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能力关系着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社会存在“知识大爆炸”特征,小学生需要以良好的阅读能力面对海量信息,通过良好的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效率,最大限度地吸纳更多的智慧与知识。其中,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层面分析文章的结构、修辞、段落关系、文本内容等,是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学习工具。本文将从以思维导图组织读前预习、以思维导图加深课堂探究、以思维导图组织拓展阅读三个层面讨论以思维导图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导图;阅读能力;应用分析
思维导图是通过模拟人类大脑的工作模式,将某个主题放在“关键词”的位置之上,然后向四周辐射枝干,通过多层次、多梯度的“分关键词”汇总学科知识的学习工具。多数情况下,思维导图含有文字、箭头、符号等,能够清晰地展现阅读知识,便于学生发散思维,形成知识表征认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现代信息技术中,Xmind、Mindmanager、MindMaster等软件都是十分常见的思维导图制作软件,甚至现在的WPS、Word等办公软件也有自带的思维导图功能,这些信息技术都为以思维导图素质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科特点,教师可从下面几个层面展开应用分析:
一、 以思维导图组织读前预习
读前预习是让小学生们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与学习经历初步解读阅读对象内容的准备活动,有利于教师了解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为针对性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好准备。以思维导图组织读前预习活动,便于小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总结课文中的生字词知识、段落分布与大意、文本内容等浅层知识,使学生们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为课堂深层的阅读探究做好准备。
就如在《白杨》一课中,小学生便需通读课文,汇总本课生字词,在文章中画出本课的四字词语、叠词等重点词汇,如婀娜多姿、四季常青等。然后,小学生便需结合《白杨》一文划分段落,总结段落大意,并在此基础上汇总出本课课文。根据自己的预习成果,小学生需以“白杨”为关键词,结合各个段落大意与文本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绘制本课思维导图。有的小学生将《白杨》一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三自然段,即“故事的开头与背景”;第三到第十二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即爸爸、妹妹与哥哥的对话;第十三段为单独的内容,属于过渡段;第四部分是第十四段,即爸爸与新疆的回忆与关系;第五部分为最后两段,学说出了爸爸对白杨的爱,以及对新疆的怀念,点名了本文主旨,并据此制定了思维导图:
二、 以思维导图加深课堂探究
根据小学生们在读前预习中所绘制的思维導图内容,教师应该鼓励小学生以小组合作多让小学生交流与合作,使其根据各个思维导图内容的异议与不足展开分析探讨,逐步进行修正与完善。然后,教师便要根据小学生们修改后的思维导图提出专业意见,帮助学生梳理思维导图中关键词、分关键词之前的关系与重点,逐步深化小学生的阅读程度,切实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就如在《杨氏之子》一课中,笔者便鼓励本班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前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展开生合作分析,以此作为本课课堂探究的依据。其中,本班有一个小组发现本组组员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是从不同的角度考虑的。有一个组员针对《杨氏之子》这篇课文的文言文性质,根据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与文言句式等绘制了基础知识思维导图;有一个组员耐心翻译了本文内容,按照段落划分总结出了段落大意与故事主旨,将其作为思维导图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学生则根据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与结果分列了本文各项内容,将其作为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在讨论中,笔者鼓励这个小组学生思考各个思维导图的具体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将各个思维导图融合成一个思维导图,进一步完善小学生的阅读认识。
三、 以思维导图组织拓展阅读
在新课改下,拓展阅读与课堂阅读被称为是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两大支柱,且近些年来,语文教材所收录的课文数量有递减趋势,目的便在于为拓展阅读留出足够多的时间与空间。对此,教师应以思维导图组织拓展阅读教学,允许小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进一步拓展阅读范围,以思维导图深化小学生的阅读效果,全面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拓展阅读学习中,笔者鼓励各个小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汇总拓展阅读心得,以便延长小学生的记忆周期。比如,本班许多学生都很喜欢《西游记》,于是笔者便以“人物关系与性格”要求小学生设计思维导图,以此介绍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人物性格与人物关系。每当学生读完一个片段或故事,便可以思维导图汇总故事情节,做好读书笔记。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是一种显化知识结构的学习手段,能够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小学生的多种感官能力,使左右脑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活动之中,稳步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季彦辛.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3):242.
[2]王丽.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7.
作者简介:
陈淑萍,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流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