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宇
(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13)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习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是贫困治理的重大理论创新,对我国贫困治理工作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旅游扶贫是一种产业扶贫开发方式,也是脱贫攻坚中的生力军。在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背景下,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旅游扶贫现已成为农村扶贫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乡村旅游则是旅游扶贫中的主力军。然而,在当前旅游扶贫的实践中,粗放型扶贫比较普遍,往往重“面”而轻“点”,存在扶贫对象不精确、帮扶措施缺乏针对性等突出问题,这严重制约了旅游扶贫固有功效的发挥。近几年来,旅游精准扶贫也是学界关注的话题之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这些研究多为理论探讨,结合特定乡村进行案例分析的成果还鲜有出现。因此,在旅游扶贫中引入精准扶贫理念,以典型的乡村为案例,对乡村旅游扶贫中的对象识别、帮扶机制等核心问题进行分析,这对提升乡村旅游扶贫的效率与效果,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首次出现,是在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该文件强调乡村旅游在旅游扶贫要发挥应有的功效。对于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表述。总的来看,旅游精准扶贫是针对贫困地和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在精确识别扶贫对象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对扶贫对象进行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扶贫方式。对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而言,除了与旅游扶贫具有共同的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以精准化为核心理念。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以精准扶贫理念为指导,“精准识别”是出发点,“精准帮扶”是主要工作内容。相对于以往的旅游扶贫,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关注具有一定旅游发展基础的乡村地区,在扶贫过程中首先明确旅游扶贫的目标人群,其次要针对不同的贫困群体采取不同的旅游扶贫方式,最后采取措施确保扶贫对象能够真正脱贫。
第二,以扶真贫、真扶贫为目标。旅游扶贫重点强调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则以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真正脱贫为目标,更加注重扶贫的实际效果。在实践中,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需要充分考虑当前旅游资源特色和贫困群体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旅游开发项目,因人而异地面向帮扶对象采取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从而切实地提高每个扶贫对象的获益机会,提高贫困人口脱贫的能力。
第三,以可持续性为保障。旅游扶贫是一种“造血式”扶贫,扶贫行动的可持续性是扶贫成功的重要保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则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践中,除了对扶贫对象的持续关注和帮扶之外,还需要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乡土文化和旅游资源,降低旅游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当地旅游业能得到可持续发展,从而使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受益得到有效保障。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基础,运行机制则是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涉及多个利益方、受多种因素影响,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由扶贫实施者、帮扶对象、扶贫媒介、扶贫识别、帮扶方式、管理手段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具体而言,扶贫行为的施行者(政府部门、企业等组织)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主体,乡村旅游为精准扶贫的媒介;实施主体在精准识别帮扶对象、选择适宜帮扶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对具体旅游项目和特定帮扶对象施加影响,确保扶贫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实现扶贫对象减贫、脱贫的目标。
对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各子系统而言,精准识别是前提,精准帮扶是关键,精准管理是保障。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首要任务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系统分析扶贫地区旅游发展条件和贫困人口现实状况,从而对旅游扶贫项目、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然后剖析扶贫地区在发展旅游中存在的问题,透析扶贫对象参与旅游项目的意愿、能力和困难,从而针对不同群体施行差异化的扶贫举措;在扶贫行动实施过程中,对扶贫识别、帮扶方式中的各过程、环节和要素进行有效管理,以确保整个系统平稳运行。
江西井冈山市神山村处于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隶属于井冈山市茅坪乡。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遗迹丰富,以井冈山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具极高的知名度。神山村由神山组、周山组2个村民小组组成,位于茅坪乡东北面18公里,共有51户229人,其中党员15人。神山村地处罗霄山脉的丘陵山地,全村拥有耕地面积198亩,其中水田157亩,旱地41亩;山林面积4975亩,其中90%为毛竹林。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神山村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成为茅坪乡最贫困的村庄,属于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典型的“边”、“远”、“穷”山区。2016年全村有贫困户21户50人,其中红卡户4户8人、蓝卡户15户35人、黄卡户2户7人,贫困率高达30%以上。长期以来,村民以出售毛竹为主要经济来源,经济收入非常单一,201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仅为3820元。为谋求更高的经济收入,村里青壮年大多到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务工,留在村里的多为老人和未成年人,乡村的发展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制约。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神山村视察,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并发表了“在全国建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不落下一个老区群众”的重要讲话,这既是神山村人民的莫大荣耀,也极大地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神山村后,在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神山村制定了详细的扶贫行动计划,围绕红色旅游实施扶贫行动,针对各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帮扶措施。如积极兴办农家乐,利用神山村山林面积大、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建设了茶叶与黄桃种植、山羊与娃娃鱼养殖等旅游配套项目,每户贫困户加入一个合作社。在此背景下,神山村的乡村旅游驶入快车道,短短3年内,全村已发展10户农家乐,从业人员近40人。旅游接待人数连年攀升,2016、2017、2018年接待游客分别为9、22、30万人次,增速迅猛。神山村的乡村旅游扶贫效果也显现出来,村民收入有了成倍的增长,2017年贫困户人均年收入8700多元,非贫困户人均年收入突破16000元。正是基于神山村在乡村旅游扶贫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神山村获得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乡村等多项荣誉。
“少数人富不算富,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虽然神山村在旅游扶贫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旅游扶贫对象有待进一步精准。目前一些旅游扶贫项目倾向于给有能力、有资本或有资源的村民,一些真正贫困人口没有从旅游开发中受益。第二,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参与度不够。贫困群众参与乡村旅游的途径多为以农家乐为代表的自主经营型参与方式,家庭农场、农庄、特色民宿等相对较少,导致贫困群众参与旅游开发的途径较少,获益的途径也少。第三,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旅游精准扶贫不仅仅要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更要提升贫困群众自身能力。近两年来,有一些企业到神山村开发民宿,村民也有很高的积极性,周山组15户村民有一半签定房屋出租合同。虽然他们可以通过租赁房屋、土地等方式获得利益,每年获得一定数量的租金,但自身能力并未获得提升。第四,旅游扶贫的持续性有待加强。目前神山村的旅游开发存在旅游产品单一、硬件设施不足、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一些旅游规划尚未真正落实,有的道路仍在建设,有的工程刚起了头,就没有了后续。在调研中也发现,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但在村里旅游的时间很短,通常是逛一圈拍个照、打几下糍粑,一些游客饭都不吃就走。
乡村旅游精准识别由扶贫对象识别和扶贫项目识别构成,它保证了旅游扶贫的精准性与针对性。扶贫对象识别是旅游精准扶贫面临的首要问题,直接决定着旅游精准扶贫的效果和成败。扶贫对象识别是对符合参与旅游扶贫条件的人群进行甄别筛选,这是实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
受以往贫困识别指标的影响,仅从经济层面来识别旅游扶贫对象,即贫困人口的年收入在国家或地方现行贫困线标准之下,这与其他类型的扶贫工作识别类似。单一的经济指标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贫困人均的全貌,在一定程度上也未能对旅游扶贫对象进行有效识别。在扶贫实践中,贫困标准通常是按照年人均纯收入来确定的,但在相同的收入水平下,每个家庭的具有情况存在差异,尤其是支出情况不一样,这就导致单一的收入水平很难科学地甄别贫困人口。
从多维贫困发生率来看,乡村居民不仅面临收入上的贫困,还面临着教育、健康、生活等多方面的贫困。因此,在神山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践中,既要重视乡村居民的收入,还应关注多维贫困的现实状况。在多维贫困的测度中,需要建立以经济收入为主,兼顾其他方面的贫困测度体系。在实际操作中,依据省、市、县各级政府颁发的一系列扶贫指导性文件和配套实施方案中,如井冈山市政府颁发的《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中明确的主要任务指标,并结合神山村的实际情况,选取经济收入、学历水平、生活消费、健康状况、资产状况等多个指标,进行多维贫困测度的精准识别与区分,从而提高旅游扶贫的精准度与有效度。
旅游扶贫强调贫困人口的参与性,是一种内源式扶贫手段,需要贫困人口自身具备参与旅游发展实现脱贫的愿望。在实地调查中也发现,一些群众的经济收入低,但可以解决温饱问题,生活开支也不高,其本人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的积极性低,因而不愿意成为扶贫对象。
对于脱贫意愿的识别,需要进行摸底调查。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是识别脱贫意愿的基础,涉及全村未脱贫的劳动年龄内(16-60周岁)建档立卡。按照“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要求,由扶贫干部进村入户,对这部分人员的就业状况、就业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等基本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由此获得精准数据,并统一填写《贫困人口就业情况精准识别卡》,建立规范的信息台账,可为分类施策就业精准扶贫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在当前的乡村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参与旅游脱贫的主要方式为农家乐、客栈、农产品手工艺品兜售等小微型旅游项目的经营,以及涉及劳务用工、景区就业等,这需要贫困人口具备一定的参与旅游发展的能力。因此,要将一些有思想、有一技之长、有较强参与意愿且通过旅游帮扶能实现增收致富但缺乏资金的贫困者识别出来,引导他们加入旅游扶贫行列,由政府、旅游企业、扶贫团体为其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使其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参与到旅游扶贫队列之中。例如村民左春仁长年在外打工,在村干部的引导下,回到村里制作旅游纪念品,利用山林中的竹、木取材,现做现卖,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
精准帮扶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关键,其主要解决旅游扶贫中“谁来扶”、“扶什么”、“怎么扶”的问题。帮扶机制是由一系列帮组扶持贫困和弱势群体,促进神山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运行方式。
在旅游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更多基层党组织干部、驻村扶贫工作组的带头作用,依靠基层干部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让项目逐步“落地”。针对在项目实施之前部分贫困户的不信任感和疑虑,基层党组织干部有责任为他们讲解项目的可行性和前景,以及对一些风险的应对措施,打消他们的疑虑,在项目还未看到明显经济效益期间不断鼓励贫困户,增强他们的信心,保证项目的顺利推行。针对一些贫困户“等、靠、要”的错误观念,基层党组织干部应当积极传达和讲解最新的扶贫政策,加强树立贫困地区居民的自我脱贫意识,同时,鼓励一些具有发展潜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自主创业,带动全家、全村人民脱贫,并在脱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一些知识和技术上的帮助。成立由村民组成的乡村旅游扶贫协会,通过“政府引导+协会管理+农户联动”模式,向贫困村民提供农家乐服务员、清洁工、保安员、向导等岗位;通过协会的组织引领,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促进他们主动参与旅游经营和服务相关活动。
充分发挥当地的生态环境优势并利用特色资源,建设以茶叶、黄桃、雷竹为主的特色种植业,着力引导贫困村入股旅游项目,确保每个贫困户都能入股到合作社,并确保他们得到得到一定比例的股权分红;非贫困户则鼓励其以资金和土地流转两种方式,通过入股合作社,使贫困户能拥有合作社的股份,贫困村民可以参与务工。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民俗资源,丰富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推出打糍粑、磨豆腐、编竹艺等参与性强的民俗游;依托已建设的黄桃、茶叶种植基地,推出赏桃花、摘黄桃、采茶叶等体验游。
开展旅游“村企结对帮扶”活动,组织井冈山市的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商品企业在人员就业、销售农副产品等方面与神山村贫困户进行结对合作、精准帮扶。政府出台奖励政策,鼓励各类旅游企业参与旅游扶贫,积极提供管理、服务岗位,直接带动贫困户的农副产品销售,如当地茶业公司、酒业公司等旅游企业可通过与村民签订合作协议、提供旅游特产销售柜台,使农副土特产品有畅通的销售渠道,提高贫困户生产土特产品的积极性。
县、乡两级政府应制定神山村旅游脱贫攻坚工作相关文件、出台系列政策,完善村里旅游扶贫奖补措施,对有贫困村民直接就业、脱贫贡献大的企业(包括旅游企业、村民自办企业等),优先安排它们申报各类项目资金或给予专项奖励。如凡贫困户开办或参与农家乐经营,根据经营规模的大小,给予每年1-2万元金额不等的现金奖补,新评定的星级农家乐需要吸纳贫1-3名贫困村民就业;凡是直接安排贫困户就业的旅游企业,政府部门为其申报就业扶贫基地提供便利,在税收方面提供一定的优惠。
统筹省、市、县级各类扶贫资金,推进神山村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财政引导性投入,落实各类旅游产业扶贫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对扶贫带动效应显著的旅游扶贫项目进行补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贫困村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需要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做保障。对于神山村而言,需要建立旅游扶贫长效分红机制,采用集体资金、土地入股或者PPP项目分红模式,在让村民特别是贫困村民直接参与旅游发展的同时,在利益分配中能得到有效地保障。建立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制度,完善村规民约,使土地与住宅所有者、使用者及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能得到有效保护。
强化旅游扶贫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开办乡村旅游扶贫培训班,进一步提升旅游扶贫人员的扶贫理念和管理水平。联合当地大专院校开展活动,就“精准扶贫课”与江西干部学院进行合作,通过系列红色旅游教育活动,助推精准脱贫。加强对参与旅游项目的贫困人口培训,通过普通话、就业技能、微小型旅游项目经营能力的培训,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改变其传统生计的脆弱性,邀请省内高校旅游专家来村挂职,对全村农家乐、餐饮、旅游商品经营户全覆盖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