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生为本”的合作学习课堂中孕育出“倾听”的花朵

2019-02-18 06:26顾娟娟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年24期
关键词:学习评价以生为本合作学习

顾娟娟

【内容摘要】合作学习的课堂应营造一种学生之间相互倾听、积极思考的安静氛围,然而,在当今倡导合作学习的大背景下,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倾听误区,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改进评价策略开始。笔者试图通过“以生为本”的评价策略启迪学生听的智慧,营造尊重、补充、串联的学习氛围,让倾听之花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常开不衰。

【关键词】以生为本 合作学习 学习评价 相互倾听

共生效应提出: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柔弱单调;而众多植物共同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学生之间协作学习和共同提升的现象就是共生效应的典型表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约翰逊兄弟通过研究得出:合作学习比起竞争学习来说,它的学业成就要高0.67个标准差,比个性化学习高0.64个标准差。在一般研究中超过0.2或0.25个标准差的话就说明存在着明显差异。俗话也说: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很难有成就。因此,合作学习的课堂在当下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到处可见学生活跃的身影,然而,这种活跃大多是杂乱无序、浮于表面的,往往存在着不去倾听、假装倾听、充耳不听和听而无痕的倾听误区。真正的合作学习课堂应该回归到安静的本质,这种安静区别于传统课堂中老师讲、学生听的安静,区别于死气沉沉、没有思维的安静,应该是一种学生之间相互倾听、积极思考的安静。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新人”突出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注重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因此,笔者试图从尊重、补充和串联三个维度进行“以生为本”的评价,从根本上孕育出合作学习课堂中的“倾听”之花。

一、尊重:“倾听”的阳关

马斯洛说:尊重需要即包括成就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在倾听中即体现了对发言同学的尊重,也满足了自我尊重的需要,因此,我们要从尊重的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在尊重中构建倾听表达的平台,并在倾听中获得尊重的需要。

案例:

在进行《鸟类》一课的学习时,有一个环节是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即寻找鸟类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老师提出要求:请各小组在组长的协调下,根据桌上的资源(材料袋)协作完成探究活动,最后上台向同学们展示探究的成果。活动中,产生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合作学习现象。

现象一:小组成员各自看着自己的课本,时而望着桌上的材料袋发呆,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交流,这是一种传统的安静课堂。

现象二: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异常活跃,不时传来欢笑声,但各成员独自述说着自己的观点,看似活跃,实则杂乱无序。

现象三:小组各成员围绕鸟类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展开有序的讨论,环环相扣,思维活跃。成员A:我们组探究的是鸟类在外形上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我认为可以从体型、羽毛、翅膀等方面逐个研究。成员B:那我们就先通过家鸽的模型来观察体型吧。我觉得它的体型应该是流线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阻力。成员C:我赞成,你们有没有乘坐高铁的经历,我觉得高铁的外形也是流线型的,所以特别快。成员D:是的,我也同意,接下来我们再研究羽毛吧。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羽毛,我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一下。成员B:好的,我们一起来看……进行讨论时,发言的同学紧跟着上一个同学的思路开展讨论,这时,其他同学也在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准备着接下来的发言。

以上三种现象虽各不相同,但相互之間却因“尊重”而有着紧密的联系。现象一反映出的是没有交集的尊重缺失,现象二反映出的是过度关注自我的尊重缺失,现象三反映出的才是彼此间的充分尊重。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从“尊重”的维度进行“以生为本”的学习评价,可以从对待他人的礼貌程度、尊重他人的言行、尊重他人的人格、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倾听的习惯,为合作学习课堂上的“倾听”之花带来温暖的阳光。

二、补充:“倾听”的雨露

以彼此尊重为前提建立起来的相互倾听的合作学习课堂,学生之间已经初步构建了良性表达的平台。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对他人的表述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质疑,并不断补充完善。在补充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实践倾听的行为。

案例:

《鸟类》一课涉及到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老师为此在课堂上设计了闯关环节,并提出要求:当一位同学进行闯关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质疑反思,等这位同学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其他同学再相互讨论,进行补充,闯关的同学和进行补充的同学都能得到相应的加分。

“入耳周听,十方无遗”,这是佛经中对倾听意义的描述,或许听来有些夸张,但是,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倾听是表达的基础。只有当学生认真倾听了,才能内化他人的表达,并融合已有的知识,继而产生共鸣或质疑,并进一步进行补充。因此,在“以生为本”的合作学习课堂中,可以从“补充”的维度对学生的倾听行为进行评价,给“倾听”之花带去雨露。

三、串联:“倾听”的土壤

在倾听的过程中,一个个对话间需要自然的过渡,这便是串联。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主人,一切学习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因此,老师可以将一部分串联的工作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进行串联的过程中,以倾听为基础深入思考,将一个个观点、一个个环节联系起来,不同的思维不断地进行着碰撞,最终汇聚成浩瀚的海洋。

案例:

每个小组中都会有一至两个核心成员,他们往往是整个活动有序开展的关键。在进行《鸟类》一课“保护鸟类多样性”的教学时,老师设计了“我是一只小小鸟,我能……”的小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小组成员要扮演一种鸟类,其他组的同学提问,问题可以是鸟类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也可以是这种鸟对于人类及生态平衡的益处。这是一个互动的活动,除了学生的扮演与提问外,还需要进行串联。负责串联的学生首先要倾听组内成员的问题,然后邀请其他同学回答,并连接下一个环节。

串联一词在物理学中的含义是将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那么,引申到合作学习的课堂中就是将课堂上的一个个环节联系起来。合作学习的课堂就像一曲优美的旋律,“串联”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黏合剂”,它把课堂学习的各个部分艺术的组合成一个完美整体。如果忽视它,课堂学习的结构必定会松散、凌乱,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因此受到影响。然而,要想让串联真正发挥“黏合剂”的功效,作为合作学习课堂的主人——学生,必须认真倾听,在倾听中进行串联。此外,在问答的串联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交换各自的认知,能够有效碰撞出小组各成员之间的思维火花。因此,合作学习的课堂可以从“串联”的维度对学生的倾听行为进行评价,让“倾听”之花在“串联”的土壤中不断壮大。

南朝诗人宋鲍照在他的《登庐山望石门》一诗中提到:倾听凤管宾,缅望钓龙子。倾听是一门艺术,它不是简单地用耳朵来听,还需要一个人全身心地去感受对方在谈话过程中表达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以生为本”合作学习的课堂上,老师从“尊重”、“补充”、“串联”三个维度对学生的倾听行为进行评价,能充分激励、唤醒和鼓舞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交流的可能;有了交流,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从而成为一个善听敢说的人,真正孕育出“倾听”的花朵。

(作者单位:太仓市浮桥镇浏家港中学)

猜你喜欢
学习评价以生为本合作学习
基于学习效果最优化的民办高校教学改革措施刍议
浅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评价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泛在学习中学习评价网络效用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中职院校PhotoShop课程教学浅谈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