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市场建设研究

2019-02-20 04:37毕海洋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建设研究高校毕业生

毕海洋

摘 要:区域性就业市场建设就是逐步建立满足不同供需需求的就业市场体系。它是国家战略实施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毕业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破解的有效方法。其基本建设模式主要有三种:政校协同模式、高校联盟模式、校企合作模式。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机遇,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市场建设应坚定不移地走内合外联的道路,加强高校与地方的联系,完善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区域性就业市场; 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12-164-002

一、建设区域性就业市场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国家战略实施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深切影响着当今世界的发展方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日益密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提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战略。区域协同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趋势、新特点。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经济发展主导着人力资源分布,尤其是人才分布。区域协同带动人才协同,人才协同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十八大以来,各地政府纷纷推出人才新政,“聚天下之英才而用之”,人才竞争空前激烈。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性特征不断增强,且整体呈现出“西冷东热”的态势。国家战略驱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主导人才分布,人才分布倒逼区域性就业市场形成。建设区域性就业市场是聚集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国家战略实施的迫切需要。

(二)高校毕业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

专家预测中国经济运行将是L型的走势,且会持续一个阶段。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已经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乃至中速增长转型。经济增速放缓,拉动就业动力相应减弱,导致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减少。而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毕业生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加之农民工进城务工、下岗工人再就业以及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就业“四叠加峰”,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1]。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国家对就业工作的要求促使高校重视甚至是抢夺就业市场。在就业市场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高校之间的竞争与博弈不应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而应是“竞合”关系下的竞争。竞合是指在合作中竞争,具体到高校就业工作,可以通过联动大范围控制市场,通过品牌定位和提升扩大市场辐射面,最大限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同高校的差异性优势特征还可激发用人单位的需求,使就业市场扩容。[2]竞合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新思路,区域性联动是新的要求与方向。

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社会分工的细化,企业对专业化、特色化的人才需求增加。而大学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趋同现象严重,供需错位,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造成国家教育资源浪费。究其根本,高校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之间经常通过交流互动,分享资源、整合优势,应对市场动态变化,降低成本与风险、共同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必须借鉴企业运行的经验模式,从疏远走向联动,从分散走向联合,从竞争走向竞合。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解决的有效方法

“四峰叠加”、供需错位、信息不对称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题。破解就业难题是区域性市场形成的直接原因。区域性联动高度统筹就业市场合理布局与分配,充分考虑不同类型供需要求,有利于扩大市场规模,提供更多岗位,提高市场效率,有效缓解了“四峰叠加”的压力;有利于自主生成人才的梯次结构,有序配置资源,充当高校人才培养的“显示器”和“风向标”,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优势,有助于解决供需错位的结构性矛盾,提高了就业质量;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市场品牌,提供对接平台,降低招聘成本,有助于破解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有利于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例如,“2004年成立的东北三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体,建立区域性大学生市场联动机制,实现了就业政策、就业指导、网络建设和信息服务等全面合作,推进了东北三省就业工作的整合”[3],为“全面全方位振兴东北”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区域性就业市场建设的基本模式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涉及政府、高校、用人单位、毕业生四个方面的行为主体。结合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市场发展的历史经验,我们总结概括,区域性就业市场建设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三种:政校协同模式、高校联盟模式、校企合作模式。

(一)政校协同模式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过程中,政府与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资源配置,为毕业生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发挥了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首先,政府可为高校畢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提供经费投入、物质保障和信息服务。政府一方面加大投入,加强区域性市场建设,各地方的就业中心与人才中心联合高校协同开发市场;另一方面,“以重点建设、示范带动、分类实施、合作共赢为原则,与国家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适度互通,合作共赢”[4],牵头举办不同行业、类型的公益性双选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其次,政府可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管理与监督。通过对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的准确判断,明确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方向及其功能定位。加强就业市场法规建设,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秩序,确保就业市场的公平与安全。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市场建设在为地方经济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之外,还可以通过分析市场需求信息,统计跟踪毕业生求职信息,构建区域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数据分析对比模型,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高校联盟模式

高校是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关键主体,是市场各要素协调发展、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同时又负责每一项具体工作的落实。高校的决策与工作方法将直接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成效。高校积极探索构建联盟模式,推动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2002年成立的“东北高师就业工作协作体”,开创了全国高校就业行业协作和本科就业协作的先河。东北师范大学联合东北地区28所高师院校,充分发挥东北区域规模优势和行业内的龙头带动作用,建设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区域性教育人才市场。目前,协作体组织的人才对接活动已经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联合举办的招聘会已经升级为“全国高校毕业生教育人才招聘会”,完成了由区域性就业市场向全国性就业市场的跨越。

(三)校企合作模式

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流向,建立合作关系对双方而言都大有裨益。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可以向高校提出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合理建议;对高校而言,实现信息的直接有效对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人才培养也更有针对性。

建立促进就业合作组织、实习基地,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岗位等是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主要方式。通过合作组织的形式将校企合作固定下来,发挥组织的最大功效。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交流,通过调研了解各专业市场需求变化,以及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难题与困惑,并根据调查结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增强学生对社会需要的适应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三、区域性就业市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就业创业指导性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面对新形势、新机遇,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市场建设需重视并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内合外联的思维

20世纪末,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计划分配向市场配置转变,东北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内合外联”建设东北区域性教师品牌市场的工作模式。[5]“内合”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统一平台、层次或者同专业设置的高校合纵协作,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品牌市场,形成一个专业类型的就业协作体组织。“外联”是指外联地方政府、产业集群和用人单位,把就业工作连横于地方经济发展、用人单位人才队伍建设,谋求共同发展。如今“内合外联”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尤其对高校畢业生区域性就业市场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启示意义。

(二)加强高校与地方的联系

高校既要依托于地方也要服务地方。高校发展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和需求,明确学校发展方向和目标,尽可能多地获取地方政策、财政的支持,走出特色发展之路。高校服务地方就是要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为地方创造产出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因此,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需着重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而且要凝练、突出办学特色与优势专业,以优势专业带动地方发展。地方政府也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为专业人才培养及吸纳提供支持和保障。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由地方就业中心、人才中心、社会中介机构以及校园市场组成。由于主体属性、目的不同,彼此缺少交集。为更好地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需要弥合区域性市场之间的割裂,联动不同类别、性质的就业市场,最终形成良性互动,实现精准人才资源配置。

(三)完善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技术已经辐射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以信息、数据为支撑的就业工作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因此,建设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市场必须完善信息化建设。在建立区域性就业协作、联盟组织的同时,应当建立相应的协作联盟网,构建无形的就业市场。“东北高师就业工作协作体”成立之初,就创建“东北高师就业协作网”,后更名为“东北高师就业联盟网”。网站既实现了发布就业信息、政策、典型案例、线上完成指导和签约、链接其他网站等基本功能,又注重就业安全问题,加强对用人单位资质与招聘信息的核查,确保信息真实有效。网站的全面性与安全性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网络无形就业市场的发展与壮大,为毕业生求职提供了多元、便捷、人性、高效的就业服务,促进更多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5]第551号)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32

[2][5]杨晓慧.内合外联 建设区域性品牌就业市场[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3]宋志海,蒋璐璐.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联动建设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17(10)

[4]解廷民.加强就业市场建设的若干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3(Z1)

[6]黄勇荣.区域性就业: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机制的新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猜你喜欢
建设研究高校毕业生
就业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探索
数学课程资源建设研究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微写作”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抓好学生就业
基于专业特色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研究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培养和选拔会计人才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