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功能科心电图科,广西钦州 535099)
病毒性心肌炎作为临床常见一类感染性心肌疾病,而主要诱发原因为病毒感染,以心肌局限性、弥漫性急慢性炎症病变为表现[1]。随着近些年来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对疾病早期诊断成为临床研究重要课题,当患儿发病前,往往会合并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内脏受累等一系列症状,临床早期症状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早期诊断显得尤为困难。目前对疾病早期诊断常见检查为心电图,但为明确诊断,临床常常合并心肌酶、B超、MRI诊断,可进一步提高准确率,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提供诊断依据[2]。文章就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诊断合并心肌酶、B超、MRI诊断效果逐一进行以下分析,现报道如下。
患儿开展常规心电图检查过程中处于静态测试,往往对机体造成影响小,且波形处于稳定状态,具有12导联,同时可短暂对心电资料加以记录,同时可明确将心脏异常活动检查出来,对发病位置进行判断,采取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期间,能获得50个-100个心动周期,但操作期间,难以发现一过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疾病,且无法对心电变化情况进行记录。而动态心电图检查,可通过24 h连续检测并获取心动周期信息,与常规心电图相比较,则信息量显著升高,可弥补常规心电图操作中不足,并定量、定性对心律失常情况加以分析,确定心律失常发生起止时间,掌握发作特点,并监测常规心电图中难以检查部分[3]。当机体心肌受损期间,心脏会受到一定影响,一般情况下,若患者病情改变造成心电图随之改变,均可反映出心肌炎进展。因此,临床诊断期间可将心电图异常变化作为临床诊断依据,且不同时期心电图异常变化均对可判断治疗效果,利于预后。
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诊断中,胃肠道作为首发症状,且疾病进展快。资料显示,患者开展心肌活检期间,心肌存在多发性心肌坏死、广泛的急性炎症细胞浸润。上述坏死心肌细胞以及免疫炎症反应均可引起心肌细胞凋亡,且凋亡作为细胞程序性死亡模式,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整个发病过程中,细胞凋亡存在其中。细胞凋亡是指细胞程序性死亡,以细胞不断胀大直至细胞破裂,引起细胞内容物释放,引起炎性反应。研究[4]证实,细胞凋亡往往与半胱天冬酶-1相关,可促进大量炎症因子释放,研究表明[5],细胞凋亡往往参与多种感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展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对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诊断多采取心电图,但往往单独诊断准确率偏低,常常联合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等检查,且各存在一定优缺点。心肌酶谱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所报道敏感性不一,检测期间应准确把握检测时期并以早期诊断为主,若开展动态检测提示为阴性,仍需进一步诊断,与心脏病变累积至窦房结、房室结等传导系统相关,引起细胞坏死、水肿以及炎症反应,患者传导系统出现问题,上述情况下,心肌酶多处于正常范围但患者病情表现较为严重。往往患者病情轻重与病毒侵袭部位影响相关,且临床表现各异检查结果高低不一,因此,心肌酶谱不能有效反映病情轻重。因此,临床对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诊断中,需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以及心肌酶谱检查结果,综合做出判断。
超声心动图作为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常用措施,早期改变为房室腔增大,占比心肌炎患者30%以上,且病例可见于急性期、迁延期以及慢性期,急性期表现更为明显,以单个或多个腔室扩大为表现。同时可表现出心功能各项指标异常。病毒性心肌炎常见心电图改变为心律失常,与炎症累积至心脏传导系统所致,对既往无心脏异常从而出现心律失常患者,应警惕心肌炎产生。心肌回声异常同样作为多见表现,且患者处于急性期时心肌回声明显减弱,病程处于恢复期,会表现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回声增强,多表现为心尖部、乳头肌处。类型改变期间应注意是否存在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射血分数改变,因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住院主要原因为炎症累及心肌细胞造成心肌细胞坏死,出现心室收缩、舒张功能降低。
常规超声诊断期间,往往存在一定误差,且单独诊断难以判断疾病程度及类型,因此,临床常常联合其他诊断措施加以辅助,MRI作为目前临床常用诊断措施之一,对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诊断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及相关性,临床诊断准确性偏高。灌注断层现像(ECT)成为临床常用辅助手法,是利用坏死心肌细胞中钙离子可结合放射性锝焦磷酸盐以及坏死心肌细胞的肌凝蛋白与其他特异抗体结合特点,并进行“热点”扫描和照相,将心肌损伤以及缺血部位显示出来,前者多用于急性期,后续可用于慢性期。且应用过程中可提高疾病诊断率,用于评估预后。联合心电图诊断,应用效果显著。
病毒性心肌炎作为一类常见心脏改变,若心电图改变会出现各种类型心电图异常,因此,单独应用心电图检查不易诊断,且临床诊断率不高。往往早期疾病诊断中,常常联合辅助诊断,如心肌酶、超声心动图、MRI等,临床评估准确率更高,可利于患者治疗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