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教学的思辨性

2019-02-20 10:56侯长林
山东高等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思辨性批判性理性

侯长林

(铜仁学院 梵净教育研究院,贵州 铜仁 554300)

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其中思维的批判性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品质。我国虽然在21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已经出现了批判性思维的理念和要求,但遗憾的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批判性思维并没有真正引起教育管理者尤其是广大教师的重视。高等教育同样如此,尤其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更为严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而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还得回归课堂,从课堂教学抓起。

一、思辨性思维的内涵

(一)应该用思辨性思维与西方的批判性思维相对接。所谓思辨,即思考与辨别。思考是辨别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思考就无所谓辨别,辨别则是在思考上的辨别,是进行深入思考后的更高层次上的反思,以及反思后的思考和再反思,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直至发现真理或虽未能发现真理但穷尽了自己的努力。通过思辨发现真理固然重要,虽未能发现真理但穷尽了自己努力的精神同样重要,同样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的财富。同时,“思辨”二字又包含了接受与批判两个方面,并且批判所占的比重较大,因而有学者也就把思辨性思维看成是批判性思维,比如“国内外语专家和学者通常把思辨能力视为‘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同义语”。[1]尽管批判性思维不完全等同于思辨性思维,但是批判性思维是思辨性思维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基本相同,可把二者视为同义语。其实,西方批判性思维中的“批判性”是指“基于标准的明断”,[2]3而非汉语中的“批判”,因为“批判”一词,在汉语中不仅仅是指对于是非的判断,还内含有对被认为是错误的思想或言行进行批驳否定之意,所以,将“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这个舶来词进行“直译并不十分契合中文的哲学语言环境”。[3]而“思辨性思维”一词则比较中性,不会产生更多的歧义。既然如此,就应该用思辨性思维与西方的批判性思维相对接,即将西方的“批判性思维”一词意译为思辨性思维。统一使用思辨性思维,可以避免有人产生将批判性思维等同于反对权威或对一切进行批驳否定或打击报复等误解,有利于这一教育理念的推广。有学者已经指出:批判性思维教育在中国推广之所以缓慢,与人们对批判性思维的误解有关,因为很多人一看到“批判”二字,就望文生义地把它与具有负面含义的“否定”联系在一起,甚至认为“否定就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必然包括否定”。[4]

(二)西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在西方,“批判性(Critical)”一词,源自古希腊词根‘kriticos’和‘kriterion’,其意义分别是指“有洞察力的判断”与“标准”。而将“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技能性概念则可追溯到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在其《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倡导的“反省性思维”。这种反省性思维就是“根据信仰或假定的知识背后的依据及可能的推论来对它们进行主动、持续和缜密的思考”。[5]6杜威认为:“如果没有足以下判断的理由,就不轻易地接受任何信念或作出断然的结论。”[6]22最早对“批判性思维”这一学术概念进行界定的是美国罗伯特·恩尼斯,他认为这是指“关注于做什么或相信什么的理性反思”。[7]8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在西方可谓众说纷纭,但是不管对批判性思维怎么理解,批判性思维都属于判断的范畴,是理性的判断,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做什么或相信什么作出理性的决策,简言之,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指一个人对事物及其问题所作出的理性的判断和理性的决策,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的精髓是理性。而思辨性思维的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也是理性。可见,批判性思维所包含的理性的判断和理性的决策,也是思辨性思维所包含的理性的判断和理性的决策。

(三)批判性思维的特征。首先,不断地质疑。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本质特征。每一个人的每一天都会提出大量有关做什么和相信什么的实践问题,并不断寻找答案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众多的答案中,“为了寻找更好的答案,我们应该总是继续质疑”。[8]质疑,提出问题,并努力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一贯的态度正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9]批判性思维属于认知活动的范畴,但并不是所有的认知活动都具有批判性,只有反思性的认知活动才可以称得上是批判性思维,而“反思性的思维就是要在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的认知活动”。[10]批判性思维是理性判断和决策的思维,要进行有理性的判断和决策,就需要进行思考和再思考,就需要有质疑的意识和精神。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质疑不仅仅是针对别人的,更是针对自己的。

其次,主动地思考。有人认为:批判性思维的最大特征是主动思考,因为无论是在获得关于自身存在及其环境真实信息的过程中,还是在反思自己和他人思维的过程中,主动思考都是关键,甚至可以说,批判性思维就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11]这是批判性思维独特的优秀品质和内在要求。

最后,有目的地判断。1990年,美国哲学协会预科哲学委员会为了结束批判性思维定义混乱的局面,使批判性思维在比较统一的概念下进行研究,运用德尔菲方法,得出了关于批判性思维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批判性思维的特点是:“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12]批判性思维所作出的任何判断都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理性的,有目的的。没有目的的判断,算不上真正的批判性思维。

(四)批判性思维的价值。首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共同理想,是古往今来人们永恒的价值追求。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而要解决这些导致人才培养片面化的问题,需要通盘考虑、综合治理,但是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已有学者指出:批判性思维知识是对过于狭隘的专业知识的补充,它作为一般工具,“不仅有助于学习专业知识,还有利于思考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问题”。[13]

其次,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建设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要努力培养能够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而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要有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则是批判性思维。因为“批判性思维的立足点是“破”,而创造性思维则是“立”。“立”的基础就是“破”,是在“破”的基础上的“立”。所以,没有质疑就没有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创造。因而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重视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对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其敢于大胆质疑并积极主动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因此,美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20世纪中后期甚至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打开科学创新之门的钥匙”。[14]

最后,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筛选。学生到学校就是来学习知识、信息的。课堂的知识和信息是经过教材的编写者和授课教师选择过了的,而课外的知识和信息则全部需要学生自己选择。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传播“海量”知识和信息的时代,如何有效地筛选扑面而来的知识和信息也就成了每一个大学生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怎么才能从庞杂的知识和信息中选择于己有用的东西,就需要有质疑、审视、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这些正是批判性思维的精髓所在。所以,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思辨性思维教育的现状

自1910年杜威的“反省思维”理念提出以来,美国学术界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并且在不断引向深入。1948年,美国总统委员会在《美国民主社会中的高等教育》报告中提出的通识教育十项目标之一,就是“掌握并运用批判性、建设性思维的技能和习惯。”[15]139-140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批教育家发动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批判性思维运动,使批判性思维教育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进入80年代后,批判性思维运动在西方得到进一步发展,开始进入课程化时代。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在大学甚至高中课程中开设有关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到20世纪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大学,就已经达到了40%。1998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首届高等教育会议发布了《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世界宣言:设想与行动》,其中明确指出:“高校必须培养学生能够批判性思考和分析社会问题,寻求问题解决方案。”[16]可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已不仅仅是美国等少数国家在倡导的教育改革,而是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

我国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思维的批判性”概念,出版了大批有关批判性思维的译著、论文、教材、专著,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已下设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教育分指导委员会(筹)”,发布了《中国批创思维发展报告》,但遗憾的是,批判性思维一直没有列入教育学学科研究的整体规划之中,也未被确立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甚至“批判性思维教育逐渐萎缩”。[17]21世纪初,批判性思维开始在我国的教育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之中出现,但是在具体的课程改革中,并未真正受到重视,“致使教育常遭诟病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出来的往往是善于应试的考生,而非有独立思想、善于解决问题、能适应未来工作世界的现代公民。”[18]5这段话虽然说的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情况,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尽管从2003年起,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一些高校就已率先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距今已有十五、六年了,但是重视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高校仍然不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止,全国2100多所高校中,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只有2%左右,并且多数只在哲学系或者尖子班级开设。[19]因而批判性思维课程虽然开设但收效不大,以致2010年美国耶鲁大学校长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仍直言不讳地指出:“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批判性思维是中国学生缺乏的。”[20]其实,早在1998年华东师范大学黄源深就撰文指出:我国外语系的学生和教师都存在“思辨缺席症”。[21]思辨缺席现象不仅是外语专业的个案,而是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普遍现象。据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黄朝阳对分布在福建、广东、湖北、江苏、上海、天津六个省(直辖市)15所高校1500名本科学生调查结论为:“所调查的在校本科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总体上处于低等水平,未达及格。”[22]由此可见,我国思辨性思维教育的现状很不乐观,亟待加强。

三、增强高校课堂思辨性的对策

(一)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思辨性思维教育体系。要增强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思辨性,关键是要学习借鉴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思辨性思维教育体系。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思辨性思想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他要求学生“每事问”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不就是思辨性思维中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的体现吗?还比如韩愈提出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朱熹提出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等,都是我国思辨传统的具体体现。不过,由于我国文化传统对批判思维的认识偏重于提高人的思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在批判思维性质上的开发和利用。较之西方的传统和实践,我们欠缺的是从培养创新精神、综合思维技能乃至人格完善的层面上来认识批判思维能力的意义”。[23]我国尚未形成能够指导教育实践的体系,在应用方面远未达到西方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的成熟度。所以,仅仅依靠我国的思想教育资料要在短期内构建比较成熟的思辨性思维教育体系难度很大。因而我们在建构思辨性思维教育体系时,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采取鲁迅的“拿来主义”,嫁接西方的批判性思维。当然,学习借鉴西方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不能简单地移植,而是要努力将西方批判性思维的精髓融入我国思辨性思维教育体系框架之中。

(二)将思辨性思维教育融入学科课程之中。如何进行思辨性思维教育?可以有多种选择,比如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进行思辨性思维教育,通过宣传舆论营造文化氛围促进思辨性思维教育等,但是主要的渠道仍然是通过大学课堂教学。欧美在批判性思维课程化方面已经先行一步,许多大学的课程大纲内都要求开设批判性思维的相关课程,并已取得一定的经验,形成了特有的具有批判性思维教育特色的课程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高校形成的独立型、融合型与综合型三种课程教育体系。我国要在高等教育中有成效地开展思辨性思维教育,亟待需要解决的不是仅仅在每一所高校开设一门或多门有关必修课或选修课的问题,而是要努力将思辨性思维教育融入各学科课程的教育之中。

(三)建设具有思辨性思维的教师队伍。试想一个没有思辨性思维的教师怎么培养思辨性思维的学生?因此,思辨性思维课程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必须具有理性的批判和质疑精神,要有开放和宽容的态度,但是“囿于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与长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大部分教师本身缺乏批判性思维。”[24]这确是培养学生思辨性思维能力困难的关键之所在。不愁没有进行思辨性思维教育基础的学生,担心的是教师本身没有思辨性思维。所以,从我国整体实施思辨性思维教育工作来看,需要从高校教师培养的源头抓起,在一些重点高校开设思辨性思维能力培养课程,或对新进高校教师专门进行思辨性思维能力培训,同时,需要集中一段时间对所有从事学科教学工作的在职教师进行强化培训,使其掌握思辨性思维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猜你喜欢
思辨性批判性理性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思辨性与学术性:史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然取向
分层次音乐欣赏教学与批判性思维训练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思辨性阅读在推进名著阅读中的运用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