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图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2019-02-19 19:44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礼学仪礼研究

丁 鼎

以《仪礼》《礼记》和《周礼》三部重要的儒家礼学经典作为研究对象的“三礼学”在我国古代长期处于显学的地位,三礼学研究对于认识我国古代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和民俗生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历代从经学的角度诠释和训解“三礼”的著作,以文字训诂和义理阐释及名物解说的注疏之作为大宗。但除此以外,在古代三礼学著述中,还有一类以绘制图像为主并辅以相应的文字解说,对三礼中所涉仪节和器物进行诠解的礼图类著述。

清代著名学者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八云:“《仪礼》难读,昔人读之之法,略有数端:一曰分节;二曰绘图;三曰释例。今人生古人后,得其法以读之,通此经不难矣。”[1]清末著名今文经学家皮锡瑞也有与此大致相同的说法:“读《仪礼》重在释例,尤重在绘图,合以分节。三者备,则不苦其难。”[2]与陈氏的说法相比,皮氏把以图治礼的方法看得更重要。需要说明的是陈、皮二氏所谓“绘图”法,虽然只是就《仪礼》学而言,但实际上,学术史上也有许多学者以“绘图”的方式对《周礼》和《礼记》进行解读和阐释,撰写了许多礼图类著述。

这些礼图类著述及相关的研究著述虽然不是礼学研究的大宗,但在汉代以来的三礼学研究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谓三礼学研究的一个子学科。

作为三礼学的一个子学科,礼图学理应得到学术界的充分重视和关注,但当代学术界对礼图学注意不够,相关研究较少。这与礼图学著述在我国古代三礼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发生过的重要影响是很不相称的。有鉴于此,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对我国礼图学发展的历史、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作一简要概述,以引起学界对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视。

一、我国古代礼图学的发展与流变

(一)汉唐时期——礼图学的开创与发展

礼图类著述大约创始于东汉时期的郑玄与阮谌。郑玄是东汉集大成式的经学大师,他遍注群经,尤精于三礼之学。阮谌,字士信,东汉陈留(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不详。他曾任东汉侍中,也是著名礼学家。《隋书·经籍志》载:“《三礼图》九卷,郑玄及后汉侍中阮谌等撰。”[3]《隋志》本条记述不太分明,不知是郑玄与阮谌合著《三礼图》,抑或是二人分别撰有《三礼图》,这有待进一步考证。

宋聂崇义《三礼图集注》曾称引郑玄与阮谌旧《图》,由此可知郑玄、阮谌所作《三礼图》宋初犹存于世,后来不知何时亡佚。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后汉郑玄、阮谌撰《三礼图》一卷,共辑佚一百五十五条。

不过,《四库全书总目》于聂崇义《三礼图集注》下提要曰:“考《礼图》始于后汉侍中阮谌。……勘验《郑志》,玄实未尝为《图》。殆习郑氏学者作《图》归之郑氏欤?”[4]四库馆臣认为《礼图》创始于阮谌,所谓郑玄《三礼图》当是郑玄后学所为。按郑玄孙郑小同《郑志》卷中记载:“赵商问《司服》王后之六服之制,目不解,请图之。答曰:‘大裘、衮衣、鷩衣、毳衣、絺衣、玄衣,此六服皆纁裳、赤舄。韦弁衣以韎,皮弁衣以布,此二弁皆素裳、白舄。’”[5]这里记载郑玄的学生赵商向郑玄请教王后六服之制,并请郑玄画图解之。这里只记述郑玄以语言进行了讲解,未记述郑玄是否画图解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能就是据此认为“玄实未尝为《图》”。可见四库馆臣的这一推论并无文献学依据,依据并不充分。

值得注意的是东汉时期一些碑刻中出现了一些“五玉”或“六玉”图,也可以看作是早期的礼图。据宋人洪适《隶释》所载东汉桓帝永寿年间所立益州太守碑碑阴刻有“五玉三兽”,蜀中汉碑柳敏碑碑阴和冯绲墓道刻有“双排六玉碑,又有单排六玉碑”[6]。这些碑刻上所刻的“五玉”或“六玉”就是璧、琮、圭、璋、璜、琥等玉制礼器。《隶释》所载这些蜀地汉碑所刻的“五玉”图或“六玉”图可以看作是早期的礼图。

《隋书·经籍志》还著录了三国吴射慈的《丧服变除图》五卷、晋崔游《丧服图》一卷、南朝齐王俭的《丧服图》一卷,以及佚名学者撰作的《丧服礼图》《五服图》《冠服图》等。《新唐书·艺文志》载夏侯伏朗《三礼图》十二卷,张镒《三礼图》九卷。《崇文总目》载梁正《三礼图》九卷。这些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礼图学著述虽在历代史志目录中有案可稽,但后来均已亡佚。其中有些有清人辑佚本,有些完全亡佚,不可复见其原貌。

(二)两宋时期——礼图学的兴盛与发展

两宋时期,学者们很重视三礼学的研究,且有多部礼图学著作传于后世。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聂崇义根据郑玄、阮谌、夏侯伏朗、张镒、梁正和开皇官撰等六家礼图学著作,参互考定而撰的《新定三礼图》二十卷。

聂崇义的《新定三礼图》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礼图学集大成之作。聂崇义,洛阳(今属河南)人。北宋初年著名经学家,善礼学,通经旨,学问赅博,深受世人推崇。聂崇义五代后汉乾祐(948-950年)中,累官至国子《礼记》博士。后周世宗诏崇义参定郊庙祭玉,崇义因取《三礼》旧图,重加考订。至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四月表上之,得到宋太祖的嘉奖。太祖诏令颁行聂氏《新定三礼图》于天下,并画于国子监讲堂之中。聂崇义《新定三礼图》所作图像虽“未必尽如古昔”,但援据经典,考释器象,较旧图大有新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而博得学界高度评价,大行于世。此书有图,有解说,凡图380 余幅。现存礼图之近于古者,莫若此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抄撮诸家,亦颇承旧式,不尽出于杜撰”[7]。

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王黼的《宣和博古图》、王洙的《周礼礼器图》、陈祥道的《礼书》《周礼纂图》、龚原的《周礼图》,南宋杨甲的《六经图》和杨复的《仪礼图》《仪礼旁通图》,是两宋时期有代表性的礼图学著作。

陈祥道的《礼书》一百五十卷是北宋时期一部卷帙浩繁、很有特色的礼图学著作。陈祥道,字用之,福州(今属福建)人,治平四年进士。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实施变法,改组了国子监,撤换一批反对变法的官员。陈祥道由于是王安石的门生,且推崇、支持王安石的变法策略,因而被委任为国子监直讲(后诏改为太学博士)。陈祥道《礼书》论辨详博,附以绘画,于唐代诸儒之论,近世聂崇义之图,或正其失,或补其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礼图学著作。作为王安石的学生,陈祥道在本书中多从宋学的立场“掊击郑学,如论庙制,引《周官》《家语》《荀子》《谷梁传》,谓天子皆七庙,与康成天子五庙之说异。论禘祫,谓圜丘自圜丘,禘自禘,力破康成禘即圜丘之说。论禘大于祫并祭及亲庙,攻康成禘小祫大,祭不及亲庙之说。辨上帝及五帝,引《掌次》文辟康成上帝即五帝之说。盖祥道与陆佃皆王安石客,安石说经既剏造新义,务异先儒。故祥道与佃亦皆排斥旧说。”[8]据此可知,陈祥道的《礼书》体现了宋学精神。

此外,王安石的另一位学生、陆游的祖父陆佃所作《礼象》也是一部影响较大的礼图学著作,为明代刘绩《三礼图》所借鉴和取资。此书现已亡佚。

南宋杨复所作的《仪礼图》在礼图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杨复,字茂才,号信斋,宋福州(今属福建)人,曾受业于朱熹之门。杨复《仪礼图》是礼学史上第一部以绘图的方式对《仪礼》各仪节进行阐释的完整的礼图学著作,受到后世学者的高度评价,对后世礼图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清人张惠言负有盛名的《仪礼图》就是在杨复《仪礼图》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成。故陈澧《东塾读书记》曰:“杨信斋作《仪礼图》厥功甚伟。惜朱子不及见也。《通志堂经解》刻此图,然其书巨帙不易得,故信斋此图罕有称述者。张皋文所绘图更加详密,盛行于世,然信斋创始之功不可没也。”[9]

南宋林希逸的《考工记解》(又名《鬳斋考工记解》)二卷也是一部礼图学著作。此书于明代由张鼎思补图、屠本竣补释,以《考工记图解》行于世。林希逸,字肃翁,号鬳斋,福清(今属福建)人,南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林希逸《考工记解》的特点是“仅存宋儒,务攻汉儒。故其书多与郑康成注相剌谬。”[10]体现了林希逸反对汉学的宋学立场。

宋代还出现了一些以“考古”“博古”为名的图书,著录了许多与礼学、礼器相关的古器物。这类图谱类著作虽不以“礼”为名,但也属于礼图学著述的范畴。这类著作以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和王黼的《宣和博古图》为代表。

吕大临,字与叔,其先汲郡(今河南汲县)人,后移居蓝田(今属陕西)。吕大临是王安石变法时期保守派人物吕大防之弟,历官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初学于张载,后从二程(颢、颐)游。吕大临所作《考古图》共十卷,著录了当时宫廷和私家收藏的古代铜器、玉器。卷一至卷六为鼎、鬲、簋、爵等商周器。卷七为钟、磐等乐器。卷八为玉器。卷九、卷十为秦汉器。《考古图》通过著录大量古器物图并加以考证,使得古器物与三礼制度得以联系,对于考证古礼很有价值。本书为我国最早而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在著录古器物的体例上具有开创性的功绩。

王黼,北宋开封府祥符县(今河南开封)人,字将明,原名甫,后因与东汉宦官王甫同名,赐改为黼,崇宁进士,历翰林学士、承旨,宣和元年间任宰相。在任相期间,他奉敕组织编纂了《宣和博古图》。其书著录了宋代皇室在宣和殿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铜器839 件,分为鼎、尊、罍、彝、舟、卣、瓶、壶、爵、觯、敦、簋、簠、鬲、鍑及盘、匜、钟磬、錞于、杂器、镜鉴等,凡二十类。各种器物均按时代编排,都有总说、摹绘图、铭文拓本及释文,并记有器物尺寸、重量与容量,有些还附记出土地点、颜色和收藏家的姓名。该书对器名、铭文也有详尽的说明与精审的考证。

(三)元明时期——理学思潮影响下的礼图学

虽然元明时期,礼图学著述明显不如宋代发达和繁荣,但也出现了许多礼图学著述,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元代龚端礼的《五服图解》、韩信同的《韩氏三礼图说》,明代刘绩的《三礼图》和王圻、王思义的《三才图会》等。兹分别简介如下。

龚端礼,字仁夫,元代嘉兴(今属浙江)人。龚氏《五服图解》以图表的形式对《仪礼·丧服》所载非常重要而繁杂的“丧服制度”进行了非常清楚而有条理的解说。本书以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五服分列五门,每门又以男、女与成人、未成人分科加以陈述,同时又对各服的正服、加服、降服、义服四等加以解说,对于学习、研究丧服制度很有裨益。

韩信同,字伯循,宁德(今属福建)人,元代著名的礼学家和理学家。正史无传,生平事迹见于《宋元学案》卷六十四“潜庵学案”。韩信同著有《三礼旁说》与《韩氏三礼图说》二卷等书。《韩氏三礼图说》二卷虽然篇幅不大,然多补聂崇义《三礼图》所未备,考订精详,案断有据,诚为元代很有影响的礼图学著作。

元明礼图学著述中,刘绩的《三礼图》最为著名。刘绩,字用熙,号芦泉,江夏(今武汉江夏区)人,明代弘治庚戌进士,官至镇江府知府。刘绩《三礼图》多本于宋人陆佃《礼象》、陈祥道《礼书》、林希逸《考工记解》诸书,而取诸《博古图》者尤多。“不惟补崇义之阙,且以拾希逸之遗。其他珽荼曲植之属,增旧图所未备者,又七十余事。”[11]在宋明理学思潮的影响下,刘绩《三礼图》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反对汉学,而崇信宋学。刘绩在《三礼图》卷一卷首《三礼图说》中自谓其撰写本书的旨趣曰:“三代制度本于义,故推之而无不合。自汉以来失其传,而率妄作。间有微言训诂者又误,遂使天下日用饮食衣服作止皆不合天人,而流于异端矣。绩甚病之。既注《易》以究其原,又注《礼》以极其详。顾力于他经不暇,故作此图以总之。”[12]

《三才图会》又名《三才图说》,是由明朝人王圻及其子王思义撰写的百科式图录类书。该书共一百零六卷,分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器用、身体、衣服、人事、仪制、珍宝、文史、鸟兽、草木等十四门。涉及的内容不但有天文地理、矿产资源、历法术数、衣冠制度、琴棋书画、草木鱼虫、排兵布阵,还有海外异事、刀法剑谱、棍术等等。对每一事物,均绘其图像,加以说明。图文互证,细大毕载,足资钩稽。此书内容广博,许多门类的内容超出了礼学的范畴,但其中宫室、器用、衣服等门类的内容属于礼学范畴,故可作为礼图学著作来使用。

(四)清代——汉学背景下的礼图学大发展、大繁荣

清代是我国经学史上汉学复兴的时期,也是三礼学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礼图学出现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著述极多。乾隆钦定的《三礼义疏》后分别附有《周礼图》四卷、《礼器图》四卷、《礼节图》四卷和《礼记图》五卷,另外还有多达几十种礼图学专著,诸如江永的《乡党图考》、戴震的《考工记图》、阮元的《考工记车制图解》、焦循的《群经宫室图》、胡培翚的《燕寝考》、张惠言的《仪礼图》、吴之英的《仪礼礼事图》《礼器图》等,都在以图像解礼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礼图学史上占有很高地位。

江永的《乡党图考》虽然本是一部关于《论语·乡党》名物制度的专门研究著作,但由于其内容大多与礼学有关,因而可以看作一部特殊的礼图学著作。江永,字慎修,清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是清代早期著名的经学家、礼学家,戴震、金榜皆从其受业。他有鉴于当时经学研究中“著述家得其大者遗其细,如宫室、衣服、饮食、器用皆未暇数之”,遂“辑《乡党图考》十卷,自圣迹至一名一物,必稽诸经传,根据注疏讨论源流,参证得失,宜作图谱者,绘图彰之,界画表之”。[13]卷一为图谱,有《孔子先世图》《孔子年谱》等图表三十,每图皆辅以文字说明。卷二为圣迹,考孔子一生足迹所至,立目十七。卷三为朝聘。卷四为宫室。卷五、六为衣服。卷七为饮食。卷八为器用。卷九为容貌。卷十为杂典。本书体例是先引经文及传注,附以按语,加以考证,多有精义新见。

张惠言的《仪礼图》是清代最著名的礼图学著作之一。张惠言原名一鸣,字皋文,号茗柯先生,常州武进(今属江苏)人,嘉庆四年进士,清代著名经学家。他精研《周易》,与惠栋、焦循一同被称为“乾嘉易学三大家”。又精研礼学,著有《仪礼图》十八卷。张惠言《仪礼图》是一部继承发展宋代杨复《仪礼图》的礼图学著作。本书兼采唐宋元明诸儒的有关成果,断以经注,首为宫室图、衣服图,总挈大纲,然后随事立图,使读者对于揖让进退之节、房室堂庭之位与豆笾尊鼎之陈均有清楚的了解。

吴之英的《仪礼礼事图》和《礼器图》是清代晚期最有代表性的礼图学著作。吴之英,字伯朅,又字伯杰,号西蒙愚者、西蒙老渔、蒙阳渔者等,清末民初四川名山(今雅安市名山区)人。《仪礼礼事图》将《仪礼》各篇经文依其行仪次序、步骤分解为诸多节目或章次进行了较全面的图解。《礼器图》主要包括宫室图和器物图两部分,其中器物图主要绘画《仪礼》十七篇所涉器物之图像、形制。当代著名学者谢兴尧评述说:“是编虽取袭前人之图,而分门别类,条分缕析,颇称宏博,且能以《说文》、古史证明古制,发前人所未发,致力之深,洵足钦矣。”又说:“此书于各类名物,考据极精,至所附图,则多附会,然不害其为杰构也。”[14]由此可知吴之英的《仪礼礼事图》和《礼器图》可以称得上是集清人礼图学研究成果之大成的著作。

二、20世纪初叶迄今我国礼图学的发展状况、特点与趋势

(一)20世纪初叶迄今我国礼图学的发展状况

20世纪初叶,随着社会政治制度的转型和文化范式的变迁,传统三礼学备受冷落,从总体上可以说进入衰微时期,礼图学也随之全面式微。现当代学术界对于礼图类著述一直重视不够,无论对礼图类著述本身的研究还是对礼图学学术史的研究都非常薄弱。

这一时期的礼图学研究虽然较为冷落,但一直延续下来,无论是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都一直有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著述。大陆地区有代表性的礼图类著述,有如下以图像的形式对传统礼学著作或礼器、礼事进行考释研究的专著:容庚的《武英殿彝器图录》(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1934年)、《商周彝器通考》(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钱玄的《三礼名物通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沈文倬的《宗周礼乐文明考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马承源的《青铜礼器》(台北幼狮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汪少华的《中国古车舆名物考辨》(商务印书馆2005年),戴庞海的《先秦冠礼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于省吾的《双剑誃古器物图录》(中华书局2009年),贾海生的《周代礼乐文明实证》(中华书局2010年),袁俊杰的《两周射礼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年),高崇文的《古礼足征——礼制文化的考古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徐渊的《〈仪礼·丧服〉服叙变除图释》(中华书局2017年)等。

大陆地区有代表性的礼图学文章有:刘克明、周德钧的《〈周礼〉与古代图学》(《文献》1997年第1期),李学勤的《〈周礼〉玉器与先秦礼玉的源流》(《东亚玉器》第1 册,1998年11月),程尔奇的《胡培翚燕寝考考论》(《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年第2 期),李岩的《周代服饰制度研究》(吉林大学中国古代史博士论文,2010年),易善炳的《〈三礼图〉鸡彝图像考辩》(《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 期),陈绪波的《〈仪礼〉宫室考》(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论文,2014年),曲柄睿的《〈周礼〉诸图研究》(《孔子研究》2014年第2 期),易善炳的《〈三礼图〉图像研究》(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硕士论文,2014年),乔辉的《贾公彦〈周礼注疏〉、〈仪礼注疏〉引礼图考略》(《理论月刊》2014年第9 期),《秦蕙田〈五礼通考〉引聂崇义〈三礼图〉考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6年第2 期)等。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买靳编著出版了两部很有创新性的礼图学著作:《新编仪礼图之方位图(吉礼卷)》和《新编仪礼图之方位图(凶礼卷)》。两部著作以绘制图表的形式直观形象地解释了《仪礼》所载吉礼与凶礼各个仪节的方位和礼事。书中内容分方位图、人物行事表、礼例表和方位图表,为读者研读《仪礼》提供了一种形象有效的解读方式。

另外,笔者一直很关注河南大学历史学院曹建墩教授主持的“三礼名物图释”项目,该项目于2007年由河南大学立项,于2011年结项。由于曹建墩教授是考古学出身,因而本项目很重要的特点是多以后世考古实物图来解说三礼名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彭林教授于2014年立项的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仪礼》复原与当代礼仪重建研究”,目前已经以真人、实物、实景的方式拍摄出《士昏礼》《士冠礼》《乡射礼》等几部电视节目。此课题可以看作是对台湾孔德成先生和叶国良先生主持的《仪礼复原研究丛刊》和有关《仪礼·士昏礼》的黑白电影、动画片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传统礼图学的创新性发展。作为一项跨学科研究,此课题突破了传统的从文本到文本、从文本到实物的研究范式,力图应用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一方面建设数据库平台,汇集历来《仪礼》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性的梳理、分析与借鉴吸收,以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复原,将《仪礼》文本及具体考订从文字形式转换为虚拟影像,开拓了学术成果社会转化的可能空间。

台湾地区代表性的礼图类著述当以台湾中华书局出版的《仪礼复原研究丛刊》为代表。这部丛刊虽然并非传统的礼图类著述,但以图像的形式对《仪礼》中的仪节、礼器、礼事进行考释、阐述是其重要内容。这部丛刊由台湾大学的台静农教授为召集人,由孔德成教授担任指导教师,由台湾中华书局于1971年1月至1973年10月初版,后又于1985年至1986年之间发行二版,共有十二种,依出版次序分别是:

陈瑞庚:《士婚礼服饰考》

章景明:《先秦丧服制度考》①

张光裕:《仪礼士昏礼、士相见之礼仪节研究》

黄启方:《仪礼特牲馈食礼仪节研究》②

郑良树:《仪礼士丧礼墓葬研究》

郑良树:《仪礼宫室考》

曾永义:《仪礼车马考》

曾永义:《仪礼乐器考》③

吴达芸:《仪礼特牲、少牢、有司彻祭品研究》

沈其丽:《仪礼士丧礼器物研究》④

施隆民:《乡射礼仪节简释》

吴宏一:《乡饮酒礼仪节简释》⑤

这套《仪礼复原研究丛刊》是我国学术史第一部系统研究《仪礼》仪节的丛书,质量很高,影响很大。

此外,这次《仪礼》复原工作还利用现代影像技术,拍摄了《仪礼·士昏礼》黑白影片,再现了周代士人婚礼的全过程,以影像的方式保存了现代学术界首次尝试复原《仪礼》古礼的重要成果。《仪礼》复原小组本来计划将多种礼仪拍摄为黑白影片,但后来由于经费不足而难以为继。

后来孔德成先生的博士生叶国良教授继续进行《仪礼》复原研究工作,于1999年、2000年连续申请研究资助,主持进行《仪礼·士昏礼》彩色3D 动画与影像光盘的制作。此次工作以孔德成等先生的原有成果为蓝本,加入新的研究成果(如对服饰、器物颜色的考证),并借助电脑动画技术,在表现形式与传播形式上大为改进。该研究完成了《仪礼·士昏礼》彩色3D 动画光盘,将《士昏礼》的全过程以3D 动画形式展示出来,对促进《仪礼》研究大有裨益。

(二)我国现当代礼图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对现当代礼图学发展状况的总结,可知我国现当代礼图学呈现如下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充分利用考古资料进行礼图学研究。现当代礼图学研究者受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启发,高度重视20世纪上半期的考古发现,普遍注意将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结合起来作对比研究,充分利用考古发掘成果与传统礼学文献所记之器物、墓葬、向位等作比较研究。

二是把现代影视技术引入礼图学研究。上文所述孔德成先生主持制作的《仪礼·士昏礼》黑白电影、叶国良先生主持制作的《仪礼·士昏礼》彩色3D 动画光盘和彭林先生主持制作的《士昏礼》《士冠礼》《乡射礼》等真人实物实景电视节目,都是以现代影像技术展示三礼学内容的成功尝试。这类成果以影像的方式保存了现代学术界尝试复原《仪礼》古礼的重要成果,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礼图学的创新性发展。

这两个重要特点,实际上也体现了我国现当代礼图学的发展趋势。毫无疑问,利用考古资料和影像技术进行的礼图学研究只是刚刚起步,还有许多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开拓。

注释:

①陈瑞庚《士婚礼服饰考》、章景明《先秦丧服制度考》合辑一书,《仪礼复原研究丛刊》,台北中华书局,1971年1月初版,1986年2月二版。

②张光裕《仪礼士昏礼、士相见之礼仪节研究》、黄启方《仪礼特牲馈食礼仪节研究》合辑一书,《仪礼复原研究丛刊》,台北中华书局,1971年2月初版,1986年9月二版。

③郑良树《仪礼宫室考》、曾永义《仪礼车马考》《仪礼乐器考》合辑一书,《仪礼复原研究丛刊》,台北中华书局,1971年9月初版,1986年2月二版。

④吴达芸《仪礼特牲、少牢、有司彻祭品研究》、沈其丽《仪礼士丧礼器物研究》合辑一书,《仪礼复原研究丛刊》,台北中华书局,1973年5月初版,1985年9月二版。

⑤施隆民《乡射礼仪节简释》、吴宏一《乡饮酒礼仪节简释》合辑一书,《仪礼复原研究丛刊》,台北中华书局,1973年10月初版,1985年9月二版。

猜你喜欢
礼学仪礼研究
宋元明礼学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礼学与理学
杨复《仪礼图》明清版本考——兼论《仪礼图》的版本源流
《牡丹亭》:回归礼学的一种隐喻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乡党图考》的《论语》学和三礼学贡献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论杨复《仪礼图》与张惠言《仪礼图》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