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数据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19-02-20 11:25孙冰红陈桐超
山东高等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时代政治思想

孙冰红,陈桐超

(西安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710121)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变化

(一)大数据概述

何谓大数据?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洞见。”[1]4美国的商业分析师帕姆·贝克在《大数据策略》中指出,大数据是各类数据集合的汇总,包括一些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2]1-2

根据IDC(Internet Data 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检测,当前人类产生的数据呈指数级增长,大约每年翻一番,每天全球互联网流量累计1EB,大数据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大数据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数据的规模十分庞大,其真正意义是能够通过对超大体量的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从看似杂乱无章、互不相联系的信息中发现潜藏的巨大价值,以此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和管理实践,即大数据有“大容量”和“大价值”的双重性。这种指导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数据分析的预测功能,即借助于建立相关模型、定量分析等手段,在对已有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的基础上,试图找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做到未雨绸缪、洞见先机,从而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综上,大数据不仅仅是由海量数据组成的庞大数据集合,更是一种在大量数据之中探索规律、发现潜藏价值的新兴技术。

(二)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变化

当前,大数据思维和技术方法深入推动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发展,二者的彼此结合,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大数据时代,促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的工作方法,相较于以往更能够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容易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大数据时代,高校有着无比充足的数据资源,为大数据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依据大数据技术,可以从学生的行为方式等方面预判趋势,凸显“精准思政”,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水漫灌”的局面。综合运用数据采集、数据挖掘、数据交互等技术手段,形成学生行为流程生态闭环,实现全员育人“信息化”、全过程育人“可视化”、全方位育人“一体化”。环境的改变催生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思维、改善方法,充分发挥来自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两方面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利用大数据时代赋予的条件营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大学生具有信息化水平高、网络资源运用能力强的特点,高校思政工作有明显滞后的情况;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和大数据环境更加复杂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征分析

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从年龄结构上看,截至2018年12月,互联网使用者大部分分布在20-29 岁这个年龄阶段,比重达26.8%。从学历构成上来看,截至2018年12月,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人数占比达到了9.9%,较上一年(2017)略微下降。从职业构成上来看,截至2018年12月,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 25.4%。这一分布将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中保持。[3]

当代大学生是与互联网同生共长的一代,被称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具有较高的互联网参与意识,对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和黏性,呈现出与网络生态相呼应的自主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特征。当下,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迎合了青年学生群体求新求变、善于适应新事物的认知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课堂之外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日益丰富,且获取方式也越来越便捷灵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之外,教育对象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浏览微博、微信,利用网课资源充实自己的学习内容,更有种类繁多数不胜数的自媒体和网络社交平台、资讯类手机软件和应用平台可供选择。无论是有目的的吸取还是无特定目的的接受,教育对象在课堂外所汇集到的信息在量上已经超过了教育者在课堂上的输出,某些时候甚至能够对教育者进行“信息反哺”。

在大数据时代,教育对象在信息获取方面越来越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地位。但另一方面,拥有了海量的数据,完全不意味着就一定拥有了应用大数据的能力。就数据容量而言,青年学生无疑是大量数据的获得者和持有者,但原始的数据往往是杂乱而粗糙的,良莠不齐的大量数据搭乘着新媒体和互联网的“便车”涌向青年学生,而青年学生群体由于受到自身人生阅历的限制,对信息的甄别和筛选能力还很有限,并不能有时规避有害信息,极易被引入歧途。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价值观的多元化倾向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价值观的多元化倾向,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特点共同决定的。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公开表示“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4]在大数据时代,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侵略更加隐秘,常以文化作品的包装形式向外输出,渗透性也更强。在美国好莱坞的许多知名电影中,尤其是以英雄或灾难为题材的电影,无一不在大肆弘扬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为受众描绘出一幅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才能获得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长此以往,一旦青年学生对西方国家所宣扬的价值观念形成认同,就会使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产生动摇,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他们中的大多数处于青春期的尾声,正是身心的发展由少年向成年转换的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这一时期的青年学生群体好奇心重,乐于接触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青年学生群体的自控力还较弱,还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面对海量的信息容易迷失。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数据的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在高校内部,存在着海量数据没有被收集起来的情况,其原因多是因为部门之间资源协调问题,数据不能完全共享,形成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另一方面,大数据的量虽然很大,有用的数据却不一定多,数据噪声的存在甚至还会破坏核心数据。多样化的数据来源于多种渠道,不经意间的误差总会存在,数据本身是否真的“客观”也需要认真分析。大数据本身并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现成的答案,作为一种辅助信号,数据分析结果并不能直接代替人们进行决策。在大数据方法的实际应用中,要注重人的经验与大数据分析结果的结合,不能盲目崇拜数据分析的结果。出现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以及数据分结果应用中的偏差,就是数据的逻辑盲点。大数据的价值体现始终以具体的应用方式为转移,在尊重数据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要充分体现人的经验的价值,发挥人的作用,避免“数据独裁”。

(三)广泛采集数据与保护教育对象隐私间的矛盾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安全与隐私安全问题较之以往更加彰显。首先,相比于传统的纸媒时代,我们获取数据和存储数据的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其次,在大数据的视角之下,数据分析抛弃了因果关系的探究转而更多地去思考分析结果的相关性。数据量越大,计算量越多,数据分析结果的规律性就越强。不同的数据相互关联,组合起来的数据的“画像”能力呈指数级增强。其三,传统意义上的隐私安全,更多地是在保护过去的和现在的数据,人们并没有必要担心将来可能会产生的数据的隐私安全。借助大数据的预测分析,未来的趋势已经变得可以掌握了,个人隐私安全的维护无疑会遭受到受到更大压力。

高校之中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也有不少记录下了学生个人的静态数据和行为数据,比如学生的学籍信息数据、选课信息、考勤数据和学业成绩数据等;餐饮、洗浴数据与出入公寓楼的记录信息;图书借阅与归还数据;寝室日常消费水电的数据以及校医院的就诊报销数据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存储,并加以分析,足以掌握一个学生在校的大致生活轨迹,为学生日常管理提供参考。当然,如果这些数据在分析时出现了失误,导出错误结果,亦或是保管不善导致数据泄露,无疑会给当事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相应的不便与困扰,也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策略

(一)转变工作思维,树立大数据意识

为了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首先应当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者这个关键因素,让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观念上取得突破,使他们深刻意识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契机,自觉学习大数据的技术和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推动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同向同行的网络育人格局。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大数据意识,可从着重以下几方面跟进: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备资源意识。在大数据时代,数据通过整合和挖掘,能够产生巨大经济价值和管理价值,是经过处理之后能够呈现出较强的辅助决策和管理的特性。高校作为海量数据的生产者、所有者和使用者,应意识到数据即资源,是一项重要的生产力要素。要珍视数据资产,用得其所而不能将数据束之高阁。不断创新网络思政工作的内容、方式和手段,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网络思政育人模式,构建线上线下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备学习意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者相较于教育对象的绝对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大数据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努力提升个人修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掌握数据资源,深入学习大数据的工作方法和先进理念,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质和大数据的应用能力。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备创新意识。青年学生群体是最具有创新性意识的群体,他们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强,对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把握住教育对象的性格特质,利用大数据的海量性和数据资源的丰富性,把握“互联网+”思政工作规律,建设教育大数据一体化平台和学生数据中心,打通部门间数据孤岛,聚合学生从入学到整个培养期间的全过程数据,建构网上和网下的工作合力,对学生个人信息和行为信息进行关联分析,构建每个学生的多个维度的模型,建立全校学生的个人行为画像和群体画像。通过数据分析教育对象的兴趣点和时下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以教育对象喜闻乐见的方式与他们开展互动,让大数据描绘学生成长轨迹,利用“行为轨迹”进行预警分析与研判,探索学生成长规律,提升学生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二)把握时代机遇,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健康科学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有效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正面导向作用,对教育对象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数据的思维模式变革和技术变革既是一种管理方式,同时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大数据时代下的新兴的媒体平台完全可以成为如今校园文化发展和传播的载体,利用大学生数据中心、校园微博公众号、微信公众号、微视频等方式,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阵地,凸显高校自身的特点的同时,将理论性、人文性和思想性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外部环境之一,校园文化的品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从某种程度上讲,校园文化的范畴是要大于数据文化的,校园文化包含了物质、制度和精神三方面的内容。数据文化在校园中的建立可遵循培育数据意识、挖掘数据资源、建设数据队伍、建立数据中心这样的路径。数据文化的建设在高校校园中的建设是时代的创新之举,要以正确的政治导向作为保证,明确数据文化的建设必须始终服务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和创新。数据意识和数据文化是科学的、进步的因素,有利于在校园中形成求真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风尚,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和身心发展特点,最终在高校校园中形成持久的良好的教育氛围。

(三)防范安全隐患,健全数据安全使用机制

首先,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工作机构,实现高校大数据的收集、存储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机构专门化和人员专职化,实现“专人专用专管”。在人员配备方面,有必要聘请专门的大数据专家对数据的收集、存储和使用进行指导和监督。要求相关人员签署保密协议,明确数据收集、存储、传输和使用者的安全责任,明确责任划分。在数据收集方面,应取得数据收集对象的同意,保障数据收集对象的知情权。在数据存储层面,高校可以根据数据的实际使用情况,为数据收集机构设置数据的保存和使用期限。在数据使用层面,为不同数据的具体使用范围做出限定,做到数据专用,一切与高校管理与学生教育无关的数据使用都应该被禁止。

技术的发展本身也可以为数据的安全和隐私的安全保驾护航。例如通过声纹、指纹、虹膜识别技术来管控数据的使用权限;[5]65通过数据的预处理给原始数据加密,使得只有掌握密码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处理被加密的数据,即使数据被不法分子盗取,也无法读出被盗数据的真实含义。在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方面要设立严格的准入机制,如对用户实行实名注册认证和登陆认证。

结语

大数据时代不仅仅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发展规律,紧扣时代脉搏,充分利用大数据所带来的利好条件,并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是当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大数据的精准预测和个性化分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方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了支撑,使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让教育对象在习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素养和政治理论素养。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数据、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今天,高校已经具备为大数据的分析提供人才和实验条件。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当拿出过人的勇气和魄力,顺应大数据的时代潮流,转变思维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改进工作方法,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时代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