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消费中的“男色”审视

2019-02-20 03:06杨婷
视听 2019年2期
关键词:媒介符号消费

□杨婷

身体被鲍德里亚称为“最美的消费品”,消费总是需要身体的在场。约翰·奥尼尔在《身体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中将身体划分为五种形态:世界身体、社会身体、政治身体、消费身体以及医学身体。其中,消费身体是“有着各种需求的身体”,这里所说的需求不仅是指要满足人类身体存续,或维持工具性身体存在的需求,也包括人满足种种欲望的复杂需求。“除了胚胎期时在子宫内的需求以及死亡时的需求之外,处于这两个端点之间的生命可以被界定为满足身体需求之永不停息的追求。”①人为身体消费各种符号,在这一过程里,身体逐渐走向了商品化,与之相对,生产重心从“物”倾斜到“事件”,“奇观”堆积之下,我们消费的不仅是具象身体,更是对抽象身体符号的意义消费。

一、“男色”的审美流变

视觉文化实践中,“看”与“被看”的关系在屏幕的区隔之下表现得更加明晰。男色消费中,男性角色被置于“被看”的位置,男性的身材、相貌甚至衣品、发型、配饰等皆成为了大众品评的对象,无处不在的显示屏给观看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景”平台。这与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所提到的“全景敞视监狱”的理念不谋而合。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让观看者处于“瞭望塔”的位置,能轻松观看到更多的后台内容,与此同时,被看者处于“囚室”中,身边围绕着发自瞭望塔中的视觉投射。“凝视”的产生赋予了处于视觉落点的男性身体权力控制的内涵,无形中让被观看者囿于男色中。一方面,他意识到自己便是男色,是围绕身体种种符码组成的男色这一所指;另一方面,他将臣服于这一概念并被其驱使,即在无形的眼神中,身体被规训了。

在大多数情况下,男色以图像形式进行展演与传播,该形象本身被抽象为一种身体符号。从装饰着男性身体的服装、发型、妆容,到展露于人的性格、人设等,皆成为男性身体的修辞,构成男色消费这一完整的话语体系。罗兰·巴特在《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中提到:“通常被流行修辞指涉的必须是女性,绝对年轻,具有强烈的同一性,同时又不失去与之矛盾的个性。”②同样地,被当作商品在橱窗中进行展示的男色也需要年轻,需要在一个理想年龄的跨度之内。只有具备足够的年龄优势才能让橱窗前来往的观众淡化性别观念,获得视觉的极大满足。

大多数情况下,“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被截然分开,消费主义思潮盛行下,对男性的审美逐渐走向多元化。在生产力亟待发展的年代,身材健硕、肤色健康的男性形象备受推崇。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含蓄、儒雅的知识分子形象受人青睐。当下,随着大众媒体的蓬勃发展,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相互杂糅,形成一幅新的视觉审美图景,原本处于边缘位置的男色审美逐渐成为主流。从“花美男”“小鲜肉”到“小奶狗”,从“长腿欧巴”到“呆萌小正太”,有关男色的名词层出不穷。以资本为动力的男色审美流变,是注意力经济发展的时代缩影。

二、男色消费中的身体快感

约翰·菲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一书对“抵抗着霸权式快感的大众式快感”展开了探讨。他认为躲避和生产是大众快感的两大要素。躲避式的快感主要围绕着身体,并倾向于引发冒犯与中伤;生产的快感则是围绕着社会认同与社会关系,是通过对霸权力量的符号抵抗产生意义。

“关于身体的意义以及身体快感效力的一种争斗,是一场权利争斗,在这场争斗里,阶级、性别与种族错综复杂地形成了相互交叉的轴线。”③对男色的消费让窥屏者沉浸在虚拟的符号世界中,一如毒品对神经的麻痹,他们的眼神聚焦在一块块发光的屏幕之上,指尖无意识滑动着,丧失了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在生产的层面上,在对男色的消费中,女性所产生的身体快感其实是对“父权制”意识形态的一种仪式抵抗,这是一种躲避式的、拒绝式的身体快感。“快乐是在社会的意义上生产出来的,其根源是在宰制性意识形态的内部,它关注的是社会认同与承认。如果说狂喜生产的是躲避社会秩序的快感,那么快乐生产的却是与社会秩序达成关联的快感。”④通过对传统男女二元对立关系的躲避与拒绝,女性在消费男色时获得的身体快感是“暴政式”的,是视觉、听觉等感官的“狂喜”。

男色消费不仅仅是对男性身体的感官消费,更是以男性身体为媒介所进行的商品消费,在广告中加入男性身体符号,其目的不在于展示男性身体本身,而是为女性带来消费的动机,并且养成消费的习惯。以男性身体代言女性用品是典型的男色消费的一种。在销售女性化妆品这一方面,男性身体的出演往往能让女性获得极大的快感。

在男色消费中,对物的迷恋凸显出来。在观看中,身体这一“物”是被“分割”的,在广告与影像中,手、嘴唇、眼睛、头发等身体各个单位在被分割后重新拼接,被特殊标识出来的商品,在身体单元重新整合的过程中显得极具诱惑性与煽动性,它连同身体一起,加入了富有情色色彩的符号体系,成为女性欲望的对象之一。以马克思提出的“剩余价值”为基础,拉康等人提出了“剩余快感”。“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赋予男色以意义,男性的身体成为承载欲望的容器,其中女性对男色的体验满足了女性的剩余欲望,得到的剩余快感会给她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消费动力。

三、男色消费动因剖析

(一)男女角色与气质的融合

在对媒介的“浸淫”式使用中,我们的身体无需进入特定的场景便能获取特定的信息。在梅罗维茨看来,媒介所带来的场景的融合会给不同社会角色的行为及状态带来改变。男性与女性作为两个异质特征群体,二者信息具有特殊性与排他性。电子媒介的广泛运用让男性与女性的信息系统相互融合,二者不同程度地从固有的性别角色中解放出来。在这场不间断的性别解放运动中,“地域的消失”所带来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融合也充分体现在对男色的审美上。

电子媒介广泛使用后,物质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消融,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信息系统被电子媒介融合,男性与女性不同程度地从固有的性别角色中得到解放。女性掌握了视觉的主动权,男性被放在“被看”的位置,以往对女性的身体规约延展到了男性身体之上,荧幕上“硬汉形象”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众“花美男”,他们不仅要面容姣好,行为得体,同时也要兼顾传统意义上固有的“好男人”特质,如要有担当、要“暖”,当然他们也被允许“撒娇”“卖萌”甚至“耍贱”,但在关键时刻,男性形象要求他们必须坚强勇敢,并主动承担领导角色。

(二)男色的时尚“嗜新症”

坎贝尔认为,人们在三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新”这个术语:“首先是作为新鲜的或新近创造的新,其次是作为改良的或革新的新,第三是作为不熟悉的或新奇的新……‘新’这个词的第三种意义,在使用时既与新鲜的意思无关,也与改良的意思无关,而与‘新奇的’或不熟悉的意思有关。”⑤男色消费其实可以看作第二种革新的“新”与第三种新奇的“新”的结合。消费社会赋予了男色新的内涵与外延,男色被重新编码为一种符号,男性身体以及围绕着该身体的各种符号发生了革新,同时,这种身体的改良或革新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男色体验,成为消费者“嗜新”的对象。

坎贝尔在三种“新”的定义上,探讨了三类“求新成癖”者的特征。其中,第三类是“求新成癖”者,这一类消费者可能对现代消费主义贡献出最强的动力。在“嗜新”消费之中,男色成为提供视觉快感的刺激物,给观看者以虚拟的情感影响。在以男色为饵的消费中,感官消费体验与商品使用体验同等重要。以女性为主体的消费者用注意力为男色投票,大众媒体与之相互配合,营造出“超真实”的梦境,并最终在商品的购买中让消费者美梦成真。

(三)“准社会交往”的纵深发展

场景的融合带来了物质身体与虚拟身体的分离,在媒介所创造出的虚拟空间中,身体的“不在场”反而是对身体的一种强调。从印刷到广播,从电视到网络,媒介不断丰富着虚拟身体的感觉器官,使之向实体身体靠拢。因此,网络环境下,“准社会交往”与“面对面交往”差距缩小,观看者对男色的交流程度与依恋程度往纵深发展。阿瑟·伯格以电视为例,探讨了“准社会交往”带来的副作用:“这种伪陪伴并不像真陪伴那样令人满意,因为我们是社会动物,而不是准社会动物。因而,随着收益递减法则开始起作用,以这种方式(为了得到一种有陪伴的虚假感觉)利用电视的人们必须越来越多地看电视,以得到以前看得少的时候就能得到的‘收益’。”⑥

同样地,以网络为载体的“伪陪伴”也遵循着收益递减的法则。感官的体验不像物质的消费会产生商品的实体堆积,所以消费男色会比消费实物“商品”更加没有“消费”之感,更会在不知不觉中坠入消费之网无法自拔。男色消费下,无法得到满足的人们开始变本加厉地观看,变相催促着更多男色的生产,以换取“收益”的稳定或递增。

四、结语

传统意义上的身体消费多以自身的身体为消费对象。个体本身被当成了物品,在资本家对白日梦的勾勒下,该物品必须符合时尚潮流的普遍规则与标准,从服装配饰到日用品,从化妆品到保健品,琳琅满目的商品给身体提供着一个属于消费的天堂,“身体的重现发现”却带来了身体归属性的问题,“异化”在潜移默化中已然发生。

消费时代,代表美丽、性感或色情的身体符号被贩卖着。女性在观看男色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到自己也在“被看”,“他者的凝视”所带来的是主体身体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于是,身体取代了灵魂变成了“救赎物品”,对附着于身体上的其他物品的迷恋会让人将物视为身体的一部分,加入到身体符号的想象之中,越是对身体迷恋,便越是会对围绕身体的物倾注热情,以求满足符号堆砌下日渐庞大的身体需求。那些物如同一块块奇异的乐高积木,可以借助原有基石向四面八方无限组装延伸,以搭建起以身体为中心的符号世界。

女性对男色的消费也可看作是对父权话语的拒绝与反抗,互联网带来了“超真实”的媒介体验,能最大限度地给女性带来逃避主流意识以及“被诱惑”的快感,对身体欲望的开发最终将带来对身体的驯化,真实身体的消解让身体成为一种“功用性”的存在,落入流行时尚的逻辑之中。后现代消费社会中,我们在重新发现身体的同时,如何找回身体的意义是更为一个深刻的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探讨。

注释:

①[美]约翰·奥尼尔.身体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M].张旭春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99.

②[法]罗兰·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M].敖军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89-290.

③[美]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61.

④[美]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65.

⑤[英]柯林·坎贝尔.求新的渴望[A].罗刚,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72.

⑥[美]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姚媛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3.

猜你喜欢
媒介符号消费
学符号,比多少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符号的由来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40年消费流变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新消费ABC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