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保家
(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福建福州350003)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同时还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前提,文化振兴又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内涵支撑。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振兴的具体必然路径,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重要保障和迫切需要。
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以法规的形式明确,“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方志书屋助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其中应有之义。方志书屋属新生事物,有的地方命名为“方志驿站”“档案方志图书屋”等,但性质是一致的,其根本属性属方志馆范畴。刘玉宏认为,方志馆应该包括编纂收藏研究、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宣传展示国情、地情等主要业务[1]刘玉宏.论方志馆的性质与功能[J].中国地方志,2018,(1).。游桃琴认为,“方志馆可以定位为综合性展示地情国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且具备收藏、展示、爱国教育、交流研究及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五大突出功能。”[2]游桃琴.关于方志馆的定位与功能的思考——以江西省方志馆为例[J].新疆地方志,2017,(4).方志书屋作为方志文化向农村基层服务的延伸,它同样具备收藏研究、展示地情、教育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功能[3]韩保农.关于弘扬方志文化的几点思考[J].史志学刊,2018,(2).。发挥好方志书屋的作用,是乡村文化走向繁荣兴盛和提振乡风文明的需要,也将成为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增长点。如何使方志书屋在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有效发挥作用,是业内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方志书屋当前建设和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方志书屋未来发展的管见,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地方志同仁重视并深入研究方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修志为用,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服务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方志书屋作为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功能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方志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向基层末端的延伸,也是方志文化服务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支点和基础单元。方志书屋的建设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受各地经济状况和地方政府及方志机构重视程度等因素影响,方志书屋的建设和发展状况也存在较大差异。总的来看,方志书屋的建设和发展现状有以下特点:
“作为集地情展示等功能于一身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成果,是各级方志馆建设与发展的职责、使命”[1]王伟光.加强方志馆建设,让地方志“立”起来——在首届全国方志馆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OL].方志中国微信公众号,2018-5-29.,这也是方志书屋的职责和使命。从公开报道的数据来看,方志书屋正在呈规模增长趋势,以不断适应并满足农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2015年7月1日,福建省首个乡村级方志书屋在福安市范坑乡毛家坪村挂牌成立[2]丽琪.福建省首个村级方志书屋建成开放[J].福建史志,2015,(5).;2017年5月17日,广东省广州市地方志办向首批27个广州方志驿站揭牌、赠书[3]申卉,方志轩.广州市地方志新馆昨揭幕[N].广州日报,2017-5-18.;2017年10月13日,江苏省扬州市丰乐社区档案方志图书屋揭牌成立[4]丰乐社区档案方志图书屋揭牌[OL].http://www.sohu.com/a/198081787_160680,2017-10-14.;2018年1月25日,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崎岭乡合溪方志书屋揭牌成立[5]李嘉琳.漳州首个村级方志书屋落地平和[N].闽南日报,2018-1-25(第二版).;2018年6月13日,北京市首家地方志开发利用基地在大兴区中华耕织文化园揭牌成立,基地建有方志书屋、方志展厅和方志影厅[6]北京市首家地方志开发利用基地揭牌[OL].方志北京微信公众号,2018-6-15.;2018年9月21日,福建省南平市宁德市霍童镇方志书屋揭牌成立[7]福建省地方志助力乡村振兴活动走进宁德霍童溪[OL].方志福建微信公众号,2018-9-22.;2018年10月19日,天津市蓟州区首批“党史书屋”揭牌成立[8]蓟州区党史研究室.蓟州区首批“党史书屋”举行揭牌仪式[OL].方志天津微信公众号,2018-10-19.;2018年10月25日,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石圳方志书屋揭牌成立[9]李珂,李莉,肖榕.福建地方志助力乡村振兴活动走进政和[N].福建日报,2018-10-29(第8版).;2018年11月14日,北京市房山区首家地方志开发利用基地在云居寺揭牌成立,主要包括方志书屋和方志文化巡展两个文化场所[10]范晓宇.房山区首家地方志开发利用基地揭牌[OL].方志北京微信公众号,2018-11-16.;2018年12月29日,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方志书屋揭牌成立[11]“悠远地方志,魅力围头村”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在晋江举行[OL].方志福建微信公众号,2019-1-3.;2019年3月10日,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托乎拉乡河畔村方志馆正式开馆,是新疆建成的首个村级方志馆[12]新疆建成首个村级方志馆[OL].方志中国微信公众号,2019-4-8.。
从综合情况分析来看,各地方志书屋收藏了地方志书、年鉴和地情书籍,以及包含政治、经济、科技、文学、教育、农业等方面的书籍,注重对当地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兼顾群众各方面阅读的综合需要。福建毛家坪村方志书屋除收藏地方志书籍200多册外,还有政治、经济、历史、法律、农村科普等书籍共2000多册[2];江苏丰乐社区档案方志图书屋收集了反映扬州历史、地方特色、文化典故、经济发展等书籍,为学生及居民提供集中阅读学习的场所,并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弘扬历史文化,激发广大群众爱国爱乡的情感[4];福建合溪方志书屋收藏有福建省和各市(县、区)三级志书和地情用书以及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科普、文学、教育、农业等学科图书共1300余册,为当地农民学习和查阅提供便利,促进优秀历史文化在农村基层传播,并提供文化交流平台[13]李嘉琳.漳州首个村级方志书屋落地平和[N].闽南日报,2018-1-25(第二版).;北京房山区方志书屋,收集了北京市志、区县志、特色志以及北京有关地情书籍共230余册,供市民学习查阅[1]北京市首家地方志开发利用基地揭牌[OL].方志北京微信公众号,2018-6-15.;天津蓟州区首批“党史书屋”陈列史志书籍600余册,包含党史类书籍、历史类书籍以及本市各区地情类书籍,设置了蓟州区建国前党组织建立与发展展牌,并推动方志文化进社区、进农村工作[2]蓟州区党史研究室.蓟州区首批“党史书屋”举行揭牌仪式[OL].方志天津微信公众号,2018-10-19.;《广东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提升资政育人的能力和水平……依托农村书屋,建设万家乡村方志驿站,发挥重要传统节日、重大礼仪活动、重要节展赛事平台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熏陶作用,实现地方志产品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等。
当前,各地方志书屋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普遍以独立方志书屋的模式建设,由地方志机构负责筹措建设资金、提供地情书籍,乡(镇)、村(街道)提供场地并负责日常管理维护,有的还吸收社会力量提供的书籍。这种相对单一的建设模式,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民众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不高,如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南街方志驿站,由天河区志办负责筹措建设资金、提供地情书籍,天河南街道办提供场地并负责日常维护,致公党天河区基层委员会提供部分华侨史书籍[3]天河区首个方志驿站揭牌[OL].http://www.thnet.gov.cn/thxxw/bmxx/201712/9b15df0b26564b0d81e3b16096d4350c.shtml,2017-12-28.。方志书屋的藏书除了地方志、年鉴以及地情资料等书籍,有的还通过捐助一定数量的经费,用于购买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医药卫生等方面的书籍。但总体而言,方志书屋规模普遍较小,相当于微型图书馆,藏书种类相对单一,数量比较有限;在建设和管理上也与传统的图书模式基本相同,管理水平不高。
方志书屋为农村群众在家门口搭建了学习的平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群众读书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改善了学习氛围,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贡献了力量。但方志书屋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其作用的有效发挥。一是使用效率低。受当前农村群众阅读水平较低的影响,方志书屋的阅读效率普遍不高,一定程度造成了资源浪费甚至形同虚设的情况。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的偏远地区,农村文化水平与经济水平较低,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他们习惯于根据实践经验或日常交流来获取知识和信息,缺乏阅读兴趣,经过二次开发的方志资源(如《福建家训》《广州市家风家训家教十大金句》等)很受民众欢迎,但品种和数量相对有限,导致方志书屋发挥作用有限。二是管理松散。方志书屋建成后,通常交由当地的乡(镇)、村管理,管理人员多数为乡(镇)、村干部兼职,也有的是编外人员,但很少有经过培训的专职管理人员,他们普遍缺乏业务知识和积极性,或无太多时间和精力管理兼职的“副业”,导致管理松散,进而造成农家书屋开放不及时甚至不开放,图书流失现象普遍。三是图书更新速度慢。方志书屋建设资金的来源形式较为单一,大部分由地方志机构出资承建,在首次对图书一次性投放后,品种虽时有更新,却很少形成稳定有效的图书供应机制及供应渠道。
当前,传统的建设和运行模式制约着方志书屋的发展,进而遏制其作用的发挥,很难实现助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初衷。新时代,方志书屋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可联合现有公共文化服务单元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融合式发展;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信息化发展;挖掘和开发方志书屋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价值,以适应并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1.整合政府公共文化资源。国家历来重视农村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1997年启动了‘知识工程’,每年要在全国发展1000个标准乡镇、街道图书馆,有条件的村设立图书室;2002年提出‘对区县、乡镇、社区、学校图书馆等实行通借通还,资源共享’;2006年规划‘县(市)图书馆逐步实行分馆制,发挥对乡镇、村图书室的辐射作用’”[1]王春梅.农民阅读的内在多维度贫困——齐齐哈尔地区阅读情况调查[J].图书馆论坛,2019,(1).。这些持续不断的建设投入,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家书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工程,“于2005年在甘肃、贵州等西部地区试点,2007年纳入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全国广大农村全面推开……截至2012年8月底,农家书屋已覆盖全国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全国共建成达到统一规定标准的农家书屋600449家……到目前为止,基层农家书屋已达到90000多家”[2]田野编著.《农家书屋的建设与管理》序[M].辽宁民族出版社,2016.。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农家书屋已基本实现全面布局,并在不断完善。另外,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引领推动,农村群众的文化意识正在觉醒,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传承,许多有条件的乡村不仅建设了文化活动中心,还建设了家风家训馆等文化场馆。考虑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各自为政、效能分散等情况,制定规范的制度和良好的服务体,整合体制内外资源,构建多元治理机制和协同体系,是解决农家书屋决策管理问题的有效路径。可采取与农家书屋、农村图书馆(室)、文化站、书院、家风家训馆、文化活动中心、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点等文化单元联合建设的模式,建立一体化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有效整合。这将有效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专业队伍和管理规范等优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联合社会公益性力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开始重视并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如民营企业家、新一代乡贤等主体,积极创办公益性的文化场馆或投身公益活动,反哺社会。2018年5月,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年逾70岁的谢鹏志自筹经费建成向东精神纪念馆,馆内陈列的文献资料、历史图片以及散落各地的建渠黑白旧照、畚斗、老式钻机、打铁工具、独轮车等当时的修渠工具,共计150多件,真实再现了历史,传播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等“向东精神”[3]程枝文.一位古稀老人,一座小型纪念馆[N].福建日报,2019-4-17(第3版).。2018年10月25日,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为福建方志隆合书院授牌,成为福建省首个方志书院[4]李珂,李莉,肖榕.福建地方志助力乡村振兴活动走进政和[N].福建日报,2018-10-29(第8版).。隆合书院藏书楼及展厅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馆藏各类书籍5万余册,其中方志类藏书超过1万册,注重对方志类书籍的搜集保护,收藏了民国以前旧版本的志书古籍善本;书院设有国学堂、多媒体教室、茶书房及各类展厅[5]福建省首家方志书院——福建方志隆合书院挂牌记[OL].福建省隆合茶业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2018-10-26.。2014年10月,福建云霄县谢勤杰、谢勤伟堂兄弟创办雅逸民俗文化博物馆,该馆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共分为民俗物件主展厅、农耕文化馆、精神家园厅、海峡两岸族谱对接馆、祖训家风传习所等8个展区,共计1000多件民俗文化展品[6]方章雄.自建民俗馆,留住“往日记忆”[N].福建日报,2015-8-7(第一版).。雅逸民俗文化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蕴含着海峡文化元素的展品,如草编皮箱、老式放映机、轮船方向盘等当年随国民党撤至台湾时士兵的携带物件,以及连系台海两岸血脉亲情的古旧族谱等[7]方一凡.珍藏在私人民俗馆中的海峡记忆[N].闽南日报,2015-1-19(第3版).。
联合社会力量创办方志书屋,可以综合发挥方志书屋展示地情信息、收藏、爱国教育、交流研究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功能;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并培植“造血”功能;引导、教育农村群众崇尚优秀传统文化,铭记乡愁,激发群众爱国爱乡的情怀,培育文明乡风。
3.购买社会服务。2017年12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通过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82个行政村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农家书屋普遍存在资源配置“格式化”、供给载体和内容与农村居民文化需求错位,以及宣传、服务、反馈部分性缺位等问题[1]潘炜,陈庚.农家书屋困局及其技术突破路径——来自21个省份282个行政村的调查[J].图书馆论坛,2019,(3).。从笔者亲历的部分方志书屋的建设情况及走访了解来看,也不同程度存在上述问题。鉴于此,可以结合各地实际购买社会化服务,有针对性地引入先进的建设和管理理念。以一体化平台为依托,运用现代化管理运转模式,解决多头重复建设、供需错位、资源浪费、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使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供给对象以及社会公益力量和民间零散力量实现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公共文化综合平台的互动功能,及时采集供给对象的文化需求、群众参与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形成正负反馈和良性循环。
4.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基于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及运作的实际,制定统一规范的制度,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优化现有资源,科学配置后续资源。这是书屋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方志书屋、农家书屋、农村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元存在的供给主体分散、管理服务手段落后、内容形式单一、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可采取由政府主导,制定统一标准,建立省、市、县、乡(镇)、村多级联动管理服务机制。对所辖区域范围内进行综合统筹、协调和指导,联合公共文化供给主体自上而下推动,打破壁垒和隔离,实现资源融合、按需分配、联动管理、资源共享。建立完善的图书供给、管理、借阅、登记、考核制度和良好的互动机制。针对经费保障方面缺乏连贯性和持续性、存在随意性较大等问题,可广泛吸收社会公益性经费来源,建立以政府经费为主,多渠道经费共同投入的灵活机制。
根据技术变迁的阶梯性特点,傅才武将文化行业发展进程划分为身体技术阶段、印刷技术阶段、电子传播技术阶段、PC互联网阶段、大数据移动媒体阶段等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产生不同的文化消费模式和传播方式[2]傅才武.传统文化行业的边缘化困境与因应策略——基于技术阶梯理论的视角[J].学习与实践,2015,(5).。随着时代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消费正由传统技术阶段向移动媒体阶段转变。由此可见,运用互联网技术为农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实现信息化供给,适应并满足农村新型文化需求;还可以为农村群众打开面向世界的窗口,压缩城乡居民文化资源的差异;突破文化借给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为农村群众接受文化知识提供更多便捷途径。
1.建好基础信息平台。首先是建好硬件设施,在书屋内配置一定数量的计算机、kindle等电子查询和阅读终端,构建基础信息平台。让地方志数字资源在乡村得到共享,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源全面、权威等独特优势,服务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当前,大部分地区农村的经济生活状况相对落后,家庭电脑的普及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通过建好基础阅览平台,可以使广大农村群众在促进自身学习的同时,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还可以为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农村旅游产品推广等提供基础平台。其次,共享各公共文化服务单元的数字资源,可将省、市、县三级图书馆数字阅读资源并入基础信息平台,供农村群众阅读、查询使用。“截止到2017年5月,全国20个省市出台数字阅读的相关促进政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业已批准20家出版重点实验室,并在筹建34家国家公益性数字化传播平台。”[1]孔悦凡.农家书屋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推广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18,(21).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将这些公益性数字化传播平台并入农村基础信息平台,为农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构建完善的技术保障,如建好信息检索系统,方便检索查阅书籍。
2.开发移动服务平台。随着科技的进步,移动智能终端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如手机、电子阅读器、笔记本电脑、电话手表等新媒介除了基本的通信功能,同时还具备阅读、娱乐、定位、生物识别、支付等多样化功能。移动智能终端已成为当前乡村群众获取信息资源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深深地融入全民的工作和生活,并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通过开发手机APP、乡村文化微信公众号,或共用政府公共信息平台等途径,以文字、图照、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示和传播乡村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姓氏源流、人口、民族、民系、方言、民居、宗祠、风俗习惯、家谱族谱、家规族规、宗教信仰、文物遗址、掌故传说、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等一系列历史文化信息和科学文化知识,使农村群众足不出户便可以在手机等媒介上读书看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农村群众了解自己的乡村文明,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和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更好地投入家乡建设。
“2014年,习近平在考察首都博物馆的讲话中强调,要把重视修志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李克强总理批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做好地方志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2]潘炜,陈庚.农家书屋困局及其技术突破路径——来自21个省份282个行政村的调查[J].图书馆论坛,2019,(3).以方志书屋为平台,充分挖掘方志书屋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和作用,在农村打造文化前沿阵地,开展教育培训,为农村群众提供文化活动平台,既是方志书屋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也是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需要。
1.打造文化阵地。实地调研数据显示,“在受访村民的休闲娱乐活动中,排名前五的分别为看电视(62.3%)、上网玩游戏(46.8%)、聊天(43.7%)、打牌和麻将(28.6%)和看电影(22.5%),仅有 17.8%的人将‘读书看报’作为平时的休闲娱乐活动……37.65%的受访者选择了‘手机或电脑看书更为便利,很少看纸质书’”[3]新华社.关心和支持地方志事业发展[N].人民日报,2015-12-20(第4版).。因此,重视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优秀历史的传承和发扬,在农村构筑文化阵地,改变农村消极甚至低级趣味的文化娱乐习惯,用文化来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地方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根和魂,应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挥前沿阵地作用,传承和弘扬优秀道德思想,培育良好的乡风文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方志书屋可为百姓提供方志、历史等各类典籍和地情资料;挖掘、整理和展示文化遗产的多元文化内涵,留住乡愁记忆、延续乡村历史文脉;通过乡(镇)、村志弘扬和培育新乡贤文化;协调各民间组织、名门望族及各姓氏宗族,推动乡规民约、祖训家训与宗祠文化相结合,将族谱、家风家训、乡规民约等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料进行整理加工,纳入方志书屋;加强乡村文献、文物、遗迹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建设智慧方志书屋;将方志书屋作为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等的陈列展示平台,让泥塑、年画、剪纸、脱胎漆器、软木画、木雕、石刻、剪纸等物质文化遗产和节庆、民俗、礼仪、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弘扬和传承。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和价值,使这些表现形式特色化、常态化,让村民共享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育其文化主体意识,提升文化自信,激发投身乡村建设的动力。
2.开展教育培训。把方志书屋打造成农村的教育课堂和培训基地,定期为乡村群众开展核心价值观讲坛、方志讲堂、家训家风讲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活动,开办青少年学习兴趣班、科技博览会、农业知识和生活常识讲座,以及与农村生产生活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公益授课。通过教育培训,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良好家风和文明乡风;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用历史文化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发挥教化育人作用,使乡村百姓从传统文化中找到历史认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家训族规、乡村历史文化知识等开发成视频专题片或动画片,采取各种灵活的方式,激活教育形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教育效果。
3.提供活动平台。充分发挥方志书屋文化活动平台作用,结合各乡村建设实际情况和各种民间节日,定期举办方志文化节、读书节、家训家风展、民俗展等节庆活动;开展家训家风传承、最美家庭评比等特色活动;还可以组织书法比赛、朗读比赛、书评以及生产知识和技能竟赛、生产经验交流等活动,引导群众走进方志书屋并积极参与活动,浓厚乡村文化氛围。挖掘各类民俗活动的方志记载和文化内涵,传承好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核。通过组织各类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活动,激活方志书屋的功能和作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当前,由于方志书屋建设未纳入地方志工作的任务指标,各级地方志机构对方志书屋建设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或因完成“两全目标”等指标任务而无暇顾及方志书屋的建设及发展。在地方志事业全面转型升级的现阶段,方志书屋作为微型方志馆和方志文化向农村基层的延伸,既是地方志服务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同时也是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实现地方志事业全面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其潜在的价值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