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星星
2017年春夏之交,北京召开了一个山西戏曲艺术流派研讨会,山西地方戏“四大梆子”(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四位演员的演唱风格成为国家顶尖专家的研讨话题。她们分别被称为“爱爱腔”“转转腔”“俊英腔”和“爱珍腔”。国内最高艺术研究机构为一批地方戏演员流派唱腔呐喊助威,于这四位演员而言,也是莫大的荣耀。
这四大流派的声腔艺术,创腔人分别为中路梆子王爱爱、宋转转,蒲州梆子武俊英,上黨梆子张爱珍。可以看出,这一次地方戏的流派唱腔,都是以创腔人的真实姓名命名的。是实实在在的“实名制”。
这让我想起了作家的笔名与戏曲演员的艺名。
民国时代乃至更早,演员一般是有艺名的。比方说京剧演员的麒麟童、十岁红、小叫天、盖叫天,河北梆子演员的金刚钻、九阵风,评剧演员的小白玉霜等等。在山西的“四大梆子”里,称呼艺名更是普遍习惯,十之八九的演员是有艺名的。比如元元红、十三红、果子红、水上漂、小电灯、白菜心、一声雷、寺堡丑、玻璃翠、尧庙红、月月鲜、花骨朵、八百黑、月里娥、蛤蟆眼、小闺女、毛毛蛋、狮子黑、夜壶丑、奴子生、周瑜生、红菊花、满天星、水仙花等等。使用艺名称呼演员,成为民间的一种风气,很多演员甚至以艺名扬名,他们的真实姓名是什么,人们反而不太知道。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演员们不用艺名了呢?
山西地方戏的这四位艺术家,王爱爱成名早一些,其余三位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崭露头角,逐渐形成风格流派的。她们各自创腔演唱已有30多年,关于“爱爱腔”“转转腔”“俊英腔”爱珍腔”的叫法,期间却是曲曲折折,经历了很长的认定过程。
这一批演员,大体上是参加1982年“山西省中青年演员大赛”获奖而崭露头角的,戏迷们从那时起开始给他们命名,比方“活金枝”“新小旦”等。上世纪80年代后期,荣获戏剧“梅花奖”以后,中国剧协和专家们逐渐注意到她们,报刊开始宣传,专家们开始访谈研究,民间拥趸更是奉若神明。“爱爱腔”“转转腔”“俊英腔”“爱珍腔”,最早都是出自戏迷之口,也有叫“晋剧女神”“蒲剧皇后”之类的。
民间的“哄抬”在前,当然还需要官方的认可。
2016年冬天,北京开始筹措山西戏曲流派研讨会,几经磋商,确定了四人名单。大致在2017年初,北京和山西方面达成共识,以四人的真实姓名作为流派名称参加研讨会。至此,四大流派的名称可说是走完了认定程序。
为什么要以演员真实姓名命名,而不采用艺名呢?或者说,为什么这一代演员大都没有艺名了呢?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民间社会长期改造移风易俗的结果。
我们曾一度强调进步、昂扬的美学原则,旧艺名虽生动活泼,也确有低俗、轻佻甚至狎戏的成分,从这点说来,它被冷藏被淡化,也是有错认罚。
按照新的美学原则,大家认可的命名,一般都端肃正庄,却往往整齐划一,板正无奇。山西的一个文学流派叫“山药蛋派”,这个称号通俗土气,虽不乏调侃的意味,可人们爱听爱叫。然而山药蛋派的主将,后来统统命名为“人民艺术家”,各地群起效仿,又出现一批地市级人民艺术家。戏曲演员的命名,其实坚持的也是这个原则。
有没有谁企图以民间精神或草根风格命名出奇制胜呢?有的。晋中程玉英的演唱叫“嗨嗨腔”,前些年,文化厅郭士星厅长就曾努力把花艳君的唱腔命名为“奴奴腔”。“奴”是晋中方言,有嗲气、娇柔的意思。结果呢,不了了之,没有叫成风气。
这是领导、专家、戏迷三股力量合作互动,合理冲撞的结果,以真实姓名命名,就成为势在必然的选择。
文变染乎世情,兴衰系乎时序。官方倡导,民间跟进,风习流变,中和之美。
究竟有艺名好,还是没有艺名好呢?我觉得,还是有艺名好一些。
以前的艺名,饱含了民间老百姓对于自己心里的角儿的喜爱推崇。艺名是真实姓名的补充,又互为表里。有的艺名从籍贯而来,有的艺名从行当而来,更多的艺名可以看出艺人的演唱风格或从业经历。总之,艺名饱含着五色杂驳的内容,每一个艺名背后都有一首长歌、一篇故事。浩如烟海的艺名,呈现的是民间戏曲文化的丰富多样和五彩缤纷。
比方说从“七龄童”的艺名就可知道他登台演出的时间,“十三红”,让人了解他唱红的时间。“金刚钻”是因为唱腔高亢激越,“九阵风”因为武打身手轻捷。“小白玉霜”说明了和白玉霜的师承关系,叶少兰、袁小海、李少春、言小朋、小香玉,一看就知道家门。
在山西,“果子红”嗓音脆甜,听来如食甘果,“水上漂”能想象到台上水步的飘逸流动。“小电灯”一登台,两只眼睛溜溜转,活像两盏电灯。绛州旦”寺堡丑”说的是籍贯,“尧庙红”是唱红的地点。一声雷”八百黑”都是花脸,“八百黑”还显示了薪酬。“月里娥”“白菜心”“蛤蟆眼”,都和演唱风格有关。以口白见长,叫“说书红”。“子都生”擅演子都,“马武黑”擅演马武。“驴肉红”,原来是卖驴肉的。“骆驼红”牵过骆驼。当然还有些不怎么正经,比如“麻子红”,说人家脸上长着麻子,这就属于耍笑。
为什么现在这些艺名都没了呢?给唱腔起个名字,只知道搬一个演员名字过来。正确是正确,却是少了活泼,少了地气。
在有限的空间提供更多的信息,是命名的原则。一个新命名,总是希望包涵真实姓名以外更多的东西,如果和真实姓名一个样,就限制了观众的理解想象。利用真名和艺名两个名字之间的差别互补,扩大表达的内涵容量,效果更好一些。重复一遍真实姓名,简单省事,却是弱化了表达功能。
想起当年的艺名,虽然俗气,可是生动传神,蕴藏的是质朴活泼的民间精神。如果什么事都一本正经,中规中矩,未免太死板,太严肃了。丢掉了质朴活泼的民间精神,实在是得不偿失。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