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林
2018年7—10月,笔者随几个搞水果生意的朋友在陕西果区进行果品采购的过程中发现,中晚熟的几个品类,诸如桃、李、梨以及后期上市的苹果,在果面、果形、果色方面,较往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导致满足客户需求的高品质果品数量减少,不合要求的次果数量较往年明显增加,给果农带来不少损失。下面笔者从技术角度就2018年果实外观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进行剖析和解读。
果锈问题一直是困扰果农多年顽症之一,主要分为冻锈、药锈和水锈。
1)冻锈。众所周知,2018年清明期间在我国北方广大果树种植区发生了严重的冻害,可谓历史罕见。连续3天的霜冻甚至降雪,给北方的果业,特别是给西部果区造成重创,如山西、陕西和甘肃这三个苹果优生区,受灾面积达30%~50%,创历史新高。尤其以陕西的礼泉、洛川和白水以及甘肃静宁、庄浪等地,受灾面积更为严重,减产幅度达到60%~70%,个别地区甚至绝产绝收。此时正值果树的初花期至幼果期阶段,受本次霜冻或降雪影响,一方面产量降低,另一方面品质下降,即使果坐住了,也会产生冻锈(如霜环的出现)。
考虑冻害的发生基本在初花期至幼果期阶段,为了将冻害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果农在此阶段需格外关注天气的变化,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在冻害来临前采取给果园灌水或喷水、放烟等措施进行预防,减轻冻害程度。如在冻害发生后,可在早上 9∶00前(10∶00后效果较差),喷施1000~1200倍液源之素(植物精油+0.01%芸薹素内酯),能起到快速干燥吸收、补充营养和调节的目的,有效缓解冻害的发生,降低损失。
2)药锈。坐果期至幼果期用药的剂型、成分、用水量、稀释方法,以及操作过程中的雾化程度、操作方法等因素,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药锈。在此阶段,应尽量选取水乳剂、悬浮剂、微乳剂、水分散粒等剂型,避免使用乳油、不达标的可湿性粉剂等刺激果面的剂型。在成分上应选取内吸性与保护性(或带有治疗性)成分,避免使用含抑制、污染果面的有机磷等成分的农药。在正常情况下严格按说明使用,切勿自行加大使用浓度,避免因浓度过大或挂液导致果面光洁度下降。同时最好选择软质水配药(达不到条件的可提前将水备好静置一段时间)。选择雾化较好的喷头,并与果实保持一定距离,避免直接喷雾导致因幼果表面绒毛脱落,误伤果面,最好以漂移的方式喷施。为了更好地提高药效和粘着度,可在配药时搭配满牛或沃特劳橙皮精油助剂1000倍液,效果佳。
3)水锈。水锈会因为浇水方式以及套袋操作不当而出现。中后期果实生长 (包括果肉生长)相对稳定,气候温度、湿度等较为适应,而且此阶段容易遭遇持续干旱天气或暴雨 (连阴雨),以及浇水方式不正确,如大水漫灌等,从而改变和加快果实正常的生长规律和速度,后期果面裂纹较多,严重的出现俗称的“水裂纹”。所以,建议在果园生草或采用小水溜、滴灌、喷灌或隔行浇水,切勿大水漫灌,以免造成果面粗糙。
套袋过程中袋口密封不严,造成袋口松驰,或露水或药液未干,果袋紧贴果面,导致袋子透气不畅,水分很难及时挥发,加之温度起伏较大,高温高湿或低温高湿下,也容易诱发水锈。
1)水分急剧变化导致裂果。果实进入膨大期至成熟期阶段,果皮停止生长或增厚,而此时果肉细胞迅速伸长和增大,压迫外果皮。若此阶段处于高温或持续干旱天气,后遇暴雨或连续降雨,根系吸水量剧增,细胞吸水过多过猛,果肉细胞会快速膨大,果皮承受不了巨大压力,就会产生裂果。干旱后猛灌水也会造成裂果。所以,要做好排涝,进行正确的浇水,并提前补充锌元素或喷施源之素或芙维他 (精油芸薹素内酯),可以有效提高和增强果皮的柔韧度,减少裂果发生。
2)营养失调导致裂果。果实中的矿质元素及营养平衡性对裂果影响比较大,树体养分不平衡会加剧裂果发生。磷、钾、钙在果实生长中后期对裂果影响最大,其次为镁、硼、锌、铁、铜、锰。当某一种或几种元素过量,而其他元素含量较低时,裂果概率就会增加。作物生长后期,因钙缺乏、钾超量造成裂果的现象十分常见。但强调一点,钙主要作用是稳定细胞膜,维持细胞壁结构,有坚固果皮的作用。除此之外,糖酸比升高,维生素C减少等,同样会出现裂果。用巴西橙皮精油满牛或沃特劳1000倍液,增加药效的同时,可提高维生素C含量。同时建议合理科学施肥、平衡施肥。
3)激素失衡导致裂果。植物内源激素比例的变化会影响果皮和果肉生长的速度,在果实生长中后期因激素失衡造成裂果的现象较为常见。人为滥用生长调节剂也可造成裂果,如高浓度的脱落酸可抑制果皮生长,导致裂果。所以建议合理科学使用生长调节剂的同时补充营养素。
4)病虫害导致裂果。在生长过程当,果农对病虫害的防治不当也会引起裂果发生。如白粉病、红蜘蛛等害虫的危害与裂果有直接关系。白粉病危害葡萄,使果皮硬化失去弹性,硬核期后易从果顶纵裂,形成裂果。红蜘蛛危害葡萄,果面形成褐色锈斑,多数从果蒂纵裂,形成裂果。建议及时预防和治疗病虫害。
果形与种子发育情况、花期天气和授粉质量、营养供应状况和树势、调节剂的使用等多种因素相关。
1)种子的发育。种子的发育主要包括种子的数量、质量以及对称度等。这在葡萄、樱桃、苹果和冬枣上表现极为明显。在上年度花芽分化的阶段及时补充磷、硼元素之外,在当年花期(花絮分离至花败期)重点加强硼元素的补充,同时配合满牛或沃特劳提高速效性,可有效提高果形指数。
2)花期天气和授粉质量。正常情况,花后7~15天进入细胞分裂期,此时遇低温容易使果实长成长圆形,生长中后期遇高温容易长成扁圆形。建议此阶段及时补充硼肥,提高花粉和授精质量。
3)营养供应和树势。在幼果细胞分裂以及第2次膨大期,养分的平衡供应及吸收与果形有重要关系。尤以在细胞分裂前期务必重视如海藻酸、腐殖酸、蛋白质和中微量元素的补充。
4)生长调节剂。应根据不同的作物生长习性和调节剂的特点正确科学使用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以及甾类植物生长调节素(芸薹素内酯)等,并配合补充营养素。在生长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在花期至幼果期连续喷施源之素或芙维他 (1000~1500倍液)可使苹果五棱突出。
果实成熟阶段,果色会发生显著变化,光泽度也会增加。与果实着色有关的色素主要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及类黄酮素。果实底色与表色比例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 “色调”。随着果实成熟度的提高,叶绿素逐渐消失,其他色素合成与积累,各品种特有的颜色便相继呈现。
1)气候因素。气候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三项。简单来讲,低温促进着色,高温则抑制着色。具体来说夜间温度在17℃以上时,苹果着色不良;超过20℃,果实开始褪色;白天平均气温20℃、夜间温度15℃以下、昼夜温差10℃以上时,着色最佳。
干旱有利于果实着色,湿润抑制着色。研究表明当土壤湿度在60%~65%时,可提高叶片光合作用,促进糖的积累,有利于着色和果面亮度的提高。
光照因素主要涉及光的强度、光的质量和照射的时间。不同的果树品种所要求的光强、光质有所不同。苹果品质主要取决于冠内光照条件,果实大小、干物质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果面红色覆盖率与光照条件呈密切正相关,而果实含酸量和硬度则与光照水平呈负相关。不同的光强与光质对苹果的着色效应也不同。
2)营养因素。膨果期氮肥超标、磷钾不足、钙硼过量以及钛、钼等稀有元素缺乏、有机肥缺少等都有可能引起果实的着色不良或贪青晚熟现象。实践验证,在控制合理施肥的前提下,喷施源之红1000~1500倍液,间隔7~10天喷1次,共喷2次,及时补充钛、钼和其他营养物质,有助于果实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