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儿童创设适宜环境的理论基础及策略

2019-02-21 04:27孙刚成韩玉洁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成人创设精神

孙刚成,韩玉洁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一、“适宜的环境”的内涵

蒙台梭利在《精神的胚胎》一节中提出“实体化”的概念,认为儿童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心理和生理的过程才是“实体化”,即这个过程是需要儿童自己亲身体验、亲自参与并有所收获的。她说:“正在实体化的儿童是一个精神的胚胎,他需要自己特殊的环境。”[1]48“特殊的环境”即是适合儿童本身的、有利于促进儿童“实体化”的环境。“正如一个肉体的胚胎需要母亲的子宫并在那里得以发育一样,精神的胚胎也需要外界环境的保护;这种环境有着丰富的营养,所有东西都倾向于保护它。”[1] 48适宜的环境可以保护儿童拥有自己的意志并以此进行积极的精神生活,成为自己的创造者。儿童不像动物有一种注定的无法改变的本能,儿童作为人可以成长为任何模样,可以形成各种性格,或活泼好动、或沉稳冷静,或能言善辩、或沉默寡言,或志向远大、或喜好平淡,但无论成为哪一种,都应该是他自己的选择,而非成人强加于他的意向。俗话说“女大十八变”,其实无论男女,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发生生理和心理上各种各样的变化,在他们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会“运用自己的意志,发展自己的各种功能,”[1]46朝着他们想要的方向发展自己。在这个意义上,是孩子决定了他们自己的未来,这也是孩子们创造自己的过程。

“适宜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适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自然界中的环境,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自然环境定是要比雾霾严重、噪音污染的环境更适合儿童的。儿童本性亲近自然,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自然环境遭到许多破坏,现在的儿童不似古时的儿童可以随时享受到最纯正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带给他们的益处也随之减少,于是,成人便需在此发挥作用。儿童接触到的社会环境,都是由成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创建的,是一种“成人本位”的环境,这对于儿童来说是不合适的,会阻碍儿童的自由发展。家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婴儿要适应身处的这个“成人世界”,最主要的途径便是父母,他们通过与父母相处、学习父母的行为来适应环境,但这只是在适应成人的环境,如果成人能够创建出真正适合儿童的“有准备的环境”,会更有利于激发儿童的自主活动,促进儿童“实体化”的过程。

二、为什么要为儿童创设“适宜的环境”

(一)儿童是精神的胚胎[2]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天生有自己的意志,才会出现各种行为,即便这种行为会被成人认为是需要帮助的孤弱状态。她把孩子这种与生俱来的心理本质称为“精神胚胎”。儿童不仅是器官和组织的混合物,他有其内在的本能和丰富的潜力,他的行为是受自己的意志支配的,这种意志就是他进行精神生活的基础,拥有精神生活是儿童实现“实体化”的途径。儿童从出生起就会与环境接触、相互作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感觉、经验、印象都是精神生活的表现,但成人却往往意识不到儿童的这种精神生活,因此,做出许多阻碍儿童自由发展的行为。正如蒙氏将动物比作成批生产的商品,而人则是手工制造的、独一无二的商品。成批生产并未精心制作每一件物品,而手工物品则是一件一件精雕细琢出来的,每一件手工制作的物品都有各自的灵魂,就像每个人都有创造性。他可以进行积极的创造,使自己与别人不同,成为一件艺术品。这个积极创造的过程就是儿童独立的精神生活,儿童通过自己的精神生活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自己,但儿童在生理上又是弱者,需要外界一定的保护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发展。

再者,儿童出生前是肉体的胚胎期,由母亲的子宫保护;出生后开始与外界环境接触,开始精神胚胎期,此时他也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来保护自己,就像肉体胚胎需要子宫保护一样。这里与洛克的“白板说”有些相似,儿童出生时在精神方面也像一块白板一样,他需要通过吸收环境中的各种印象以发展其心智。儿童需要吸收更多有益的因素才能促成积极发展,因此,成人须要为儿童创设拥有更多积极因素的环境,帮助儿童在适宜的环境中自由发展,实现“实体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人教育思潮下的儿童观认为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并且拥有与成人相同的生存和发展权[3]。儿童的潜能是他实现“实体化”的助推器,只有在适宜环境下自由发展,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人的自主行为都是由其精神控制的,只有在适宜环境下精神才能够自由发展,因此,成人也应该给予儿童精神上的高度关注,尊重儿童的潜能和生存与发展权,而不是停留于对儿童身体的关注并限制他们的发展。

(二)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敏感期

儿童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会有某种特别的感受,这种感受会使他对环境中的部分因素特别敏感,对其特别关注而且很有耐心,对其他因素则视若罔闻。蒙台梭利将这一时期称为儿童发展的敏感期。敏感期是儿童所具有的、一种短暂的、为获得某种品质而凸显出来的、具有明显的倾向的时期,在获得这种品质后,敏感期便结束,儿童的那种特别的感受也就消失了。荷兰科学家德佛里斯也曾以蝴蝶幼虫对光的敏感举例,通过光的吸引吃到树梢的嫩叶,等到它可以吃较粗一点的食物时,它便失去了对光的敏感。这种敏感引导着儿童向一个方向发展以获得某种品质,因此,“生长应归功于周期性的或短暂的本能精心引导的结果”[1]51。儿童会在敏感期内学习一些东西,学会调节自身、选择对他生长合适的和必要的东西,但如果他在敏感期内遇到障碍,无法满足他的发展需求,就会导致心理失衡,表现为儿童的脾气暴躁或焦躁。如果孩子的环境适应他发展,那他的敏感期就会悄然发生,儿童会从环境中吸收需要的印象来构建自己的心智,这一过程因为没有特别的表现而不为成人所注意;但如果儿童所处的环境不能满足他的发展需求,儿童不能从环境中吸收到自己需要的因素,他就会表现出一种病理的状态。成人往往会注意到儿童反常的状态,而忽视健康发展的状态,致使不能正确归因儿童的脾气。不知道儿童反常状态背后的真正原因,就不能真正解决儿童的问题,而这个原因就是儿童发展的需求未得到满足。成人须提供给儿童适宜的环境以满足其需求,使其精神生活避免处于空虚状态,若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就会阻碍儿童的发展,并造成心理的障碍。因此,成人在遇到儿童哭闹不止、激动不安的状态时,应考虑他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找到儿童任性背后的原因。这就要求家长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抓住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为其创建适宜的环境,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自由发展。

(三)环境是教育的工具

蒙台梭利认为,教师、儿童、环境是新的教育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在新的教育体系中,教师不仅要和儿童有关系,他们各自也分别要和环境有对应关系。虽然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受其内在本能引导的,但环境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然而,事实上儿童所处的环境却是成人依照自己的需要建设的,这是一种“成人为本”的环境,这种环境对儿童来说并不是适宜的环境,而是障碍物。儿童正处于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在一个适合他的、可以自由发展的环境中,其精神生命会得到自然的发展,并能揭示出内在的秘密。在“儿童之家”,教师的作用便是为儿童搬掉阻碍其自由发展的障碍物,让儿童自主活动。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为儿童提供并创设适宜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智慧,获得思考的能力。[3]发源于意大利东北部的城市Reggio Eimilia的瑞吉欧教育体系也强调“环境是无声的教育者,他们关注环境的创设,认为幼儿在学习中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和经验,而是在与所处的环境互动交流中发展自身兴趣、培养出创造性与主动性,从而逐渐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4]教师要创建一种适合儿童的环境,帮助儿童充分利用好环境这个重要因素。儿童在适宜的环境中通过自主活动取得进步,教师则帮助儿童创设适宜的环境以促进其发展,共同探索童年之秘。蒙台梭利也强调:“我们的教育体系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对环境的强调。”[1]116环境是教育的工具,所以,预备一个适合儿童拓展其禀赋的环境也是蒙氏新教育的目的。

三、如何为儿童创设“适宜的环境”

(一)父母要为儿童创设适宜的家庭环境

儿童出生前在母体内是一个安静、相对封闭的环境,家庭环境作为儿童出生后最主要的环境,应当给予儿童在母体内一般的安全感,但家庭环境也是儿童向社会环境的过渡,因此,家庭环境也要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家庭环境是儿童发展中最早接触的环境,家庭环境适宜与否对儿童成长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5],物质环境即能对儿童身体发育产生影响的环境,如,室内陈设、家具材料、光线、空气等;精神环境是指能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环境,如,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言行举止等。适宜的物质环境促进儿童的生理发展,适宜的精神环境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父母要为儿童准备适合其成长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1.父母要为儿童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

宽敞明亮的室内比狭窄逼仄的室内更益于儿童成长,但再宽敞的室内都不如天蓝草绿的自然环境对儿童成长更有益,因此,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儿童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

(1)选择对儿童身体发育更有益的家具材料。木质的家具更贴近自然,比塑料或金属质的家具更适合儿童成长,边角圆滑的家具则比棱角分明的家具对儿童伤害更小。现代家庭许多父母会为儿童购置爬行垫,爬行垫的材质也各有不同,父母一定要选择适合儿童身体发育的材质,儿童皮肤娇嫩、抵抗力弱,不适宜的材质可能导致儿童患上某些疾病,如,皮肤病、手足口病等,这都是对儿童身体发展有害的。有些婴幼儿玩具在设计时结合孩子喜欢用嘴探索世界的特点,采用可食用的无毒无害材料制作,家具也可以以此为参照,选择适合幼儿的材料。

(2)要保持家里干净整洁,有充足的光照,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儿童就像植物一样,他们的成长也是需要阳光的,阴暗潮湿的环境不仅会使他们心生不快,可能还会导致皮肤病等各种病状,光照充足、干净整洁的环境则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除此之外,温度和湿度也是家中重要的两个因素,太过干燥或太过潮湿都不适合儿童身体发育。

(3)不仅要保证家庭的干净整洁、宽敞明亮,也要适时带领孩子亲近自然、走进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自然中有许多东西都是人工无法复制重现的,给孩子看再多的植物图片都没有让他现场观察一次感受深刻。自然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因素,儿童身处其中便可自由选择想要的因素进行交互,这比成人苦苦追寻儿童的需求并想方设法满足省时省力得多,且效果会更好。让儿童在自然中自由选择发展需要的因素,获得大自然的恩赐,这也是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的一个环境。

(4)为儿童提供适宜的物质财富。“家庭财富应该给儿童幸福,而不是一个奢侈的环境,”[1]38太过艰苦则会无法满足儿童的需求,太过奢侈则容易使儿童迷失。俗话说“穷养儿富养女”,其本意并非给予女孩更多的物质基础,而是说在对物质财富的控制中,对男孩和女孩采取不同程度的给予和控制,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良好品质。但许多父母都曲解了这句话,将物质基础作为了环境的重点,却忽略了培养品质。事实上无论贫穷富裕,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优秀的精神品质才是父母应该追求的本质目标,父母提供的物质财富一定不能偏离这个目标。

2.父母要为儿童创设适宜的精神环境

家庭氛围和谐的儿童性格一般也较为开朗,而留守儿童、离异家庭的儿童大部分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上的缺陷。近期发生的“12岁少年弑母案”、“张扣扣杀人案”等骇人听闻的案件,前者案中的少年吴某康从小父母外出打工,在祖父母的宠溺中形成了叛逆的性格,其母为生二胎才回家与吴某康一起生活,加之教育方式动辄打骂,最终导致了这一出弑母悲剧;而后案中的主人公张扣扣则是在童年时期亲眼目睹母亲被人打死,因此,怀恨在心,且多年来并未得到对方的道歉赔偿,于是在仇恨中成为了杀人犯。大多数留守儿童、出自离异家庭的孩子,因为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或被隔代溺爱,或父母偶尔管教却非打即骂,其心理都未能得到对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教育这一需求的满足,因而产生了一定的心理歧变,性格也因此发生改变。所以,家庭氛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保障,只有父母的心理都健康,并且有意引导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才能促进儿童“实体化”过程的正常实现。为保证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在家庭中,父母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全面、客观地分析儿童的心理需求。在儿童出现哭闹不止或突然对某个事物爱不释手的情况时,父母应考虑到孩子这种“反常”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他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还是安全感受到了威胁,或是敏感期的表现,找到儿童真正需要的东西,才能使其心理得到满足。

(2)尊重孩子,与孩子和谐相处。儿童即使年龄小,也有自己的精神生活,父母必须要客观、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不能把自己当作儿童的创造者,儿童真正的创造者是他们自己,“儿童的父母不是他的创造者,而只是他的监护人”[1] 209。只有尊重儿童,承认他们的“独立性”,才能对儿童的发展需求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与孩子和谐相处。父母应该经常观察孩子的行为,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创造一种和谐的亲子关系,这将会是最佳的家庭教育途径。

(3)成人要帮助儿童发展,就要使自己适应于儿童的需要。儿童所处的环境是“成人为本”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却是儿童自由发展的阻碍。成人本就与儿童不同,却又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角色,那么,成人就应该努力使自己适应儿童发展的需求,成为儿童成长道路上的垫脚石,而不是障碍物。例如,为儿童创设适宜的环境,而不是强迫儿童适应身处的成人环境;在陪伴儿童成长时给予适当的关爱,而不是缺席于孩子的成长;在儿童可以自己动手的时候不要妄图替代他们,如,整理玩具、穿衣吃饭等,这其实是他们发展的好机会。

成人必须明确自己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儿童的个性发展是靠自己的,成人必须努力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需求,收起自己的控制欲,才能适当地帮助他们,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成人应该把这当作一种特殊的事,使自己能理解和追随儿童。”[1]84在儿童成长的路上,他就是自己世界的英雄,而成人的角色应该是在路边为儿童的成功鼓掌的人。

(二)幼儿园要为儿童创设“有准备的环境”[6]

“有准备的环境”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核心,这是基于蒙氏对“成人本位”环境不适合儿童的批评提出的,因此,“有准备的环境”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自由的观念、结构与秩序、真实与自然、美感与气氛、蒙台梭利教具、社会生活的发展。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幼儿园也越来越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创设“有准备的环境”需要幼儿园和教师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下面就从幼儿园和教师两个方面阐述如何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有准备的环境。

1.幼儿园要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生活环境与饮食环境

首先,幼儿园要树立先进、新颖的环境创设理念,让环境成为幼教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7]。《幼儿园工作规程》、《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0-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幼儿园的室内外环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室外环境需求包括幼儿园周边、建筑区域划分、班级类型、大小等,在平面设计方面对于建筑物高度、宽度、跨度、光照等必须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方向;室内环境需求包括室内空间设计的合理、软件硬件装修装饰的安全,温度、湿度、明亮度、电力安全度等环境因素必须符合幼儿身心发展[8]。游戏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内容,在有准备的游戏环境中幼儿的需要更容易得到满足,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3]。幼儿园在创设环境时要注意环境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以及安全性,要进行空间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充分利用墙面、转角、顶面、地面开发多维度空间[9],激发儿童探索的兴趣;另外,也可以进行区域划分,将活动场地划分为柔软区、游戏区、科学区、创造区、刺激区等不同区域,以进行各种不同的游戏和比较正式的教学活动[9],但这一切都要保证幼儿活动时的安全。

其次,幼儿园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考虑儿童的喜好和需求,为儿童准备适宜的室内外活动场地。在布置环境时如果能让幼儿参与其中,不仅能使环境更适合幼儿,还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幼儿的科学学习离不开良好的班级环境,班级环境作为幼儿园的隐性课程,为儿童营造了成长的精神空间,支持儿童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拓展[10]。因此,幼儿园还要注重创设适宜的班级环境,这也需要教师和儿童的共同作用。蒙氏创建的“儿童之家”将有助于儿童发展的一些外部特征作为自己的主要特征,如,明亮的教室、跟儿童身体相适应的物体、微型家具、小桌小椅、花朵装饰的低矮窗户、漂亮的窗帘以及儿童可以方便打开的小橱,小橱内还存放着儿童可以随意使用的各种物品等。

再次,幼儿园在创设适宜的环境时,还要考虑环境场地大小,保证每个幼儿有一定面积的适合活动的场所。教室的布置应当为幼儿独立获得各种资源和进行各种活动提供保证。教室内的装饰布局会对幼儿的美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室布置应以美观大方、视觉协调为主,不可太过杂乱。真实、自然的环境有助于儿童探索安全感,室内的布置也要贴近真实,公共物品可以只放置一两件,这样儿童想使用的物品被别人使用时,他便可以学会等待。越接近自然的室外越适合儿童身体发育,幼儿园也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时带领幼儿走进自然、感受自然。

最后,幼儿园准备的饮食应以幼儿身体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为主,尽量以便于幼儿吸收的形式和儿童喜欢的样式呈现,要保证营养均衡,如,做一些卡通造型的点心、美味的粥等,用美观、健康的餐具盛放,吸引儿童的用餐兴趣。

2.幼儿园要准备好儿童活动需要的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她所提倡的教具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具不同,与玩具也不同,这种教具是实际可操作的,尝试通过内心来帮助儿童建立自我与心灵的发育。因此,幼儿园在教具的选择上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即促进幼儿身心发育,但也要保证材料的安全。准备教具要结合幼儿的喜好,让教具能对幼儿产生吸引力,吸引幼儿接触它、使用它。幼儿园内摆设的物品应各自有各自的位置,让儿童可以自由取用,但用完后需放还原处,在保证幼儿自由活动的前提下引导他们认识秩序。不过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摆在原位一成不变,教师应适当调整物品的位置以配合儿童的成长。在“有准备的环境”里,一切物品都是为儿童而不是成人准备的,一切物品都是儿童可以自由使用的,幼儿园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幼儿的自主活动,让幼儿能够真正自由发展。

3.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成为儿童活动称职的支持者

教师不同于其他成人,他们是接受过专业训练、具备专业素养的人,他们比其他成人更了解儿童,因此,更容易亲近儿童,与儿童一起创设“有准备的环境”。教师对“有准备的环境”也应该有更深入的理解,准确把握环境创设的内涵,不能将活动环境、班级环境、教室装饰等各种环境混为一谈。

教师除了基本素养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自由”的观念,要合理地放任儿童自由发展。在幼儿园中,教师是与儿童接触最多的人,他们也是最容易对儿童产生直接影响的人,教师真正理解了“自由”的含义,秉承着“自由”的观念,才能保证儿童的自由发展。为保证儿童的自主活动不被干扰,教师就要成为儿童活动的支持者。蒙氏在这里提倡的“不干预”不是说教师完全对幼儿不管不顾,而是说教师要掌握好干预的时间和方式,让“干预”成为促进幼儿自主活动的推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幼儿有主导本能和工作本能,他会自发地做一些事情,这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儿童的行为,通过行为了解儿童的心理。但这一切并不是说教师要避免评价儿童或完全赞成儿童的每一件事,“相反,教师永远不能忘记他是一位教师以及他的使命就是教育”[1]154。教师要在儿童做出自主行为时给予适当干预,引导儿童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儿童创设一个方便他们自主活动的环境,支持儿童的自主行为,将儿童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与教师的引导更好地结合,帮助儿童实现“实体化”。

游戏是学前教育阶段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育途径,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合作意识、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可以引导儿童认识世界,教师要把握好游戏的作用,赋予游戏娱乐以外的更多功能。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进行游戏,为孩子创设新奇、丰富的游戏环境,寓教育于游戏;在游戏未能促进儿童发展时,及时改变策略或以伙伴身份介入游戏,有意引导儿童向游戏的本质目的行进。在准备游戏时也要以儿童的眼光选择他们喜欢的游戏,准备幼儿喜欢的游戏材料,考虑他们想要获得的游戏体验,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把控游戏过程。

童年之秘就隐藏在环境中,“适宜的环境”不仅能帮助成人了解儿童,更能帮助儿童满足需求,促进其身心发展,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实现“实体化”。童年是一个人人生萌芽的重要阶段,在童年中留下的心理缺憾对以后的生活也将产生很大影响,幼儿如果在童年时期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心理歧变,阻碍其“实体化”的实现。因此,成人一定要为幼儿创设真正属于幼儿的、适合幼儿的环境,这种环境应当是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为目的的。创设“适宜的环境”需要多方合作,家庭、学校都应成为儿童成长路上的守护者,要共同携手,为儿童的成长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成人创设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成人不自在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拿出精神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