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娜
摘要:现今,大学生课堂沉默逐渐成为一种普遍且不容忽视的现象。通过现象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的行为表现进行解析,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反思大学生课堂沉默反映的本质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沉默;行为表现;本质;反思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4.085
“现象学不包含任何对存在的描述,它纯粹是对事物如何被给予或向我们的意识显现的描述;现象学是一门没有预先假定的科学”。现象学通过回归教育现场亲自体验,还原事物的本貌,其研究方法被认为是最适宜揭露教育现象本质的研究方法,但目前已有的大学生课堂沉默研究多是采用定量研究法,研究的内容多为教学策略,而对产生现象的本质问题有所忽略。为此,本文尝试采用现象学的方法论,对大学生课堂沉默行为表现和本质进行研究与思考。
1大学生课堂沉默的行为表现
本研究选取武汉3所高校的大学生收集了关于课堂沉默体验文本120份,筛选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30份提炼大学生课堂沉默行为表现形式主题;并在收集完体验文本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本进行访谈,以便更深层次地还原学生在课堂上沉默的真正心理缘由,同时检验这些描述性文本的真实性。经过后期整理和提炼,将大学生课堂沉默的行为表现归结为几下几种类型。
1.1自我防御的行为表现
人们的某项行为大多是无动机的,其目的在于自我防御,避免多余的伤害,就如马斯洛所言 “它们的目的就是防止进一步的伤害、威胁或者挫折”同样,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课堂沉默作为一种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课堂表现形式,无疑更有效地避免了自己“没面子”、“同学嘲笑”、“自尊心受挫”的局面。如有学生在体验文本中描述当其被教师点名回答问题时“措手不及的我感受到了同学异样的眼光,他们或许是期待着看我出丑的样子吧,我感觉时间仿佛凝固了,呼吸都有些困难”。这种难堪的场景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受挫感,并强化学生后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的行为表现,以避免自身再次受到伤害。除此外,通过学生的描述体验,我们也发现部分学生的课堂沉默原因是出于拒绝“成为众人焦点”。如有学生表示,在大学这样一个期终成绩大多数是由平时分和卷面分组成的大环境里,学生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不良现象:课上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就是為了多拿平时分,回答问题的学生总容易被贴上“爱表现”的标签。而这部分沉默的学生正是因为避免被贴上标签,免被别人议论,所以在课堂上选择放弃发言的机会。
1.2从众心理的行为表现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心理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的多数人相符合,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大学生,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几乎每节课都是保持沉默的。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这是由于在课堂上有着某种“不言而喻”大家都认同的一种观点:作为学生,知道上课不讲话,不影响他人是最起码的一种规矩。于是,慢慢地,学生习惯了这种学习模式,教师也习惯了这样的教学环境。“大家都这样”,课堂沉默逐渐变成了跟大家保持一致的从众化果实。有学生体验文本这样描述道:“当全班都保持沉默的时候,如果我一个人举手,我便会感觉突兀。当我看到老师眼里的失望和无奈后,我试图举手,但感觉手怎么都举不起来,嘴巴像是被封住了”。还有一种大学生沉默从众心理可以称之成“等他人说”。在采访中,大部分沉默的学生都反映自己班上班上总会有一两个积极的人,上课时教师为了缓解课堂气氛,总会点这几个所谓的“积极分子”;时间久了之后,这些人仿佛就肩负着“回答问题”、“打破沉默局面”的重任,而其他同学则理所应当地在课堂上保持沉默,依赖他们完成师生沟通环节。
1.3选择权利的行为表现
对于在课堂上开口与否,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当课堂沉默时,教师总是认为学生没有认真听讲,没有认真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或者胆怯。但研究者应注意到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在此刻只是单纯的“不愿意说话”或“不想说话”。本研究发现少部分访谈学生成绩十分优异,在询问其课堂沉默原因时,学生表示从小学开始就已经习惯了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上课只是选择语言沉默,但思维并未停止运转,这种学习方式也并未影响其学习成绩,所以并未觉得课堂沉默有何不妥之处。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课堂上发言与否和在什么时间发言,是可供选择的。
2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本质
2.1大学生课堂沉默是教学改革的信号
通过学生对课堂沉默体验的行为描述,高校和任课教师应当及时进行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思想;关注学生学习心理特征,随之更新教学方法,促使课堂教学向积极面转变。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沉默行为表现类型,获得重要的教学反馈信息,这其中包括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身心状态。教师可以直接了解到自己对教学的把控能力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师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也可以间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情绪状态。
2.2大学生课堂沉默是师生交流的一种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跟言语的交流方式一样,无声的沉默也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方式之一。言语交流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能给我们更明显的刺激,主要是听觉刺激。而部分学生课堂上的沉默属于不易发觉的视觉刺激,它需要更多的意志努力和更长的时间去观察、接收其中的信号。
余清臣将师生交往符号的类型分为言语符号和非言语符号,其中非语言符号指的是“不通过语言而表达意义的符号”当学生表现为“难为情,茫然无助的看着老师”的时候,学生在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不理解;当学生表现为皱眉、烦躁,不停的看钟表时,表达了自己对这节课的不感兴趣或者某件事正困扰着他等。因此,课堂沉默的意义并不仅仅表现为学生没听讲,开小差等纯粹的消极意义。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沉默表现,积极的去理解倾听他们的沉默,从而获得更好的交流方式,创建更高效的教学模式。
3反思及建议
3.1更新大学生课堂沉默观
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它不仅仅是对课堂教学的消极反应,从教育现象学的角度来说,它还蕴含着学生的自我防御、从众心理、权利选择等。因此,教师不能只把这种现象简单归属于学生没有思考问题、没听懂,在开小差或是自己的教学存在问题,而应该从多方面综合分析大学生课堂沉默问题。更新大学生课堂沉默观有利于教师教学发展,有利于与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实现理想的课堂氛围。
3.2转变教学语言,使提问生活化
作为打破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关键,教师提问的语言和方式则显得尤为重要。不难发现,在小、中学阶段,教师更善于调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回答问题,但在大学课堂上,由于学生理解力有了较大提升,教师习惯于提一些专业化的问题和开放性的问题,但缺乏有力的引导,忽略了学生群体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和学习内容的复杂多样性。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很难从已有的复杂庞大的知识体系中调动所需知识和经验。因此,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提问语言和方式,使问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3.3营造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
由于大学上课模式的改变,师生交往大多数局限于课堂,课下交流探讨的时间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减少,而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非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对课堂的学习质量起到辅助促进作用。因此,只有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创建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打破大学生课堂沉默冷清的僵局。
参考文献
[1]洛伦S.巴里特,托恩·比克曼.教育的现象学研究手册[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1,15.
[3]王东阳,苏君丽. 从众心理现象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影响初探[J]. 校园英语,2018,(14):7576.
[4]余清臣.权利关系与师生交往[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