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琦 熊坤新 普布次仁
(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中华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事业,每一个民族都肩负着神圣职责,只有团结才能共生共荣,只有团结才能共同进步。西藏作为特殊边疆民族地区,更是需要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各项工作,实现西藏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人类从氏族部落开始就有着不同姻亲联系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马克思划定的五个社会形态中,我们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可无论是农耕文明的产生,还是工业革命的兴起,社会生产力革新和社会关系变换都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息息相关,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人类历史从狭隘闭塞的地域性历史转向整体开放的世界性历史正是民族交往的历史结果。”[1]
民族交往主要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本着依存、互利、发展等意愿而主动接触或因战乱流离、天灾人祸等被动接触,并在较长时间持续性地联系互动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作用的现象。民族交流是在不同民族间实现正常交往的前提下,因先进文化、先进技术、互惠互利等相互吸引或因情感沟通、生活需求、生产互助等因素,在彼此人格相对尊重,权利相对平等的基础上,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呈现出的主动沟通和联络,并维系一种相对稳定关系的交往行为和表现形式,是民族交往形式的拓展、民族交往内容的丰富和民族交往程度的深化。民族交融是不同民族在长期相处交流过程中,因相互欣赏或彼此所需而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的一种相互认可、彼此尊重、价值趋同、文化相亲、团结互利的稳定生存状态与和谐相处形式。三者间的关系为:交往是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途径,交流是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必要条件,交融是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感所属,三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互为作用。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曲折前进的过程,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现实所见,我们都不难看出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要经历一个在排斥中敌视,在包容中接纳,在借鉴中强己,在融合中互助,在统一中发展的过程,只有各民族建立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可实现守望相助、不离不弃、团结一致、维护统一、共御外敌的目标。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是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千米,主要生活着藏族,还有汉族、回族、珞巴族、怒族、门巴族、纳西族等多民族聚居。西藏的地理环境极其特殊,南有喜马拉雅山,北有昆仑山,东南部有横断山脉,而与外界联系的环境和交通最好的线路是沿东北部唐古拉山而下至祖国的内地。考古发现表明,西藏史前时期或通过高原西部的外河流域,或通过藏东三江流域构筑的南北通道与青藏高原周边和内地有文化交流,具有代表性的是西藏昌都发现的卡若文化与甘肃地区发现的马家窑文化极其相似,而马家窑文化属于仰韶文化,是由华北早期新石器文化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化类型。“西藏史前时期的文化就同中国华北的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融入自成体系的中国考古文化的大圈子内,成为中国远古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由此可见,西藏文化与内地文化交流借鉴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根植于远古中华文明,其沟通的唯一媒介毋庸置疑是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的相互流动与影响,这也证明了,西藏自古就是一个与祖国内地紧密联系的多民族团结融合发展的地区。“民族交往是富有历史蕴意的交往活动,人类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及文明的突破正是通过民族交往而实现的。”[3]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后,加快了吐蕃与内地在政治、贸易、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唐蕃古道的开通更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至元、明、清时期,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关系更为紧密,曾经的“唐蕃古道”“驿站”“茶马古道”等遗迹至今清晰可见,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史料记载更是丰富翔实。西藏与祖国内地的黄河流域文明及北方地区的草原文化之间关系相当紧密。也正是在各族群众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内地先进文化、生产技术和文明理念传入西藏,西藏诸如藏传佛教、藏医药学、艺术品等传入内地,不但促进了西藏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文明进程,也不断加深了内地人民对西藏的了解特别是对藏族文化的情感,这也逐渐在藏族与内地各族人民的思想意识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在求同存异的文化融合中形成了稳定的共同价值观和国家观,使藏民族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4]而人类文明史表明,各民族文明的发展是与交往范围扩大同步的。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更迭,西藏都有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深痕迹,特别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关心和高度重视西藏发展和民族团结等方面工作,进一步推动了西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也正是因为西藏形成了各民族的大团结和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才实现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伟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民族工作思想开启了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局面,西藏迎来了又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西藏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地位,在解放西藏、经营西藏、发展西藏的历史进程中,对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1.各民族完全解放。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鸦片战争后却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中国人民推翻压在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过程中,追求的目标就是变中国为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国家,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明确提出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根本所在就是团结各民族的各阶层共同实现中华各民族彻底解放,他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一文中更是将这一战略目标锁定为“实现全部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5]正是肩负起了民族解放的重任并为之不懈努力,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中国各族人民得解放的结果,毛泽东之所以能提出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并推翻了封建农奴制度,也正是基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成功经验。这是实现各民族政治上一律平等,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提。
2.各民族平等团结。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倡导各民族平等团结,毛泽东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中提出国内各民族之间平等的思想,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论新阶段》报告中提出团结各民族共同抗日,并始终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在毛泽东的思想意识里共产党员要自觉担负起团结全国人民克服困难的责任,只要团结起千百万群众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更有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等条款,毛泽东对西藏工作不仅要求发展藏族语言、文字等,还指示争取和团结包括达赖及其上层集团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要求进藏解放军帮助地方发展生产。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几百年来之所以遭受外欺内辱,各民族不团结是主要原因之一,各民族平等团结才是中国走向繁荣强盛道路的前提,也为今后实现正常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指明了方向。
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运用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创举。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确定的党的少数民族基本方针是少数民族地区有民族自决权,在抗日战争时期又提出少数民族有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在解决蒙古族、回族民族问题时设立了一些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则明确规定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以及享有的权利,毛泽东还在1955年至1957年间分别提出了反对大汉族主义、预防狭隘民族主义、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等一系列要求,并积极训练少数民族干部,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干部的管理能力。1965年随着西藏自治区的成立,西藏人民依法享有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形成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生产关系,推动西藏发展的生产力得以彻底解放,并随着中央扶持西藏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大批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同志进藏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西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局面由此开始。
1.解放思想促进发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促进西藏发展的首要贡献是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民族政策观念,指出“‘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说法是错误的”[6],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一批对党忠诚的藏族干部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大力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但有力打击了达赖集团在国际上关于“西藏人权问题”的鼓噪,更重拾西藏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建设西藏的信心,也鼓舞了更多的汉族同志进藏帮助西藏发展,西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局面在经历了短暂曲折后又恢复了元气。
2.改革开放推动发展。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萧条的经济开始复苏,西藏与全国一道站在了时代发展的前沿,大批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同志进入西藏发展,但也同时出现了一些不同的“杂音”。在这个关键时刻,邓小平及时分析了西藏的发展状况,认为西藏总体发展较为落后,但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单靠藏族同胞建设不够,更多的人去帮助建设没有坏处,并强调要重“实质”轻“形式”。按照“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7]的新标准,西藏各级政府大胆推动改革开放政策,西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局面得到稳定和巩固。
3.扶持西藏加快发展。西藏环境特殊、条件艰苦,自身发展动能不大,必须进一步加大支持西藏发展的力度,邓小平认为“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方发展起来”[8]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大事。在邓小平的部署下,1980年召开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确定了西藏的工作任务和方针政策,确立了中央的援助和特殊政策,西藏出现了现代工业和交通设施;1984年又召开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一系列特殊政策助推西藏发展,全国性的援藏工程也就此开始,江苏、北京、上海等9省市帮助西藏建设43项工程,不但改善了西藏群众文化生活条件,更增强了西藏旅游接待能力,西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局面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1.夯实西藏稳定大局。江泽民、胡锦涛分别执政期间遇到了以民族分离主义为主的民族主义浪潮,国际上的反华势力利用民族、宗教等热点问题对我国开展渗透颠覆活动,十四世达赖及其分裂集团鼓吹的“西藏问题”也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西藏一些地方先后出现了骚乱,甚至出现了2008年拉萨“3·14”事件,西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局面遭受重大冲击。江泽民先后在西藏、新疆、内蒙古考察,提出加强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在全国要处理好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要处理好自治民族与其他民族关系等一系列民族思想,形成了各民族大团结的“三个离不开”思想,并在分析了世界民族和宗教问题后,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胡锦涛在西藏发表了《把西藏反分裂斗争进行到底》的重要讲话,发出了稳定压倒一切、坚定反分裂斗争必胜信念、果断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强烈声音,并在《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一文中阐述了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问题,提出了少数民族干部与汉族干部要以诚相待、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要求,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西藏代表团的审议时,明确提出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确保西藏社会大局稳定的治藏指导思想。
2.促进西藏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江泽民、胡锦涛关注的大事。江泽民强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关系到中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更将西藏的发展、稳定和安全工作提升到国家形象和国际斗争的高度。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对加快西藏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中央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先后召开,全国各地方和中央各部门大力支持西藏的建设,推动涉及西藏长远发展的事业加快发展,国家在“十二五”时期给西藏投资2385亿元,安排了236个重点项目,着力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和保护高原生态环境等方面用力,西藏拉日铁路建成运营、国内外航线增至63条、通航城市达到40个等等,进一步促进了西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四项方针定调西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论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体系最完整、逻辑最严密、构架最合理的民族工作思想,在指导层面指出了坚定不移开展反分裂斗争、坚定不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总方针,涵盖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民族思想的全部精华。坚定不移开展反分裂斗争是促进西藏长治久安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带来的影响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高耗能低质量的发展得不到改变,社会文明进步步伐滞后,社会事务管理粗放等,西藏要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坚定不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致力的是人民的幸福生活,只有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才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成就感,才会热爱和留恋西藏这方水土;坚定不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科学路径。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坚定不移”定调西藏工作,不但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思想,更是对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社会治理最成功经验的总结和凝练,在西藏实现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目标中彰显的作用是全方位和立体式的。
2.五项策略保障西藏久安。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论述,是解决中国民族关系问题最科学的顶层设计,在具体实践层面提出了坚持依法治藏、坚持富民兴业、坚持长期建设、坚持凝聚人心、坚持夯实基础的工作策略,是最科学最具针对性的工作方法。坚持依法治藏才能使各族群众生活在一个法治环境,和谐的社会才能使弱者不弱、强者不强,才能遏制别有用心者无端挑事;坚持富民兴藏是解决西藏发展落后和群众生活质量不高问题的重要抓手,民富区强对内有人心归一,对外有展示形象的重大作用;坚持长期建设是解决一些执政者眼光短浅、目标不高、表现政绩、急于求成等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促使出台的政策和措施系统性、关联性和持续性;坚持凝聚人心是当前和今后西藏工作的重点,无论是长足发展,还是长治久安,各族群众凝心聚力才是根本,只有人心所向,方可摧枯拉朽;坚持夯实基础是促进西藏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所有工作只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好规划、抓好落实,才能有内在连贯性和关联性,才能起到长期性和持续性的作用,才可能不出现“管一阵”或“一阵风”的问题。“五个坚持”是在具体工作中促进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最有效方法。
3.促进“三交”推动西藏发展。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但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重点要求,还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这在中国共产党民族史上还属首次。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人类从氏族部落开始就有着不同姻亲联系的交往交流交融,华夏文明之所以成为四大古文明唯一没有没落和延续的文明,其根源就是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因地域的亲近、文化的欣赏、情感的交融等因素作用,经历了一个误解、理解、认可、学习、帮助、发展的里程后,使得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文相近、习相随、史同孰、情难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如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能促进各民族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中,增强守望相助、不离不弃的情感,特别对于西藏,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能吸引内地各族群众到西藏发展,又能吸引藏族群众到内地创业发展,对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均极为有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论述,将坚定不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作为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的基石之一,特别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第一次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边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之后,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新诠释、新跃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真而又仔细地分析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面临的最大干扰是达赖集团的渗透破坏,最大短板是发展不足,而继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是解决好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西藏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极其重要。
十四世达赖集团和国外反华势力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分裂西藏、祸害并扰乱中国的想法和动作,“治边稳藏”重要论述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开展反分裂斗争,但“坚定不移”的前提是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说“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9]从长远和根本来看,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强的是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对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极为重要,对树牢“四个自信”①“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五个认同”②“五个认同”即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离不开”③“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思想极为重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和遏制了极端思想的大面积集中散播,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的沉重打击更加猛烈,是有效解决当前西藏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可控,但稳中有变数、稳中有风险、稳中有隐患的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藏经济发展能力明显加强,西藏在“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累计脱贫58万人。但发展不足依然是现实,仅靠西藏本身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论述明确提出“必须把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做好西藏工作。”这就需要内地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藏,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进藏的各族群众,也只有他们带着先进的发展理念、科学技术和发展资金,在尊重、相信、联系、服务和依靠藏族群众过程中共同建设西藏,方可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其实,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这段话潜在意思还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可以说,推动西藏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与内地欠发达地区一样依然存在着很大比例的贫困人口,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论述明确提出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众所周知,西藏地理条件恶劣,自然环境艰苦,从西藏历史来看,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除了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外,离不开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曾经的“唐蕃古道”“茶马之路”,今天四通八达的空陆交通,在繁荣了西藏的商贸、旅游等产业的同时,也吸引了内地各族群众到西藏发展,藏族群众到内地创业发展,既推动了经济发展,又改善了民生,还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在教育,提升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关键还是在教育,中央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分别都涉及到了教育问题,国家也不断调整和丰富教育援藏内容,选派援藏干部和教师、举办内地西藏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等解决西藏教育的根本问题,这些无不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的,特别是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组团式”教育援藏更是加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事实也证明,西藏教育事业有今天的发展和水平与各民族知识分子交往交流交融密不可分。
西藏是偏居祖国一隅的西南边疆,高山峡谷绵延,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以拉萨(海拔3658米)为例,每立方米空气密度和年平均气压仅为祖国平原地区的三分之一。特殊的地理环境、艰苦的自然条件和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影响,西藏“现代文明进入群众生活,但宗教的消极影响仍然存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摆脱落后观念、克服陈规陋习的任务艰巨。”[10]而西藏“十二五”期间取得的辉煌成绩虽然来自多方面,但其中就有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大援藏干部无私奉献高原两个重要因素。再细查西藏历史,西藏自古以来社会文明发展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密不可分,因此,进入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会加快西藏社会文明进步步伐。
综上所述,西藏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西藏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生改善等方面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实际应用价值非同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