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霞
(江苏省盐城市龙冈初级中学 224000)
初中物理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在教师教授知识的时候学习,还需要运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学会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物理现象,不仅如此还能够学会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物理相关的并且可以探究的问题,并在提出问题之后学会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物理知识,这样就会让学生完全掌握物理知识.
在提出问题之前,需要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问题,这个过程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并且需要联系教学的内容开展教学,有些学生完全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因为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解决的问题一般都是教师提出的,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以一些情境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对一些情况产生质疑,教授学生将被动的解决问题观念转变为积极的观察去发现问题.例如,在学习“电功率”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板书“电功率”这一课题,然后导入新课,比如列举出生活中经常会使用的一些电器:电饭煲、灯泡等,然后让学生们说一说平常自己家中还会使用的一些电器,引出这一课,教师这样引出课题的方式,学生们就会自己在心中产生质疑,为什么老师让大家说一说电器,但是又说这节课学习的是电功率,电功率和电器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这种疑问就会自主的在学生们的脑海中产生,然后就会对教师接下来的教学感兴趣,为了将电器与电功率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学生们就会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去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教师再继续播放电功率相关的物理视频,教师适当的教导学生们其中蕴含的电功率知识,教师让学生们观察其中电功率的知识,学生们就会产生疑问:在观察视频的过程中学生们就会形成一种想要在视频中寻找与电功率相关的知识点的欲望,这就是观察发现其中问题的学习过程.经过这种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们学会观察并发现问题,这是提出问题的基础.
在教授学生们观察并发现问题之后,第二步就是构建问题,因为在观察和发现问题的时候,学生们的意识有可能是模糊的,所以必须要让学生们学会构建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展开物理实验,提出一些假设,逐渐让学生们在讨论构建问题,让问题逐渐的清晰,形成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的去引导学生.例如,在学习“浮力”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提供弹簧测力计、金属块、盛有水的烧杯、细线、橡皮筋等,然后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准备这些实验材料是要进行怎样的实验,让学生们观察并仔细思考教师为什么要进行一个这样的实验,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初步建立问题意识:教师为什么要展开这个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的结论是与浮力相关的吗?这些都是学生们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开展实验,然后学生们从实验的结论中看到一些现象,并构建问题: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教师展示一些实验的材料,让学生们对实验的开展有一个初步的准备,然后积极的引导学生们观察分析这个实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构建了问题意识,这是提出问题之前的第二个步骤,只有构建问题意识,才能让学生们对自己质疑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快的理解物理相关知识.
在观察现象并发现问题之后,学生们对于问题的认识或许还是模糊不清,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引导学生们去构建问题,对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后,才能更好的去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与学生的思维以及表述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的思维发生激烈的碰撞,鼓励学生们大胆的提出相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们经过小组竞争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例如,以“压强”这一课学习为例,教师给出一些图片:比如一个人在雪地上行走会出现脚印;泥泞的沼泽地里有的车辆寸步难行,有的车辆却行动自如的图片等,教师引导学生在看到这些现象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并提出自己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在雪地上行走会在地上留下一道深深的脚印?这又与压强有什么样的联系?在这样的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产生想要去探索压强知识点的动力,然后理解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以及如何去合理运用压强的公式,提出问题,并逐渐揭示这一课教学的目标,学生也会通过自己的自学去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并完成“压强”这一节知识点的学习,提高物理知识学习的效率.这样让学生们提出物理相关问题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们的表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思维也能得到培养和发展,让学生们学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并学习新的物理知识.
产生质疑、疑问,才会形成继续学习下去的动力,现今我国的教育行业中许多学生虽然学习成绩非常的出色,但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非常的差,特别是物理或者是化学方面,所以物理学习的时候必须从这些不足的地方出发,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出发,教师首先从观察发现问题出发,到构建问题的教学,最后到尝试表述问题的教学,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