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琼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罗定,527200
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坚定倡导者和推行者,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红色基因和红色资源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维度,在不同场合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他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高校不仅要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重要职责,而且要主动担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这既顺应了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人们对高校职责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因为高校不能仅满足于知识的灌输和学术探讨,更要致力于精神的培育、价值的导向和文化的创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在文化传承对象的选择上必须要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中华民族特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属性的红色基因,自然成为我国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必然选择。在高校弘扬和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红色文化的弘扬者、红色传统的践行者。
红色,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底色,象征着光芒,彰显着热情,照耀着希望。基因作为生命延续和进化的重要载体,决定着生物体的构造和生命的健康发展。两者的结合,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独有的精神内核和非凡特质,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渐锤炼和凝结的优秀文化基因。它孕育成长于中国的民主革命战争年代,再经过与时俱进优秀品质的先进文化传承因子的代代相传,逐渐进化和演变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优质基因。
中国共产党在过去近百年的风雨岁月中,通过不断创新、不懈奋斗、积极进取,逐渐形成了以红色基因、红色传统和红色资源为主要文化标识的红色生命体,三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融合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与马列主义进行高度结合的产物,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优势因素积极融合在一起”。[2]它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传承因子,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血脉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导向。承载着先进文化传承因子的红色基因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之间得以传承,历经革命斗争的锤炼、社会主义建设的检验、改革开放的洗礼,逐渐凝结成为由革命理想、革命品质、革命作风等构成的优异红色传统。红色资源则为红色基因和红色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载体,以物态资源、思想资源、文化资源等表现形式呈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积淀和创新发展的具体实践中。“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就能够传承、发扬好红色传统;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就能够优化遗传好红色基因,这是永葆中国共产党红色生命体生机活力的价值所在”[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4]。青年一代的发展关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青年有理想则国家有希望,青年有信仰则民族奋发上。当今的“95”后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大爆炸的新时代,各种文化理念纵横交错、摩擦碰撞、错综复杂,多元化的思想观念猛烈冲击着现实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和确立。红色基因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百年沧桑巨变中逐渐形成、影响和塑造了几代中国人的优秀文化基因,能够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丰富的思想教育、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强大的精神引领,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三观思想。因此,在高校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习近平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才能为高校导正办学方向”[5]。对高校而言,导正办学方向尤为重要,方向导正目标,目标引领未来。高校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事关国家是否能够建设一批独立于世界高校之林的一流大学;关乎国家能否培养出一众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面对当前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新情况,用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武装大学生头脑,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实践,有助于统一思想认识,形成价值共识,突出责任意识,引领社会思潮,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开创新局。
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人既需要为满足其生存需求的物质资料,也需要为充实其精神生活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6]而当代大学生同样需要理想信念之钙。一个缺乏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大学生,不仅容易精神空虚,而且容易陷入精神荒漠,既无法享受丰满充实的精神生活,更无法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历经千锤百炼逐渐凝结的优秀文化基因,它孕育于“血与泪相互交加”的革命战争年代,传承于和平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和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红色基因中的理想信念作为一种薪火相传、一以贯之的精神要素,始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骨髓中渗透、血液中流淌。“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心骨’”。[7]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指明灯”和“加速器”。在理想信念的思想指引和精神推动下,中国共产党人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一路披荆斩棘、砥砺奋进,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断迈进。红色基因承载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和精神财富,而理想信念教育则是红色基因得以传承延续的重要手段和载体。通过红色基因的传承和推广,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导正价值取向、加强政治定力、抵御不良诱惑,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忠实践行者。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滋养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引领政党发展的精神旗帜。当今时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和极为重要,一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占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掌握国际场合的话语权。作为国家整体社会文化缩影的校园文化,它是社会文化的“温度计”,能真实地反映出社会文化发展的现状,深刻地折射出民族文化发展的水平。同时它更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器”,校园文化在优秀文化传承和思想文化创新等方面应当主动承担起更加重要的责任,用科学的理论、轩昂的精神、创新的文化引领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能够让广大师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汲取文化的涵养,进而不断积淀思想、增长知识、提升才能、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最终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承载着众多文化基因的红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通过依附丰富的文化资源、采用多样的文化形式、借助多种的传播媒介在广大师生内部得以广泛传播和推广,坚持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增强师生文化自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石。
新时代高校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红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红色基因的论述能够为高校探寻新时代下传承和发展红色基因的实现路径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强调:“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应自觉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历史重任。高校应紧紧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重要平台,在把握青年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红色基因“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扩大红色基因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为了更好地推进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中,高校应加强与当地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社科联、市地方志办等相关部门的密切联系,整合各方资源,组织校内外社科专家,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文化沙龙、课题研究、论文征集等方式,深入挖掘、提炼红色基因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打造一批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应用价值的红色文化精品,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丰富充实、具有说服力、感染力的教学资源。思政课教师应立足当地,充分挖掘独具地方特色的红色基因和红色资源,编写教材、开发课件、开设红色文化选修课程、开展红色文化专题讲座等,形成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红色育人教学新模式。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改变当前思政课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抬头率低下等现状,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基因和红色资源,以鲜活的案例、真实的事例、生动的影像感染和触动学生,增强教材理论观点的说服力和可信力。
高校要注重弘扬红色传统,将其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文化、优良作风、道德品质和革命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文化熏陶、价值引导、行为养成。首先,将红色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中。比如校园景观的规划、文化长廊的设计、宣传专栏的开设、校道楼宇的命名、雕塑盆景的选择等,都可以将当地的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从而让广大师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耳濡目染地受到熏陶。其次,开展校园红色文化系列活动,将红色基因融入到校园文艺活动中。学院党团组织及各系部可以通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普及和文艺汇演活动,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让广大师生在活动中感悟红色经典、追寻红色记忆、领悟红色精神。最后,充分发挥校园传播媒介的功能,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借助学生社团的传统宣传渠道,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纪念活动等时间节点为契机,开展展播、展览等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发挥校园广播电台的传播功能,打造红色之声栏目,播放红色教育意义的革命歌曲和革命故事;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传播技术,建立红色文化主题网站,开设微信红色公众平台,创建网络论坛等,把优秀的红色教育成果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产品,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真正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自古以来,知行观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学说高度关注的一个话题。古人有曰:“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分离”(《传习录》)。“知行合一”既是儒家修养德行的内在要求,也是儒家传统治学思想的精神内核。作为修身立德的伦理旨趣在于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不在于言或知,因为有可能言而无信、知而不行,而关键在于行,在于是否知行合一,是否言行一致。作为治学思想的精神内核强调,治学的最高境界在于笃行。笃行是一切学问真正的出路。任何知识的获取、眼界的开拓、才学的丰富,最终是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真正做到学用结合、以学促用。为了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红色文化教育,高校必须要依托校内、校外两个平台,将“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尤其要充分发挥好“社会大课堂”的教育平台作用,有效利用好当地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活动,帮助大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认识红色基因、感悟红色传统、宣扬红色文化。高校应组织广大师生搜集、整理当地现有的红色资源材料,制作红色宣传小册子或拍摄红色资源宣传品(如宣传画传、微信小视频等),有效提高广大师生对遗址史迹的认知,营造学习先烈革命精神、参与保护红色资源的浓厚氛围。高校还应主动与当地红色基因设施、红色遗址、红色教育基地等相关机构构建红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立红色教学实践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诸如参观访问、走访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校外活动。学生在瞻仰革命旧居旧址、寻访革命烈士后辈、查阅地方党史资料、收集地方红色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红色文化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同,使红色基因成为新时代高校学子崇高品质和健全人格的思想标志,使红色传统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要依靠高度的文化自信来引领,要依赖文化的繁荣兴盛来支撑。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先锋。当代大学生有无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深厚的文化涵养,关乎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多元价值观念相互碰撞。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激烈斗争的意识形态领域,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立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传统、传播红色文化,激励广大青年奋发向上、一往无前地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勇立时代潮头,勇担时代使命,勇做时代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