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语文课程考核策略改革研究

2019-02-20 04:14□赵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考核理念

□赵 忠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客观要求,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就是要在高校大力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就大学语文而言,其学科属性应属普通高职院校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地位已算不低。但事实上,大学语文通常被列为边缘学科。其原因,固然与部分高职院校认为大学语文仅为文化理论课,于学生就业实习无助,对大学语文课程功能的理解偏狭有关,但更深层的原因应还是现行大学语文的考核策略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生的指导帮扶不到位,没能把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优势效能激发出来所致。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进行考核策略改革,以适应创新创业的时代要求,已势在必行。

1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课程考核策略改革

1.1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解析

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下教育界重点强调和力推的一种教学理念,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它的立足点,便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高校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创业就业质量等决策理念的落实。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是长期教育改革探索的积淀,非一日之功。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由两个内容组成,一是创新教育理念,一是创业教育理念,两者辩证统一,密不可分。两者的共同点是“创”,强调教育的方向是培养创造型和研发型的人才;不同点是创新教育侧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等创新素质培养的层面,创业教育侧重的是创业意识和素养、创业知识和技能等自我价值实现的层面。“创新教育是根本前提,创业教育是基本目标,核心内容是培养事业心与开拓技能,本质上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深化。”[1]因此,所谓“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指那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1.2 课程考核策略改革研究综述

(1)研究背景:当前,由于部分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理应承载反馈、指导、促进和提升教学以及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功能的课程考核,“高校的考试模式在大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并且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指导作用。”[2]因高校课程考核评判不合理,仅以合格与否来论,已被教师及学生视为课程教学活动的终结及授课任务完成的程序证明。老师不看重课程考核结果,甚至连考核本身也不看重,只是象征性的出份试卷,完成任务,根本不讲究考核策略。而学生,也是抱着应付的态度,认为“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及格就行”,毫无主动性可言。这样一来,课程考核成了“例行公事”,丧失了应有的反馈、指导、促进和提升教学的功能,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作用极微,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性更是无从谈起。高校课程考核策略急需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重新审视调整。

(2)研究目的及意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从政策层面作明确规定:“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纲要》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部分的论述,该段最为关键的几个词分别是 “帮助”“激发”“营造”“知行统一”,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能担当起此重任的,个人认为非“课程考核”这个环节莫属。课程考试,就其本身功能来说,有评价检测学习质量、反馈指导教学及理论知识应用实践等功能,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怎样完善课程考核的理论体系,改革考核内容与形式,实现课程考试的实践性特点,增强课程考核与实践的联系,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形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便是我们进行课程考核改革研究的主要目标。创新意味着对人才个性的尊重,并进一步因势利导,使其得到最大化发展。通过课程考核改革,创设实践情境,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活力,最终促进创新创业思维的形成。这也是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意义所在。

1.3 研究的理论支持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要与专业教育、实践紧密联系,教学及考核的方式方法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的指导帮扶,目的是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这种教育理念,非常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出的知识的主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合作教学和情景教学等理论主张。这种主张为我们进行大学语文课程考核策略改革提供了一种改革思路,即: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着眼点,强调教学的情境性;以协商合作为方式,强调学习的互补性。

2 当下高职大学语文考核策略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考核策略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时代主题发生变换,知识经济、文化驱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高职教育理念也不断更新。为适应新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课程考核策略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与更新,较之传统考核观念,已有了很大变化。首先,课程考核方式由过去单纯期末一考定成绩的静态考量方式,转变为“30%平时成绩+70%期末成绩”综合考量的方式,开始出现动态考量的倾向;其次,课程考核内容由过去的客观知识识记和课堂所讲内容再现,转变为考核知识理解与感悟,开始重视学生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课程考核方法由过去的期末闭卷“默写填空”,改为开卷现场创作,开始考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及创造力。

这种新理念的课程考核策略,按理来说应该是合理有效的,但在现实运用中,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没有对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形成多大的影响,没能改观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被边缘化的局面。因此,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考核策略改革须依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求,加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方法,重新审视。

2.2 具体存在问题

出现上述结果,究其原因,本人认为主要是由于课程考核策略改革没能真正站在创新创业理念高度下进行,使得改革流于形式,让人产生“换汤不换药”之感。具体来说:

(1)考核目标定位狭窄,平时考核流于形式

在大学语文课程考核的目标定位上,现行考核策略与传统大学语文考核策略变化不大,依然侧重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课堂所讲内容的识记程度,教师考核学生的最终目标就是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点的熟知,学生考试中的最佳表现,就是对老师讲义最大程度的复述,至于学生是否具有科研意识,是否掌握科研方法,不在关注之列。在此过程中,老师依然是主体,学生依然是从属,师生关系是对立的。虽然在课程标准里对课程考核的形式定为“70%期末+30%平时成绩”,增加了30%的主观发挥成分,但由于考试的目标定位不变,重点依然是考,再加上30%平时成绩比例过于小,结果使得平时成绩成了“压制”学生听课的法宝,平时考核难以承担创新创业素养培养的重任,流于形式。

(2)考核内容设置过死,促进学习效果有限

在大学语文课程考核的内容设置上,对应30%+70%的考核形式,也分为两个部分。70%部分的内容为传统考试内容,主要为课程教材内容考核,以及教师对课程教材内容的解读,试题设置通常借鉴本科中文专业考题类型。题型虽主观题多,但都是要求围绕教材或教师所讲知识点阐发,答案虽不用像高考试题那样相似度高,但也须在教师主导框架内言之成理。主观是有了,难度却降低了,学生只需依照点滴要点,信口开河应付了事,无须引经据典印证,学习效果自然不佳。至于30%的那部分,多数教师设置为“上课点名+随堂作业+态度积极”,或者用于强制学生上课的手段,或者用于鼓励听课的奖励手段,出发点均不是从促进学生学,而是便于教师教,学生学习积极性终究难以激发,学习效果差也就理所当然了。

(3)考核形式过于单一,素质培养几乎为零

在大学语文课程考核的形式安排上,现行考核策略名为30%+70%,但由于30%的平时考试没有经过科学决策,没能从课程学习各环节出发去系统考虑,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平时考核虚设,实际决定学生成绩的依然是70%的期末考卷成绩。虽然有些教师改答卷为写论文,开始由考客观记忆向考主观理解运用转型,但由于没有科学的考核策略指引,致使主观考试收效甚微,沦为形式。同时,由于考核结束意味着课程结束,考核的目标便只定位为评,没有体现对学习的指导及人才的发展引导上,因而考核与学习、评价与指导也成为对立面,易于让学生产生课程学习过程不重要,甚至可以不学,只要最后突击,也可拿到理想分值,学习积极性收到极大打击,素质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这样的考核策略根本无法承载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人才的重任。因此,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引,系统的理论为指导,重新审视大学语文考核策略,使之与实践相结合,发挥课程考核的学习指导、能力锻炼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功能,已刻不容缓。

3 大学语文考核策略改革的思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意义的主动建构,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各环节中要处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成为课堂的组织者,成为主导,尤其是作为课程结束的考核环节,它的定位将为后续课程的教学定下基调。据此,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考核策略改革应做到以下几点:

3.1 置于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建构方向

“教学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需要,以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为依据而制定的某一阶段教学活动应达到的结果。”[3]它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课程考核作为课程教学的最终环节,理应是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在建构主义视域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便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教学目标应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启发我们,应将大学语文考核要求置于教学目标中,让课程考核成为课程学习的首要环节而置于课首,考核试题设计应结合人才培养需求创设问题情境,使试题成为推动课程教学的项目任务驱动,贯穿于整个大学语文课程的始终,引导建构方向,担负起促进学生顺利完成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重任。

这样,考试贯穿于课程始终,上课始终围绕考核进行,老师教的明确,学生也学得清晰,课程学习完全成了任务驱动,老师成了教练,成了课程的主导;学生成了探索者,成了课程的主体,主动性增强,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3.2 借用毕业论文模式,设置考核任务,树立科研意识

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树立科研意识。毕业论文写作是每一位大学生必须经历的环节。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是为考查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掌握积累及运用熟练程度。毕业论文设计是一个体系,并非简单的论文写作,是科研论文的一种形式。学校设置毕业论文写作,目的便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科研程序,树立科研意识,以便指导日后社会实践。但我们注意到,在许多高职院校,学制名为三年,学生在校时间最多两年半,其他时间用于顶岗实习。两年半的时间,专业课程全部上完都已是紧紧张张,根本没有时间系统展开毕业论文教学。往往学生在毕业时根本不知毕业论文为何物,甚至简单认为就是字数多的高中普通议论文,从网上剪切几段拼凑起来,便草草上交,应付了事。即便过关,也是偶然之作,并未有科研意识及科研方法的认识。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基础学科,理应承担起这项工作。因此,在课程一开始,便明确考核要求,详解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及目的意义,依托毕业论文形式,设置课程学习项目——撰写一篇大学语文结业考核论文,让学生在学习中依照学会选题、积累材料、进行研究、形成成果顺序,逐步推进课程学业。

3.3 分项目逐步推进,引导自主探究,掌握科研方法

对现行大学语文考核策略进行改革,实质就是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要做到这一点,大学语文考试策略除了要进行上述两点改革——将考核置于课程之首,融于教学目标中,全程贯穿和借用毕业论文模式,树立科研意识——之外,还应注意要做到有步骤、有类别、循序渐进。

在课程之首设置考核,学生有时会习惯性认为自己还未学就考,会产生畏难情绪,或者知道了考核形式,最终还是交论文,就打定主意要网上抄袭,认为容易应付,再听就浪费时间,从此更不听课。为避免此种情形,考核策略改革须加上分项目逐层推进,按步骤逐层深入。如:先详细讲解毕业论文格式,重点讲解“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两各环节,让学生变听课边进行选题,课程三分之一时交“选题及提纲”,并做简单“文献综述”,引导学生掌握关注理论前沿之法;再在课程进行三分之二时上交初稿,要求至少5个参考文献,以引导学生掌握读书积累资料之法;最后课程结束交修改稿,并做5分钟论文讲解复述,让学生掌握科研之法,学会自主探究,养成以科研程序进行读书学习的好习惯,转成科研素养,成为创新创业的原动力。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考核策略进行改革,既是创新创业时代精神的要求,又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改革的必然趋势。以置于课首、借用毕业论文模式和分项目推进三个步骤来进行,一定能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要求,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考核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内部考核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