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育人功能研究

2019-02-20 23:04邓朝晖
关键词:大学语文大学人生

邓朝晖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德阳 618000)

中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由孔子开始的。《论语》的第一句话是耳熟能详的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的“学”,就全篇来看,不是学文化知识,而是学做人;“习”,是实习、见习的习,强调的是实践,是做事。“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1]几千年的儒家教育宗旨是培养人,培养具备仁、义、礼、智、信的君子。在分科越来越细的今天,教育出现偏差,在很长的一段时期,我们重视的是各科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养成,忽略了成人教育。近年来,各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呈逐步增多的趋势,文学教学在大学阶段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大学语文教学如何更好地“立德树人”,也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以“学以成人”为目的定位《大学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正是要让教育回到“人”这一根本目的之上,“立德树人”便是这一理念简明的表达。所有教育应该指向同一个目标——培养人,任何教育都必须以“学以成人”为前提。大学时期是人生重要的成长阶段,是“成人”的关键时期,大学教育直接决定未来进入社会的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人与人的不同,在于思想观念的不同;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不同的认知境界。只有将教育的重心放在人的完善上,在各科教学中重视学生心智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的素质才能有本质性的提高,高等教育才能显示最大的意义。文学教学从来都是与人的道德品质、情感熏陶、认知能力等密切相关,大学语文教学更应发挥优势,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品质。

以此视角审视大学语文教学,就不能忽略两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刚进入大学的学生缺乏对自我、他人、社会的深刻认识,需要开始真正的独立思考,需要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这一关键时期,文学对社会、人生的理论探讨与深刻反思的特点,对他们的道德品质与信仰形成起到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二是初高中的语文学习多停留在书本上,往往脱离社会实践,与现实生活及学生的生活实践没有直接的关系。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试,没有更多地通过文学了解社会,也没有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往往表现为理解与表达能力差,反思性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大学语文可以指导学生将多年学习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

上面这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大学语文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加深对社会人生的认知,并很好地完成语文知识从书本到现实运用的转变。前者具体落实了语文学科“人文性”要求,后者解决了语文学科“工具性”运用的问题。谭帆认为“语文课程定位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无论怎样改,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必须强调的”“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怎样将人文与工具这两大方面综合起来”[2]。怎样将人文与工具这两大方面综合运用起来,促进学生发展,达到育人目的,正是本文思考的重点。如果大学语文教学以此为指导思想,就能将汉语学习、文学欣赏、文化传承统一起来,具体落实在学生的成长之上,帮助学生思想逐渐成熟,认知能力不断提升,最终“学以成人”。

二、重视文学教学的育人功能,促进个体生命的成长

现在,很多老师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不再愿意上成高四语文课,有的侧重于文学,以文学史为线索,文学欣赏为主要内容;也有人倡导汉语教学为主,偏重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在提倡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也有老师把语文课上成文化课。这些尝试有一定的意义,但与“学以成人”的要求还相去甚远。“成人”最重要的是人的正确价值观形成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前者决定他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后者决定他的眼界和能力,决定他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学科在这两个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要很好地发挥其优势,在教学中要重视以下三点:

(一)大学语文学习要从文学文本回归到生活,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促进自身思维与情感的发展

这一点看似平常,但问题严重。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多年的语文学习如同纸上谈兵,回到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对社会人事的认知还是理解与表达,都没能显示出受过相关教育应有的水平。所以,大学是个机会,可以引导学生将十二年的语文学习用于社会生活。

孔子说:“不读《诗》,无与言。”《诗》是《诗经》,六经中代表文学艺术的一类,与后来的课本选文最为接近。孔子认为学生必须读《诗经》的理由在于引导学生兴、观、群、怨。兴,是思维与情感的启蒙;观,是认知社会人生;群,是沟通心灵;怨,是表达自己。孔子提倡诗教,不是为读诗而读诗,不是简单停留在对诗文的理解与欣赏上,最终落实在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成长上。陶行知认为教育要能“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理话,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3]大学语文教学也必须如此,将语文学习和学生身心发展联系起来融为一体,而不能就经典分析经典,更不能建立一个脱离社会生活的象牙塔,让语文学习成为纯粹的乌托邦式的经典欣赏。

语文学习对人的影响是极其广泛而重要的。从孔子杏坛讲学开始,两千多年来,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经”。六经包含文学、史学、哲学等广泛内容。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出现了大量的“启蒙读物”,从来都不单纯为了识字,或侧重于文化,或侧重于品质教育。虽然也有侧重于修辞对仗的,“兴起于宋元之际的诗学启蒙读物,如《韵府群玉》《学吟珍珠囊》《诗苑丛珠》等,以其‘分门类聚,纂言纪事’的特点往往作为学校诗课教育的辅助读本,其作用是方便初学者学诗时查阅声韵、对偶、诗料等事”[4],但究其内容来看,“中国古代蒙学读物中所反映的相关传统文化精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本精神、宽容品格、道德意识、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等等。”[5]民国初年开办新学,才开始单科设置语文,选取优秀作品作教材,既有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也有文化传承,同时也具有语言文字学习的意义,几个方面的作用难于区分开来。总的说来,传统教育都注重在学习经典篇章时,提高思想境界,规范行为举止,丰富精神世界,改善人生状态。

(二)学习文学作品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能力,以文学教育提升认知水平

大学是人生很重要的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有更多的机会以更开阔的视野了解这个社会更深层次的东西。语文教学在学习优秀作品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沿着前人的探索,理性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语文学习直接影响的是一个人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这两种能力不可或缺。理解与表达可以说是语文作为专业学科的终极目的。这两种能力都以认知能力为基础,只有当一个人具有对社会人生较为深刻的认知的时候,才可能认识到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意义,也才能表现出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接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阅读鉴赏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大意义在于遇到现实问题的时候,他所受的教育得来的认知能够让他正确地看待问题,并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眼界、见识都需要更多维度的认知,如同打开无数的窗户,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才能全面而正确地认识事物。在大学期间这样的窗户开得越多越好,顺着这些窗户越走越远,人就走出了狭隘的自我。语文学科有这样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多角度、更深层次地认识这个世界。文学是人类精神财富,“人类是通过阅读来认识世界和自己的。”[6]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终身阅读,开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之旅,不断拓展视野,提升认知境界。

对道德的认知决定对道德生活的选择。要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先要引导学生探索“德”的必要和意义。德是一个人立身之本,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孔子以德、才论君子,德为首。但孔子并非因为德重要,简单地从道德角度要求人们有德,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认识到德符合道,即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选择,希望人们认识到德对自身发展最为有利,从而自觉地、主动地选择有道德的生活。一般人思想道德水平不够,说到底,是认知水平不够。认知最浅的“小人”受眼界的限制,只看到自我,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所以往往有自私的行为。大学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地了解自我、了解社会人生,透过现象更深刻地从本质上认识自我发展规律,认识社会发展运行的必然趋势,从而自觉地选择更有尊严更加理性的生活。

(三)《大学语文》应该为学生终生阅读做准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对社会人生的认知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不是在大学阶段就能完成的,这一过程往往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大学阶段的重要,一方面表现在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要用以往学到的所有知识,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他要开始学会自己如何独立学习,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到达更高的境界。大学语文教育,可以让学生们更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树立起终生阅读的信念,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觉、自主地不断学习。

阅读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大学语文既是十二年语文学习的终点,也是独立学习、终身阅读的起点。传统语文教学多是选择经典篇目,进行分析欣赏,同时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缺乏针对独立阅读的指导。温儒敏教授近年来积极促进阅读教学,“希望能治一治语文教学不读书、读书少的通病”[7],大学语文应该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从更高的视角总结和整合所有语文知识,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十分必要的提升,也是大学语文区别以高初中语文应有的特点;同时,大学语文应开启独立阅读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选择书籍,指导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促进自主阅读,使他们通过阅读不断地汲取精神养分,不断提升道德品质与人生境界。

三、在文学教育中,落实课程思政

在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课程思政建设大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在发挥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人文底蕴、价值观引领、培养文化自信等方面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优势功能,能够深刻影响学生思想品质。在文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课程思政理念:

(一)引导学生阅读前人的理论探索,明确道德选择的合理性

书籍是人类精神宝库,人们用文字记录对社会人生的探索,人类文化典籍留下的就是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心路历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几千年来人们都在思考人应该怎样生活,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才是最佳的状态,人的出路在哪里,追寻“存在”的意义。一代又一代人,也正是通过阅读吸取前人智慧,不断地走向文明。德国诗人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向死而生,受到“良知”的呼唤,在这种良知中见到了本真能在的生存结构,有了著名的论断——人必须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明确指出,人在超越动物具有人性之后,必然要脱离物质性,追求精神的愉悦和美好,这是人类的出路。[8]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对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有理性思考与深切认同,道德是认同后清醒自觉的选择。大学语文引导学生更广泛地深入阅读思考,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对社会有一个理性的认知,对未来的人生道路有一个明确的选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语文要培养学生这样的思辨能力、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进入社会以后,能自觉地坚守道德底线。

(二)优秀文学作品中,有无数俊朗崇高的人格榜样,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支持

如果说儒家为我们寻找到理论依据,屈原则以自己的生命实现道德的意义与价值,为全人类标示出人类精神的高度。从那时起,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人生的意义超越了动物性,也超越了人类个体生命,个人在为他人、为民族、为国家中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也是从那个时代开始,文学作品中涌现了大量淡泊个人名利、以天下为己任、坚守道德、追求真理的志士仁人形象,他们如同一座座丰碑,矗立于历史长河,感召着我们,给予我们无穷的精神力量。语文学习,读到他们的文章,了解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对青年学生成长有极大的帮助。

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前言中写道:“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文中引用了贝多芬的话:“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地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聊以自慰。”[9]1915年,瑞典文学院把这一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罗曼·罗兰,以表彰他“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感染他人引领他人的作用,大学语文课堂更应发挥好这一作用。只是不能就课文谈课文,仿佛谈一个理想世界一样,一定要回到现实生活,以学生的人生经历和人生选择为基点。

(三)文学给予学生美的熏陶,让他们感受到更美的人生境界,进而自觉提升人格品质

艺术对人类而言是一种救赎。它让人们感知到一个超越世俗境界的审美境界。大学语文课堂,可以以优秀文学作品为例,启发和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社会生活,探寻最美的人生境界,感受并认同这样的境界。以阅读《红楼梦》为例,喜欢黛玉的读者,即便是在世俗生活中做不到黛玉般的高洁,也不会同流合污,他会更深刻地认识到人自洁的意义,保持内心的干净,向善向美。文学艺术不单是用来欣赏的,它更应该成为多种社会生活选择的样本,展示更多更美好的可能,提升学生人格品质和精神境界。

结语

大学的意义不止是学习一种终生可用的技能,大学的职责在于培养造就一个高素质高品质的社会公民。在大学期间开阔视野和心胸,对社会人生有更多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走入社会之后,理性地处理遇到的人生问题,能够在任何情况下坚守道德底线,即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心中始终有一种光亮,引领着他们向上提升。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大学人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大学求学的遗憾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