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资助到心理援助:高校助学工作的新特点

2019-02-21 05:38高莎莎
山东工会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家庭

高莎莎

(山东女子学院会计学院,山东济南250352)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 “健全学生资助制度”[1],为学生资助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资助保障政策,不断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提出了“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强调要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和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2]。

实际资助工作中,高校对学生经济和物质上的显性资助工作落实得比较到位,但比较容易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援助等隐形帮助工作。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为内向、焦虑、敏感等心理而产生了“心理贫困”的倾向,轻则失眠、抑郁,重则出走或轻生。研究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工作中因某一事件或某一方面的压力更容易产生心理负面变化,如多疑、自卑、焦虑、敏感、孤独、抑郁等[3](p150)。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

(一)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轻视自己,认为自己无法赶上别人而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丧气的情感。进入大学后,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不再像高中一样受到老师的“优待”和同学的“膜拜”,相比之下,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学校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然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在综合能力方面较为欠缺,与优秀的学生相比,心中难免会产生落差。有人会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郁郁寡欢;有人会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有人会逃避现实,失去自我。少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害怕与同学交流谈心,担心其他人知道自己的家庭背景,会轻视自己,因而逐渐封闭自我。有时候当他们看到有些同学的家庭条件优越时,心理上会有强烈的不平衡和对现实的失落感,从而形成自卑心理。

(二)焦虑心理

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容易为其家境感到紧张和担忧,形成焦虑。有研究发现,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绪和行为更具有多变性,常常感到无力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不太主动寻求帮助,不太懂得怎样有效与人沟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焦虑点有很多,如为各种账单而焦虑、为没有取得理想成绩而焦虑、为处理不好人际交往关系而焦虑、为不能改变生活现状而焦虑等等,长期的焦虑势必会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掩饰、虚荣心理

虚荣是指表面上的光彩,就是追求表面光彩的心理。有些学生确实家庭特别困难,但碍于面子,总是极力伪装自己,从不在公开场合谈及自己的家庭情况,更不会公开接受来自学校或社会的各种援助。有些学生爱面子,自尊心强,生活上盲目攀比,总想不劳而获;甚至有学生为了在同学面前炫耀一下,把受资助的钱或者父母的血汗钱用来买一些奢侈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与其他同学的距离,融入他们的生活和社交中,但事实真相一旦被拆穿,对他们的心理无疑又是致命一击。

(四)愧疚、无奈心理

愧疚是指惭愧内疚;无奈就是无可奈何,表示人们对不能达到目的的遗憾之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常面临着学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他们有种强烈的想要出人头地的念头,但现实又总不如人意,因而常常为自己不能自立而愧疚,为不能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父母而无奈,心中充满了自责、愧疚。

(五)敏感多疑心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某些问题或现象的应激反应特别敏锐、多疑,主要表现在:如果别人无意之中看了自己一眼,以为别人不怀好意、别有用心;每当自己做错了事情,即使别人不知道,也怀疑别人已经知道;别人无意之中说了一句笑话,也以为是在讽刺自己,主动“对号入座”。面对生活中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学习压力、陌生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价值观念的冲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上容易产生激烈的矛盾。

二、导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异常心理的原因分析

导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异常心理的原因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又可分为来自社会环境的因素和来自学校环境的因素。

(一)来自社会环境的因素

1.来自就业的压力

当今社会就业竞争越来越大,大学生为了争取到更好的工作岗位,常常会通过考资格证、专升本、考研、技能培训等来“武装”自己。当下各种培训机构“应势而生”,培训价格更是让人“瞠目结舌”。一般来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资源”也较为贫乏。再加之找工作一旦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若想获得同样的机会,就要比同龄人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和辛苦。

2.社会评价亚文化的冲击

目前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不断刺激学生的消费欲望,大学生中不时泛起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和新潮的消费意识。校园像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里面也存在贫富差距,也要遭受社会“一切向钱看”的亚文化的冲击,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了又一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3.公开资助方式的压力

目前,国家从上级到地方各级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和帮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已经是一种常态。这原本是一件好事情,但如果资助的方式和帮扶的手段不恰当,也会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对于资助者来说,不仅仅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物质“扶贫”,更要为他们的心理“减负”。对他们的资助方式不应做过多的宣传,应保护受资助学生的个人隐私。对于受资助者来说,思想上要想得通,行动上要有所作为,意识上要自强不息,对责任要有新的认识。在资助者与受助者之间,不要被浅层次的施恩及报恩的想法所左右,应当有感情和思想的升华。

(二)来自学校环境的因素

1.学业压力

进入大学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想同普通同学一样拥有新潮的手机、平板电脑等专属品,就不得不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但他们又想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这使他们时常处在工勤时间与学习时间如何合理分配的矛盾心理之中。一旦因为勤工俭学而影响学习成绩,这种矛盾冲突就会越发激烈。

2.人际交往压力

每一位青春期的学生都有强烈的交往意愿,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却常常被经济压力所拖累。大学的生活开放而又丰富多彩,一起逛街、聚餐、唱歌、旅游等等,这些对于一个普通同学来说是十分平常的事情,但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每一次活动所需费用都是他们省吃俭用省下来的生活费。如果想融入大家的生活,那么这些开销都是不可避免的。强烈的交往意愿和窘迫的经济压力之间产生的矛盾,无疑又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内心带来冲突。

(三)个人主观因素

1.耻于贫困

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自己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很丢人、很不幸。不仅耻于谈贫穷,更是经不起挫折和失败,负性心理能量长期积压。因为贫困,对生活不抱希望,对学习和工作没信心,这就是由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

2.依赖贫困

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常受到来自个人、学校或者社会的资助,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依赖这些资助和帮扶的心理。当家庭发生突发变故时,甚至会向资助方索取资助,丧失了自立自强的意识。比如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他肯定能得到学校的资助,总是抱持有一种“等、靠、要”的思想。如果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心理上往往会随之产生一系列消极的情绪。

三、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援助的建议

(一)高校: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格局

在日常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属于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哪些问题属于学生心理问题。对重点关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他们建立动态心理档案,积极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情况,有计划性地帮扶。以每年“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化节为契机,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运用学校各种新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加学生的参与率,在学生群体中发挥效应。深入挖掘国家奖助学金背后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利用申请、评定、发放奖助学金的重要时间节点,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为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必须将经济资助和心理援助有效渗透到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渐摆脱“双重贫困”,为学生构筑良性的心理健康的教育育人格局[4]。

(二)载体:注重校园文化及和谐幸福校园建设

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解决也应遵循这一宗旨。高校应注重深入挖掘学生党团组织的作用,加强校、院、班、舍、家——“五级”育人体系建设,积极搭建心理自助、互助平台。

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通过体验式教育,强化其人际交往能力,充分发挥高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是班级和宿舍,应重视班级和宿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重视班级和宿舍的教育管理工作,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不断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造良好积极的学习、生活、成长环境[5]。

(三)大学生:培养学生理性认知,利用各种形式深化教育效果

我们应该承认,造成心理贫困的原因既有客观上经济贫困的现实因素,同时更有主观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贫困的非理性认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是引导和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理性认知贫困,学会克服眼前的困难,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避免对贫困产生认知缺陷。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选择活跃在学生群体中诚信励志、顽强拼搏而取得成功的家庭经济困难优秀学生代表,通过专题讲座、网络多媒体等宣传形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还应鼓励或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定明确的生涯规划,增强学生成长成才、摆脱贫困的自信心,使其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放飞青春理想!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家庭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家庭“煮”夫
选择困难症
恋练有词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