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妇幼保健院耳鼻咽喉科,南宁市 530000,电子邮箱:zblyj118@126.com)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炎性疾病。该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达50%~85%[1]。约60%患儿在发病后3个月内治愈,有30%~40%患儿在首次发病后约1个月内复发,有5%~10%的患儿病程持续1年以上[2]。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易遗留中耳积液,可损害儿童听力,从而影响儿童的言语、认知发育等[3]。由于多数患儿缺乏主诉且不配合医生检查,临床上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愈后判断等常需要辅助听力学等相关检查。目前,临床医师多以其急性症状及硬性耳内镜检查结果评定治疗效果,以临床症状消失作为病情痊愈的指标,常忽视了对听力的检查。因此,本研究对比了声导抗检查与临床症状体征在评价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恢复情况的差异,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 80 耳)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年龄2~8岁,平均5岁;男45例,女35例。患儿符合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诊断标准[4]:(1)48 h之内突然发生;(2)耳痛;(3)鼓膜完整,但伴急性充血;(4)可存在中耳积液;(5)发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伴或不伴体温升高。患儿体征以硬性耳内镜检查为主:见鼓膜完整充血,或有膨出。排除标准:排除鼓膜穿孔流脓、外耳道炎症、耳道湿疹合并真菌性中耳炎、症状出现前1周内曾使用抗生素等者。
1.2 治疗方法 80例患儿均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黑龙江乌苏里江制药有限公司迎春分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00)口服,2~6岁患儿每次0.228 g,2次/d;7~8岁每次0.342 g,2次/d,疗程1周。对青霉素或内酰胺类药物过敏者给予头孢地尼分散片(天津市中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980)口服,每次10 mg/kg,3次/d,疗程1周。
1.3 效果评价标准[5]分别于治疗后7 d、14 d、1个月、3个月时评价患儿恢复情况。
1.3.1 按临床症状体征评价:采取临床症状联合硬性耳内镜检查评价的方法。评价标准:治愈:临床症状缓解,硬性耳内镜检查鼓膜无充血、肿胀、膨出;显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硬性耳内镜检查见鼓膜淡黄或淡红色,鼓室见液平面或黏稠分泌物;进步:症状有所好转,硬性耳内镜检查见鼓膜仍轻度充血,鼓膜无肿胀膨出,仍需要继续治疗;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或加重,硬性耳内镜检查仍见鼓膜充血、肿胀、膨出。总有效率=(治愈+显效)例数/总例数×量100%。
1.3.2 按声导抗检查评价:检查方法:采用丹麦尔听美ZODIAC 901中耳分析仪进行声导抗检查。结果评价按照Jerger分类法[6]:A型:为鼓室正常声导抗图形,鼓室声导抗图呈钟形,峰值出现在0 daPa(正常参考值:-100~+100 daPa,峰值幅度为0.3~0.9 cc);As型:鼓室声导抗图峰值出现在0 daPa,峰值幅度<0.3 cc,多见于鼓膜增厚、听骨固定等;B型:鼓室声导抗图呈平缓,峰值幅度<0.3 cc,多见于鼓室积液、中耳粘连、耵聍堵塞;C型:鼓室声导抗图形态正常,但偏负压超过-150 daPa,峰值幅度正常(0.3~ 0.9 cc),多见于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负压。鼓室积液典型的声导抗图显示为B型或C型[7]。声导抗检查的评价标准:治愈:鼓室声导抗图形呈A型;好转:原鼓室声导抗图形由B或C型变为As型;加重:原鼓室声导抗图形由A型或As型变为B型或C型;无效:治疗前后As、B、C型鼓室声阻抗图形未发生改变。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80例患儿鼓室声导抗检查图形分别为B型55例,C型10例,As型15例;治疗后7 d、14 d、1个月,按临床症状体征评价的总有效率均高于按声导抗检查评价的总有效率(均P<0.05)。治疗后3个月,两种方法评价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例加重患儿的鼓室声导抗图仍呈C型,并再次发生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后导致粘连性中耳炎。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评价患儿恢复情况的结果比较
注:治疗3个月后有12例患儿失访。
儿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临床医师多以其急性症状及硬性耳内镜检查结果评定治疗效果,以临床症状消失作为病情痊愈的指标,常忽视了对听力的检查。本研究发现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治疗后其中耳积液情况与临床表现、硬性耳内镜检查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7 d、14 d、1个月,按临床症状体征评价的总有效率均高于按声导抗检查评价的总有效率(均P<0.05),与杨丽等[5,8]的观察结果相似,李厚勇等[9]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小儿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经治疗后,按临床症状体征情况评定的总有效率高于按声导抗图形评定的总有效率。这说明患儿中耳积液的恢复滞后于临床体征的好转,有部分患儿在临床症状消失的情况下,中耳腔功能仍未完全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时,两种评价方法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例加重患儿的鼓室声导抗图仍呈C型,并再次发生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后导致粘连性中耳炎,这说明在亚急性期,有的患儿中耳积液仍不能自行吸收,需适时调整用药继续治疗。
临床观察发现,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对疼痛感觉比听力下降更敏感,很多家长往往在患儿耳痛消失后才注意到听力下降的问题,若不及时发现治疗则可能导致粘连性中耳炎等继发疾病,因此要重视分泌性中耳炎对听力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对症状体征缓解或消失的患儿应进行声导抗检查,对检查结果异常的患儿要适当延长治疗时间,及时观察听力恢复情况。声导抗检查能客观反映中耳功能的变化情况,尤其是能反映鼓膜听骨链对声音的传导及中耳损害情况,能明确有无中耳积液。儿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多伴有中耳腔积液,而本研究及相关研究表明,中耳积液的恢复往往滞后于临床表现的好转。因此,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经治疗后,评价治疗效果除通过患儿主诉和进行耳内镜检查外,还应常规行声导抗检查,以弥补耳内镜在诊断鼓室积液方面的不足。
综上所述,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后其中耳积液的恢复滞后于临床体征的好转,故对症状体征消失、耳内镜无异常治愈的患儿应进一步行声导抗检查,以明确患儿有无中耳积液及中耳损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