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国现当代经典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高年段语文教材中选录了一定比例的中国现当代经典文学作品,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注重人文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關键词:小学语文 高年段 现当代 文学经典 教学策略
中国现当代经典文学作品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进行文学经典教学,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模式背后的巨大教育空白——人文教育。同时,它肯定了文学的独立价值,具有独特的审美性和情感性,语文教学应当克服现当代文学作品教学的空疏化,引导学生研读经典。所谓“经典”,顾名思义就是能够流传于后世的传世之作,具有“永恒性”。
以人教版小学高年段语文教材为例,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录情况如下表:
图表1 人教版小学高年段语文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录情况表
从表一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六年级教材选文力求经典,涉及诸多名家名作,如毛泽东《七律·长征》、朱自清《匆匆》等文章都具有一定的典范性和文学性。
文学是人的价值核心,是无用之大用,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语文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语文课负有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但是,小学语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为此,我们应当有所行动。在探讨现当代经典文学作品教学之前,我们先赏析著名教师窦桂梅教学实录——《珍珠鸟》:
第一课时 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
一.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学生课前朗读)
师:听到刚才白居易的《忆江南》,让我们想起他的另一首《鸟》,我愿意与同学们一起诵一诵。
(学生诵读)
(师生共同解题)
师:让我们打开课文,看看作家冯骥才是怎么写珍珠鸟的。
(生开始默读,之后在老师的鼓励下开始举手发言)
(学生陆续找出“小脑袋”、“小红爪子”等词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相关句子,读出了小珍珠鸟的活泼可爱)
二.人是如何赢得信赖的
(了解珍珠鸟胆小的特点)
师:你们发现没有,课文还有一句——(课件打出)“渐渐,它胆子大了。”俗话说“本性难移”,自然也可说“鸟性难移”。从怕人,到胆大,怎么反差这么大呢?(几位学生发言,一学生说这里关键是文中的“我”努力的结果,让这本来怕人的鸟变得胆子大了起来)
师:那好,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作者“我”是怎么赢得小鸟的信任,使它“渐渐,胆子大了”的。读读课文,找出具体的语句,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以。
(学生读书,找出:“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动声色地写……”、“我不管它……”等句子,即兴精彩短评)
师:感谢你们的发现,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去体会语言里的滋味。那我们就从你们读到的或者谈到的地方具体品味品味。
(师生共同品味句段,理解“我”的用心良苦)
三.小鸟是如何理解信赖的
师:原来鸟怕人,人不怕鸟,现在我怕鸟害怕,怕鸟担心,怕鸟飞走,结果呢,鸟却不怕人了,信任人了。那小鸟对人的信任表现在哪?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结合具体文字谈谈。
(师生共同品味小鸟信赖人的表现的句段)
师:那就请同学们说说人获得信赖的原因是:“信赖,就给它——”。(句式训练)师:你们说的这些不正是因人的努力而和小鸟创造的这信赖的美好境界吗?把课文开头的“真好”,和结尾的一段话连起来,再朗读。
生:真好!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朗诵中已经明显带着阅读后的体验了)
第二课时 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
师:题目是珍珠鸟,我们上节课只研究了“我”和小鸟创造的“信赖”的境界,那大鸟呢?朋友送“我”这对关在笼中的大鸟,“我”觉得真好,大鸟也这样觉得吗?……找出描写大珍珠鸟心情变化的句子读读。
(学生找出相应词句)
师:听到笼中的父母会对小鸟的“再三呼唤”,想想大鸟为什么这么做?
(学生纷纷发言,大意是大珍珠鸟的眼里和小珍珠鸟眼里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小珍珠鸟太天真了,大鸟们对作者是不信赖的)
师:让我们先听听千百年来笼中鸟的呼唤吧。
(提供关在笼中鸟的话外音,出示白居易的《看嵩洛有感》、司马光的《放鹦鹉》、欧阳修的《画眉鸟》),学生朗读)
(师生谈话:鸟渴望回归自然)
师:是啊,方寸之地,何谈信赖!这渴望获得生命尊重的鸟,即便死,也不愿被笼子囚禁,这笼子也许就像它们的牢笼,说不定就是自己的坟墓呢!(给“笼”字加上方框)
(师生探讨大珍珠鸟和小珍珠鸟理解的信赖的不同,认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是作者笔尖端流泻下“一时”而不是“一生”的感受,如果作者真正喜欢珍珠鸟就应该放飞它们,让它们自由飞翔)
师:如果说,刚才我们理解小鸟的“信赖,就给它……”那么,此时这个“给”应该换成什么?
生:还!(改课件:“信赖,就还它……”)
(生句式训练“信赖,就还它……”)
思考人与鸟类的信赖
师:谢谢你们给大家的启发。原来,信赖的美好境界应该是相互的,平等的。这样才能得到两者的真正平衡。精神心灵才会相通,相属。彼此有一份强烈的安全感。就好比我们信赖一个朋友时,因为我们知道它是可靠的,真实的,不需要作出什么来的一样。
生:所以我要说,人,不能按人的意志安排自然界的一切生灵,不能以人的幸福为标准判断一切。这样的信赖不是真正的信赖。
师:那,我们就按照我们理解的信赖,改编改编教材。如你们所说,放飞它们,还有必要用心装扮笼子吗?
(师生共同探讨“放飞”话题)
师:看来大家都习惯了这舒适的生活,忘记了自己曾经飞翔的天空!作者放还是不放?鸟走还是不走?这的确是个两难问题。这也不是放与不放,走与不走这么轻松和简单。一句话,我们人类不只是地球的唯一,该怎样和众生彼此信赖,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和经营这个世界?明白这个问题的沉重与迫切,引发同学们更多的思考,也许才是我们走出教室后的真正收获。(下课)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课上解读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就是要上出人文性和文学性。前者是培养人文素养,后者是培养文学素养。
一.注重人文教育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即“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对人文素养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
强烈的人文关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突出表现,进行现当代经典文学作品教学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实现语文教学的多元价值。小学高年段学生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通过反复阅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悟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从窦桂梅老师《珍珠鸟》一课中,我们可以看到窦老师在引导学生品悟文章时,总是紧扣课文,“读读课文,找出具体的语句,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以。”“那我们就从你们读到的或者谈到的地方具体品味品味。”“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结合具体文字谈谈。”“找出描写大珍珠鸟心情变化的句子读读。”……通过品读文中作者“我”的用心良苦换取小鸟信赖,以及小鸟对人产生信赖的表现,第一步先突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以及互相信赖的人文关怀,也许很多老师在进行《珍珠鸟》一课教学时就点到为止了。然而,窦桂梅老师话锋一转,从“找出描写大珍珠鸟心情变化的句子读读”将学生带入人与大鸟的信赖这一话题,让学生明白“不能按人的意志安排自然界的一切生灵,不能以人的幸福为标准判断一切。这样的信赖不是真正的信赖。”的道理,引发学生对“该怎样和众生彼此信赖,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和经营这个世界?”更多的思考。可见窦桂梅老师挖掘教材功力之深,实现一篇文学作品的多元价值,对学生进行真正的人文教育。
(二)教学过程中要凸显人文性。
从窦桂梅老师的《珍珠鸟》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教师的形象,更领略了一番窦桂梅老师语言功夫的精湛。在授课过程中,窦老师除了带领学生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关怀,还时刻用正面的话语对学生进行直接的人文教育,如“谢谢你们给大家的启发。原来,信赖的美好境界应该是相互的,平等的。这样才能得到两者的真正平衡。精神心灵才会相通,相属。彼此有一份强烈的安全感。……”“是啊,在人的世界中,我们倡导以人为本,在鸟的世界里,如果我们还说“以人为本”,也就失去了信赖最基本的平等与平衡。……”“一句话,我们人类不只是地球的唯一,该怎样和众生彼此信赖,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和经营这个世界?明白这个问题的沉重与迫切,引发同学们更多的思考,也许才是我们走出教室后的真正收获。”小学高年段的学生虽然已经能够借助工具书看懂课文的主旨内容,但这样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刻、全面,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从言语或行为上凸显人文关怀,即时为学生作直白正确的引导也是尤为必要的。
二.提高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是指一个人或组织的在文学创作、交流、传播等行为及语言、思想上的水平。语文课是语言文学课,应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
(一)语言的训练
语文课姓“语”,语文课应以学习语言、积累语言为主。但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不是靠讲出来的,而是要练出来的。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语文课,就是要通过训练,使学生学过的语言变成他们自己的语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语言上从文言转为白话,文学形式、文学内涵以及文学观念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新的更迭,而经典的文学作品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技巧方面可圈可点,学习中国现当代经典的文学作品是学生提高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珍珠鸟》一课的教学中,窦桂梅老师多次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并给学生创造了许多语言训练的机会:“那就请同学们说说人获得信赖的原因是:(句式训练)‘信赖,就给它——。”“请用这样的句式再次呼唤出大鸟们心中的信赖。”“我们就按照我们理解的信赖,改编改编教材。”“下面,就请大胆想象,因信赖创造的这种美好的境界。(学生听音乐,创作。六七分钟后学生发言。)” 在这一堂课上,窦桂梅老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得到听、说、读、写各项活动的实践,提高交流、创作等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
(二)文学的熏陶
语文学习,“课内得法,课外得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温儒敏教授也提到:“语文至关重要,却难靠应试技巧得高分。需要长期积累,多读,多思,多动笔,提升核心素养,舍此别无他法。”在《珍珠鸟》一课中,窦桂梅老师为让学生更深切感受笼中鸟的呼唤,出示白居易的《看嵩洛有感》、司马光的《放鹦鹉》、欧阳修的《画眉鸟》,从“虽知主恩重,何日肯重来。”“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谁闻笼中鸟,飞去肯飞还。”等诗句中深刻领会鸟儿对自由的渴望,而不拘泥于课文中大鸟呼唤小鸟的只言片语,在窦桂梅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做到“用教材”,而非“学教材”。教材中大多数中国现当代经典文学作品都是节选自文学著作或经删改,为更好的感悟作品主题精神或深刻理解某个人物形象,我们需要回到原著或了解作家的其他作品。小学高年段学生已经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在进行经典作品教学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由一篇到一本甚至是一類文学作品中,如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主题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时,可配套阅读《城南旧事》《呼兰河传》……唯有从课内走向课外,不断接受文学的熏陶,才能有效提高文学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里提到“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学习为落实这个建议提供了广阔平台,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力求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现中国现当代经典文学作品的独特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与文学素养水平。
(作者介绍:马小玲,目前就读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