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传播逆火效应的成因解释与抑制策略
——基于实证研究的整合与推导*

2019-02-20 09:21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辟谣错觉谣言

■ 熊 炎

在互联网时代,谣言曾经影响过人们的选举行为,也曾给民众带来过巨大的生命与财产损失。在选举中,如果选民相信候选人的谣言,那么他们投票给该候选人的概率会显著上升或下降。①在美国,季节型流感每年会导致上千人死亡和十亿美元的医疗成本,但流感疫苗覆盖率却仍低于公共健康的目标,其中原因之一便是流感疫苗谣言降低了民众的接种意愿。调查发现,大约有43%的美国民众相信过“流感疫苗会导致流感”的谣言。②消减谣言带来的危害,辟谣是一条有效的路径,它曾经降低过受众对政治、疫苗或转基因食品谣言的相信度。③然而,辟谣也会导致受众更加相信谣言,或更倾向于依照谣言行事,即逆火效应(The backfire effect),也称之为回旋镖效应(The boomerang effect)。这一效应曾被许多研究观测到过,相关解释与抑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需要通过归纳演绎来探究逆火效应的抑制之道。

一、逆火效应的表象

自20世纪中叶,陆续有研究者发现,法官在排除非法获取的证据时会遭遇逆火效应。在一些研究中,证据被禁止采纳时反而会比该证据被允许采纳时更多地影响陪审员的裁定。④20世纪末以来,逆火效应更多地出现在疫苗辟谣与政治说服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针对某一疫苗的辟谣或针对某一政治理念的说服反而降低了受众接种该疫苗的意愿或支持该政治理念的程度。

在疫苗辟谣领域,辟谣信息反而会降低受众接种疫苗的愿意。曾有研究发现:当疫苗反对者看到“百日咳疫苗预防疾病的概率较高且导致疾病的概率较低”时会更加不愿意接种百日咳疫苗。⑤也有研究发现:当不喜欢疫苗的父母看到“三联疫苗导致抑郁”(谣言)缺乏证据时会更加不愿意接种三联疫苗。⑥还有研究发现:在关注疫苗负作用的人们接触到“流感疫苗会导致流感”和“流感疫苗不安全”(谣言)的纠正信息后,他们会更加不愿意接种流感疫苗。⑦此外,在疫苗辟谣实验中,人们还会误将辟谣信息中的流感疫苗谣言错记为“事实”。⑧

在政治说服领域,说服信息会因挑战了某一党派的政治理念而导致该党派更加相信政治错觉或更愿意依照政治错觉行事。曾有研究发现:在美国保守派接触到“伊拉克在美国入侵之前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减税增加政府收入”(政治错觉)的纠正信息后,他们会更加认同这些政治错觉。⑨也有研究发现:在共和党接触到“全球变暖增加蚊虫所致疾病数量(且自己离受害者较远)”的说服信息后,他们会更加反对环境保护政策。⑩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另一个研究中,即在共和党接触到“莱姆病流行源于人类破坏自然的活动(且该病已给人类带来威胁)”的说服信息后,他们会更加不相信莱姆病是人为造成的,并且更不愿意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此外,研究还发现:提升人们的政治知识水平不仅无法消减逆火效应,反倒会助长逆火效应。例如,尼汉等人曾发现:在人们接触到“奥巴马医疗改革法案侵犯人权”(政治误解)的纠正信息后,政治知识水平较低的受众会更加不相信该误解,并且更加支持该医改法案;而政治知识水平较高的(且对传谣者较有好感的)受众却会更加相信该误解,并且更加反对该医改法案。

在其他领域,辟谣信息、反驳指控或产品警示同样会诱发逆火效应。有研究发现:烟草公司反驳“烟雾有害”的信息反而会导致人们更加相信该信息。也有研究发现:直接反驳“某教授贪污科研经费”或“某教授开展非法基因研究”的指控反而会导致高度关注该议题的人们更加不喜欢、不同情与不信任该教授。还有研究发现:披露香烟或人造甜味素会带来健康风险的产品警示反而会导致受众更多地购买这些产品。

二、逆火效应的成因解释

在以往的研究中,许多理论被用于解释逆火效应的成因,如心理抗拒、动机性推理、事实幻觉与动机误解等。

1.心理抗拒

在审判领域,研究者曾经尝试用布林的“心理抗拒理论”来解释逆火效应。心理抗拒理论是指:当某种限制导致人们感到自主权或面子受到威胁时,他们会产生逆反或抗拒心理,继而产生夺回自由的想法或行为,具体表现为更加相信被限制的观念或更多地采取被限制的行为。根据这一理论,研究者认为:当法官不允许陪审员考虑被排除的证据时,陪审员可能会感到自主权或面子受到了威胁。为了昭示自己夺回了自主权,陪审员会在裁定中更多地考虑被排除的证据(相对于被认可的证据)。由此可推,辟谣或说服信息也可能会使信谣者或政治错觉持有者感到自主权或面子受到威胁,从而导致逆火效应。例如,当辟谣或说服信息内含驳斥语句时,信谣者或政治错觉持有者会认为辟谣或说服信息是在训斥他们“无主见”或“愚昧无知”,这可能会导致信谣者或政治错觉持有者摆出更加相信谣言或政治错觉的姿态,并且更多地依照谣言或政治错觉行事,以昭示自己是“自主的”或“明智的”。对此,有研究发现:相对于事实陈述,转基因食品谣言的驳斥信息会增加(那些较为认同健康、纯净与谨慎饮食观念的)人们的负面情绪,如困惑、焦虑与挫折等,这些负面情绪又会导致他们更加相信谣言,并且更加抵制转基因食品。还有研究发现:强制接种疫苗的信息会导致(原本反对疫苗接种的)人们更加愤怒,并且降低(原本对疫苗接种犹豫不决的)人们自愿接种疫苗的可能。

2.动机性推理

普拉萨德等人曾在美国开展过一次访问调查。在调查中,调查者向49名相信“萨达姆与911恐怖袭击有关”(谣言)的共和党受访者宣读了一份“小布什总统亲口否认萨达姆与911有联系”的辟谣信息,随后让受访者谈谈自己的想法。结果有12%的受访者有理有据地反驳了该辟谣信息,有33%的受访者将话题转移到其他支持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由上,有6%的受访者不愿面对辟谣信息,各有16%的受访者无理由地坚信谣言或通过谣言导致的结果来证明谣言并非“空穴来风”。为此,研究者提出,应该用“动机性推理”理论(The Motivated Reasoning)来解释逆火效应。动机性推理是指:人们倾向于防御性地处理和回应信息,即接受和寻找确证性信息,忽视、质疑或反驳挑战性信息及其来源。具体而言,当人们遇见挑战他们信念或偏好的信息时会因为认知失调或冲突而情绪紧张,继而产生一种想要解除紧张情绪的冲动,即认知失调。在这一冲动的刺激下,人们会忽视、质疑或反驳挑战性信息及其来源。其中,反驳挑战性信息的过程相当于生成抗辩观点的认知练习,它常常会提高抗辩观点的易得感,从而强化人们的原有观点,即可得性偏见(从记忆中提取出某一观点的证据越容易,人们就会越相信该观点,反之亦然)。例如,托马拉和佩蒂曾发现:在低认知负担的情况下,受众反驳某一来源信度较高的说服信息会促使他们更加确信自己的原有观点。

根据“动机性推理”理论,当人们发现辟谣或说服信息与既有知识体系冲突时,他们会故意从既有知识体系中提取谣言或政治错觉的证据信息,并以此来反驳辟谣或说服信息,从而缓解认知不一致所带来的紧张情绪。在反驳过程中,受众会加深对谣言或政治错觉证据的印象,这使得受众在评价该谣言或政治错觉的可信度时能够更为容易地从记忆中提取出谣言或政治错觉的证据,并由此产生相对较高的谣言或政治错觉证据“易得感”,受众也会因此而更加相信该谣言或政治错觉。例如,有研究曾发现:当共和党受众看到“全球变暖减缓政策需要提高产品价格”的说服信息时,他们反而会更早地、更多地想到抵制该说服的理由(相对于支持该说服的理由),故而更加愿意依照抵制理由行事。“动机性推理”还可以用于解释一些独特的逆火效应。例如,尼汉等人曾发现:“流感疫苗会导致流感”“流感疫苗不安全”“三联疫苗会导致抑郁”等谣言的纠正信息虽然降低了受众对这些谣言的相信度,但同时也降低了(那些高度关注流感疫苗负作用或原本不喜欢三联疫苗的)受众接种这些疫苗的意愿。他们还发现:展现感染三联疫苗预防之疾病的儿童照片反而会使受众更加相信“三联疫苗与抑郁有关”的谣言;提供婴幼儿几乎死于麻疹的生动叙述反而会使受众更加相信“三联疫苗具有严重副作用”的谣言。如果用“动机性推理”来解释这些现象,那便是抗辩动机导致受众想起了疫苗的其他负面谣言及其证据,随之强化的证据“易得感”又导致他们更加相信疫苗的其他负面谣言,继而更加不愿接种疫苗。

3.事实幻觉与动机误解

逆火效应的诱因还包括事实幻觉与动机误解。一方面,遗忘会导致人们错将谣言记为“事实”,即事实幻觉效应,它是一种延迟发生的逆火效应。具体而言,人们在编码信息时,会给假信息加一个否定标签,而不会给真信息加否定标签,并以此来区分记忆中的真假信息。然而,否定标签会早于信息本身被忘记,因此在一段时间后人们会将假信息错记为“真信息”。根据事实幻觉理论,如果受众将辟谣信息编码为“谣言+否定标签”,那么受众会在忘记“否定标签”而依稀记得谣言的情况下误将谣言记为“事实”。另一方面,辟谣动机误解也会导致人们更加相信谣言。具体而言,当人们接触到事先不介绍谣言的辟谣信息时,他们会误认为:辟谣者在极力掩盖谣言中某些不可告人的“事实”,或是因为害怕被报复而以辟谣的方式来暗示谣言。所以,受众会更加相信这些“被极力掩盖或暗示的”谣言。

除上述成因外,还有研究者认为:产品广告中的产品风险警示之所以会导致人们更加愿意购买该产品,主要是因为受众会认为那些主动交代产品风险的广告是值得信赖的,故而更加相信该产品广告。

三、逆火效应的抑制策略

从以往研究来看,逆火效应的抑制策略可以归纳演绎出七种,即唤起死亡恐惧、肯定受众品质、迎合既有观点、引导自我抽离、提示社会规范与社会身份、否定改述谣言、善用简易图表。

1.唤起死亡恐惧

库克等人曾发现,强化受众的死亡认知可以抑制逆火效应。在审判实验中,他们发现指示陪审员思考自身死亡时的感受,可以减少已被排除的证据对(那些更加注重感觉而非法条的)陪审员的破坏性影响。研究者援引“恐惧管理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即必死的人生结局会让人们产生焦虑与恐惧,这种恐惧会驱使人们积极地去信奉他们的文化世界观(其中包含一系列既定的文化价值与标准),并以此为自己的生命注入规则秩序、价值意义与永恒持久。正如《论语·泰伯》所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根据“恐惧管理理论”,当注重个人感觉的陪审员被提示“人终有一死”时,他们会因为恐惧死亡而将程序正义置于自主权或面子之上,因为这样做可以使他们感觉到生命将恒久存在,从而消减死亡带来的恐惧。由此可推,辟谣或说服信息也可以尝试通过“死亡提醒”来抑制受众的抗拒心理。例如,在辟谣或说服信息开头处写上两句话,即“请回忆你思考自身死亡时的感受”“当你肉体死亡时,你会想到什么”。通过这种死亡恐惧唤起,可以驱使受众积极地去奉行自己文化中的世界观,更加理性地看待辟谣或说服信息,而不是意气用事。然而,如果死亡恐惧唤起的某一世界观是支持谣言或政治错觉的,那么恐惧唤起可能反而会助长逆火效应。例如,有研究发现,辟谣信息无法改变“被唤起死亡恐惧的”(由美国自由派和保守派构成的)受众对谣言(伊拉克在美国入侵之前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认同度,因为死亡恐惧可能在部分受众(自由派)中抑制了逆火效应,而在另一部分受众(保守派)中助长了逆火效应。所以说,在辟谣信息中,唤起死亡恐惧只适用于那些既有世界观与谣言(或政治错觉)相冲突的人群。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在说服人们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唤起受众对某些健康风险的恐惧反而会导致那些无法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受众反驳该说服信息。因此,在唤起受众恐惧的同时,辟谣或说服信息还需要罗列一些受众有能力采纳的、解除该恐惧的建议。

2.肯定受众品质

瑙罗特等人曾发现,当“暴力游戏有害”的研究结论威胁到受众高度认同的游戏玩家身份时,他们会因为生气或感觉到被责难而公开否定或贬低该研究结论乃至整个暴力游戏研究领域的方法论。更为重要的是,研究者还发现,通过集体肯定(即告知游戏玩家:玩游戏的人在识字游戏中普遍反应较快)或个别肯定游戏玩家(即告知游戏玩家:“你在识字游戏中反应较快”)可以降低游戏玩家否定贬低该研究结论的可能。尼汉和雷弗勒也曾发现,要求人们自我肯定(即要求人们选择自我感觉最为重要的品质,并描述一段能够说明这一品质对自己非常重要且令自己感觉良好的个人经历)可以消减人们对支持他们世界观的政治错觉的认同度。类似的,还有研究曾发现,要求人们事先描述自己最重要的品质,可以促使他们接受一则原本不愿接受的贬低他们自尊的商品负面信息。由此可推,肯定信谣者或政治错觉持有者的优秀品质,可以提高他们被辟谣或说服信息贬低的自尊,缓解辟谣或说服信息给他们带来的紧张情绪,继而降低他们反驳辟谣或说服信息的意愿,故而可以消减逆火效应。然而,对于并不固执己见的受众而言,肯定他们的优秀品质可能会失灵或适得其反。例如,科恩等人曾发现,相对于自我威胁(即要求受众描述一段经历,在其中他们没有达到自己最看重的品质标准),自我肯定(即要求受众描述一段经历,以表明和解释自己最看重的品质是重要的且有意义的)既能使固执己见的人更加开放迁就(即消减逆火效应),也能使开放迁就的人更加固执己见(即助长逆火效应),而对理性或无执念的人则无显著效果。由此可见,在辟谣或说服信息中肯定受众的优秀品质可能不适用于开放迁就的人群。

3.迎合既有观点

哈迪斯蒂等人曾发现,在“全球变暖减缓政策需要提高产品价格”的说服信息中,如果用“碳排放抵消”一词来替代“碳排放税”一词(在说服信息中,两个词都是指“通过设置碳排放税来补贴替代能源或碳截存项目,以降低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水平”),回避共和党人厌恶的“加税”,那么共和党受众将不再会较早地或较多地想到反对该说服的理由(相对于支持该说服的理由),他们对该提价政策的态度也会从反对变为支持。类似,费吉娜等人也曾发现,人们越偏向于维护社会体系现状,就越反对环境保护运动;但如果在保护环境的说服信息中将“环境保护运动”描述为“社会体系现状维护”(即“环保主义就是让我们去保护和维持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与“爱国”(即“保全自己国家的自然资源就是爱国”),那么那些偏向于维持社会体系现状的受众将不再反对环保运动。同样,苏尔特等人也曾发现:在全球变暖的说服信息中,将“全球变暖”改为“气候变化”可以提高共和党受众相信该信息的可能。另一些研究者还发现:蕴含民主党的道德观念(如助人避害或公平互惠)的民主党政见(如重视环境保护、促进教育公平或增加移民权利)无法博得共和党受众的认同(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而蕴含共和党的道德观念(如圣神纯洁、忠诚团结或等级尊重)的民主党政见(如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经济干预或提高社会保障)却可以博得共和党受众的认同。此外,有调查还发现:在疫苗接种的说服信息中,将疫苗接种描述为另类生活的一部分,可以促使那些追求另类生活的或原本对疫苗接种犹豫不决的受众对疫苗接种产生更为积极的看法或感受。由此可见,如果辟谣或说服信息能够以迎合受众既有观点的措辞或框架出现,那么受众可能会将辟谣或说服信息当作既有观点的确证性信息加以接受,也可能会因为辟谣或说服信息的反驳难度较大而相信它们。然而,迎合部分受众的辟谣或说服信息的措辞或框架也可能会因为没能迎合另一部分受众而导致辟谣或说服效果减弱,甚至是逆火效应。这一负面效果虽然尚未被确证,但是在已有研究中也能看到些许端倪。例如,在“全球变暖减缓政策需要提高产品价格”的说服信息中,用“碳排放抵消”一词来替代“碳排放税”一词曾导致偏爱增税的民主党受众不再更多地想到支持该说服的理由(相对于反对该说服的理由)。所以说,在传播迎合信谣者或政治错觉持有者既有观点的辟谣或说服信息时,可能需要防止谣言或政治错觉的反对者接触到该辟谣或说服信息。

4.引导自我抽离

库洛斯与格罗斯曼曾发现,相对于站在美国居民的角度,那些站在冰岛居民的角度去推理未来(即“在他们不支持的总统候选人赢得大选后的四年中,自己感兴趣的两个政治议题将会如何发展”)的党派观念较强的民主党人或共和党人,会更可能预测“未来会有所改观”(辩证性推理)、更可能认识到自己知识有限、更可能参加两党联合讨论;同时,他们的政治观点更加弱化、态度更加开放。这种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做法被称之为“自我抽离”(与“自我沉浸”相对)。由于自我抽离可以帮助人们从自身的情绪感受中脱离出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冷静客观地审视问题,因此它可以消减人们的负面情绪(如愤怒、焦虑与抑郁)及其导致的攻击行为,并使人们更可能将错误归因于自己。由此可推,如果在辟谣或说服信息中要求受众自我抽离,如“要求受众用第三人称写下自己对辟谣或说服信息的感受”,那么将可能消减谣言或政治错觉相信者因为被驳斥而产生的负面情绪,继而降低心理抗拒或动机性推理的可能,最后达到消减逆火效应的效果。然而,现实中,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或愿意自我抽离的。例如,在以往研究中,自我抽离有时无法降低高中生的负面情绪和攻击性,因为青少年还不够成熟,难以做到从情感中抽离出来。又如,还有研究发现,个人主义倾向较强的个体(如美国大学生)更容易自我沉浸,因此这类受众可能会拒绝在接触辟谣或说服信息时自我抽离。此外,研究者还发现:自我抽离无法消减甚至会加重从旁观者角度评价自己所产生的情绪(即自我意识情绪),如内疚与羞耻。因此,如果辟谣信息令受众产生了这类情绪,且这类情绪又会导致受众产生心理抗拒或动机性推理,那么自我抽离将加重逆火效应。不仅如此,自我抽离还可能会降低辟谣或说服信息的正面效果。例如,警示产品风险或揭露广告阴谋能够提升受众对产品风险的焦虑或对产品广告的愤怒,从而降低受众购买该产品意愿。然而,自我抽离却可能会消减这类具有正面效果的焦虑与愤怒。所以,自我抽离与逆火效应在不同情景中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确认。

5.提示社会规范与社会身份

瑟瑞尼等人曾发现,在富裕家庭接触到节约用水的小窍门后,他们的日均用水量不降反升(研究者认为是心理抗拒导致的逆火效应),但在此类家庭接触到附带一则信息的节水小窍门后,他们的日均用水量却不会上升。一方面,这则信息可以是提示社会规范的用水量比对,即展示某一家庭的日均用水量与邻居的平均用水量,如果前者低于后者,那么信息中会有一个“笑脸”标志;如果前者高于后者,那么信息中会有一个“愁脸”标志;另一方面,这则信息也可以是提示社会身份的节水倡议,即在节水倡议中强调“节约用水”是本地居民的共同任务,也是本地居民的身份标志。社会规范与社会身份之所以能够抑制逆火效应,关键在于它们可以促使受众效仿社群行为,以获得社会身份认同及其蕴含的良好感觉。例如,用水量较高的居民会降低自己的用水量,而用水量较低的居民也会提高自己的用水量,但那张“笑脸”标志会使用水量较低的居民感觉到自己的用水量比其他人的更符合社会规范,故而可以消减他们提高用水量的意愿。由此可推,如果在辟谣或说服信息中加入提示社会规范或社会身份的信息,那么将可能促使受众以效仿社群行为的方式接受辟谣或说服信息,从而避免逆火效应。

6.否定改述谣言

对于事实幻觉导致的逆火效应,研究者们给出的应对策略是:在辟谣信息中只陈述事实而不介绍谣言。然而,事先不介绍谣言的事实陈述又会导致受众误解辟谣动机,同样会诱发逆火效应。同时,事实陈述要比否定原始谣言更可能降低受众阅读传播辟谣信息或受众抵制后续关联谣言的可能。对此,笔者认为应该通过否定改述谣言来抑制事实幻觉或动机误解造成的逆火效应,即将原始谣言改述为事实之否定,然后再否定“被否定的事实”,如将谣言“A很腐败”改述为“A不廉洁”,然后再否定“A不廉洁”。这样既能够通过被否定的事实(如“A不廉洁”)来介绍谣言,同时还可以借助人们习惯抵消“双重否定”的编码方式或容易忘记的否定词的认知缺陷来抑制事实幻觉。具体而言,由于人们习惯于通过抵消双重否定的方式来记忆双重否定信息,如将辟谣信息“A不廉洁是虚假的”编码为“A是廉洁的;”加之否定虚词(如“不”或“虚假的”)都会比实体词汇更早地被遗忘。所以,人们因为忘记单一否定信息而错将谣言记为“事实”的可能性会降低。即使谣言的重现会导致受众想起“被否定的事实”中曾被抵消的否定词,如“A很腐败”会令受众想起“A廉洁”中还有一个“不”字,但抵消双重否定的编码习惯会使受众不确定所有的否定句式信息(包括“被否定的事实”)的真假,因为他们不确定否定句式信息的外部否定(如“虚假的”)是从未存在过(即信息为真)还是曾被抵消了(即信息为假),故而能够降低谣言被错记为“事实”的可能性。笔者通过实验也曾发现,否定改述谣言能够消除事实幻觉效应。

7.善用简易图表

有研究发现:在全球气温上升的文字表述无法降低共和党受众对错觉(即全球气温未变或下降)的相信度时,表意相同的趋势图却可以降低共和党受众对该错觉的相信度。这可能源于可得性偏见,即图表相对于文字更容易被编码和提取,因此会给受众带来更多的事实易得感,从而促使他们更加相信事实。由此可推,辟谣或说服信息越简明易懂,越能抑制逆火效应。具体而言,如果在辟谣或说服信息中能够运用简明易懂的图表来替代复杂晦涩的文字,那么将更可能促使受众感知到事实的证据易得感较高,而谣言或政治错觉的证据易得感较低,从而消减后者导致的逆火效应。当然,辟谣或说服信息的简化也可能会导致该信息的反驳难度降低,继而增加逆火效应。

四、未来研究趋势

在逆火效应的抑制策略方面,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确证各类抑制策略在不同情景中的作用效果。

第一,需要在田野实验中比对否定改述谣言、否定原始谣言与事实陈述三种辟谣策略在抑制逆火效应方面的效果。在理论上,否定原始谣言能够最大限度地抑制动机误解,但会导致事实幻觉;而事实陈述能够最大限度地抑制事实幻觉,但会导致动机误解。虽然,否定改述谣言对动机误解的抑制力可能弱于否定原始谣言,但前者对事实幻觉的抑制力要强于后者。同时,否定改述谣言对事实幻觉的抑制力可能弱于事实陈述,但前者对动机误解的抑制力可能要强于后者。在事实幻觉与动机误解并存的现实中,否定改述谣言能否比其他两种策略更多地抑制逆火效应,有待于未来研究进一步确证。

第二,需要进一步探寻反驳难度较高的简易图表类型。在以往研究中,利用总体数据(即大数据)构建出来的图表总能说服受众,而利用抽样数据构建出来的图表却常常无法说服受众,这可能是因为前者的反驳难度要高于后者。具体而言,人们可以利用“样本没有代表性”“抽样方法不够随机”“回收率不高”等理由来反驳抽样数据图表,而这类理由却无法应用于反驳总体数据图表,因此总体数据图表的反驳难度会高于抽样数据图表。所以,我们可以做出一个有待未来研究进一步确证的推断,即总体数据图表抑制逆火效应的可能要高于抽样数据图表或文字表述,特别是在数学知识水平较高的人群中。

第三,需要检验唤起死亡恐惧、肯定受众品质、迎合既有观点这三种辟谣策略是否会导致逆火效应,特别是在某些特定的人群中,如世界观与政治错觉相契合的人群、开放迁就的人群或不信谣的人群。在已有研究中,只能找到一些间接证据支持“这三种辟谣策略会导致逆火效应”,但尚未找到能够确证这些推断的直接证据。

第四,还需要进一步检验自我抽离与逆火效应的关系。已有研究只证明了自我抽离与各种负面情绪之间的关联,并未证明自我抽离与逆火效应之间的关联,况且这些负面情绪对逆火效应的作用方式还会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未来的研究还需要根据中介与调节效应的检验规则进一步检验自我抽离与逆火效应在不同情景中的关系。

第五,提示社会规范与社会身份只是在说服信息对受众已有观点(或自我身份认同)构成较弱威胁的情景中消减过逆火效应,而在说服信息对受众已有观点(或自我身份认同)构成较强威胁的情景中能否减少逆火效应这一问题则有待进一步检验。

综上所述,笔者推测:逆火效应的各类抑制策略可能在一些情景或人群中能够抑制逆火效应,而在另一些情景或人群中反而会助长逆火效应。因此,未来研究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抑制策略的适用情景。

注释:

① Prasad M,Perrin A.J.,Bezila K.,Hoffman S.G.,Kindleberger K.,Manturuk K.,Powers A.S..ThereMustaReason:Osama,Saddam,andInferredJustification.Sociological Inquiry,vol.79,no.2,2009.pp.142-162.Weeks B.E.,Garrett,R.K..ElectoralConsequencesofPoliticalRumors:MotivatedReasoning,CandidateRumors,andVoteChoiceduringthe2008U.S.PresidentialEle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vol.26,no.4,2014.pp.401-422.

②⑦ Nyhan B.,Reifler J.DoesCorrectingMythsAbouttheFluVaccineWork?AnExperimentalEvaluationoftheEffectsofCorrectiveInformation.Vaccine,vol.33,no.3,2015.pp.459-464.

③ Weeks B.E.,Garrett R.K..ElectoralConsequencesofPoliticalRumors:MotivatedReasoning,CandidateRumors,andVoteChoiceduringthe2008U.S.PresidentialEle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vol.26,no.4,2014.pp.401-422.Cameron K.A.,Roloff M.E.,Friesema E.M.,Brown T.,Jovanovic B.D.,Hauber S.,Baker D.W..PatientKnowledgeandRecallofHealthInformationFollowingExposureto“FactsandMyths”MessageFormatVariations.Patient Education & Counseling,vol.92,no.3,2013.pp.381-387.Heddy B.C.,Danielson R.W.,Sinatra G.M.,Graham,J..ModifyingKnowledge,Emotions,andAttitudesRegardingGeneticallyModifiedFood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vol.85,2017.pp.1-21.

④ Broeder D.W..TheUniversityofChicagoJuryProject.Nebraska Law Review,vol.38,1959.pp.744-760.Cox,M.,& Tanford,S..EffectsofEvidenceandInstructionsinCivilTrials:An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ofRulesofAdmissibility.Social Behaviour,vol.4,no.1,1989.pp.31-55.Edwards,K.,& Bryan,T.S..JudgmentalBiasesProducedbyInstructionstoDisregard:The(Paradoxical)CaseofEmotionalInformat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vol.23,no.8,1997.pp.849-864.

⑤ Meszaros J.R.,Asch D.A.,Baron J.,Hershey J.C.,Kunreuther H.,Schwartz-Buzaglo.,J..CognitiveProcessesandtheDecisionsofSomeParentstoForegoPertussisVaccinationforTheirChildren.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vol.49,no.6,1996.pp.697-703.

⑥ Nyhan B.,Reifler J.,Richey S..EffectiveMessagesinVaccinePromotion:ARandomizedTrial.Pediatrics,vol.133,no.4,2014.pp.126-127.

⑧ Skurnik I.,Yoon C.,Schwarz N..Myths&FactsabouttheFlu:HealthEducationCampaignsCanReduceVaccinationIntentions.2005,Retrieved July 1,2014,from http://webuser.bus.umich.edu/yoonc/research/Papers/Skurnik_Yoon_Schwarz_2005_Myths_Facts_Flu_Health_Education_Campaigns_JAMA.pdf.

⑨ Nyhan B.,Reifler,J..WhenCorrectionsFail:ThePersistenceofPoliticalMisperceptions.Political Behavior,vol.32,no.2,2010.pp.303-330.

⑩ Hart P.S.,Nisbet E.C..BoomerangEffectsinScienceCommunication:HowMotivatedReasoningandIdentityCuesAmplifyOpinionPolarizationaboutClimateMitigationPolicies.Communication Research,vol.39,no.6,2012.pp.701-723.

(作者系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辟谣错觉谣言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最强辟谣101条”引发质疑
澄清事实 明辨是非——温州新闻网辟谣举报平台建设之探索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错觉极限
谣言π=4!
谣言
有趣的错觉逗图
有趣的错觉逗图
辟谣联盟:一切谣言都是纸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