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素梅
本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已圆满结束,与上届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课堂教学的质量都有所提升,有幸参与现场点评,也等于是多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观评课,不由自主地引发了对体育课堂教学问题的思考,尤其是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问题的梳理。希望这样的思考与梳理能够给广大的体育教师带来些许启发。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定位
常言说,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意味着教学中的“教”与“学”是无法截然分开或完全割裂的,言外之意,有“教”有“学”才是教学,这也是最简单最直接的理解。“教”与“学”二者尽管不能截然分开,但当我们去研究、分析它的时候,可以单独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角度去探讨与分析。因为,毕竟教师“教”的行为与方法、学生“学”的行为与方法可以单独呈现。如教师的讲解,教师独立地用语言讲述某项技术动作要领等,与之对应的是学生各自独立地聆听教师的讲解内容。教师示范也是如此,教师在示范,学生在观察。对“教”与“学”新的认识与归纳见图1。
从图1中不难看出,体育教师的“教”,可以尝试从“施教”与“反馈”两个方面重新归类,其中,讲解与示范归属于“施教”类的,指导与评价归属于“反馈”类的。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也可尝试将其划为“学习”与“提高”两大方面,其中,听讲与观察可以归属到“学习”范畴之中,而练习与比赛聚焦在“提高”方面。这样的划分更有利于把握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各种活动,也更有利于准确地把握教师应该在哪方面发展“教”的能力,以及学生在哪方面提高“学”的能力。
本次展示的64节体育课,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方面有的精彩纷呈,把握精准,效果突出;有的略有缺失,把握不足,效果显弱。当然,无论课堂教学优劣,当从“施教”“反馈”和“学习”“提高”等方面反观课堂的时候,经验与问题会更加清晰可视,也便于系统学习与指导完善。
二、教师的“教”:施教与反馈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无论是“施教”还是“反馈”,都不容忽视,只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完整的、不系统的“教”。但如何更好地把握体育教师的“施教”与“反馈”呢?
(一)“教”的主要行为
体育课堂上,教师的“教”当从“施教”和“反馈”进一步细分的时候,“施教”中的“讲解”,实际上是通过语言在讲述要领等,而“示范”是教师通过演示和语言共同完成,且演示是教师用身体展示技术动作,语言是讲明学习方法,是对应给予学生观察法的指导;同样,对“反馈”所包含的“指导”与“评价”进一步细分,“指导”还可以細化为语言的正确引导和通过演示使动作再现,而“评价”更多是用语言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图2)。
由图2可知,在教师“教”的各种行为当中,多处有“语言”,但“语言”所呈现的内容并非一致。其中“讲解”的语言侧重于对动作要领的阐述,是要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做;“示范”中的语言不是以前理解的边讲解边示范中的语言,而是做动作示范前的学法指导语,是属于学法指导范畴,即观察法指导,是有效示范必不可少的指导语;“指导”同样包含着“语言”,但这种“语言”又与前者不同,是针对学生练习做出的正确引导,也可以理解为是对错误动作的分析与纠正方法的语言;“评价”中的“语言”重点是对效果的判断,与前3种语言都各不相同。同样,对于“教”的行为中的“演示”而言,在“示范”中的演示,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学习,是要确保正确的动作,除了正确之外,还要尽可能得优美、标准。而“指导”中的演示,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练习动作的模仿再现,有可能是对正确动作的模仿,也有可能是对错误动作的模仿,目的是便于直观指导,但需要强调的是,再现学生的技术动作时,要尽可能地减少对错误动作的模仿和演示。
(二)“教”的常见问题
无论是“教”本身,还是在与学生的“学”的对应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上,“教”都或多或少地会呈现出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分析和探讨这些问题,对明确诊断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示范不完整:缺乏学法指导
谈起示范,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会说“不就是教师演示技术让学生看吗?”没错,是要让学生看,但往往在示范之前,或在有效地示范之前,还需要有一个环节,有一些教师遗忘了这一环节,或有个别教师可能不知道该环节,即必不可少的“学法指导”。示范是否有效,不仅仅在于教师的示范动作有多么正确、标准与优美,而起着关键作用的是有没有告诉学生们如何观察示范,学生不懂得观察方法,教师的示范无论如何优美也难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过去一些课上教师的示范流程是:教师强调说“同学们,下面老师给你们做个示范,你们一定要认真观察”,进而根据事先确定好的方向和距离给学生们做起了示范。这样的流程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但却存在较大问题,就是学生不知道观察什么,更不知道怎么观察,因为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该如何观察。假如学生盲目观察,或只观察结果,接下来学生的练习就会显得不知所措,甚至错误频出。因此,示范不完整是体育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在提高体育教育质量方面不容忽视的问题。
2.指导不到位:缺乏因人而异
体育课堂上,学生从开始练习到练习结束,从一项练习到另一项练习,无不伴随着教师的指导。有效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找到问题并及时改进,而无效的指导却往往事倍功半。回顾过去和本次观摩活动上的观察结果发现,无效指导时有发生,具体表现在有的教师发现学生动作存在问题,但未找到根源,因此,出现了只强调结果的指导,如某学生投掷实心球的时候,总是出现类似直接砸地的动作,显然是投不远的,对此教师说:“投远点儿,你再投远点儿。”学生也只知道自己投得不够远,但是为什么投不远,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身体协调配合问题,还是出手角度问题,还是腰腹肌和手臂力量不足问题等,教师都没有找到根源,学生怎么能知道如何改进呢?所以,只要求结果的指导,学生依旧投不远。类似这样的情况还很多,这些说明,学生出现错误或存在一定的动作失误或问题等,有的问题是共性的,但有些问题属个性化问题,教师不仅要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动作,还要能够发现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所在,进而对学生的指导才能更加到位、有效。
3.学练不提升:缺乏比赛形式
比赛几乎是所有的学生都比较喜爱的形式,因为,通过比赛能够满足青少年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还能够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对于教师而言,通过观察学生的比赛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但实际在体育课堂上,有的教师不敢组织比赛,有的教师不愿组织比赛,有的教师不能组织比赛,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本次活动展示的课,有一部分“赛”起来了,学生在“赛”中找到了自我,满足了需求,得到了锻炼,促进了发展。但对于全国体育教师的常态课上是否有比赛环节融入其中这一问题,从对以往了解的现状来看,未必都能够让学生“赛”起来。体育课堂教学中比赛,是“以赛代练”“以赛而评”“以赛促用”。因此,体育学习要充分考虑学、练、赛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多练、常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对激发兴趣、提升技能、养成习惯等形成不同程度的促进。
(三)“教”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育教师的“教”需要发生一些转变,不仅是观念上的更新,还要有方法上的突破。
1.“教”有所为:以人为本
对“以人为本”大家都不陌生,一些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也想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但真正的“以人为本”的课堂并不多见。目前,多数课堂还是呈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远远大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被动按照教师的意愿、指令去学、去练的情况比较突出,甚至有些课上,教师把全班学生当成一个学生教,“一刀切”“大统一”现象还较为普遍。当然,也有一些教师能够基于学情灵活把握课堂,甚至有明显的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与发展。体育教师要实现“教”有所为,就要充分把握好“以人文本”,从设计到课堂教学每个环节都需要以学情规划组织课堂,使每个学生真正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
2.“教”有所引:精准引导
体育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精准引导”,不仅要体现出课堂的总体的方向性,对健康第一、激发兴趣等基本理念要把握,还要在“施教”环节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将有利于大大提高学习效率。除此之外,在教师“反馈”环节,对学生练习过程中的动作与行为表现的精准指导也同等重要,甚至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具体和明确。通过正确而精准的引导,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对错与优劣,不仅知晓方法,还明确正误,更懂得为人处世之理,真正使学生在知识技能、体能素质、情感品格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体育课堂上不只是学技能,也不只是练体能,要最终达到“以体树人”,需要教师“教”有所引。
3.“教”有所成:注重成效
體育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达到“教”有所成,实际上与之对应的就是“学”有所获,即“教”的有成效,教师也同时具有成就感。如何才能使教师的“教”有成效,甚至成效比较显著呢?教学始终倡导综合育人的思想至关重要,假如体育课堂紧紧围绕“乐、动、会”思想组织教学工作,无论是体现“教”有所成,还是聚焦在“学”所获的角度来看,都将能体现出较好的效果。所谓乐,就要激发兴趣、保持乐趣,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体育运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所谓动,除了少等多动,还要动得合理、准确、安全、有实效;所谓会,除了让学生会说、会做,更要注重会学、会用、会做人,尽管一节课上“五会”不可能完全实现,但通过正确的组织和引导使“教”有所成至关重要。
三、学生的“学”:学习与提高
学生的“学”,无论是“学习”还是“提高”,都不容忽视,忽视任何一方面都难以达到“学”有所成。只强调任何一方面的“学”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充分的。但如何更好地把握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学习”和“提高”呢?
(一)“学”的主要行为
体育课堂上,学生的“学”不只是跟着教师听讲和观察的“学习”,还包含为了掌握和提高的“练习”与“比赛”,之所以把“比赛”归结为“提高”之列,一是“比赛”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二是学生通过“比赛”实战能够真正地理解学以致用,并达到会用的目的;三是“比赛”还能够给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学生“学”的行为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听讲”与“观察”共同构成了“学习”环节,从教学行为上,与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两种“教”的行为一一对应。而且,“听讲”重点是聆听学习要领,“观察”实际上既包含观看教师的示范动作,还包含聆听教师对观察法的指导,即教师提出的观察的方法问题。从“提高”的角度来看,练习主要是通过多次反复的操练掌握技术动作,而比赛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种是比赛如同展示学习结果,可以检验学习的效果,可用于评价;另一种是以赛代练,不比谁好谁差,而是通过各种以比赛组织操练的方式强化动作。不同的学习行为所包含的聆听与操练目的有所区分,但细分后的学习行为需要引起体育教师的重视,为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找准切入点。
(二)“学”的常见问题
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学”差别明显,有愿学、不愿学的,有会学、不会学的,有敢学、不敢学的,也有能学、不能学的。这些情况集中反映出,学生在学的时候有“偷懒”“盲目”“躲避”等现象。这些现象的消除情况,决定着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关联。
1.“偷懒”不愿学:态度问题
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出现“偷懒”现象,主要可归结为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还有的是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良等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不愿学习的现象。对于体育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主要与学生的主观认识有关,甚至缺乏组织纪律性,课堂上我行我素。如有些课堂上,无论教师如何强调纪律,仍有少数学生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于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体育课上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会消极怠慢,甚至以其他借口逃离课堂。如有些学生对耐久跑不感兴趣,几乎每逢上这类课,要么请假或见习,要么不认真完成或跑到中途停下。对于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有的未能养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格,也未能形成好的习惯,遇到有点儿苦、累的内容学习就打退堂鼓,这些学生的“偷懒”现象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2.“盲目”不会学:方法问题
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学习,有的是“盲目”不会学的状况,除了听讲不知道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听,观察、练习等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如,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听讲的时候东张西望,不能全神贯注精力集中地听教师讲解,也就难以把握住教师所讲内容的关键。还有一些学生在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时,同样抓不住重点,当然,这里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没有告訴如何观察,学生不知道如何观察;另一种是教师已经讲明了如何观察,但依然会有些学生由于个人的原因,观察未抓住重点,等于看了但没有看明白教师是如何做的示范。这两种情况都显现出同样的学习方法问题,观察不聚焦,盲目乱观察,其结果都直接影响到练习环节难以有针对性地练习,练习效果自然也不突出。
3.“躲避”不敢学: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体育课堂上当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有些教师遇到安全事故发生有紧张、忙乱、不知所措之感,学生更是恐惧、担心,因此,就有一些学生遇到带有安全隐患的器材、练习活动、组织方式等退避三舍。如跳箱课上,总是能够看到有个别学生不敢跳,甚至助跑、起跳的勇气都没有,还有的学生助跑后踏上了板,结果只是做了一下起跳动作,对接下来的上箱畏惧三分。再如单杠或双杠课上,有的学生担心上不去,有的学生担心掉下来,还有的学生因曾经掉下来过不敢再上单双杠课。种种情况表明,安全问题不消除或不妥善防范,学生出现“躲避”不敢学难以避免。当然,出现“躲避”现象的原因还可能与学生自身体能素质有关,如有的学生臂力不足,在单杠或双杠上撑不住,无法顺利完成各种所学动作,甚至跳上成支撑前摆下,因手臂力量弱支撑不了杠,身体无法摆动,也就完不成前摆下杠动作。因此,安全问题成为首要的有可能引起学生恐惧的问题,同时学生的体能素质的锻炼也需要加强,否则,学生“躲避”不敢学的现象就难以有效避免。
(三)“学”的有效策略
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重要的是能够见到明显的学习效果,学生的感悟、体验、提高、发展都不可或缺,但聚焦体育课堂,还是要从更具体的如何让学生“学乐”“学热”“学会”上下功夫。
1.“学”有所乐:培养兴趣
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不乐”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课堂上较为普遍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学不乐”?是不容易学乐,内容与组织缺乏趣味性;是不愿意学,对体育本身不感兴趣,而不是对体育课不感兴趣;或是对体育感兴趣,对体育课不感兴趣。无论哪种情况,只要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不开心、不快乐,就难以学懂、学会、学热。也就是说,体育学习,乐与不乐是前提,也是保障。就学生而言,培养兴趣至关重要,但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的“学”,二是教师的“教”。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除了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到体育课堂学习对终身体育技能的掌握和身心健康促进的意义,还要能够多参与体育活动,包括课内外,甚至校内外的体育活动,从运动中享受乐趣,与伙伴们一起运动,促进友谊,增强团结协助的意识和精神等,也就是说,学生只有自身从运动中感受到体育的价值和魅力所在,才能更倾向于对它的热爱。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的“教”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基于学情多创造能够培养兴趣的机会和方式十分重要。因此,兴趣培养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师生共同努力,“学”有所乐才能得以实现。
2.“学”有所热:强化练习
体育课堂上学生是否能够“学热”与诸多因素有关,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与学生练的多少、练的方式等有密切关系。从以往和本届观摩展示活动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来看,有的课堂学生的练习时间较长,人均练习次数也较多,练习的组织方式有的也较为新颖多样。但也有的课堂,学生的练习时间不足、次数有限,甚至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组织方式。要达到“学”有所热,需要强化练习,同样也涉及学生自身的“学”和教师的“教”。但能否让学生强化练习,与教师的设计与组织关系更大。不仅教师要把握学情,确定让学生练什么、练多少,还要全面考虑和系统规划如何练。值得进一步说明的是,要避免为强化而强化,要切合实际,遵循规律,既不能过分追求大密度、大强度,也要考虑实际需要做到练习密度与强度适中。不同项目需要活动的方式差异明显,不同学段学生的运动需求也各不相同,密度与强度均不可“一刀切”,更不能“大一统”,否则,就会出现形式化教学。就学生而言,如何能够真正做到“学”有所热,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是基本保障,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地动,即要有自主性,当然,这也与教师是否提供自主性练习的机会有很大关系。
3.“学”有所会:全面提高
体育课堂学生的学习结果要能体现“会”,包括“会”的程度、“会”的范围、“会”的质量等都需要重点把握。从“会”的程度上来看,与一节课设定的目标有关,与学生基础有关,与学生努力程度有关,与教师教学能力有关,等等,这些方方面面的关联性,都需要认真把握,任何一方面有缺失,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会”的程度。从“会”的范围来看,会说、会做、会学、会用、会做人,每个方面都需要涉及,其中,“会说”是用语言表达,“会做”是用身体展示,这两个方面的会与教学目标的设置有关,目标的难度决定着会说与会做的程度,有的是某单元的第1次课,需要学生初步体验,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动作,有的可能是第2节课或第3节课,目标的设定可能是独立能做出某技术动作,因此,说与做会的程度随目标而发生变化。“会学”要能够在每堂课上都有所体现,也就是说,在体育课堂上,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方法的传授和正确引导。“会用”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学练才能达到,但即便是一节新授课,教师也要与实用性相结合进行教学,让学生懂得所学内容未来在哪些方面能够用得上,且组织练习的时候,也需要有意设计,让学生通过一单元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掌握使用技能。“会做人”也是需要在每节课上渗透的,尽管一节课无法完成完美人格的塑造,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在节节课上都有体现,哪怕是让学生一节课进步一点点,也终究能够达到育人目的,充分发挥出体育的教育功能。
体育课的有效实施主要靠主阵地——课堂,优质的体育课堂,重点靠“教”与“学”共同发力、协调配合,任何一方不力,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重新定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以人为本”,使教师的辛勤努力能够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才能得以逐步实现。