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良 芹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研究
吴 良 芹
(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工匠精神”不仅要传承历史工匠的优良品质,还要结合时代背景、自身特点有所创新;“中国制造2025”需要大量拥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也对如何培养“工匠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从提高“工匠精神”的社会认同感、培育学生德艺双馨的品质、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和建设培养“工匠精神”的合作平台等方面入手培养现代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计划贡献高职教育的一份力量。
中国制造2025;工匠精神;德艺双馨;创新能力
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确立了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行动纲领。随着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推进,企业对职业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人除了要具备专业的技术和技能之外,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也越来越重要[1]。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凸显“工匠精神”的培育,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社会的需求,同时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1]。“工匠精神”是生产精品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灵魂,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要素。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对职业教育进行革新升级,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目前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2]。
“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可谓笙箫共勉。“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是敬业、精益、专注、创新,是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事业奉献的一种精神和品质;工匠精神的灵魂是创新精神,工匠的技艺和“造物”能力是衡量工匠水平高低的决定因素[2]。“工匠”对产品的独具匠心、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追求正是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要求,而“工匠”对职业的敬畏、对品牌的专注坚守也是高职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3]。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其日后在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尚待加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当面:
高职院校缺乏关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由于顶层设计的缺失,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和管理者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这些都使得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往往重技能培育,缺失职业素养的培养。而高职教育的重点之一——“工匠精神”往往被放在教师和管理者的教育视野之外。另外,“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工匠精神”不仅要传承历史工匠的优良品质,还要结合时代背景、自身特点有所创新。[4]。
高职院校非常重视专业与职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保持协调和同步,“校企合作”的纽带作用使之成为保持这种协调和同步的重要方式,也成为高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养未能成为重要内容,也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高职学生未能在“校企合作”中领会到“工匠”和“工匠精神”的真正内涵。
另外,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偏重于热门专业与职业,导致技能型专业的教学内容浅显、专业技能缺乏、职业素质养成缺失[4][5]。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比较成功,但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考虑企业的当下需求,对“工匠精神”养成方面投入精力仍显不足,忽视了对学生长远的职业素质的培育。
高职院校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需要把“工匠精神”培养与实习、实训密切结合起来,在实践操作练习中激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养成。“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需要高职院校紧密联系工业4.0的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去,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深入理解,并让学生把抽象的“工匠精神”最终转化为实际行动[6]。另外,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也未能把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紧密结合到平时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去。
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就需要有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工业4.0的支撑[6]。大量大中型企业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重视工匠的作用,这些企业在企业文化、政策制定、工资待遇和职工能力培养方面都高度重视员工的“匠心”培养。但是,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却往往忽视工匠的特长,工匠主要从事的不是精细化、工艺化的生产,而是从事低层次的劳动。企业使用低技能员工的主要原因是用工成本比购买、使用机器的成本更低。另外,快节奏社会中工匠收入和社会地位低的现象也使得“工匠精神”培养进入到了一个死胡同。多数人不愿意长时间从事收入低、又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达到能工巧匠技能的工作,能工巧匠的职业岗位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社会对“工匠精神”的低认知度给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带来了较大阻力。
“工匠精神”与研究性学习习惯、钻研精神、敬业精神等专业和职业素质有着许多内在的联系,这些因素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直接影响。高职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较差,缺乏刻苦学习和钻研的精神,在遇到困难时这部分学生缺少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同样也缺少持之以恒的毅力,这些都给高职院校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增加了难度。
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不断推进,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呼唤日益高涨。“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完善的培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培育制度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要把“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中去,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提升和培养“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理念与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去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涵所在,并仔细品味“工匠精神”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目前,某些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制度,缺少针对培养“工匠精神”的指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难以领会工匠精神的真正内涵,学校也未能在教学计划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给予培育“工匠精神”应有的地位。
近期中央电视台热播的《国家宝藏》中展示了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既是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肯定,也是对中国“工匠”贡献的认同。职业的认同感是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前提,鲁班之所以成为影响中国制造史的工匠大师,主要是他的技艺和精神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所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需要认可“工匠”,提高“工匠”的地位,使得工匠们能够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和地位。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工匠”的社会作用和地位,学校要在加强“工匠”专业建设和普及“工匠”、工艺知识与技能方面下功夫。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把专业能力的提高与工匠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接受“工匠精神”的培养[5]。“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企业实践教学活动是“校企合作”环节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也能逐步提高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只有高职学生具备了“匠心”,才能对从事的职业具有高度的认同,也才能实现心理方面的认可、职业价值取向方面的认可和人生意义方面的认可[6]。
国之瑰宝曾侯乙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唐三彩、漳州土楼等作品无一不显示出中国“工匠”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注重细节、精益求精、专业敬业是工匠“德艺双馨”的品格。“工匠精神”是生产精品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灵魂,工匠的“德”和“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自古以来,工匠一直都讲究“德艺双馨”品质的培养,高职院校在平时的教学环节中应采取传统道德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匠心”。让学生知道:为消费者生产出合格的、高品质的、卓越的产品,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境界。尊重技艺、尊师重道、别出心裁、心无旁骛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也是现代“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在讲授传统道德教育的同时不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把二者根据专业特点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传统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得到工匠精神的培养和熏陶,帮助学生主动养成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技艺培育是“工匠精神”培养的动力和保障,也是“工匠”职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高职院校侧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企业则注重于对学生的技术培养,两个教育实施主体的教育侧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为了实现高职培养的人才能够直接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将学校和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校企合作”把高职院校培养与企业内部的培养密切结合。学生借助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模式,把企业的内部技术和技能在实践中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并最终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操作实践过程中不断精益求精。同时,深度“校企合作”可以帮助学生在技艺的追求中提升自己对技艺的情感,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自身技艺的关注和责任感,让技艺渗透着“匠心”。所以,“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培育“工匠精神”的最佳平台。
“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主要是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培育新一代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时,需要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努力培育新一代工匠的创新能力[7]。要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让世界制造业深深打上“中国创造”和“中国质量”的烙印,中国工匠就必须具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勇气;新时代工匠除了要具备高超的技能外,还要具备大胆创新的勇气和能力,在创新驱动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和技能水平。蛟龙号、墨子号、大飞机C919等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就是中国“工匠”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应采取个体职业发展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勇气,努力把传统工匠的技术技能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创新能力;高职院校与企业需要在合作过程中努力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和勇于创新。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制造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工匠精神”对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工匠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在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重中之重;为了能够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应从提高“工匠精神”的社会认同感、培育学生德艺双馨的品质、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和建设培养“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平台等方面入手。在高职校企合作平台中融入“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计划贡献一份力量。
[1] 姚斌. “596”工程的工匠精神探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8: 24-25.
[2] 宋田田, 谢仁风.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J]. 广东蚕业, 2018 (9): 75-76.
[3] 唐小艳.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探究[J]. 中国市场, 2018 (36): 166-167.
[4] 杜志强. 高职“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沈阳工业4.0的契合性研究[J]. 中国市场, 2017 (28): 236-237.
[5] 穆雪. 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 卷宗, 2018 (30): 134.
[6] 屈顺利, 刘淑丽, 唐秋颖.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模式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 (19): 172-173.
Training Strategies of Craftsman Spirit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de in China 2025”
Wu Liangqin
( Shazhou Profess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jiagang 215600, Jiangsu, China )
“Craftsman Spirit” not only inherits the fine quality of traditional historical craftsmen, but also makes innovation with the time background an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Made in China 2025” needs the massive high-skilled talents with “Craftsman Spirit”, and raises new requirement for how to train “Craftsman Spiri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hould train the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Craftsman Spirit” for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improving the social identity of “Craftsman Spirit”, cultivating the excellent quality in both performing skill and moral integrity, training the creative ability to keep up with the time and building the cooperation platform to “Craftsmen Spiri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kes a contribution to realizing “Made in China 2025”.
Made in China 2025; craftsmen spirit; excellent in both performing skill and moral integrity;Creative Ability
G712
A
1009-8429(2019)02-0057-04
2019-04-22
2018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8SJA1434)
吴良芹(1975-),男,沙洲职业工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