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伟
备课是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体育教师课前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结合学情、场地、器材等情况,通过系统方法,把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的过程,以保证在课堂实施时学生能有效地学习。然而,实践证明再完美的首次备课通过实践后仍有美中不足,因此,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呼唤教师要进行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是指体育教师课后针对课堂中所出现的问题对教学设计进行再次修改和完善的过程,致使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具体学情、教学情境、组织方法、教学方法、场地器材等系统要素完美整合,以达到最优化教学效果。笔者在对苏教版《科学的预设 艺术的生成》教材进行充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反思—修改—完善—再实践这条路径进行二次备课,再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科学、反复地完善教学设计,有效促进了个人的专业成长。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二次备课能让他们获得更高质量的课堂生活,享受到更为优质、高效的运动体验,在技能掌握、体能增强的同时,建立自信,促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那么教师如何进行二次备课呢?下面以笔者的《投掷:上一步侧向投掷绳结》一课为例,谈一谈个人见解。
一、首次备课内容及实践效果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确定
本次课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科学的预设 艺术的生成》水平三五年级投掷单元第二课时《上一步侧向投掷管状物》。它是在第一节课《侧向投掷》基础上,增加上步技术环节的递进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上一步的同时手臂后引的动作要领”,以期通过投掷绳结教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爆发力、柔韧性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同时为下一节课学习掷垒球动作做铺垫。
本次课授课对象为水平三五年级学生,他们已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感知事物的目的性更加明确,精确性也有所改善。因此,本课设计预设了一定的教学难度和标准。本课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能说出上一步侧向投掷的动作要领,知道与原地侧向投掷的动作区别。
2.上一步侧向投掷时能做出蹬、转、挥的技术动作,上步、投掷动作连贯,出手高度合理。
3.懂得安全投掷的注意事项,学会与其他学生相互合作、相互配合。
(二)教学过程设计及实践中的问题
首次备课,先认真研读教材。苏教版《科学的预设 艺术的生成》对于水平三五年级投掷单元第二课时《上一步侧向投掷管状物》教学设计的流程是:单人、双人的关节操→复习原地侧向投掷→徒手上一步侧向投掷练习→对面投掷练习→投远、投准比赛。针对该练习建议,笔者完成了首次的二次备课,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开始部分:采用慢跑和游戏相结合的方式,目的是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预热身心的同时,进行相适应的专项练习,使之为下面正式学习达到良好的过渡作用。
2.基本部分:教师首先复习原地侧向投掷练习。在分解与完整、徒手与持器械的练习方法过后,过渡到上一步侧向投掷的练习。通过徒手过渡到完整动作练习后,组织学生完成了投掷达标赛,提供学生挑战同伴、超越自我的机会。
在拓展游戏“钓鱼”的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小组讨论达到预期目的的方案后,通过比赛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以达到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发展体能的目的。
3.结束部分: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跟随教师放松,充分拉伸四肢,让身心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得到放松。教师随之运用各种评价手段,对本次课作出总结。
实践是检验一切的标准。通过试上,发现本设计理想很丰满,可是实践效果很骨感。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
问题一:器材功能单一,使用效益不高。首次备课中没有过多考虑器材的利用效果。在课堂实践中发现常规投掷器材难以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另外器材也只能用于投掷,不能另作他用。
问题二:学练方法生硬,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首次备课中,虽然设计中也注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探究,但是在教学方法方面依然守旧,学生仅仅是听从教师口令指挥,反复地完成分解与完整、徒手与持器械的动作练习。这样虚化的探究活动形式,无形中把学生拉回到了被动学习局面,导致学生对练习目标不明确。
问题三:问题情境创设牵强,不利于学生深度思考。由于缺乏换位思考,总认为简单问题学生应该明白,如“为什么要投得高”“为什么要出手快”这类问题。事实上,学生因为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差异,并不能准确回答,加上缺乏直观体验情境,学生无法形成认知深化,只能人云亦云。
问题四:保障措施预设不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投掷本身就是一种危险性运动项目,加之五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容易开小差,课中教师为了安全,讲了很多“废话”,无形中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这是造成课堂效率不高又一重要因素。
二、二次备课内容及实践效果
直面问题,二次备课让笔者有了明确的调整目标和方向。鉴于此,通过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完善。
(一)抓住器材创新,开发新功能
苏教版《科学的预设 艺术的生成》這套教材中,对于水平三五年级学生的投掷单元教学设计时所使用的器材为常见的沙包、垒球、实心球,仅在第二次课中使用了管状物的新型器材。笔者首先在投掷的器材上进行了创新。在投掷单元的五节课中,分别使用了彩带球、绳结、垒球、羊角球、实心球等五种不同的器材。既考虑到使用不同器材提高学生投掷的趣味性,又有考核时使用传统器材达到检验教学成果的目的。彩带球因有固定在球上的“小尾巴”,学生投掷后能直观地看到球的运行轨迹,便于他们理解,并做出改善出手角度、高度的行为;绳结,通过跳绳捆绑而成,是天然的“鞭子”,学生能利用它改善鞭打动作,提高出手速度;羊角球,手握两角,既能前后抛出,还能坐跳、匝地反弹、空中对碰等,借以体会正确的发力顺序,促进身体的协调发展。结合不同器材的特性,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开发、应用。本节课,笔者开发跳绳作为投掷器械,在二次备课中收获了如下体会:
1.课堂教学中
(1)跳绳使用不充分。课堂上仅仅作为投掷、跳跃的工具,师生未能开发出跳绳更多创造性的用途。
(2)对场地中不同线的使用:使用跳绳作为投掷的投掷线、安全线、远度刻度线等。学生在捡取绳结的往返途中极易踩绳,导致线被踩乱。学生目标不明确,造成课堂的混乱。
2.二次备课后
(1)开发跳绳的多种属性,如跳、甩、线、拉、鞭打、单人使用、合作使用、放松阶段的拉伸等。跳绳的用途既有教师的课前设计,又有学生的现场创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2)通过改变队形,采用三角形的投掷方式向两侧投掷。投掷区域张贴三条不同远度的标志线,投掷区、安全区上也贴上相应的点位进行提示,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方便了教学的组织。
(二)精讲多练,提高达成率
合理运用口诀,可以增加练习密度,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体会动作要领,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1.课堂教学中
作为教学单元的第二节课,虽然学生有原地侧向投掷的基础,但课堂中复习的环节总少不了。练习过程中,教师反复讲解、提醒动作要领,再过渡到上一步投掷的徒手、完整练习中,课堂时间已过去大半。对课堂后期的投掷比赛、游戏环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练习的低效率也使得学生动作完成的规范度不高,造成课堂达成率低下的现实。
2.二次备课后
通过口诀的形式让学生明确动作要领,提高密度,增加强度,掌握技术动作。具体方法如下:
口诀一:1-2-3,分别对应左脚前重心后、肩上屈肘、快速挥臂,完成复习徒手动作的练习。
口诀二:1-23, 通过连贯完成肩上屈肘和快速挥臂的动作,达到学生复习的目的。
口诀三:在练习上一步投掷的动作时,口诀变为1-2-3-4,对应右脚前左脚后、上步后引、肩上屈肘、快速挥臂的分解动作。
口诀四:最后变化节奏完成1-2-34, 同样将出手前的肩上屈肘和快速挥臂连贯完成。通过由易到难连贯式的衔接,起到很好的效果,提高课堂达成率。
(三)适切创设问题情境
水平三的学生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成绩的丈量如何选择?投掷线能否踩踏或踏越?投掷时的安全问题如何解决?在课堂教学中提醒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及时引导,穿插投掷相关常识的讲解。浸润式的解答疑惑、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的记忆更为深刻。具体做法是:
1.课堂教学中
因为未涉及投掷的相关知识,学生在投掷比赛时,对是否犯规以及成绩的判定环节发生了争议。
2.二次备课后
将投掷运动的相关常识穿插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讲解。在学习初期复习原地侧向投掷时,讲解第一落点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器械落地后向前滚动的距离是不计入在成绩内的。在开始进行上一步投掷教学时,告诫学生投掷线不能踩踏。预设学生上步投掷后容易踩线,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准备动作时后退一步,留足蹬地前送的距离,避免犯规。
(四)利用不同信号,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树立规则意识
1.课堂教学中
虽与学生约定要听从指挥,统一捡取器材,但信号是通过教师的喊叫完成的,当有学生听不清或注意力不集中时,会造成效率低,还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二次备课后
通过哨音指挥学生。一声短哨音为扔,双短哨音为前后列交换位置,一长一短两声哨音为统一捡取绳结。哨子的声音更为响亮,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起到警示的作用。通过这一方式,提高课堂的练习密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规则意识,达到保证课堂安全的目的。
三、二次備课之反思
二次备课是建立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教学行为的创造和细化,是实现教学效益再提升的桥梁,蕴含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升华。要达到有效的二次备课效果,首先要先学习教材,完成学情分析,并结合场地、器材等条件进行教学设计;然后需要将自己的设计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检验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最后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再反思、再修正、再完善,最终确定教学设计。值得注意的是,二次备课不是终点,可能还要三次或四次备课,甚至更多次的努力,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正可谓“教无止境,研无止境,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