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古代诗歌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剪影,也是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幅画卷。朗朗上口的韵律、情景丰富的采写、深刻入微的哲理、浓重饱满的情感都使得古代诗歌长久不衰,时至今日,古代诗歌仍显得十分精致隽永。作为我国语文教育体系中固有的一部分,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古代诗歌的音乐美、形式美与画面美都有着深刻的体悟。而对于我国古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部分学生则没有进行细致的考究。本文主要就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的哲学智慧进行了鉴赏,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启发。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歌 哲学智慧 分析鉴赏
随着时代的更迭,社会主流艺术形式将发生一定的转变。但无论在什么时代,文学艺术都将在艺术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与民众的精神追求具有密切联系。在民众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当下社会,其精神需求则显得愈发强烈。作为文学艺术中的重要分支,诗歌艺术之于民众生活的影响十分细致全面。从学习到思想,从谈吐到性格都可以窥见诗歌艺术的影子。而探究这一现象的根本,诗歌的哲学内涵则是其强大影响力的重要推动因素。鉴于此,对我国古代诗歌艺术中的哲学智慧进行深度发掘便具备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古代诗歌所映射出来的生活哲理
哲学是人类生活中精神智慧的集中体现,其不仅反映了人类的思想还反映了人类的价值与终极关怀,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类的行为方式。苏格拉底将哲学比喻成最高的诗,在我国古代文化当中,诗是一种主流的文学形式。其具备韵律美、意境美与情感美,且其韵律、意境与情感均不拘泥于特定的表达形式,在我国古代诗歌当中韵律、意境与情感的种类及其表达方式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特性。鉴于此,诗歌成为了表达文人自身思想的优良载体。透过诗歌文字的表象,我们可以窥见其深远的哲学内涵,从而引领我们准确地体悟生活。我国古代诗歌的哲学思想寄寓在故事之上,由此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例如在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中都对朋友送别的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虽与友人的身份有别,但朋友之间的情谊仍难能可贵。而这之间的哲学意味在于诗中所折射出来的“朋友之间理应肝胆相照、坦诚相待而不被境遇所左右”的道理。将这一道理引申至现代生活当中,这类诗歌中所折射出来的哲学道理就教会了我们如何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类事例可以看出,我国古代诗歌的哲学智慧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其中的哲理能在潜移默化之中转变大众的思维方式,从而改变其为人处事的态度。
二.古代诗歌对于事物关系的理性分析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世界是由客观存在的物质所组成的。这一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其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我国古代诗歌的哲学智慧在事物关系方面也有所体现。例如,李白《将进酒》中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之句,这一句是对黄河自然发展规律的陈述,黄河之水自西向东奔腾不息,一去不回。这一现象不会因为大众意识而改变,且这一现象高于大众意识所存在。又例如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亦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句,此诗对草的生长规律进行了概述,草的生长便有如轮回一般,春繁秋枯,就算被野火燃烧过也会随着春天的到来再次重现生机。这一现象与黄河的流向一样不受大众意识所控制,只要草的根部依旧健康其便存在再生的可能。
物质世界的个体变化普遍存在一定的规律,且不同个体之间的发展会存在一定的联系。为准确认知世界,大众应从联系发展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并按可观规律解决问题。例如,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当代人喜欢用这一名句表述对事物焕然一新、乍现生机的感叹,而在诗句中所体现出来的哲学智慧亦十分突出,“春风”与“梨花”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春风为梨花开放提供了条件。此类表述客观事实的诗句往往可以给大众一定启发并引导大众从实际出发解决生活问题。
三.古代诗歌所透露出来的矛盾分析理念
在维护辩证视角下,世间万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因此矛盾是与生俱来的。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矛盾思想大多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段来体现,其并不总是展现矛盾的消极影响,更多时候文人运用“对比”与“衬托”手法是為了突显某一事物的特征。从哲学的角度上来看,矛盾即为对立的统一。在我国古代诗歌当中,这一思想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在《入若耶溪》中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句,在诗中所描写的意境当中,蝉鸣与鸟鸣是山林的幽静显得格外突出。在诗人的思想当中,噪与静、鸣与幽皆为相互依存的关系,若无蝉鸣与鸟鸣,山林的幽静反倒不显得分外突出。此类“以动写静”的写作手法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常有出现,例如在《山居秋暝》中便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句,此句中“松”、“石”之静与“清泉”之动相互呼应,如此动静交融的场面是情景更具生动性,诗人所描绘的画面的动态美得到了良好的体现。而从哲学角度上来看,这类运用“对比”、“衬托”写作手法的诗歌大都折射出了“事物相互依赖相互发展”的哲理。
而矛盾分析理念最为突出作用便是可以引导大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探查事物的核心,从而准确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相关的政治教学过程当中,大部分政治教师都常用“人间四月尽芳菲,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名句来引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理念。收到地势与气候的影响,虽山脚下的挑花大多已凋零,但山寺中的桃花却刚刚盛开。若不考虑地势与气候的影响,对于这一存在矛盾的现象,我们便无从解释。此外,我国古代诗歌亦突显出了“在人事矛盾是,需掌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一哲学思想。在《登乐游原》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句,在此句中夕阳是十分美好的事物,但遗憾的却是黄昏将至美景不长。由此便警示了当代人在分析认知矛盾时应明确矛盾的主要面,从而做出最为合理的取舍。
四.古代诗歌所蕴涵的唯物辩证思想
从大量古代诗歌展现哲学道理的形式上来看,诗人往往不会对于哲学道理进行十分深刻具体的描写,而是借助一定事物从侧面展现其中的哲学内涵。由此以来,在发掘我国古代诗歌哲学内涵的过程当中,读者不能在诗人所想抒发的情感上大费周章,而应对诗人所描写的情景与事物进行深刻的分析。
在唯物辯证视角下,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都存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且新事物必定会战胜旧事物。而这一理念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亦有所体现,对于“内外因共同作用促成事物变化”这一思想,在“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中便有所体现。在唯物辩证理念下,琴声是琴与演奏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既离不开乐器的结构特性也离不开演奏者的演奏。而之于“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一理念,在名篇《游园不值》中便有所体现,此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名句将“红杏”强大的生命力描写地淋漓尽致。诗人认为“红杏”探墙而出是春天到来的迹象,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春天的到来。这与唯物辩证观所提倡的“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观念基本相符。
五.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哲学智慧的综合分析
我国古代诗歌的叙事方式具有间接的特点,诗人倾向于运用“以小见大”、“寓情于景”、“借物喻人”等写作手法。“用典”、“借代”等修辞手法更使得我国古代诗歌的内涵显得愈发难以捉摸。而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哲学智慧便好似一壶茶,若不细品则不能感受其清香。纪实的写作手法为其哲学智慧打下了基础,哲学并非一门脱离生活的科学,相反从某种角度上来看,生活为哲学提供了基础。而作为与民众生活十分贴切的文学艺术,诗歌艺术的哲学智慧得益于其对于生活细节的丰富采写。题材内容多样的古代诗歌几乎涉及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写作风格与思想感情或许会受到社会与时代的影响,但其中所映射出来的哲学智慧却不会被社会、时代、经济等外界因素所影响。上文中提到,我国古代诗歌中所蕴涵的哲学智慧涵盖了生活哲理、矛盾分析、辩证思想、事物发展观等方面。由此看来,时至今日我国古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学智慧仍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然而,随着相关科学技术与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的阅读方式较传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进行“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这一发展趋势对类似于我国古代诗歌的需要细细品鉴的文学艺术的长远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而之于我国古代诗歌中的所蕴涵的哲学智慧,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其运用于哲学教学之中。借助古诗,教师能以更加形象具体的方式解释哲学。由此来看,在当代,我国古代诗歌的哲学智慧的教育意义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与此同时,其现实意义却得到了一定的衰减,这与当下民众的生活方式具有密切的关系。
六.结语
我国古代诗歌不仅是我国历史的剪影还是我国文化的集中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形成与发展都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就我国古代诗歌艺术所蕴涵的哲学智慧进行了探讨。综上所述,我国古代诗歌艺术所具备的哲学智慧较为丰富,其在生活哲理、矛盾分析、辩证思想、事物发展观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涉及。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随着民众阅读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不能体悟到我国古代诗歌的哲学内涵,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复兴之路仍备显艰难。
参考文献
[1]沈红梅.探寻古诗的哲学意味——从“微内容”入手[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4(07):55-58.
[2]蔡进余.古诗在哲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08):33-35.
[3]张园园.运用哲学的思维方法把握古诗中的哲理[J].新高考(高三政史地),2010(11):14-16.
[4]张岚.古诗中有深刻的哲学道理[J].新课程(综合版),2011(02):110-111.
[5]毛正天.陶钧文思 贵在虚静:-中国古代诗学艺术构思论(一)[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12-16.
(作者介绍:张林,本科,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