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戏到电影
——中国电影理论的萌芽之路

2019-02-20 16:02吴伦凯
视听 2019年1期
关键词:影戏戏剧艺术

□ 吴伦凯

在中国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生活在对外开放的城市中的市民,在接触电影影像之前,就已经接触到了摄影术等多种西洋技术,由静止的“小照”“小影”到“活动影戏”,丰富了人们的闲暇时光。这就是人们在接触电影前的“前电影”时期,留下了人们对于电影最初的理性思考。

一、影戏溯源

在1897年上海出版的《游戏报》中刊载了《观美国影戏记》一文。这篇文章主要是表达作者看完电影的感受,同时作者提出了关于“中国影戏”的起源以及“美国电影的关系”的见解。中国的“影戏”发展历程较为漫长,经历了从“中国影戏”到“东洋影灯”再到“美国电光影戏”的发展过程,“影戏”在不断发展中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二、电影的发展及其根源

(一)从影戏到电影的内部变化之路

从我国观众的审美角度出发,影戏不但是一种艺术表达手段,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电影不但具有娱乐性,也因为其与市场紧密联系而极具市场性。相比影戏,电影的受众更多,传播氛围也更广泛。受到电影技术和制片队伍历史沿革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主流电影的价值取向。

时过境迁,中国的电影从技术和艺术层面都在不断变革,其中市场性不断地突显与强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电影在娱乐性和市场性之外又增添了意识形态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从1957年到1977年的二十年间,政治运动对中国电影发展的走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在电影逐渐强化了意识形态功能之后,它的艺术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影和“影戏”之间的艺术创作之路开始渐行渐远。戏剧性冲突和矛盾成为表现阶级冲突、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直接工具,构图、光线、影调等电影的视听时空构成因素随之成为特定的政治话语和语言元素。

(二)“讲故事”的生命力

起初,中国人拍电影的主要灵感都是来自于戏剧,电影的故事呈现要符合讲述故事的基本原则,这种讲故事的方法其实就是脱胎于戏剧,从戏剧角度对电影的构成要素加以认识。

不论是“影戏”、戏剧还是电影,创作核心都是“讲故事”。电影因为自身技术和艺术手段的多样化,更能强化“讲故事”的手段和方法,而其基础,或者说执行经验则来自于传承百年的传统戏剧。我们说“影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的原因在于影戏能够紧密契合社会沿革与历史的发展,同时也和中国电影市场中所处的现实环境存在一定的联系。八十年代的电影新潮,试图通过冲破戏剧化,为电影的发展开辟一条宽阔的道路。

三、电影理论思维的萌芽

中国人最早接触影像作品是在沿海的通商口岸,随着货物、人员的大量流通,沿海居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类似于电影发明的各种西洋货,通过那些静止的“小照”“小影”“活动影戏”,认识和接触影像。

(一)前电影时期

在1940年,上海还没有发展到非常发达的程度,但在江浙地区,诸如苏州这样比较繁华的城市中,中国人已经开始对西洋幻灯片进行制作。随着这些西洋幻灯片的制作和普及,“影戏”的称呼逐渐传播开来,为更多人知晓。

(二)摄影术传入中国

中国人对于摄影和影像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当中国人刚刚接触到影像的时候,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比较敏锐的,已经体会到所看到的和之前所看到的照片存在本质的不同。相较于单方面地观看和接受影片的内容,观众已经形成了自己对于影像的思考,也逐步形成了观影方式。

四、电影传入中国时的初始理论思考

中国人和西方人不一样,对于那些在银幕上的动态活动的反应是很从容,而西方人通常的反应是很惊恐。因为中国观众早就看过“影戏”,有了相关的体验和经验,而来源于“影戏”等的观影基础也塑造了中国观众对于电影的观影反应,同时也成为中国电影理论的根源。

(一)中国人对于电影初始理论的表达

1910年7月,《四明日报》刊登的商人王敬文所开设的群英聚乐公司放映“电光影戏”的广告称:“影片鲜明活泼,出人意表,五色电光,万花齐放,使目睹者不知其身入琅缳,不可言状。”从这份史料的字面意思我们就可以知道当时的观众对于电影最直观的感受和描述:一切都是基于“光”与“动”,以及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基于此,电影制作中的“运动”概念开始萌芽。

(二)中国人早期的电影观念

中国人在接触电影初期的思考主要是源于自身对于影像的艺术体验,并没有把以前的经验理论作为参考。通俗点说,中国人早期对于电影的理性思考,是以自我和影像审美心理的关系为基础的,并不是把电影作为单独的案例去论证形而上的某个观念或理念的正确。然而法国人盖伊的文章则一开始就指出了他理性思考的先定视角:“这位发明家向我们表现了他的器械和他研究所得到的成果。”盖伊是以电影的发明为实例来讴歌科学与理性的胜利,出发点是一种启蒙时代的人文精神。

五、影戏与电影的关系

(一)电影的取材

在中国电影刚开始发展的那几年,对于电影创作的取材十分有限,因此中国的传统戏剧就成为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取材背景,不管是在叙事方面还是在结构布局以及人物塑造方面,都充满着浓厚的戏剧色彩。比如20世纪初期拍摄的《难夫难妻》《孤儿救祖记》等影片把戏剧冲突很好地运用在影片的故事情节中,同时通过这些故事情节来表现当时的社会状况,以达到教化民众的意图。正是由于这样的情况,包括郑正秋、张石川在内的很多中国早期的电影人在电影创作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使得很多评论者认为中国影坛确立了“影戏”的基调。

(二)影戏和电影的共性

不管是中国的传统戏剧还是中国的电影,都看重对情感的投入以及呈现,只有投入真情实感,才能对剧外的观众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对于情感的表达,中国传统戏剧虽然比较注重情感,但是也在某种程度上采取一定的节制表达方式,而这种情感表达的形式主要受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

和中国电影刚刚产生的时期相比,当代中国影坛上的一些影片表现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比较典型的戏曲片慢慢淡出历史舞台,但是这不能改变中国传统戏剧对于中国当代电影的影响。

六、结论

影戏和电影是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内互相影响、互相完善、互相促进的两大艺术形态。戏剧作为历史更为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核心的“讲故事”上与电影可以说是一本同源的。而电影因为拥有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衍生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段,很好地继承了戏剧的艺术思想,又达到了传统戏剧实现不了的地步。在中国电影的范畴中,电影之所以从“杂耍”或是单纯的技术演变成为一门艺术,与“影戏”的影响密不可分。

猜你喜欢
影戏戏剧艺术
早期“影戏教育”建构的矛盾性研究
——以1907—1921年《东方杂志》为例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宋金影戏图像释读与研究——兼论早期影偶的形制及其与木偶戏的关系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纸的艺术
戏剧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