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课堂教学的 “根”

2019-02-20 19:47
师道(人文) 2019年9期
关键词:水罐鲁滨逊课文

郭 敏

记得千禧之年,工作6年的我,有幸参加了全国第二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后,最大的感受是:教学,要走进儿童的心灵。

18年过去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在儿童的心灵外徘徊。有些教材内容简单浅显,学生一读就懂,一看就会,而我们的老师仍然孜孜不倦地讲解、绘声绘色地品读,看似乐此不疲的精心 “喂养”,实则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公开课看似生动活泼,学生个个小脸通红,小手高举,实际上是做了大量的预习、铺垫工作,是 “二次学习”的精彩呈现;更多的随堂课上,学生交头接耳、勾画插图、传递纸条……学生只能用这种 “地下工作”,为了无生趣的课堂学习增加点 “调料”。

作为一名有20多年实践经验的一线语文老师,我一直在苦苦寻觅着,课堂教学的 “根”在哪里?

日复一日,我努力地在每一堂课中增加一点点 “调料”,或是思辨挑战,或是生动好玩,或是情境感人,或是趣味盎然,每一个学生都有意或无意被吸引,沉醉其间。就这样,在我们的努力下,课堂一点点地蜕变,学生一点点地成长,“昨天比今天更好,而明天更胜于今天”(苏霍姆林斯基)。

在思辨课堂上,我总会用心设计一两个有挑战性的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生长点,让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成为议论、讨论、争论的 “沸腾场”,让每一个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加入其中。

课文 《一路花香》的备课过程中,我知道学生能够读懂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我将教学的难点确定为对课题 “一路花香”的体会和理解上。在学习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给课文取些什么题目? (如,按主要人物取题目:《两只水罐》 《挑水工和破水罐》;按故事情节取题目:《挑水工妙用破水罐》……)

在此基础上,我提问:同样是按主要人物命题, 《两只水罐》与《挑水工和破水罐》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之后各自阐述理由并得出一致结论:前者侧重于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后者侧重于故事情节的展开、推进,两者各有侧重,都可以作为课文的题目。

再读课文,以 “两只水罐”为主线,切入课文学习。找到课文中写到两只水罐的句子:

一只水罐有条裂缝,另一只水罐完好无损。

那只完好的水罐不禁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而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却感到十分惭愧。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再想象故事的结尾:好水罐还是那么骄傲吗?有裂缝的水罐此时的心情怎么样?它会是什么表情,什么动作呢?进行故事续编。

最后,回顾比较, 《两只水罐》和 《一路花香》哪个题目比较好?为什么? (前者侧重于故事内容,后者更有诗意,有内涵,点明了文章中心)再根据故事情节,画出思维导图,感受破水罐的心情,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学生在课堂上两眼放光,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他们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投入其中,并被牢牢地吸引。也许,思维的碰撞才是最好的体验,儿童亲在、亲历、亲为的思维活动也应列入学习实践范畴内,亦即思维实践,真正的、切己的和深刻的知识往往诞生于儿童自主的思维实践中。

现在,几乎每一篇教材我都有意识地设置障碍,撩拨学生的学习欲望。因为我一直深深地记得,去年在六年级代课 《学会合作》时,一学生在课后特地找到我,表扬我“很有水平”。窃喜之余,我问他原因,他说:“你不按着书本上一段一段地教,而是让我们动脑子,猜猜、读读、画画、想想、做做,这样的学习很有趣。”我鼓励自己: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有水平的老师吧。摒弃照本宣科,摒弃过多地预设,依学情而定学案,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有收获、有成长。

我又尝试 “童玩课堂”,从阅读出发,在读书中发现、感悟、创造,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快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有杨红缨的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我们学习的重点是品读原著,手绘思维导图,厘清鲁滨逊的梦想、四次远航的目的、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的。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动脑子,创造性地设计了 “鲁滨逊漂流记”跳棋,将航行中的困难当作滞行或后退的理由,将克服困难的办法变为前行或跳行的依据,我们安排、经历鲁滨逊的冒险经历,并用生动形象的图画表示出来,体验自己创造的快乐。孩子们还张开想象的翅膀,用视频再现、语言描述,创设故事的情境,创编故事 《和鲁滨逊一起去漂流》。在自创的曲折情节中,孩子们亲历生活的艰辛、友情的珍贵,逐渐领悟 “学会生存”的深刻意义。

我和孩子们一起看电影,追随鲁滨逊去漂流。在观影中加深对课文人物的认识与感受,寻找情感的共鸣,将朦胧的认识转化为可感的形象,转化为打动自己前行的精神力量。读书是为了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满足对引人入胜的情节的好奇。唯有用思想建立起来的精神家园才是自己心灵的永久归宿。游戏,让阅读成为童年生活中一段快乐的旅行,游戏与阅读招引着他们去探秘未知,去寻找灵魂的美好家园。

我们的阅读童玩课堂从儿童自由地亦即主体性地学习出发,变阅读为 “悦读”,让阅读与游戏牵手,儿童在 “怡乐冲动”中通过文字涵咏来感悟、体味,在语言阅读中发现、创造。这样,从儿童的内心世界出发,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以儿童的心灵感受,调动玩、动、趣等丰富的活动元素,儿童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感受社会,尽情享受着童年的快乐与自由。

近年来,我们学校一直践行情境课堂,优化的情境必然会激发儿童热烈的情绪,能够使其产生一种投入学习活动的主观需求,感受学习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与满足,并在其间受到熏陶、感染。因为情感的作用,教师的真情、期待、激励,衍化出学生的自信。包括儿童的思维、想象、记忆等系列活动都处于最佳的状态,儿童学习活动由此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思辨课堂、童玩课堂、情境课堂……透过各种繁冗的表象,我们期待的是儿童在课堂学习的这一段生命旅程中的相遇与拔节,我们追寻的是儿童生命的生长。我们的课堂,只有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关注儿童的精神需求,亦即符合儿童的生长诉求,这样的生本课堂才是我们应该为之孜孜以求、努力追寻的。

我想起了西班牙首席广告设计师罗慕洛的一则广告,是只有儿童才看得懂的广告。站立的人只看到一个忧伤的男童和一句宣传语:“有时候,虐待儿童的行为只有受害者才看得到。”而坐着的人却能看到男童的嘴边有一块瘀青,以及另一句话:“如果有人伤害你,打电话给我们,我们会帮助你。”还能看到援助基金会的救助热线。作为成年人,只有我们蹲下身子,通过儿童的视线角度,才能看得到另一个独特、美好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不是也理应如此呢?

其实,我们尝试的各种课堂实践活动,其实质指向同一个中心:儿童立场。这才是我们改进课堂教学的本源与归宿。试想,如果我们心中有儿童,胸中有真爱,将“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日复一日的课堂活动中,不断地观照自身的教学行为,且行且思,那未来的学生们将会是什么样呢?

猜你喜欢
水罐鲁滨逊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鲁滨逊真的有问题
背课文的小偷
自动化焊接工作站运用于钢水罐焊接中的可行性分析
水罐与鲜花
勇敢坚强,永不放弃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背课文
鲁滨逊漂流记
七颗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