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审计下大数据技术方法的运用与挑战

2019-02-19 21:45:04李昕蔚
市场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精准人员

◇李昕蔚

一、引言

1997年,中共十五大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其中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它的兑现日期就是快要到来的2020年。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中国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在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能脱贫、贫困地区能脱帽,中国能够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精准脱贫”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并列为需要“坚决打好”的三大攻坚战。2018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近几年“脱贫”一词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这足以反映党和政府对脱贫工作的重视及决心。

然而,与这种重视相对应的,是扶贫实践中存在的扶贫对象偏离,扶贫项目针对性不强,扶贫单位违规使用、违规侵占扶贫资金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于是,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应运而生。面对海量、多样化、高增长的扶贫数据,国家审计机关开始尝试使用大数据审计技术,但这些尝试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

二、文献综述

(一)大数据技术方法的应用

与大数据技术方法应用有关的文献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介绍大数据审计的应用现状,第二类是讲解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具体操作流程。

介绍大数据审计应用现状的有陈伟、居江宁(2017),他们主要梳理了国内外对大数据审计的相关研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普华永道等大公司对大数据审计的应用及美国、中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国家审计机关开展大数据审计的情况;王师情(2017)则以青岛审计局为例,介绍了中国审计机关搭建的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作业平台及两级预算执行联动审计模式;张文宗等(2014)从实务人员的角度提出大数据背景下国家审计有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应用创新四大发展路径。

讲解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具体操作流程的文献多以实务案例分析为主,比如湖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2018)就以医保审计为例,介绍了跨行业数据关联、聚类等大数据技术方法在构建审计思路、寻找审计线索方面的应用方法;而陈伟、居江宁(2018)以某医院审计为例,介绍了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在审计线索挖掘方面的有效性;另外,邱玉慧等(2014)梳理了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绩效审计的全过程,着重讲解了可视化技术在发现审计线索方面的突出作用。当然,也有部分学者在理论层面分析了大数据审计的模式,比如郑伟等(2016)在分析了大数据模式的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数据式审计模式的逻辑流程、网络架构和应用框架。

(二)使用大数据技术方法的意义及挑战

目前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是比较支持大数据审计的。比如陈伟、Smieliauskas Wally(2016)在介绍了电子数据审计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大数据审计具有取证更充分、可选择的分析方法更多、实时、快速等优势;白涛(2013)认为大数据是对审计行业的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当然,也有学者对大数据审计持有更加审慎的态度,指出大数据审计还有诸多风险和挑战。比如阳杰、应里孟(2017)提到大数据环境下,审计面临着信息风险、技术风险、认知风险,所以审计人员要用总体思维、容错思维、相关思维、预测思维、规则思维来武装自己;刘星等(2016)认为从数据采集、数据存储使用到数据处理、数据分析,都有很多风险和挑战需要面对;马德辉(2017)在介绍了大数据对政府审计的意义后,指出中国现有大数据审计存在平台不普及、数据库规模小、专业人才匮乏、与审计组织模式不匹配等问题。

(三)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

杜永红等(2017)首先分析了传统精准扶贫审计的弊端,然后点出大数据技术可以弥补这些缺点,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罗心澍(2017)梳理了大数据对扶贫对象审核、跟踪审计、审计覆盖范围、异地交叉审计的影响;郭军、陈敏(2018)的关注重点是大数据技术在审计时可能产生的风险,他们基于审计风险模型,分析了国家审计中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的产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路径。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虽然对大数据审计和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都有涉及,但还未出现介绍大数据技术在精准扶贫审计实务中应用的文献。本文以大数据技术在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审计中的应用实践为例,介绍了大数据技术方法的具体应用方式及在实务中遇到的风险和挑战,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大数据审计与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

(一)大数据审计

20世纪80年代,我国诸多重要行业,如金融、税务、电力等受到信息化冲击,开始广泛运用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于是纷纷开始使用信息技术存储数据。现如今,各行各业都在使用信息技术,数据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信息平台存储的数据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飞速累积,中国已步入名副其实的大数据时代。

在这种大数据环境下,以手工查账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审计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职业技能挑战。被审计对象的数据化迫使审计机关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作业方式,改用信息技术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于是,审计署推出了金审工程,这是审计领域的一场大数据化的革命。

大数据审计方法的推广有三个意义:从审计时效上看,它把单一的事后审计调整为事后、事中相结合的审计,把单一的现场审计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对审计单位来说,它推动了审计人员思维方式的转变,增强了审计人员的全局意识和宏观意识,它改变了审计人员的审计思路,审计人员开始注意数据间的内部联系,通过关联关系构思审计思路,寻找审计疑点;对审计工作质量来说,各部门间的联网系统拓宽了审计信息获取渠道,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提高了审计结论可信度,增强了审计分析能力,审计质量提高了,审计风险降低了。

(二)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

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推进,这个时代给国家审计行业带来了里程碑式的改革。一方面,中国的各行各业逐渐步入大数据时代,业务流、资金流向无纸化转变,也就是说政府审计的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审计证据都逐渐电子化、数字化;另一方面,高速信息交互环境降低了百姓参与国家治理的成本,增强了百姓的参政议政意识。而源于公共委托代理关系的政府审计,作为公众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手段,其审计范围早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财务领域,而是延伸到了政策落实和国家战略制定等更宏观的领域。在这种趋势下,“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应运而生。

中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扶贫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使6亿多人脱贫。随着2020年的临近,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自然也成了“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的重点项目之一。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目标是结合多种类扶贫数据,监督国家行政部门扶贫责任的履行。

四、大数据技术方法在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审计中面临的风险

尽管在精准识别审计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拓宽了审计信息获取的渠道,强化了审计分析能力,但一些独有的风险也随之产生。本文以为,这些新风险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类。

(一)审计思路清晰度风险

当审计行业开始使用“量大、变化快、多样性、有价值”的大数据时,大数据分析的“广撒网”与审计“精准定点”之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数据给了审计人员巨大的数据选择空间,提供了搭建关联关系寻找审计疑点的新路径。审计人员可能会出现空有一堆数据却不知从何开始分析的尴尬情况,也可能会出现审计线索太多不知如何区分轻重缓急的无奈场面。

(二)审计证据无人性风险

大数据技术方法在精准识别审计中带来的另一个风险源于数据中“人性”的缺失。在大数据环境下,一切信息都被转化为数据,多样的参保个体抽象为“平均人”,隐藏在人们行为背后的信息难以被采集,比如精准识别审计中匹配出来一部分收入较高的人群在享受扶贫待遇,依照大数据审计的思想,这些人员是应该从建档立卡名单中剔除的,殊不知,这些人家中可能有人患了大病、有人出了严重的事故,他们实际的生活状态是入不敷出。审计人员如果不注意这一点,难免会掉进大数据的“圈套”,使审计结论有失公允。

(三)审计数据真实性风险

数据是大数据审计的基础,审计数据失真会导致审计结论出现错误。审计人员想要在审计线索查找阶段应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就需要从各个部门采集海量数据,但是这些大数据难免会出现“格式杂乱”“不精确”等问题,这与审计证据“真实”“完整”的要求产生了矛盾。影响数据失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被审计单位输入错误、储存不当或是传输出错;比如审计人员处理、储存、分析大数据时操作不当……令人头痛的是,这些问题在现有状态下是很难避免的。

(四)审计平台储存、保密风险

大数据的多样性和大量性,加上现有审计系统缺乏对结构复杂的大数据存储、共享的能力,导致已有的审计数据存储技术不能完全满足大数据环境的需要;另外,现有的审计数据存储平台安全性、保密性还不够高,恶意的黑客进攻或网络攻击都可能会出现造成审计数据泄密的严重情况。

五、大数据环境下应对新风险的审计对策

风险虽然无法消除,但可以适当防范和规避。针对上面提出的四点风险,本文提出了以下三项审计对策。

(一)建立“依法”思维

“依法”思维是指审计人员在确定审计数据需求、分析审计数据时,要以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等为基准。审计人员在审前调查阶段,应该尽可能熟悉相关法规、政策;在审计分析中,也要通过政策规定制定审计思路,并灵活应用于具体情况。

(二)“社会性”与“数据化”思维相结合

大数据分析要与人性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全貌。也就是说,审计人员要将自身的社会化思维与数据的机械性推断结合,在对大数据分析出来的疑点进行分析和解释时,需要将其置于世俗的社会背景之中,与人的状态、意图结合起来进行定性分析。这是一种技术与经验的平衡、远程分析与现场延伸的平衡。

另外,审计人员可以将审计思路、审计结果总结归纳,在进行下次审计时,可以根据上次的思路及结果来确定审计内容及重点,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三)推动审计大平台的建立

为了应对审计数据真实性风险,审计平台储存、保密风险,除了加强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更应该尽快推进审计大平台的建立,比如建立审计云,扩大审计数据存储量,提高数据存储安全系数;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联网系统,方便审计人员快速获得所需信息。

六、结语

将大数据技术方法应用于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中,审计数据的丰富化、分析方法的简便化提高了审计效率,推动了审计能力的提升,扩大了审计范围,但它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与挑战。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只有不断完善、总结审计方法与思路,同时及时升级审计硬件,审计工作才会更加高效、严谨和客观。

猜你喜欢
精准人员
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如何缴费
工会博览(2024年8期)2024-03-31 03:53:14
精准扶贫连着我和你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贯彻精准扶贫要求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1:52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人民调解(2019年2期)2019-03-15 09:30:54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红土地(2017年2期)2017-06-22 10:23:42
精准扶贫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6
紧急疏散下的人员行为及建模仿真
安全(2015年8期)2016-01-19 06: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