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琳婷
(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行业环境的发展与演变对应用型、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激增,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推动着物流专业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改革进行更为深入和规范的研究。以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具备基本理念和人文素质,还需储备更高层次、更为多元的跨专业知识。对此,在物流产业不断改革升级的进程中,高校应结合时代发展脉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着力培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行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文章在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背景下,以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从学科交叉的视角,基于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提出优化物流专业建设的思路与方法,以期为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进入21世纪以来,物流行业的影响力早已不仅仅体现于运输、储存、装卸等基本功能的实现。现代物流业被称作继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之后推动经济赶超跨越的“第三利润”引擎,已作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依据2014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物流业为多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基础性、战略性地位。
近年来,物流业的创新发展态势不断加速,传统物流业务量在增值服务带动下得到稳步提升,产业联动已是当前行业发展业态。在物流行业开展服务创新环境下,基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背景,部分物流企业开始尝试参与中小企业融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监管保障和服务,物流与金融的有效结合应时而生,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急速地发展起来。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不仅为传统物流行业拓宽了业务渠道,也为金融机构把控风险和扩大利润提供了新方法,实现了物流行业与金融行业的“双赢”。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拓展物流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融资服务方案;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首次对供应链创新做出部署;2018年,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这些文件均提到了要积极稳妥发展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标志着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已上升到国家层面,未来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将会越发普及。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产业规模在继续扩大、产品形态在不断创新,要求着当前的物流专业教学必须建立在深刻把握行业特点的基础之上,应该充分结合金融与物流的发展趋势,融入成熟的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理论作为支持,提升物流专业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的紧密性,提高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使得物流专业教学更新能够与物流行业的发展方向、进程相一致,从教育层面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物流业与金融保险等服务型产业的联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推动着产业转型升级。可以预示,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所带动的经济与贸易活动将产生巨大的人才需求和更高的人才要求。一方面,物流金融业务种类繁多,既涉及物流与资金互动中的增值服务,又包括对于库存商品融资的金融服务,还囊括了物流风险控制与物流行业保险业务等,不同业务之间定会产生不同岗位的供需,对物流金融人才数量产生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物流金融是物流与金融相结合的复合业务,需要能够系统地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原理和物流与金融的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知识层面要求从业者从单一学科提升到更复杂的跨学科知识体系,技术能力层面要求从业者不但具有现代物流经营与管理的能力同时还需具备从事金融机构实务的操作能力。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保证。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需要保质保量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输入的良与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着力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和相匹配的实用型人才,培育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的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技术人才,为行业发展提供可贵的“智库”资源。因此,对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课程进行改革与优化,构建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乃至社会输送更优秀的物流专业人才,具有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自从我国颁布《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以来,物流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各高等院校开设,已成为管理类、工程类和经济类学院专业建设中的“标配”。从本质上来看,物流并非是能够按照文科或理科简单区分的专业,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思、总结和完善的科学理论。因此,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物流专业需结合现实实践、产业发展动态等不断修正、调整。但随着物流专业设立的数量级增长,物流专业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越发显现。一是建设思路不务实。在设立物流专业时,许多高校未能在扎实的市场调研工作基础上制定专业发展方向、专业核心内涵等基本问题,专业建设理念脱离社会实践,许多学校还停留在“亦步亦趋”的建设状态。而建设思路作为专业发展的基石,如果缺乏充分的市场分析、疏忽对产业考量而制定必将不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二是专业特色不明显。高校专业建设的目的在于完善不同类型的专业结构,是用于保障未来发展的重要条件,依据的是高校原有的学校类型、地区发展定位和行业发展阶段等,由此不同学校的物流专业建设应体现出差异部分和特色部分。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学校在建设物流专业时存在着“人云亦云”的心态,只为实现“人有我有”的专业结构,缺忽视了“人有我优”的建设目标,从师资结构到在方案制定,从服务对象到对接产业,缺乏明确的学校特色、地区特点和行业特征。
物流专业建设需结合物流产业发展。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属于物流产业里的新兴领域,有着强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反映着行业发展新风尚和国家政策新导向,为高校物流专业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作为高校需积极融合行业发展动态,开展专业教学改革,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和培养目标,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使专业建设体现办学优势和特点,为物流专业发展赢得稳固的根基和长久的动力。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的异军突起,代表着物流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要使得物流专业教学跟上发展步伐和行业需求,就必须注重教学工作的时效性提升。这要求教学过程必须立足于行业实际情况,做到“理”、“实”相一致,摒弃照本宣科的说课方式,授课内容需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做到将当前市场发展状况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将行业运行轨迹与教学过程融合在一起,根据企业和市场的变化,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方向。一方面,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知识源,授课教师首先需要打开视野,跳出课本的原有架构,及时接受和了解行业行情,跟进物流领域新进的思想和理念,从实际中提取和组织教学案例,善于利用典型对知识点进行整合,丰富和延伸课本章节的知识要素,提高课程教学的丰富性和实践性,促使讲课内容适应时下趋势,让专业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作为课堂内容的表达形式和方法,授课方式需要适时的创新,应偏废只是一味在课堂上讲授生涩难懂的物流管理知识和结构框架的方式,增加学生自主表达的时间和机会,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可采取展示、讨论、互评等方式,增加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和参与课堂的深度,增加知识理解的程度,引导学生产生对时下前沿产业发展的透彻认识。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背景下的物流行业对从业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推至本科物流专业教育,也应提出相应更高的要求,其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关键一环。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种类繁多且复合性强,这要求学生在吸收了交叉性知识后能够切实运用于实际,并非只是将多学科知识理解即可,而是能够将书本里的条理性概念延伸到现实操作、问题处理中,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对此,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需有意识的建立实践教学模式,模拟现实工作场景,将物流行业中常见类型的任务融入到章节知识的学习中,通过分配任务组建学习团队,在互助互动氛围中协作、主动进行知识运用;另一方面,鼓励任课教师积极组织和带队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类活动,通过技术和技能的比拼平台,了解自身对物流知识和物流行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提升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水平,有效激发师生间教与学的潜能。再一方面,深化学校与企业的项目对接,达到校企双赢。
优质的师资队伍是专业教学的良好基石,对专业建设发挥着宝贵的“智库”作用。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优质资源,教学能力培养、知识更新能力提升是专任教师队伍胜任本职工作的必备素养。然而,当前许多高校中注重于前者,而忽视了后者,从而穿许多课程出现授课效果不理想、授课内容较落后等现象,导致专业发展水平不稳定等问题。特别对于类似于教学于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等新兴学科,既具有行业动态的新进性,又具有学科知识的交叉性,要求授课教师更高的知识更新能力和物流实训水平。一方面,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在课程改革、校内实训等环节与企业的交流与对接,邀请企业专家进校指导,使教师深入了解实际工作内容,通过经验所得丰富课堂教学案例,提升理论知识运用于物流实训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重视教师团队的专业进修,融入教学研讨、专业实践和校内外培训等环节,可派遣年轻教师进驻企业开展工作体验,丰富教师对物流实操、企业运作等方面的经验,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加速知识更新步伐,优化高校教师教育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