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图式理论视域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以林译《浮生六记》为例

2019-02-20 23:04李巧玲张贯之
关键词:原语浮生六记译者

李巧玲 张贯之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发展,近年国内掀起了一股典籍翻译的热潮,文化翻译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文化负载词虽只是文化翻译中诸多“文化素”之一,却也是“文化素层级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因此,文化作品的翻译质量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否恰当。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璀璨的历史文明长河中,我国产生了很多优秀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中通常包含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但由于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性,译者很难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完全对等。本文拟从文化图示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林语堂翻译、沈复所著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作出评析,旨在评价译文及其翻译策略,探讨文化负载词在图示重合、图示冲突以及图示缺省的不同情境下应当采取何种翻译策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失。

一、文化图示理论与翻译

“文化图示理论”是从图示理论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图示”一词起源于希腊语,“图示”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他认为“新的信息、新的概念和新的想法只有在个体同已知信息存在关联时,才会产生意义”[2]。后来试验心理学家巴里特将这一概念引入了心理学领域,在其1932年出版的《记忆》一书中指出“图式”是对“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一种积极组合,这种组和必然对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机体反应产生影响”[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图示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图示理论渐渐开始被引入外语学习、阅读理解、跨文化交际以及翻译等领域。文化图示理论在中国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才首次引进图示理论。于振中将图示理论引入国内英语教学,在《语篇教学的多层次图示》中,以研究生英语教材为例,在教学中使用多层次的图示帮助学生把握作者强调的重点、语篇层次和通篇结构[4]。进入21世纪以后,图示理论在国内迅速发展,图示理论除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研究如阅读理解、听力教学及写作外还开始与翻译相结合。如周笃宝认为图示理论对理解和翻译具有解释力,译者“应该充分激活读译者大脑中存储的图示,会使理解翻译更快、更准确、更全面”[5]。詹凯丽以“黄山四绝”为例,运用图示理论指导“徽文化”的翻译,为地方文化的翻译与传播提供借鉴[6]。赵莉和张薇二人讨论和分析了图示理论对茶文化翻译的指导作用,指出在图式理论影响下开展茶文化翻译,可以实现更高质量的翻译,让茶文化实现更优质的传播和发展[7-8]。刘民东教授是国内较早关注图示领域的学者,他将图示理论运用到翻译领域,并在图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图式”的概念,认为“文化图式”具有可译性,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实现,即A-A(文化图示重合)、A-B(文化图示缺省)、A-Zero(文化图示冲突)”[9]。随后他又指出“翻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图示翻译”,译者在正确理解原语文本的基础上创造译语文本[10]。由此可知,将“文化图示理论”引入翻译领域是一种新的尝试,文化图示理论对于翻译具有较好的阐释作用,但此前学者的研究更多从宏观角度出发,着眼于某种文化的翻译,例如“茶文化”“徽文化”等,而少有研究将图示理论运用于指导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本文拟从文化图示理论的视角出发,根据图示理论的几种对照情况,分析林氏在英译《浮生六记》中采取的不同翻译手段,以期为以后类似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二、文化图示的迁移、调整与建构

图示是认知的基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理解和吸收新信息时需要将新信息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无论是对新信息进行解码还是再编码,都依赖于原有的图式框架,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调整和再建构,继而构建出新的图式并用目标语输出。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的过程中面对文化图式的重合、缺省和冲突等不同情境作出了灵活的策略选择,通过将原语中的文化图示迁移到目标语中,或调整图示以及建构新图示等方法传递原文信息,传递文化内涵。

(一)文化图示重合

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世界的语言和文化惊人的相似”,并且指出“相似之处占90%,不相似之处仅占10%。”[11]因此,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受到不同文化影响的人类之间具备了沟通的可能性,东西方之间虽然在语言和文化方面有所不同,但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双方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多,不同国家的人们对同一事物可能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认知,很多汉语词汇就与对应的英语单词具有相同的含义,林氏在处理文化图式重合时多采用直译法:如卸责之计(wash our hands of the matter)、司阍者(watchman)、移东补西(make both ends meet)、挥金如土(spend money like dirt)等,或替代法:如“大醉”翻译为“drunk like a fish”,“明珠暗投”与英语中“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所表示的文化图示几乎相等,原语中的文化图示能够成功转化为目的语的文化图示,因此二者可以直接互译,译者将原语中的文化图示移入目标语中,可以成功激活目标读者大脑中与之相对应的文化图示。

(二)文化图示冲突

文化图示冲突指原语中的文化图示在目的语读者大脑中不完全相同或存在冲突。由于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以及社会背景、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等差异,不同民族的人即便是对同一物体的具体含义也可能理解不同,因此如果人们用本民族的图示去理解他民族的图示则有时会产生冲突。如果两种文化图示冲突,那么译者在处理此类文化负载词时要注意明确原文化图示的含义,通过比较分析两种文化来调整原有的文化图示,使之与新信息相适应。比如林氏将“殿角红墙,松柏掩映,钟磬时闻”翻译为“with the terra-cotta walls and temple roofs nesting under the kind shade of pine-trees and cypresses and the sounds of temple bells and ch’ing[musical stone]coming to the traveller’s ears intermittently”。此处“红墙”翻译为“terra-cotta walls”而非“red walls”是因为红色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红色多数表示幸福、长寿等积极意义,在很多重要场合中人们要穿红色,例如过年、结婚以及过生日等。在重要场合的装饰品也多采用红色,例如春联、喜烛、中国结等都采用红色。然而,红色在西方文化中多象征不好的事物,例如鲜血、死亡等。为了避免西方读者将“红墙”与“血腥”“死亡”等不好的意象联系起来,译者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对原语中的文化图示进行了修正和调整,使目标语读者能够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的理解和感受。

(三)文化图示缺省

文化图示缺省是指原语中的文化图示在目标语读者大脑中完全不存在或不完整。由于不同民族受到不同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民俗习惯、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语言和文化。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浮生六记》作为一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其中涉及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很多与社会风俗相关的文化元素在其他文化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在翻译此类文化元素时需要译者灵活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建构新的图示,尽量弥补信息缺失,为目标读者减少理解障碍。林氏在处理此类文化负载词时灵活地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为读者构建起新的文化图示。在翻译人名、地名时多采用威妥玛式标音法:如李白(Li Po)、扬州(Yangchow)、虎丘(Huch’iu),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如沧浪亭(Ts’anglang Pavilion)、姑姑庙(Kuku Temple)等,翻译其他与社会文化相关的词汇时,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采用了直译法,如蝴蝶履(butterfly-shoes)、腐乳(stinking bean-curd)、走月亮(pacing the moonlight);音译法:如馄饨(wonton)、马褂(makua)、琵琶(p’ip’a);意译法:如蝇头利(make a lot of money)、灵气(spirit of nature’s hills)、习幕(Training as a yamen clerk);直译加注或音译加注:如鸿案相庄(Liang Hung and Meng Kuang[of the East Han Dynasty])、登高(climb high mountains[as was customary on this festival])、清明节(ch’ingming festival加脚注“A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any unfixed date somewhere round the middle part of the spring months.On this day people are accustomed to pay their visits to their ancestral tombs in the country.”)、桃源(Peach Blossom Spring加脚注Reference to an idyllic retreat mentioned in an essay by T’ao Yuanming,);增译法:如八股时文(conventional eight-legged essays f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增词部分说明八股文是为科举考试服务)、衣衫不履(not properly dressed as yamen clerks),补充说明当时作者的穿着打扮与身份不符),商家(rich salt merchants[of Yangchow]),解释此处商家特指扬州富裕的盐商而非普通商家)。

三、文化图示理论视域下林译《浮生六记》的不足之处

翻译不是简单的符号间的相互转换,更是符号背后不同文化间的传递与交流。要翻译好中国的优秀典籍,其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重中之重。在翻译优秀文化作品时就连林语堂先生这样“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翻译大师也表示不可能做到绝对忠实,“翻译者能达七八成或八九成之忠实,已为人事上可能之极端”[12]。在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中也有理解和翻译得不够准确之处。

(一)图示理解错误

理解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译者作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第三人,必须对原文精准把握,理解透彻,才能将原文图示最精准的转换成目标语图示,使读者易于接受。因此,在翻译的理解阶段,译者必须充分利用原文所提供的信息,积极激发大脑中已存在的与原文相关的图示,以达到对原文正确的理解,否则可能传播错误信息。

例1:十年前曾借君十金,适数不敷,妾典钗凑之。君忆之耶?[13]150

译文:Do you remember that,ten years ago,we lent him ten dollars,and it happened that we did not have sufficient money and I pawned my hair-pin to make up the amount?

“金”在中文中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表示化学符号Au,也可以指人的姓氏、物体的颜色或古代的乐器和兵器等。在此处文中的“金”并非表示真正的黄金,而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种货币计量单位,如果将其直译为“gold”会造成理解偏差,让人们以为“金”指黄金。但实际上“金”作为一种货币单位,其实际价值是不断变化的,例如,春秋时期的“金”一般是指青铜,从战国到东汉时期人们所说的“金”是指真正的黄金,发展到明清时期,如果单说“金”,不带单位,就是银子。如果带单位,说“一两黄金”,才表示真正的黄金,随着货币的演变,从清末到民国时期,“一金”代表的就不是白银而是银元了。林氏将“金”译为“dollar”就是为了避免图示冲突,但此处有过度归化的嫌疑,会让西方读者误认为清朝时期中国人使用美元作为货币,此处文中所说的十金指的是十两银子,因此建议译为“ten sliver taels”。

(二)图示表达错误

表达是翻译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优秀的译者不仅要准确对原文进行解码,还要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及整理,也就是编码的过程。译者在表达时应当充分调动储存在大脑中的图示,根据文化负载词的不同的图示类型选择迁移、调整或建构新的图示,以便译文读者通过译文正确的理解原文信息。

例2:酒瓶既罄,各采野菊插满两鬓。[13]218

译文:When the wine-pot was all empty,we went about picking lilies of the valley to decorate the temples of our queues with.

“lilies”的意思是“百合花”,此处林氏将“野菊”翻译成“百合花”是典型的图示表达错误,根据图示理论的含义,最好将之翻译为“Mother Chrysanthemum”,再添加注释说明菊花的文化内涵,即“菊花”在中国文化中素有“花之隐逸者”之称,是一种寻常可见的植物。

例3:花光灯影,宝鼎香浮,若龙宫夜宴。[13]56

译文:With the flowers and lanterns and the smell of incense,the whole show resembled a night feast in the Palace of the Dragon King.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种全身布满鳞片的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也是象征中华民族的图腾,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象征着权势、高贵与祥瑞。但在西方人眼中,龙却是邪恶和凶残的象征,人们视屠龙者为英雄。从二者的象征意义不难看出虽然西方神话中的“Dragon”,有时候也翻译成龙,但二者并不相同,“龙”与“Dragon”是相互冲突的文化图示。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龙宫”是龙王居住的宫殿,里面有数不清的虾兵蟹将和奇珍异宝。此处作者将水仙庙比作龙宫,突出了庙中的热闹与繁华,宛若置身于龙宫的夜宴一样,让人眼花缭乱。译者将中国的“龙宫”直接译为“the Palace of the Dragon King”甚为不妥,建议改为“Palace of the Chinese Dragon King”,将之与西方的“Dragon”相区分。

结语

文化图示理论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即当原语中的图示与目标语重合时,译者要充分调动和激活目标语读者原有的文化图示;当原语中的图示与目标语中图示冲突时,译者要调整原有文化图示,使目标语读者能正确的理解原语文本中想要传达的观点和文化;当原语中的图示在目标语中不存在时,译者要帮助读者重新构建新的图示,丰富目标语读者所在国家的语言文化,实现更好的跨文化交际。将文化图示理论运用于指导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能有效克服文化多样性造成的障碍,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更好的走出去。

猜你喜欢
原语浮生六记译者
《浮生六记夜读》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浮生六记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基于ZigBee协议栈的PHY服务研究
浮生六记,一梦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