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生 吴 涛/丹江口市审计局
近年来,党中央强调要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要求审计机关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监督全覆盖,面对全覆盖的要求与挑战,新时代的审计工作必须树立集约化思维,倒逼审计创新,用多维融合来适应全覆盖审计的变革,构建集约化审计监督全覆盖新模式。
(一)审计对象数量庞大。根据我国当前机构设置要求,大量事权集中在基层,使得基层政府机构多且细,因此审计机关面临的审计对象数量也十分庞大,现有的审计力量完成审计监督全覆盖的目标难度很大。
(二)审计资源严重不足。基层审计机关受编制的限制,通常人员为30人左右,且真正能充实到审计一线的不足20人,然而每年要完成的审计项目有100多个,繁重的审计任务与有限的审计资源之间的矛盾一直比较突出,制约了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实现。
(三)审计队伍专业素质不高。基层审计机关受机构编制、待遇、地域等方面的限制,人员年龄老化、专业结构单一,复合型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非常缺乏,所掌握的审计方法技术手段滞后,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往往效率较低,因而很难在现有条件下完成审计全覆盖的艰巨任务。
(一)集约化是审计发展的内在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家对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成果利用、注重审计时效、扩大审计监督范围等方面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这就客观地要求审计机关按照《宪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赋予的职责,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加快转型步伐,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审计工作面临全覆盖的压力,受审计项目质量要求和任务数量的影响,传统审计组织方式和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政府及群众的要求,审计机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所以审计机关必须主动适应环境和形势变化,革新技术手段和审计理念,开展集约化审计。
(一)总分统合式的组织融合。改变传统的以科室为单位的“条块化”项目组织方式,建立总分统合的新型审计组织结构,适应全覆盖时代的审计新需求。基层审计机关应根据审计项目需求成立由局领导、审计组长组成的审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和协调指挥,由业务精英、计算机专业人员等组成审计项目团队负责编制方案、专业指引、数据分析,由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现场核查组专司现场延伸之责。各个组有分有合,在运行中融合统一、协调一致,把审计单兵的“1”与兵团的“N”相融合,发挥整合效应,实现有广度、有深度、有质量的全覆盖,形成审计监督合力。
(二)专业搭配编组的资源融合。改变原有的以项目承办科室人员为主“单兵作战”的资源配置模式,立足“一盘棋”战略,推进集约审计模式。采取基于项目需求,从专业、能力、资源配置上全维度挖掘,内部打破科室的“条块”界线,外部购买社会服务,各类人员混合编组,从横向、纵向、内外整合审计力量,充分发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优势,从根本上解决因科室人员配制导致的力量不均、专业固化、视角单一等问题。
(三)项目统筹布局的业务融合。改变原有审计项目独立实施、互不交叉、“独自为战”的模式,推行项目统合化管理,强化项目统筹布局、有机融合。按照日常监督抓早、专项监督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区分不同覆盖频次和密度,分解到预算执行、专项资金审计、财政财力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项目中,开展动态式、叠加式、穿透式的全覆盖审计,从不同视角进行审计监督。
(四)大数据引领的审计融合。改变传统的就账论账的审计模式,将审计全覆盖战略与大数据相融合,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通过全方位归集数据,建立起多部门、多系统、跨行业的大数据审计资源,织成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数据化审计“天网”。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数据分析,将审计思路数字模型化,使审计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快速、精准地挖掘审计疑点线索,实现审计监督覆盖维度的横向延展、纵向贯通,形成互享、互通、互动的交融型工作模式。
(五)巡回调研指导的机制融合。改变传统审计项目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强化领导及相关职能管理科室对审计实施过程全方位巡回调研指导的力度。建立审计巡回调研指导制度,深入审计一线,了解审计项目实施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及时解答审计开展过程中的疑点、难点,指导和帮助审计组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审计目标不偏移、审计监督有深度、审计成果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