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苗苗 孟晓磊
摘 要:心理学理论在课堂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仅是众多心理学理论的一个方面,那么心理学其他研究领域的理论对课堂教学是否有应用性呢?人格特质理论是否可以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呢?本文就卡特尔特质人格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展开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卡特尔;人格理论;课堂教学
心理学上把人的人格定义为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的统一体。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格。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他对两名弟子提出的相同问题按照其各自的性格特点给予不同的教导。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了不同的教导,正是因材施教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的体现。
1 内—外向人格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内—外向人格理论是一种对立类型理论,由瑞士著名人格心理学家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内向人格的特点是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交往面窄,有时会出现适应困难。外向人格的特点是注重外部世界,情感外露,热情,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动敏捷等。
李跃水和唐善梅在《基于内外向型差异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1]中提出根据学生的内外向型差异,对学习环境设计进行调整。自主学习策略上,小组合作学习更适合外向型学生,而内向型学生具有反省观察的学习风格特点,这与外向型学生的主动实验学习风格产生互补,这就要求在组织合作小组时考虑到不同类型学生的搭配,尽可能不要把内向型的学生全部分在一组,也不要把外向型学生全部分在一组,交叉分组发挥其各自优势的同时也会促进对方优势的发挥;引导与帮助上,教师要对外向型学生频繁正强化,多给予表扬和肯定,而内向型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场独立性,教师应该给他们安静独立的学习环境。
2 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雷蒙德·卡特尔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行為主义心理学家之一。[2]1949年,他首次发表了被公认为是最权威的人格测量方式“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该量表在心理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成为了了解人们人格特质的有效测量工具。
卡特尔认为构成人格基本结构的元素是特质,特质就是人在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的情境中行为一致的原因,特质决定个体行为的恒常性,是构成人格的最小单位,是对人格研究的“分析单元”。卡特尔[3]根据其研究,确定了构成人格的根源特质有16个,包括15个人格因素和1个一般智力因素。然后将这些根源特质(也称为初级因素)进一步分析得出适应与焦虑、内向与外向、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怯懦与果断4个次级因素,又以统计标准和社会适应性标准为根据分析产生了4个综合因素,心理健康、专业成就、创造力强和新环境适应成长能力。
张卫在《高中生个性心理因素与英语学习策略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4]中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因素和学习策略因素的关系进行探讨,他首先提出问题假设,假设个性心理因素同英语学习策略发展水平存在相关关系,然后随机抽取196名高中生作为被试,对他们实施卡特尔16PF人格测试和学习策略量表问卷调查,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后得出高中生在人格特质和学习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为普遍的显著性相关,并分析出两者相关的具体内容和导致相关的具体原因,最后总结出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个性心理特质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和培训,教师在自身具备了丰富的学习策略指导方法的条件下,针对不同人格特质的学生给予有效的补偿性学习策略支持。
刘桂蓉在《高中学生英语成绩的性别差异及其人格特质关系研究》先对156名高中生中实施了“卡特尔16PF测验”并收集了他们的期中考试英语成绩,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并探讨了高中生英语成绩在人格上的差异性:[5]乐群性、敏感性和幻想性三个人格因素在高中生听力、语法、改错和写作的成绩得分存在显著相关;英语成绩得分高的高中生在乐群性、敏感性和幻想性的人格特质上的得分较高;所以乐群性、敏感性和幻想性的人格特质是影响高中生外语成绩得分的主要人格因素特质。
学校教育是心理学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迄今为止,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被运用到学校教育当中,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在中学课堂有效教学活动中研究是一种尝试,通过这样的尝试,我们能发现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在中学课堂有效教学活动中是有应用性的。通过对学生的个人特征因素分析,设计课题教学方案,帮助教师迅速准确地把握学生信息,预测学生课堂表现反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做出有效的指导,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知识掌握,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较多,人格特质因素较复杂,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不能保证对所有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并且过于关注学生个体的同时可能会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进度。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能否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学课堂教学当中,还存在着困难,比如16PF测试的普及工作,大量的纸质量表需要消耗更大的人力,电脑软件施测需要学校购买昂贵的版权。还有能否在所有学科中都普及开来,更需要进行更多的实验研究,这有待笔者和更多关心中学教育的教师进一步去探索和改进。但我们不难想象,当一名中学生在入学时就进行一次16PF测验,为对他还很陌生的各科任教教师提供数据,对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在其整个初中学习生涯中,所有教师都可以根据其人格特质因素来指导其学习及发展,那么整个中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私人定制的教育,学习就会变成一件亲切愉快的事情,而不再是一项枯燥艰巨的升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唐善梅.基于内外向型人格特质的匹配型教学设计[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2,3(1):95-97.
[2]俞国良,罗晓璐.卡特尔:人格理论和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1:31-34.
[3]刘运芳.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述评[J].孝感学院学报,2002,2.
[4]张卫.高中生个性心理因素与英语学习策略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6-5.
[5]刘桂蓉.高中学生英语成绩的性别差异及其与人格特质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3,3(18):45-51.
作者简介
张苗苗(1987-),女,汉族,河北怀来,中级讲师,研究生,辽宁省农业经济学校,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孟晓磊(1987-),男,汉,山东省,中级,本科,辽宁省农业经济学校,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