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杨 俊,杜丽飞,邱美珍,周望平,刘伯承,彭苗苗2,
(1.湖南美神育种有限公司,湖南 株洲 412000;2.湖南鑫广安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129;3.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31)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动物,被国际兽医局(OIE)列为A类传染病[1],我国也将该病列为一类传染病。它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可以通过空气等多种媒介进行传播,易感动物也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人工授精、外伤接触等多种方式感染病毒,发病率高达100%。目前,猪口蹄疫的流行毒株主要有O型、A型和亚洲Ⅰ型,而湖南省以O型和A型为主。因为口蹄疫各血清型间交叉保护性差,为减少免疫次数,降低劳动强度,采用O型和A型口蹄疫二联苗进行免疫逐渐成为大多猪场的首选和趋势。为合理安排口蹄疫二联苗的免疫,本试验于2017年3—12月选择一家规模猪场,对仔猪O型和A型口蹄疫母源抗体进行跟踪检测,了解其消长规律的同时,还开展首免、二免及三次免疫后抗体水平评估,确定了最佳首免、二免和三免时间,按此免疫程序,能较好发挥口蹄疫二联苗的免疫效果。该试验结果,对于选择O型和A型二联苗作为口蹄疫免疫防控的猪场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为临床使用提供了数据参考。
1.1.1 疫苗 口蹄疫O/A型二价灭活苗,生产厂家为某股份有限公司。
1.1.2 诊断试剂 口蹄疫病毒O型特异性抗体固相竞争ELISA(SPCE)检测试剂盒,口蹄疫病毒A型特异性抗体固相竞争ELISA(SPCE)检测试剂盒,生产厂家为伦巴第及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的动物疾病预防实验室,批号为170404B。
1.1.3 试验猪 选择抗体水平合格并整齐度好的母猪所产仔猪,均为杜长大三元杂种猪,该场仔猪基本在21日龄断奶。
1.2.1 猪场免疫方案 仔猪:35日龄左右首免,60日龄左右二免,110日龄左右三免;经产公母猪:每年3、9、10、12月的每月下旬普免1次,剂量均为2毫升/头。
1.2.2 血清采集 未免疫:选择抗体水平合格的母猪所产仔猪,且仔猪未进行口蹄疫免疫,采集其0、7~9、14~16、21~23、28~30、35~37、42~44、49~51、56~58日龄仔猪全血;免疫后:随机采集首免后30天(58~70日龄)、二免后 30天(90~100日龄)、二免后60天(120~130日龄)、三免后60天(150~160日龄)全血,分离血清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
1.2.3 抗体检测方法 按照抗体检测试剂盒步骤进行操作分析。
1.2.4 试剂盒原理 ELISA微孔板预先包被有口蹄疫病毒O(A)型抗原,该抗原可被同源的特异性单抗(MAb)所捕获,将适当稀释的待检血清与被捕获的抗原进行孵育,存在于样品中的特异性抗体最终与抗原结合,再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口蹄疫病毒O型(A型)MAb,其与同源抗原的反应将被预先结合到该抗原的阳性血清抗体所阻断,而如果样品为阴性的话,酶标单克隆抗体将可与口蹄疫病毒抗原结合。然后加TMB进行显色反应后再加入终止液,测其OD值。
1.2.5 ELISA判定标准 猪口蹄疫病毒O型VPI合成肽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1)试验成立条件:阳性对照孔OD450值应介于0.9~2.5之间,阴性对照孔OD450值均应≤0.15;2)临界值=阳性对照孔 OD450均值×0.17;3)待检血清测定OD450值≥临界值者判定为阳性;待检血清测定OD450值<临界值者判定为阴性。
口蹄疫病毒O型特异性抗体固相竞争ELISA(SPCE)检测试剂盒结果计算:阻断率%=100-(血清OD/阴性对照平均OD值)×100;检测有效性:阴性对照OD值必须≥1;阳性对照血清的阻断率在1/10稀释时应≥90%,在1/30稀释时应>50%;结果判定:阻断率≥50%时为阳性,阻断率<50%时为阴性,阳性为免疫合格。
表1的检测结果显示,刚出生的仔猪没有获得母源抗体,口蹄疫O型抗体阳性率为0,吮吸母乳后开始获得母源抗体,在7~9日龄时抗体阳性率达到77.8%,14~16日龄阳性率为94.4%,在3周龄期间抗体达到最高水平,阳性率为100%,后母源抗体开始逐渐降低,但直到35~37日龄抗体阳性率还有83.3%,42~44日龄抗体阳性率为72.2%,51日龄后抗体阳性率下降到50%以下,未达到农业部规定的免疫合格率≥70%,处于受感染风险状态。
表1 免疫前仔猪O型口蹄疫母源抗体检测情况
表2的检测结果显示,刚出生的仔猪口蹄疫A型抗体阳性率为0,吮乳后开始获得母源抗体,但较O型口蹄疫抗体水平上升得慢一些,在7~9日龄时抗体阳性率才55.6%,14~16日龄阳性率为83.3%,在21日龄期间抗体达到最高水平,阳性率为88.9%,一直持续到30日龄,后母源抗体开始逐渐降低,35~37日龄抗体阳性率已经下降到66.7%,42~44日龄抗体阳性率为50%,50日龄后抗体水平下降到了38.9%,56~59日龄时母源抗体水平已经非常低了,抗体阳性率只有27.8%。
表2 免疫前仔猪A型口蹄疫母源抗体检测情况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本场选择在35日龄左右进行首次免疫,免疫后30天即58~70日龄猪口蹄疫O型抗体阳性率才66.7%,离散度也较高,为36%;但猪口蹄疫A型抗体阳性率达到了94.4%,整齐度也较好。在二免后30天即90~100日龄检测血清,猪口蹄疫O型抗体阳性率达到了100%,离散度只有8%;同时猪口蹄疫A型抗体阳性率仍处于高水平为94.4%,且离散度相较于第1次检测有所降低。120~130日龄再次检测时,两种抗体水平均有所下降,但O型抗体水平仍处于很高的状态,阳性率为94.4%,A型抗体水平下降到了77.8%。可能是由于二次免疫后时间间隔稍长,而三次免疫后产生的抗体不到高峰值。最后在110日龄左右进行3次免疫,150~160日龄时两种抗体阳性率均达到了100%,且阻断率平均值均大于80%。确保断奶肥育猪对猪口蹄疫O型和A型野毒的抵抗力。
表3 免疫后O型口蹄疫抗体水平情况
表4 免疫后A型口蹄疫抗体水平情况
规模养猪场均是以群体免疫的理念进行疫苗免疫,在进行抗体监测时,抽样要根据猪场具体生产模式、检测目的等设计合理的采样方案,因此获得的检测数据也是代表一个群体的免疫状态。本次采样猪场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和分区饲养。猪群转入下一个生产区时按同一栏或同一栋猪群同时转入相应的栏舍饲养,猪的疫苗免疫也是按栏或栋为单位进行免疫。本研究采样方案是按猪场实际生产流程进行,采集的每个日龄阶段样品为免疫时间是同一天的同一批猪,所以初生日龄有相应的跨度,按此采样方式检测的数据相应代表了该批次猪群整体抗体水平。因此得到的检测结果更符合规模化猪场生产流程和免疫接种操作方案,对免疫程序的制定有更现实的指导意义[2]。
由于猪胎盘是上皮绒毛膜类型,猪在胎儿时期不能从母体获得母源抗体,新生仔猪通过吮吸初乳经消化道吸收获得母源抗体[3]。母源抗体保护初生仔猪免受病原侵袭,在提高仔猪抗病力和成活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它的存在对仔猪也有两面性,既可以保护仔猪免受病原感染,同时较高的母源抗体又会降低疫苗免疫效果。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仔猪在出生吮乳后均获得了较高的母源抗体,直到21日龄到30日龄时达到持续高峰,但相比较而言,仔猪获得口蹄疫O型母源抗体较高,持续时间较长,50日龄左右抗体阳性率还有50%,而口蹄疫A型母源抗体在43日龄左右就降到了50%,由于免疫的是口蹄疫O/A二价灭活苗,为了避开口蹄疫O型母源抗体的干扰,又要考虑确保能得到有效抵抗A型口蹄疫野毒感染的能力,避免免疫空白,确定在45日龄左右进行首次免疫比较合理,同时将二免、三免时间相应推后。再结合表3和表4的检测结果来看,58~70日龄口蹄疫O型抗体阳性率只有66.7%,而A型抗体阳性率达到了94.4,很大原因是O型高母源抗体水平干扰了疫苗免疫效果,同时印证了本场在35日龄首次免疫是不合理的。
此次检测发现,该场经过3次免疫后肥育猪群口蹄疫O型和A型抗体水平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150日龄左右抗体阳性率均达到了100%,整齐度好,阻断率平均值高,都在80%以上(表3和表4),说明采取3次免疫已经是相对安全的免疫次数了,足够保护各个阶段的肥育猪群抵抗外来病原的入侵。
根据相关报道[2,4-5],不同猪场猪O型口蹄疫的首次免疫时间各有不同,从25日龄到60日龄不等。因此确定首免时间应根据自身猪场的免疫状况及监测数据而定,同时避开与其他疫苗的免疫时段,制定切合实际生产的免疫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