)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位于整个生态系统的最外层,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不同文化中的这些观念是不同的,但是这些观念能够通过对外层、中间以及微观系统中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的调节,进而间接地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宏观系统最直接的表现为影响学生父母及所在家庭,进而影响到学生本人。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推动了社会观念的变迁。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使得社会心态出现复杂化趋势。过分强调物质主义,扩大了人们对社会公正的看法,出现了一系列拜金、仇富、从众、攀比、享乐等心理,整个社会存在着各种心理、情感、观念之间的矛盾。大学生父母作为当前社会的中坚力量,毫无疑问受到观念的冲击,引发心理冲突,出现人际交往不和谐,冷漠、疏远代替关爱、宽恕等等。另外,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加剧了部分社会成员的不满情绪,对社会产生了疏离感,在工作过程中的困难和焦虑,使他们负面情绪增加,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社会成员极易产生极端情绪[8]。因此,背负着心理重负的父母及家庭,其所形成价值观念定会阻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其对子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必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对理解和解决个体心理问题的启示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帮助我们跳出单一因素影响的桎梏,从而可以更加系统、多元的看待学优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为有效解决学优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基于对生态系统理论的多层次环境的分析,高校学优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父母、家庭、学校、友伴邻里等环境交织共生。从生态系统理论出发,为提升学优生心理素质,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如下启示。第一,在宏观的社会变革背景下,尤其是家庭变迁,父母工作调动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家长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积累,引导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第二,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运用得当,而且还要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条件,加强对学优生群体心理健康的辅导。其次,学校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供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不仅仅应付检查,流于形式。第三,要对子女有合理的期望,不可好高骛远,切莫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教导孩子正确看待考试,分数只是代表近期的一个学习状态,如果成绩不理想,帮助其分析最近的学习情况及心理状态,必要时与学校教师联系沟通孩子的在校状态,结合在家表现,找出其失利原因,继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第四,学优生自身要了解掌握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适当调节学习与放松的时间。在塑造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努力汲取知识,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微观个体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微观的山水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微观中国
微观中国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