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杰 仇星霖 王悦良 夏 猛 孙利伟 韦贵康 施学丽
(1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骨伤科,南宁市 530001,电子邮箱:45898628@qq.com;2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骨伤科,南宁市 530001;3 广西中医药大学瑶医药学院,南宁市 53000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属于中医学的“痹证”范畴,是高度致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RA的发展过程中,受累关节最主要的病理改变分为关节病变和关节外病变,包括滑膜的侵蚀性增殖,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破坏,关节外出现皮下结节,肌腱、腱鞘、滑膜炎症。RA导致关节畸形、活动受限,其病程长,隐匿发病,同时累及多个关节,其中手指小关节是好发部位之一。大多数患者有关节晨僵、不同程度肿胀等表现,日常生活质量受到影响[1]。目前,由于RA的病因未明确,临床上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手段,一般使用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非甾体消炎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以上药物虽有一定疗效,但存在不良反应大且远期可造成脏器受累等缺点,在临床上的应用上受到较大的限制[2]。瑶医药作为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RA的诊疗独具民族特色,许多药物治疗风湿痹症疗效较佳。目前,瑶药千斤拔已被证实其富含的挥发油成分具有显著的抑制炎症损伤及镇痛的效果[3]。近年来,我院骨伤科应用瑶药千斤拔油针疗法治疗RA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10月我院骨伤科收治的68例RA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1987年修订的美国风湿病协会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4];(2)年龄18~65岁;(3)近3个月未接受治疗措施;(4)自愿接受本次临床试验研究,并签有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有其他自身免疫病变或严重并发症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受累关节为双侧或单侧、两个或两个以上指间关节都存在晨僵、肿胀、压痛症状,关节屈伸活动疼痛加重,X线片提示掌指及指间关节无骨性融合。观察组中,男10例,女24例;年龄32~64(46.74±4.31)岁;病程6个月至25年[(14.46±6.82)年];受累关节单侧13例,双侧21例。对照组中,男9例,女25例;年龄28~63(48.59±5.12)岁;病程4个月至28年[(16.21±5.62)年];受累关节单侧15例,双侧19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受累关节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患者仰卧位,双手放置于身体两侧。定点:取指间关节掌侧、背侧、桡侧、尺侧关节间隙中点。操作:常规消毒施术部位皮肤,油针针尖在酒精灯上加热2~3 s,蘸取少量千斤拔挥发油,以关节间隙为进针点,针身垂直于皮肤迅速刺入,进入皮下后遇阻力感后稍加压捻转突破关节囊,感觉有落空感后到达关节腔,保持针身方向做顺时针捻转2~3次,随后迅速退出油针。4个点依次以同样术式操作,完成后术者以拇、食指稍加压挤压施术关节,挤出关节内液体并对患者行关节手法牵引及被动屈伸活动。同一关节隔天治疗1次,共治疗3周。
1.2.2 对照组:每日以中药包烫熨治疗及海桐皮汤外洗,并予相同关节手法牵引及被动屈伸活动,海桐皮汤组成:海桐皮、透骨草、乳香、没药各10 g,当归(酒洗)9 g,川椒9 g,川芎、红花、甘草各6 g,威灵仙、白芷、防风各10 g,煎滞后温洗浸泡患处,1次/d,共治疗3周。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治疗3周后,参照《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5]中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1)显效:治疗后关节压痛个数、肿胀个数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晨僵时间≤30 min,关节功能良好;(2)有效:关节压痛、肿胀个数等有所减少,但关节功能存在受限;(3)无效:关节疼痛和肿胀个数及症状无改善,甚至出现加重,晨僵时间≥60 min。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2 关节症状及握力评估: 于治疗前(干预前两周内)及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关节压痛及关节肿胀数、关节晨僵持续时间、双手握力。
1.3.3 血清细胞因子检测: 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均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离心15 min后留取血清,冻存于-76℃冰箱中,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IL-6水平。
1.3.4 安全指标:观察治疗过程中有无局部皮肤损伤,以及血常规、尿常规、心肝肾功能指标检测有无异常。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描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5.3%(29/34),高于对照组的61.8%(21/34)(χ2=4.836,P=0.028),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Z=-2.262,P=0.024)。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关节症状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关节压痛及关节肿胀数目、晨僵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关节压痛、肿胀、晨僵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少,且观察组患者改善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x±s,n=34 )
2.3 治疗前后两组握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双手握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双手握力均增强,且观察组强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2.4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L-1、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IL-1、IL-6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4。
表3 治疗前后两组双手握力比较(x±s,mmHg)
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x±s,pg/ml)
RA是一种慢性的炎症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可引发关节滑膜一系列症状,包括受累关节的疼痛、肿胀及晨僵,并导致滑膜炎症损伤和关节软组织的骨质破坏。本病主要以手、足小关节为易发部位,可引起关节握力下降。RA属于中医“痹证”范畴,《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中就指出本病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机体,闭阻经络导致筋骨、关节病变。在治疗RA方面,中医学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中医熏洗、针灸为代表的外治疗法因其疗效显著被广泛用于临床。瑶医药也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学科诊疗体系深受中医学影响,针对RA形成了颇具民族特色的诊疗学科。两者对RA病机的认识较为相似,均认为是由内因和外因综合造成的。瑶医药治疗RA的药物种类较多,以“风药”“打药”等为主,疗法多样且独特,效果较佳,其中千斤拔是代表性药物之一。千斤拔属于豆科植物,别名吊马桩、老鼠尾、钻地风等,其味甘、微涩、性平,具有祛风除湿、强筋健骨、穿经走脉、消炎止痛之功效,自古被瑶、汉、壮等民族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等骨关节病[6-7]。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千斤拔挥发油含有可提取的大部分有效成分,具有较好的消炎止痛作用,对病变关节的神经损伤有改善的作用[8-9]。异黄酮类是千斤拔挥发油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能够抗氧化、消除自由基,明显提高机体痛阈及抑制关节炎症反应,修复受损关节软骨[10]。油针技术是以西医解剖学、手术操作为基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微创治疗技术。运用千斤拔油针治疗RA主要是以“以松为主,以通为用”为原则,治疗过程中不破坏整体组织结构,为传统医学外治法的延伸,具有通经络、开痹阻的作用[11]。该疗法通过贯通关节腔,降低类风湿累及关节的关节腔内压力,排出关节内代谢产物,改善局部血液供应;加之千斤拔油针“药到病所”的靶向治疗方式,可发挥祛风除湿通络、局部镇痛抗炎等作用,最终达到改善关节疼痛、缓解晨僵症状的目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2]。本研究应用千斤拔油针治疗RA,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关节肿胀、压痛、晨僵时间均少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提示与传统中医外治法比较,千斤拔油针疗法可更有效地缓解RA患者的症状,从而提高疗效。
RA的病因尚未明确,但医学界普遍认为其是由于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正常的组织当作威胁并对其进行攻击而引发的一系列炎症反应。有学者认为炎性因子很可能是导致RA发病及疾病进入活动期的重要因素[13]。而IL-1及IL-6是两种具有强烈致炎作用的细胞因子,被认为与RA的发病密切相关。RA患者病变局部也存在较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而这些炎性细胞可分泌IL-1及IL-6,两者可发挥协同性生物学效应,增强炎症损伤,从而发挥诱导蛋白酶活性和激活破骨细胞,引起关节滑膜炎症反应和关节软骨骨质破坏。故临床中检测IL-1及IL-6的水平可评估RA关节滑膜炎症的进展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血清IL-1、IL-6水平均较前降低,且观察组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与传统中医外治法比较,千斤拔油针疗法可更有效地抑制RA患者关节滑膜的炎症反应,减轻炎症损伤。
综上所述,与传统中医外治法比较,瑶药千斤拔油针疗法可更有效地改善RA患者症状,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获得更好的疗效。此外,瑶药千斤拔油针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疗效好等诸多优点,值得在临床应用中继续挖掘并探索其最优的治疗方式,从而拓展民族医药治疗RA等骨关节疾病的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