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新华,陈仁鹏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兴起研究湖湘文化的热潮。言及湖湘文化,不可不言其代表性人物——曾国藩。岳麓书社自80年代初成立后,便启动《曾国藩全集》出版工作,通过整理、研究珍稀史料出版了一大批精品,在社会上引起一股“曾国藩热”,也为学界研究曾国藩奠定坚实基础。随着唐浩明、王兴国、王继平等学者的深入发掘,学界逐渐改变了单纯以阶级分析范式评判曾国藩的模式,转而以语境论的方法对其客观评价(1)学界对曾国藩的研究,以改革开放为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研究范式。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以阶级分析范式为主,如:景珩.曾国藩的政治思想批判[J].学术月刊,1958(12):50-54;蔡锦松.曾国藩“剿捻”计划的破产[J].历史教学,1963(10):23-27;董万仑.从曾国藩的“人治论”看儒家思想的反动性[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1):28-36.上述文章均将曾国藩视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封建地主的卫道者”。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以来,学界能够采用语境论的范式,以较客观的态度评价曾国藩,岳麓书社《曾国藩全集》的整理出版开风气之先,1986年7月1日的《北美日报》发表《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的社论,称《曾国藩全集》的出版“是中国文化界人士的思想突破一大禁区的标志,也表明中国的文艺政策,确实比过去大为开放了。”。然而,目前学界较为关注曾国藩在推进中国早期近代化事业的历史功勋,及其开创新儒学方面的贡献,对其礼法思想及事功未能足够关注。实际上,正是这样一位褒贬不一的传奇人物,为近代湖湘传统礼法文化的转型发展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为数不多的研究曾国藩法律思想及实践的成果中,或选题宏大(2)代表性成果如:莫永明.曾国藩尚礼崇法思想浅论[J].江苏社会科学,1996,(3);友根.曾国藩法律思想述略[J].史林,2001,(3);黄启昌.曾国藩法制思想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7,(3);罗光宇.曾国藩法治思想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4).上述成果从宏观层面探讨了曾国藩一秉于礼、重典救时、严以治吏的法制思想和实践。,或注重个案分析(3)代表性成果如:孙春芝.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中的忧伤——略论曾国藩对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的处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程锴珍.晚清教案对中国近代法制的影响[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2017;朱宗宙.试论曾国藩对两淮盐法的整顿[J].盐业史研究,1992,(2).上述成果分别从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和改革票盐法切入,批判了曾国藩法律思想的保守性、封建性。,少有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检视其嬗变者。从儒法兼用到师法申韩,再到融道入法,可谓“一生三变”,跌宕起伏,其故何在?个中缘由实值得探究。古语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为切实感受曾文正公的心路历程,我们开启了曾国藩故居故址的寻踪之旅。
白玉堂为曾国藩少年居所,正厅悬挂着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治家四字经“书、蔬、鱼、猪”(4)后曾国藩将其发展为八字家训“早、扫、考、宝、书、蔬、鱼、猪”,详见[清]曾国藩撰,唐浩明等编:曾国藩全集(二十)[M].长沙.岳麓书社,2011.593.的牌子。东厅是被誉为“湘军摇篮”的曾国藩的父母曾麟书夫妇房间以及曾国藩的寝室、书房。湘乡秀才周念忠在《念忠先生逸事状》中记载了一则与曾国藩有关的故事:
先生少从父学,钝甚,不数年遂辍学而农。至是,乃复就馆读,父讶之。询其由,喜。然先生故无记持性,每授书百言,读之数百千巡,犹弗能熟。方其读,两手据几,足踏几下砖,戛然有声。日久,几凹痕十指历历,砖上双趺隐然,窊且数寸。尝夜读陶渊明《桃花源记》,有盗伏窗下,将俟其寝而穿以入。鸡已鸣,先生读犹未熟,盗怨訽曰:“蠢如此,何读书也!吾耳犹熟烂矣,其背诵与汝听(5)[清]周式.念忠先生逸事状.铜梁里周氏三修族谱[Z].。
可见曾国藩并非天资聪颖,而是坚毅非凡。那个呵斥曾国藩愚笨并流利背诵文章的盗贼后来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为今人所知的是,曾国藩以恒心和耐力成为“同治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五岁启蒙,受学于庭,六岁入家塾“利见斋”,二十八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后,曾国藩对太常寺卿唐鉴和大学士倭仁以前辈之礼事之,并受其影响,以朱子为日课,致力于宋学。曾国藩曾向唐鉴请教:“经济宜如何审端致力?”鉴答:“经济不外看史,古人已然之迹,法戒昭然。历代典章,不外乎此。”(6)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 2016.74.可见,曾国藩治学尤为注重经世致用。礼法作为经世致用之学的代表,也引起曾国藩特别的关注。他在《孙侍讲刍论序》中写道:
古之学者,无所谓经世之术也,学礼焉而已。《周礼》一经,察及纤悉。吾读杜元凯《春秋释例》,叹丘明之发凡,仲尼之权衡万变,大率秉周之旧典,故曰“周礼尽在鲁矣”。自司马氏作史,猥以礼书与封禅、平准并列,班、范而下,相沿不察。唐杜佑纂《通典》,言礼者居其泰安,始得先王经世之遗意。有宋张子、朱子益崇阐之。圣清膺命,巨儒辈出,顾亭林氏著书,以扶植礼教为己任,江慎修氏纂《礼书纲目》,洪纤毕举,而秦树沣氏遂修《五礼通考》,旁综九流,细破无内。国藩私独宗之(7)[清]曾国藩著,唐浩明编:曾国藩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2015.206.。
曾国藩将上古《周礼》至明清礼学加以概览梳理,认为经世实学与礼学互为表里,是最大的学问。他在杂著笔记中又谈到:
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于礼。自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苟卿、张载,兢兢以礼为务,可谓知本好古,不逐乎流俗(8)〔10〕[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文集上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6.106.58.。
由此观之,在曾国藩看来,礼学就是经世之学的源流,并且他将礼学的功用和范围阐述得十分详细。“礼”作为古人的行为规范准则,既规定了社会等级秩序,也为各等级的人设计了一套行为规范和是非观念。在我国古代,从一般的社会生活规范来讲,在古人心目中,“礼”就是传统社会中的“法制”的主体,礼法合流亦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特征。“礼”是曾国藩法治思想的基础。他遵循《礼记·曲礼》中的“礼治”原则(9)即“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官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宦行法,非礼威严不行。”详见:胡平生,张萌译注.礼记·曲礼上[M].北京:中华书局, 2017.5.,这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于礼”的法律思想基石。
毋庸讳言,若以今人的法治素养为标准评判曾国藩的礼法思想,无疑会认为其有诸多不成熟之处,会认为其只具有朴素的自然法观念。但我们不应站在今人的立场苛责古人。而应在充分考量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前提下,检视曾国藩
把礼作为“经世之术”,从而提出“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思想。他在《王船山遗书序》中进一步阐释了“礼”与“仁”的关系:
“昔仲尼好语求仁,而推言执礼。孟氏亦仁礼并称,盖圣王所以平物我之情,而息天下之争,内之莫大于仁,外之莫急于礼……船山先生注《正蒙》数万言,注《礼记》数十万言,幽以究民物之同原,显以纲维万事,弭世乱于未形。”〔10〕
如果说唐鉴、倭仁将曾国藩引入了高高在上的理学之门,那么王夫之教给曾国藩的就是切于实际的经世之学。我们在白玉堂里发现了一幅“曾家九处十室分布图”,图中描绘了曾家分布于娄底各处的宅邸等祖产,并标注了毗邻的衡山县、衡阳县和湘潭县。白玉堂恰位于娄底、湘潭、衡阳三地接壤之处,这为曾国藩博采众长提供了天然的地理优势。自“湘学复兴导师”邓显鹤搜集整理王夫之遗作,编纂《船山遗书》后,王夫之的地位便逐步上升,享有灼灼大名。事实上,参与1842年《船山遗书》刊印的学者,全都与湘军诸领袖关系密切,王夫之的著作在湘军内部也流传甚广。王夫之有关拨乱反正之道的历史著作为湘军将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精神力量。曾国藩在日记中记载道,1862年12月,他已在帐中读此前未刊布的王夫之《读通鉴论》,每晚数页不辍。攻打太平军时,他用一个月的时间读完此书(10)[美]裴士锋著,谭伯牛译.湖南人与现代中国[M].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24-28.。1866年6月,曾国藩又用四个月时间精读王夫之著作,并为新版《船山遗书》作序,可见王夫之对曾国藩影响之深。王夫之于明亡之后隐于山中,主要活动范围就在衡阳。湖湘文脉自衡阳传至娄底后,又向东北传承发展,所以在王夫之、曾国藩之后,从韶山冲走出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便成为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登上历史舞台。毛泽东曾在杨昌济的引导下,研习性理之学,他对本体论、心性论等问题尤为关注。他认为在近代中国真正探得大本大源,达到超凡入圣境界的仅有曾国藩一人而已(11)曾琦云.曾国藩思想源流新探[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6.。1915年8月他在《致萧子升信》中就将曾国藩与周孔并称,他谈到:“尝诵程子之箴,阅曾公之书,上溯周公孔子之训。”(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G].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18.1921年,毛泽东与何叔衡在长沙创办湖南自修大学,盛赞王夫之“开一代风气之先”,“对湖南学风有着巨大的影响”(13)周一平.毛泽东生平研究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465.。可见毛泽东深受王夫之和曾国藩的影响。
坊间广为流传着一句话“做官要学曾国藩”,曾国藩虽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晚晴第一名臣”,入仕后更有十年七迁的惊人表现,但他并非一直顺风顺水,早年间就曾三次受辱、三次自杀寻死。曾国藩第一次寻死即是在靖港兵败之后。据说当年惨败后,他来到长沙伏龙山桐溪寺办团练,与住持宝月大和尚言语相投,彼时已有意以伏龙山作为归葬之地。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卒于两江总督任上,终年61岁,其灵柩由南京运回湖南老家,是年选址浅葬于长沙南门外金盆岭。两年后,其与夫人欧阳氏合葬于伏龙山。据郭嵩焘记载:
“(同治十三年)三月初三日,偕徐寿蘅、郭子美同至平塘,为文正公相地,盖沅浦(曾国荃)去岁所得者。在兴国寺后山,曰伏龙山,寺后主峰曰狮子山。地名桐溪港,故亦名寺曰桐溪寺。”(14)[清]郭嵩焘著,梁小进主编.郭嵩焘全集(九)[M].长沙:岳麓书社,2018.623.
可见,曾国藩在伏龙山的长眠之地实际上是曾国荃寻得的,并非如坊间传闻所述——系曾国藩练兵时寻得宝地,并与桐溪寺主持宝月和尚约定先逝者葬于此。但坊间传说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世人对曾国藩兴办团练的关注。
咸丰二年(1852年)六月,曾国藩在充江西乡试考官途中忽闻母亲去世,赶忙归家丁忧守孝。时逢太平军攻入湖南,在郭嵩焘、左宗棠等人劝说下,曾国藩决定接受湖南巡抚张亮基的恳请,墨绖出山在湖南招勇办团练。同年十二月,曾国落奉旨到长沙出任湖南帮办团练大臣,自此开启他后半生轰轰烈烈的“中兴”事业(15)黄启昌.曾国藩法制思想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7,(3):63.。曾国藩深知他的敌人众多,不仅有太平军,还有湖南本地的会匪,即所谓的串子会、红黑会、半边钱会、一股香会,除此之外,还有教匪、盗匪、游匪等,名目繁多,他们往往成群结党,平日里啸聚山谷,太平军入湘后就附之而去(16)朱坚真,陈道远.湖南近代相对过剩人口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J].社会科学探索,1991,(1).37。因此,曾国藩认为决心严办土匪以靖地方(17)“近年有司亦深知会匪之不可遏,特不欲其祸自我而发,相与掩饰弥缝,以苟且一日之安,积数十年应办不办之案而任其延宕,积数十年应杀不系之人而任其横行,遂以酿成目今之巨寇。今乡里无赖之民嚣然而不靖,彼见夫往年命案、盗案之首犯常道遥于法外,又见夫近年粤匪、土匪之肆行皆猖獗而莫制,遂以为法律不足凭,官长不足畏也。平居造作谣言,煽惑人心,白日抢劫,毫无忌惮。若非严刑峻法,痛加诛戮,必无以折其不逞之志,而销其逆乱之萌。臣之愚见,欲纯用重典以锄强暴,但愿良民有安生之日,即臣身得残忍严酷之名亦不敢辞;但愿通省无不破之案,即剿办有棘手万难之处亦不敢辞。”详见:[清]曾国藩撰,唐浩明等编.严办土匪以靖地方折.曾国藩全集(一).[M].长沙:岳麓书社,2011.72.。
曾国藩深知治乱世用重典的道理,若要兴办团练,保卫乡土,必须先涤净湖湘,将乱匪处以重刑。因此,他在寓馆内专设审案局,委派妥员二人,拿获匪徒后,立即严审。曾国藩曾在批牍中写道:“当此有事之秋,奸民狡焉思逞,不随时惩治,则恐酿成巨案,断不拘泥常例,稍存姑息。”(18)[清]曾国藩撰,唐浩明等编.(批牍0013)批永顺禀查明该县尚无会匪其前次访出盗贼痞棍姓名分别以未获办情形并遵札认真查拿审办由.曾国藩全集(十三)[M].长沙:岳麓书社,2011.5.曾国藩认为当此多事之秋,不能按常理出牌,而要下猛药,以威猛救从重从严惩处不法分子,以起威慑镇服之作用。但正因于此,曾国藩被时人痛斥为“曾剃头”,他显然对此已有意料,因而在奏折中说道“欲纯用重典以锄强暴,但愿良民有安生之日,即臣身得残忍严酷之名亦不敢辞”(19)[清]曾国藩撰,唐浩明等编.严办土匪以靖地方折.曾国藩全集(一)[M].长沙:岳麓书社,2011.72.。实际上,曾国藩的重典治乡并非一味使用严刑峻法,他深知公正司法、审慎执法的重要性,在其批牍中可以窥见一斑:
“犯究以何名为最要,何名为次要,仰该县细心访查。于原告被告之外,另传绅耆再三推求,密行禀闻。本部堂亦傍询博访,互相研证,以期不枉杀一人,不宽纵一人,想该县能体我苦衷也。”(20)[清]曾国藩撰,唐浩明等编.(批牍0002)批安化禀报朱起凤上控一案现又续获抢犯谢位政等随后起解由.曾国藩全集(十三)[M].长沙:岳麓书社,2011.1.
可见,此时的曾国藩虽师法申韩,却也深谙“法者,平之如水”的道理,在重典治乡、重法治军的同时,也尽可能的讲求公平公正,在司法时能够傍询博访,互相研证。然而,曾国藩设审案局通过杀伐立威立命是不争的事实,他曾坦言:
“总以清查本境土匪,以绝勾引为先务。遂设一审案局,与湘人约:凡捆送会匪、教匪、抢犯来者,立予正法。前后杀戮二百余人,强半皆绅耆擒拿。国藩因博武健之名,而地方颇收安静之效。”(21)[清]曾国藩撰,唐浩明等编.与吴文镕(九月初六日).曾国藩全集(二十二)[M].长沙:岳麓书社,2011.194.
湖广总督吴文镕是曾国藩的会试座师,在这封私人信件中曾国藩所言可信度较高。审案局自成立以来“前后杀戮二百余人”,即平均每天杀一人,这种杀伐立威之举,难免会产生冤假错案,但曾国藩此时无暇顾及,他只希望能通过霹雳手段、严刑峻法来保境安民,为自己办团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治军方面,曾国藩讲究礼法结合,宽严并济。一方面,他保留了书生带兵特有的气质,主张:“吾辈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般。”曾国藩认为带兵不仅要教其行军打仗,也要教会其做人的道理,其以诚、仁、礼、义、廉作为带兵的准则,教会士兵以爱民为第一要义。除了曾国藩此种以礼相待的带兵方式,以法带兵更是其重要内容。为约束士兵的行为,曾国藩立下《初定营规二十二条》,对扎营、开仗、行路、守夜、军器等军营日常详加规范。此外,他还定有十分详尽的《营制》和《营规》,其中包括《招募之规二条》《日夜常课之规七条》《扎营之规八条》《行路之规三条》《禁扰民之规》《禁洋烟等事之规七条》《稽查之规五条》等(22)〔24〕[清]曾国藩撰,唐浩明等编.曾国藩全集(十四)[M].长沙:岳麓书社,2011.404-410.409.,纪律和规范几乎涵盖了治军的方方面面。以《禁洋烟等事之规七条》为例,他规定道:
“禁止洋烟:营中有吸食洋烟者,尽行责革。营外有烟馆卖烟者,尽行驱除。
禁止赌博:凡打牌、押宝等事,既耗钱财,又耗精神,一概禁革。
禁止喧哗:平日不许喧嚷,临阵不许高声。夜间有梦魇、乱喊乱叫者,本棚之人推醒,各棚不许接声。
禁止奸淫:和奸者责革,强奸者斩决。
禁止谣言:造言谤上、离散军心者严究。变乱是非,讲长说短、使同伴不睦者严究。张皇贼势、妖言邪说、摇惑人心者斩。
禁止结盟拜会:兵勇结盟拜会、鼓众挟制者严究。结拜哥老、传习邪教者斩。
禁止异服:不许穿用红衣、绿衣、红带、绿带,不许织红辫线,不许扎红绿包巾、印花包巾,不许穿花鞋。”〔24〕
湘军的骁勇善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严明的纪律。然而常言道“成也萧何败萧何”,曾国藩在军营和审案局推崇的法令与规范未能在官场收获实效,反而遭致骆秉章等同僚的排斥,他也被视为污浊官场的另类。靖港一败、湖口再败,江西之困,都使曾国藩和湘勇跌入了谷底,又加之他重典治吏的主张、刚正不阿的品格,使其受尽“夹缝”之苦。正在此时,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溘然长辞,他赶忙回乡守孝,丁忧期间,他意识到一味地重典治军,一味地顽强刚劲并不可取,开始由师法申韩转向道法融通。
“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23)[清]曾国藩撰,唐浩明等编.曾国藩全集(二十)[M].长沙:岳麓书社,2011.593.。这些耳熟能详的家训出自《曾国藩家书》中的《谕纪泽、纪鸿》,曾国藩曾言:吾教子弟不离“八本”。曾国藩在湘乡荷叶堂的侯府即以“八本”命名。后来其子曾纪泽据《后汉书》“富厚如之”将“八本堂”改名为“富厚堂”。富厚堂是曾国藩被册封为毅勇侯后,由其兄长曾国潢、四弟曾国荃及长子曾纪泽主持修建的,是典型的中轴对称的回廊式建筑群体,也是全国保存无几的“乡间侯府”。
富厚堂落成后虽不显奢华,然而当曾国藩得知修屋花去七千串钱后仍为之骇叹,他在日记中写道:
“不知何以浩费如此,深为骇叹!余生平以起屋买因为仕宦之恶习,誓不为之。不料奢靡若此,何颜见人!平日所说之话全不践言,可羞孰甚!屋既如此,以后诸事奢侈,不问可知。大官之家子弟,无不骄奢淫逸者,忧灼曷已!”(24)[清]曾国藩撰,唐浩明等编.曾国藩全集(一八)[M].长沙:岳麓书社,2011.373.
此时曾国藩已官居一等侯爵,加太子太保衔,但他仍能守法度、知敬畏,修己安人、清正廉洁,深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与其自幼受到儒法熏陶密不可分。
富厚堂中的思云馆是曾国藩丁父忧时所亲筑。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的父亲去世,他从每每失意的江西战场奔丧返家。此时,他已父母双亡,为了纪念双亲,取“望云思亲”之意,修建思云馆并于此居丧守孝。此时已是曾国藩墨绖从戎的第五个年头。五年间,他改革军制,创建湘军,经历了靖港之败、湖口之艰,江西之困。仕途上由于其重典治吏的主张、刚正不阿的品格,使其与官场格格不入,受尽夹缝之苦。居丧之初,他借“在籍终制”之机,不想复出带兵。然而,通过反思他的思想发生了极大变化,终于二次出山带兵。可见,思云馆是曾国藩人生转折的重要之地。
1858年7月,咸丰帝令曾国藩统兵援救浙江,曾国藩结束了十六个月丁忧,重新出山,统帅湘军。1860年,他被任命为两江总督。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曾国藩也达到了事业巅峰。观此,我们的疑惑得到了解答。原来曾国藩与常人一样,在仕途、军事与处世上并非顺风顺水,而是历经磨砺后痛定思痛才有所改观。从最初礼法结合、重法治军,过于强悍、霸蛮,变为道法融合,从残酷的现实中接受了黄老关于人生必须顺应自然的道理,从切肤之痛中懂得了柔弱胜刚强的深远意义。曾国藩作为新儒学的创始人,兼收并蓄,也有意使道家思想融入儒家中来(25)曾琦云. 曾国藩思想源流新探[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7.。诚如唐浩明先生所言“含刚强与柔弱之中,寓申韩于黄老之内。斯为人为官之佳境。”(26)唐浩明.曾国藩(中) [M].长沙:岳麓书社,2015.253.由此,曾国藩完成了人生的第三次转变。可见思云馆和富厚堂是见证曾国藩圆通处世、道法融合的故居。
曾国藩在经历道法融合的转变后,其法治思想亦有微妙的转变。此时的曾国藩深知“赏一人而天下劝,刑一人而天下怨”。他从主张重典救时、严刑峻法,变为强调执法宜慎,并且大力清理积案冤案。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从他审理和批复的许多词讼案件中,均体现了他对情案分析的精到以及处理案件的谨慎态度。以宝应县史天佑遭凶杀案为例,曾国藩先后两次批阅案卷,分析案情。在《批宝应捐职从九史枹书史捷书禀父天佑被杀等情》中,他认为此凶杀案种种疑窦,不可枚举,并指出其中的关键:
此案紧要关键,史风书、马贵初次所认谋系情事,如果系姚令严刑逼招耶?此等情节重大案件,岂可任意刑求?如并未十分刑讯而自行供认耶?何以任令全行翻供而不敢再问?况案悬两年之久,前后审讯数十堂之多,至今无一著落?原问官姚令断不能置身事外。”同时饬令扬州府将此案全卷调齐逐一检点,彻查此案(27)[清]曾国藩撰,唐浩明等编.(批牍1009)批宝应捐职从九史枹书史捷书禀父天佑被杀等情.曾国藩全集(十三)[M].长沙:岳麓书社,2011.493.。
同治七年(1868年)七月,曾国藩被任命为直隶总督,清廷委以整顿直隶营务和吏治的重任。上任伊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曾国藩认为直隶有两件刻不容缓的事要办,第一是赋税太重,第二是积案太多。据他初步统计,当时直隶省未结的积案多达12000余起。为保证尽快清理积案,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规制度已势在必行。次年,他亲自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清理积案的规范,例如《直隶清讼事宜十条》《四种四柱格式》《直隶清讼限期功过程章》等,对办理积案的程序、方法、期限以及奖惩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各级官史严格奉行,依法从速处理(28)黄启昌.曾国藩法制思想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 2007,(3):64.。在《批按察司详未结奏咨京控案件勒限审详》中,他表达了制定《直隶清讼事宜十条》的良苦用心,他批示道:“本部堂因直隶各员疲玩已久,恐空勒限期,犹不克大变积习,另拟《清讼事宜》十条,将滞狱累民惩前毖后之道,谆切言之。”(29)[清]曾国藩撰,唐浩明等编.(批牍0896)批按察司详未结奏咨京控案件勒限审详.曾国藩全集(十三)[M].长沙:岳麓书社,2011.435.曾国藩为清理直隶积讼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收到了良好实效。据统计,自同治八年(1869年)5月至12月的8个月内,在曾国藩的亲自主持督促下,直隶全省共审结注销旧案12074起,并且基本解决了长期积案的问题(30)黄启昌.曾国藩法制思想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7,(3):65.。《直隶清讼事宜十条》等被清廷颁发各省参照执行。曾国藩清讼决狱的非凡才识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交口称赞。
我们不由得疑惑:曾国藩在丁忧守孝的一年零四个月中究竟经历了哪些思想转变?使他日后在政治、军事上的发展都极为顺利。胡林冀也评价曾国藩在复出后“渐趋圆熟之风,无复刚方之勇”(31)[清]曾国藩撰,唐浩明等编.曾国藩全集(二四)[M].长沙:岳麓书社,2011.579.。思云馆门前有一联,上书“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看到此联我们更为不解,曾国藩六岁便入塾通读儒家经典,官居翰林后更是以程朱理学为依归,儒家向来强调入世有为,而这副超然物外、淡薄世事的对联为何会出现在曾国藩这位大儒的家中呢?我们怀着这些疑问步入思云馆,正厅北侧为曾国藩守孝时的卧室,右侧为书房,在书房墙上挂有介绍曾国藩生平的展板。其中一块名为“一生三变”的展板引起我们极大兴趣,它介绍了曾国藩一生由儒家到法家再到道家的思想转变过程。其实这一论断最早出自曾国藩的好友欧阳兆熊所著的《水窗春呓》,欧阳兆熊擅长医术,曾对曾国藩有救命之恩。他不仅是曾国藩的幕僚,更是终身密友,其所述较为翔实可信。他在《曾文正一生三变》一节描述道:
文正一生凡三变……其学问初为翰林词赋,既与唐镜海太常游,究新儒先语录,后又为六书之学,博览乾嘉训诂诸书,而不以宋人注经为然。在京官时,以程朱为依归,至出而办理团练军务,又变而为申韩。尝自称欲著《挺经》,言其刚也。咸丰七年,至江西军中丁外艰,闻讣奏报后,即奔丧回籍,朝议颇不为然。左恪靖在骆文忠幕中,肆口诋毁,一时哗然和之,文正亦内疚于心,得不寐之疾。予荐曹镜初诊之,言其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盖欲以黄老讽之也……此次出山后,一以柔道行之,以至成此巨功,毫无沾沾自喜之色……故予挽联中有“将汗马勋名,问牛相业,都看作秕糠尘垢”数语,自谓道得此老心事出。盖文正尝言“吾学以禹墨为体,庄老为用”,可知其所趋向矣(32)[清]欧阳兆熊,金安清撰.谢兴尧点校.水窗春呓.清代史料笔记丛刊[M]. 北京:中华书局,1984.17.。
读罢此言,方觉知曾国藩者,莫若欧阳兆熊。由儒法熏陶、程朱修身到推崇申韩、重法治军,最后转变为皈依黄老、道法融合,这种转变恰似草蛇灰线,一脉相承。一生三变表面上看似乎是心性的转移和价值理念的更迭,而深层却是一个传统士大夫的人格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日趋成熟稳健。生命如四季,从懵懂的举子到自负的翰林,从虔诚的理学门徒到强悍的团练大臣,在诸事不顺的困境中顺势转变,终于一跃成为炉火纯青的湘军统帅(33)陈明.此身合是儒生未?读《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二[J].博览群书,2003,(7):80.,成为湖湘文化,特别是湖湘传统礼法文化之集大成者。
以“礼”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在宋明时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较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理学应运而生。在理学的众多流派中,以胡安国、胡宏父子和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对传统湖湘文化影响深远。明清之际,理学的理论缺陷逐渐暴露,其过于形而上的理论体系使得诸多研习者空谈心性。传统儒学和湖湘文化该何去何从,成为那个时代的重要命题。以陶澍、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湖湘志士主张崇实黜虚、经世致用,为传统湖湘文化的近代转型与超越寻得良方。陈独秀曾在《新青年》发表题为《欢迎湖南人底精神》的文章,他指出“几十年前的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仗’的书生……不能说曾国藩等已经是完全死去的人,应为他们桥的生命都还存在。我们欢迎湖南人底精神,是欢迎他们的奋斗精神,欢迎他们奋斗造桥的精神。”(34)廖静仁编. 和谐湘江[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8.139.
曾国藩“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35)唐浩明. 曾国藩嘉言钞(下)[M]. 长沙:岳麓书社,2007.833.的思想落实到其法律实践中,也切实改变了湖湘法治文化的走向。曾国藩“崇法尚道、经世济民”的礼法思想契合于重在践履躬行、旨在经邦治世的法治事业,“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36)[清]曾国藩撰, 唐浩明等编.曾国藩全集(二十) [M].长沙:岳麓书社,2011.84.的气魄激励着后辈湘人在法治探索上独领风骚,“心诚公明”(37)[清]曾国藩撰,唐浩明等编.(批牍0734)批临淮张修锡嵘呈酌定军船条规缘由.曾国藩全集(十三)[M].长沙:岳麓书社,2011.338.的理念对应着“法者天下之公器”的法治理想,“圆融能达”(38)〔41〕[清]曾国藩撰,[清]李瀚章编.曾国藩书信[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419.54.的视野带来了取法于外、变法图强,“充海阔天高之量,养先忧后乐之心”的情怀鼓舞了湖湘法律人为民请命、追求善治,“轮囷肝胆”〔41〕的斗志激励着湖湘人为为权利而斗争、为法律而呐喊,“独立不俱、确乎不拔”(39)[清]曾国藩撰, 唐浩明等编.曾国藩全集(二一) [M].长沙:岳麓书社,2011.28.也昭示着法律品格的卓然独立。曾国藩在改变着晩清历史的同时,自身也被历史所改变。而他留给后人的,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法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